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一部新視角下的中國財政史詩

2022-01-22 總裁讀書會

漢武帝是中國集權財政模式的開創者,他的制度在多方面影響了中國未來兩千年的歷史。

後世的人們往往敬畏漢武帝的赫赫戰功,卻沒有看到,他的戰爭將文景之治時期積累的國庫儲蓄全部耗空,形成了巨大的財政包袱。

 

在漢代,一場戰爭的花費,就可以達到中央官吏俸祿的幾十倍,戰爭可謂消耗巨大的遊戲。僅僅靠農業稅無法應付戰爭開支,為此,漢武帝嘗試了幾乎所有可能的財源,從賣官鬻爵,到發行減值貨幣,再到加強商業稅等,但均無法滿足巨大的財政開支。最終漢武帝財政需求的,是壟斷自然資源、開辦國有企業。為此,漢代建立了一套複雜的國有制體系。

 

漢武帝的做法使得政府的角色從收稅變成了參與經濟的實際運營,也由此帶來了官僚制度的變化,破壞了原來的小政府模式。

 

漢代建立的中央集權模式,帶來了一個無解的困境:中央政府要維穩,就必須多收稅;要多收稅,就必須建立國有企業和金融壟斷,而這勢必影響到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停滯後,又反過來影響政府維穩,從而造成王朝的垮臺。

 

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一場發生在馬邑(今山西朔州)的戰役決定了未來兩千年中國的走向。

 

這場戰役的一方是漢朝的大軍,主要策劃者是一個叫作王恢的官員,另一方則是匈奴的軍臣單于。與後來漢匈之間連綿不絕的戰爭相比,馬邑之戰顯得異常平淡,雙方甚至沒有實質性的接觸,但它卻成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牌,產生的連鎖反應導致了一場影響中國財政的大變局。

 

這次戰役徹底破壞了漢匈的信任關係,雙方從和平跌入連綿不絕的戰爭。戰爭又破壞了漢初健康的財政,迫使武帝不得不建立起一套特殊的財政體系。這套新體系又延綿兩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這次戰役的原因和經過如下。

 

公元前202年,經過了秦朝末年的群雄並起,劉邦脫穎而出,結束了中原的分裂,建立了漢帝國。

 

劉邦統一中原後,隨即與匈奴發生戰爭。誰知大漢皇帝卻敵不過草原霸主,劉邦在白登山(位於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團團圍困,差點兒成了俘虜。從此以後,漢代的皇帝大都保持和平姿態,不惜利用和親的手段來安撫匈奴,避免戰爭。和親的女子並非真正的公主,而是從劉姓家族中找一個女孩,由皇帝認作乾女兒,嫁給匈奴。

 

然而,上述政策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大的爭論。隨著漢代經濟實力的增強,「是和是戰」已經成為君臣之間激烈討論的問題。

 

到了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匈奴的軍臣單于再次要求和親,武帝認為這是一次改變政策的時機,於是召集群臣商討對策。爭論的兩極以兩個人為代表,主和的一方是御史大夫韓安國,主戰的一方是大行令王恢。

 

王恢的籍貫是燕地,即現在的北京、河北一帶,與蠻族接壤。他本人也擔任過邊吏,又參與過對南方閩越的軍事行動,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他認為,匈奴單于喜新厭舊,和親後往往很快就背信棄義,製造新的麻煩,所以不如拒絕和親,準備打仗。而御史大夫韓安國則認為,匈奴的土地過於貧瘠和廣闊,如果要打仗,需要花費很大力氣,即便打勝了,也沒有太多的好處,得不償失,不如繼續和親政策。

 

漢代實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僚制度,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擁有監察百官的權力,是朝廷最有話語權的官員之一。而大行令(最早稱典客,景帝時改稱大行令,武帝後期改稱大鴻臚)屬於九卿之一,比御史大夫地位低,但他的職責是管理歸附朝廷的外國人,匈奴事務與他負責的領域直接相關。

 

一個是三公,一個是直管官員,兩者的話語分量不相上下,也不難看出武帝時期朝廷內部對匈奴態度的分歧之大。

 

這一次,御史大夫韓安國的意見佔了上風,武帝許諾與匈奴和親。漢匈和平又維持了一年。

 

到了第二年春天,一位生活在馬邑,叫作聶壹的富豪求見大行令王恢。他認為,匈奴剛剛和親,對漢朝警惕性降低,此時恰是攻擊匈奴的好時機。

 

聶壹的話與王恢的觀點不謀而合。他把聶壹的意見上呈漢武帝,於是宮廷裡又展開了一次討論。武帝首先給此次的討論定了調。他說,朝廷不僅與匈奴和親,還贈送給他們大量的禮物,但匈奴態度傲慢,屢屢犯邊,有人建議使用武力教訓他們,請大家討論可否。

 

主要的爭論仍然在御史大夫韓安國和大行令王恢之間進行。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漢書》列出了雙方爭論的三個回合,直到王恢第四次發言後,皇帝才拍板決定使用武力。

 

根據聶壹的計謀,他本人偷偷逃到匈奴軍臣單于處,獲得信任後,向單于建議:他有把握砍下馬邑令守的人頭,將匈奴放入城中,奪取城池。

 

單于輕信了聶壹的話,把他放回馬邑。聶壹將一名死囚的人頭砍下來,掛在城外,匈奴的使者誤以為這就是馬邑令守的人頭,回去稟告單于可以進軍了。單于親自率領十萬騎兵前往馬邑。

 

與此同時,漢朝派遣了三十萬漢軍(《史記》記載是二十多萬),並任命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這四位將軍由御史大夫韓安國(他被任命為護軍將軍)統領。

 

漢軍人馬都埋伏在馬邑周邊的谷地裡,一旦單于到來,就由王恢、李息、李廣等人擊其輜重,其餘人馬與其大部隊作戰。

如果軍事行動成功的話,可以全殲匈奴單于所帶來的十萬騎兵,對匈奴造成致命打擊,使其喪失與漢朝對抗的能力。

 

然而,軍事行動進展得並不順利。匈奴單于在進軍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好的兆頭。

首先,匈奴進攻馬邑並無長期佔領的打算,而是以劫掠為主。在進軍的路上,距離馬邑還有上百裡,匈奴已經開始了劫掠。他們發現,雖然路上有不少的牛羊可以搶劫,但是連一個牧人都沒有碰到。

 

這時他們正好經過一個烽燧,單于臨時下令佔領這個烽燧。此時,有一個武州的小官恰好在這個烽燧上,他被匈奴抓住,供出了漢軍的計策。單于大呼上當,引軍撤退。埋伏的漢軍得到匈奴撤退的消息,連忙追了上來,但由於距離遙遠,沒有追上,只得撤離。

 

唯獨有機會和敵人接觸的是大行令王恢的部隊。他率領三萬人馬負責攔截匈奴輜重。就在他率軍殺向敵人的輜重部隊時,卻得到消息:匈奴主力已經回撤,要和輜重部隊會合了。經過再三考慮,他認為三萬人無法與匈奴主力抗衡,於是率軍撤退了。

 

這次戰役以匈奴的撤退和漢軍的無功而返告終。由於動用了三十萬軍隊,消耗了大量的糧草,漢武帝大怒,要懲罰當初堅決主戰的王恢。他認定王恢臨陣退縮。與其他將軍追不上敵人不同,王恢是可以趕上並攻擊敵人的輜重部隊的,然而他卻選擇了退軍。在軍法上,擅自撤退是斬首之罪。

 

王恢則辯解說,他的人馬太少,無法與匈奴主力抗衡,他的撤退保全了漢軍的三萬人馬。不過,暗地裡他卻賄賂時任丞相的武安侯田蚡,希望田蚡為他說句好話。田蚡本人不敢對皇帝明言,就找太后去說情:反對匈奴最堅決的人是王恢,殺了他就等於是替匈奴出了氣。

但武帝不為所動,堅持認為王恢的臨陣退縮讓漢軍失去了獲勝的可能。出於面子考慮,漢軍急需的是一場勝利,哪怕只是對輜重部隊的小勝,也比什麼都沒撈到要好得多。整個事件以王恢自殺而告終。馬邑之役落幕。

 

既然戰役過程平淡無奇,而且由於錯失時機,對敵人沒有產生任何殺傷,那為什麼還說這次戰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呢?

 

原因在於:此次戰役標誌著漢帝國和匈奴的徹底決裂。此後,匈奴再也不相信漢朝,不指望和平,雙方之間進行了連綿不絕的惡戰,就算想停都停不下來了。這些惡戰對於漢匈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匈奴人口少,戰爭消耗大,內部也產生了分裂,到了東漢中期終於瓦解;而戰爭給人口眾多的漢帝國帶來的影響,則是帝國財政的崩潰。為了應付戰爭帶來的財政危機,漢武帝不得不放棄了漢初寬鬆的財政稅收制度,另闢財源。於是,一整套國家壟斷、國家幹預經濟的制度被建立起來,這套財政制度延續了兩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一場小小的戰役改變了漢匈關係,進而改變了帝國的財政結構,影響了中國兩千年的經濟發展。至今,我們仍然在接受那次戰役結果的影響。(摘自《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相關焦點

  • 讀書分享|《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漢武帝在位期間,發動一系列戰爭,同時帝國的財政得以無限制地擴張,最終也將中央帝國建設成為兩千年的樣板,而現代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在兩千年前有了折射
  •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劉邦是一個不會建制度的人,甚至不如秦王嬴政,他因自己的「狂妄自大」而建立的這個「怪胎」帝國未來會走向何方,他自己也不清楚。就在這時,他甩手離開了人世……歷史總是無比的巧合,他的兒子是一位無視政治而全力放手讓民間發展經濟的皇帝——漢文帝,他無力解決中央與諸侯之間的矛盾,乾脆先不理它,著力解決民生問題。
  • 從歷史看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唐德宗站在父親代宗逐漸穩定下來的微弱平衡局面下,開始改革,代宗時代的政策其實有很多弊端,比如不管如何增加稅收比例或者地方上供,地方都會經歷層層剝削,到達中央的並不多,而地方百姓卻壓力頗大,德宗則推出兩稅法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但其實從兩稅法的實施方略來看(地方只要繳納規定的額度給中央,其餘的就能歸地方所有),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同時像承包製一樣鼓勵了地方的自主積極性
  • 福利國家、財政與憲制共同演化的路徑
    現在歐洲的財政危機和經濟問題大多可以直接或間接追溯到憲法習慣的改變,他們僅有的選擇就是:在大眾民主和財政擴張的基本構架下,尋找新的憲制平衡點。無論他們成功還是失敗,採取的模式有什麼特徵;這次正在進行時的憲制危機將會改變已知文明世界的面貌,其重要程度超過1914年大戰爆發以來的任何歷史事件。hhh羅馬人和穆斯林的帝國面臨兩難選擇。
  • 中央財政推進!全國退役軍人相關補助經費公告
    保障法中已經明確了在優撫經費這件事上,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之間的權責劃分關係,法律明確規定了:退役軍人保障工作所需經費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退役安置、教育培訓、撫恤優待資金主要由中央財政負擔。每年關於退役軍人安置,教育培訓,撫恤優待資金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現在法律明確規定了這部分費用主要由中央財政承擔,相當於接過了安置退役軍人所需經費的大梁。對於退役軍人來說,顯而易見的好處主要有以下三點:1,促進退役軍人保障關係的權責清晰日後退役軍人優撫經費可以做到權責明確,按時高效地發放。
  • 鄒藍||從抗戰對峙格局看《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
    從抗戰對峙格局看《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         鄒藍/文,圖        就郭建龍所著《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
  • 第四方評價:大數據時代財政績效評價新模式的構建
    「第四方評價」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公眾自主或自願參與評價。公眾作為納稅人同時作為政府產品的消費者,由公眾直接評價政府的表現符合社會常理。公眾直接參與評價是在公眾接受政府服務後掌握一定的信息且有心自主對政府做出評價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公眾直接參與評價能有效降低被成為評價主體的應付心理,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與知識做出更加真實的評價。
  • 經濟奇蹟的另類後果:財政崩潰與大革命
    1830年7月,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在暴民和貴族的妥協下,奧爾良親王路易菲利普登上了王位(知識星球塔列朗系列有詳述)。這就造成了一個畸形的時代:一位國王,其權力竟然不是來自上帝的旨意,而是暴民的恩賜,可以想像,這樣的政權既得不到正統貴族的認可,也無法從暴民那裡收穫真正尊重。因此,其意識形態根基無疑是匱乏的、不穩定的。
  • 英國財政大臣又跟國防大臣「幹架」了,還是因為中國……
    英媒稱,英國財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再次表示對國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的不滿,暗示國防大臣損害了英國與中國的關係。
  • 中央財政下撥資金解決部分退役士兵社保補繳,福建補繳時間截止2019年12月31日
  • 【溯源】對國家財政收入影響重大的菸草稅,起徵源頭在哪裡?
    南洋兄弟菸草公司香港總製造廠  此時,清政府從財政收入出發,決定實行煙類稅務,對生產經銷煙工業品按營運、產銷數量上繳一定稅額,這便是我國煙類產品稅收制度的起源點,對捲菸徵稅既可以限制外國煙製品的流入,又可以彌補清朝政府的財政虧空
  • 千億軍購錢坑 恐摧毀臺灣財政
    蔡當局軍購費用歷屆之最這幾年美國川普政府實施「全面圍堵」中國大陸的策略,在臺灣問題上大做文章,以此刺激和挑釁中國大陸。而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死抱「臺獨」黨綱,拒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為了對抗大陸,甘當美國的「反華」馬前卒,毫無底線地配合華盛頓。
  • 【戰爭研究】戰爭、國際金融與長期財政能力 | 國政學人 第402期
    戰爭可以幫助統治者實現財政的中央集權,優化稅務管理,推行新的稅種。財政創新往往也伴隨著國家機構的完善和預算編制水平的提升。戰爭結束後,財政創新可以繼續發揮作用。      這一理論在15到18世紀歐洲國家的形成中得到了驗證,但是在外圍國家(如亞非拉國家)情況卻並非完全如此,在有些國家戰爭並沒有讓國家更強大。
  • 中華五千年帝國盛衰循環的密碼
    清康乾發展了「大一統」,而且突破了歷代「內諸夏外夷狄」的傳統觀念,自康熙起放棄修長城,這就破除了2000年來的隔閡,使得「中外一家」成為現實,這直接為現代中國版圖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然,現在中國版圖比清康乾盛世時小了四分之一,比那時有較大倒退)。每代盛世,都在「大一統」的條件下,實現了長治久安,生產穩步發展,糧食足用,國庫充實。
  • 中央財政推進!兩參生活補助經費調整公告!2021年起施行!
    資料來源:中國退役軍人退役軍人優撫補助經費一直是戰友們最為關注的事情,能否按時發放?能否呈現逐年增長趨勢?以及如果省份財政出現赤字了,會不會影響該省份戰友們優撫補助金的發放?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戰友們手中的優撫資金從何處而來?
  • 嵐皋財政:多舉措做好政府採購管理工作
    今年以來,嵐皋財政認真貫徹落實政府採購法及相關規定,嚴格執行政府採購程序,強化監督檢查,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效益原則,推動全縣政府採購工作健康發展,助力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全面提升。進一步完善政府採購管理體系,制定完善《嵐皋縣政府採購目錄及限額標準》,相繼轉發省市財政部門規範採購代理機構管理、採購主體政府採購權利、義務、責任等一系列文件,保證採購主體在實施政府採購過程中有章可循,促使政府採購行為從被動執行到主動規範。抓流程優化促服務。
  • 印軍將領獲高額財政授權採購武器,印媒炒作:更好地應對中國挑戰
    文章稱,各軍種司令部的上將級別軍官獲得了高達20億盧比的財政權力,同時領導前線部隊的軍事指揮官也獲得了10億盧比的財政授權。印度國防部表示,根據《國防採辦程序-2020》裡的其他資本採購程序(OCPP),最高10億盧比的財政授權已下放給印度陸海空三軍和海岸警衛隊的地方司令部指揮官。最高20億盧比的授權被賦予陸軍副總參謀長(戰略)、後勤部長(MGS)、物資部長(COM)、空軍保障部長(AOM)、綜合國防參謀長和印度海岸警衛隊副司令(ADG ICG)。
  • 鴉片,拯救大清帝國
    同樣為了錢,為了400多萬兩白銀,1853年,22歲的大清鹹豐皇帝也幾乎是欲哭無淚,這一年,太平天國的「妖匪」們已經作亂了第三個年頭,由於南方財賦大部被斷,大清帝國收入銳減達50%以上,但軍費等開支卻劇烈猛增,其中1852年國家財政收支虧空190多萬兩白銀,1853年更是虧空達400多萬兩白銀,大清帝國的財政,已瀕臨崩潰邊緣。
  • 為什麼說鴉片,「拯救」了大清帝國?
    同樣為了錢,為了400多萬兩白銀,1853年,22歲的大清鹹豐皇帝也幾乎是欲哭無淚,這一年,太平天國的「妖匪」們已經作亂了第三個年頭,由於南方財賦大部被斷,大清帝國收入銳減達50%以上,但軍費等開支卻劇烈猛增,其中1852年國家財政收支虧空190多萬兩白銀,1853年更是虧空達400多萬兩白銀,大清帝國的財政,已瀕臨崩潰邊緣。
  • 唐朝的節度使的制度怎麼看都不夠明智,將行政軍事財政三權都給了節度使,那不是鐵定會出事嗎?
    這代表中央從地方收稅,再由中央給邊防軍提供後勤,這中央給過一遍手,中間的損耗實在是太嚴重,而且還有中間官僚的貪汙腐敗,中央無力供應軍隊的後勤,自然只能不斷的放權給節度使,讓他們直接在當地收稅,收了之後直接在自己軍區內給軍隊使用,避免了中間給中央過遍手的損耗。而中央喪失了對軍隊的後勤的控制權,軍隊的失控自然也就是早晚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