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裡讀懂湖北黨建!點擊關注吧!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是晚清政府陸軍部海軍處於1910年8月16日向日本訂購的一艘炮艦。從1912年建成下水到1938年沉沒於長江,它歷經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中國近代史上享有盛名。
武漢會戰後期,中山艦在長江金口水域與日軍飛機激戰,包括艦長薩師俊在內的25位中山艦官兵壯烈殉國。如今,這艘英雄之艦早已被打撈出水且陳列在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內。
今天,黨參君(微信號:黨員生活)推出系列報導「烽火硝煙大武漢」第三篇,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山艦,繼續追憶那段烽火歲月,緬懷那首氣壯山河、團結禦侮的悲壯戰歌。
中山艦博物館
為瞻仰和解讀中山艦,黨參君來到它當年的殉國地——武漢市江夏區金口鎮。被打撈出水的中山艦就陳列在距離它沉沒地的不遠處。
2006年12月,中山艦紀念區和中山艦博物館的建設工程拉開序幕;2011年9月,紀念區和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紀念區內,外形猶如軍艦的中山艦博物館與矗立在牛頭山上的中山艦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隔湖相望,氣勢非凡。
走進博物館序廳,著名畫家唐小禾創作的大型組合油畫《一代名艦》迎賓肅立。油畫寬16米,高4米,以三聯畫的形式再現中山艦的三個重要的歷史瞬間:1922年孫中山指揮永豐艦平定軍閥陳炯明叛亂;1938年中山艦在武漢長江金口水域與日軍激戰;2008年經修護的中山艦藉助滾動的氣囊被遷入館中。
艦體陳列大廳內的中山艦
艦體廳內的中山艦風採依然,散發出厚重的歷史韻味。據記載,中山艦總長65.8米,寬9米,吃水2.4米,正常排水量780噸,最大排水量836噸,採用2臺三脹式蒸汽機,配合2座水管鍋爐,設計主機功率1350馬力,航速13.5節,煤倉容量190噸,配有無線電收發報設施。前主炮為一門阿姆斯特朗式101.6毫米口徑炮,艦尾炮為一門阿姆斯特朗式76.2毫米口徑炮,兩舷各布置兩門哈乞開司式47毫米口徑炮,前駕駛臺處改裝有兩座維克斯式37毫米口徑炮。
1938年6月12日,武漢會戰打響。中山艦奉命參加武漢會戰,其任務主要是為陸軍、炮臺運輸軍火補給以及在長江中遊布置水雷。由於炮臺急缺火炮,中山艦艦首主炮以及舷側炮均被拆卸並安裝於炮臺,雖然後來在艦首和兩舷安裝了機關炮和機關槍,但是防空力量依然不強。
10月24日15時15分是中山艦最悲壯的時刻。
6架日軍第15航空隊轟炸機出現在中山艦上空並發起攻擊,中山艦官兵同仇敵愾,在艦長薩師俊的指揮下對空還擊。日機急速俯衝投彈,對中山艦進行狂轟亂炸,中山艦舵機失效、鍋爐艙進水、駕駛臺起火。薩師俊腿部被炸斷,卻仍堅持指揮戰鬥,官兵將其抬至舢板,日機隨後對舢板展開瘋狂掃射,薩師俊中彈犧牲。16時30分,遍體鱗傷的中山艦沉入長江金口水域。此戰中,有25名艦上官兵壯烈殉國。
中山艦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上世紀八十年代,海內外華人紛紛呼籲打撈中山艦。然而,當時中山艦已長眠江底達半個多世紀,打撈是一項風險高、困難大、任務重的大工程。
在整體打撈出中山艦之前,湖北省相關部門曾組織過四次水下探摸中山艦的工作,前兩次分別由南海艦隊深潛探摸所和北海艦隊某部潛水作業隊實施,後兩次由重慶長江救助打撈公司實施,這四次探摸為以後的中山艦整體出水奠定了基礎。
從1996年11月12日開工到1997年2月19日中山艦被運至湖北船廠,整體打撈中山艦工程歷時100天,由重慶長江救助打撈公司組織實施,按照「雙駁抬撬,整體出水」的打撈方案,投入各類工程船舶10艘,打撈工作人員100人,潛水總共達578人次,水下作業超過1158小時,清除艙內淤泥1400噸。雖然施工時面臨著無中山艦原始資料、風高浪急、江水能見度底、積沙板結堅硬等困難,但是在打撈人員的艱苦作業下,中山艦終於重見天日!
80年過去了,中山艦上的創傷依舊令人震撼。
中山艦舊照
中山艦出水後,工作人員在艦上發現五處創傷,為讓後人銘記歷史,修復中山艦時保留了兩處:中山艦駕駛艙邊的彈洞和右舷船板上的「F」形裂口。其中,「F」形裂口背後為鍋爐艙,是中山艦沉沒的致命傷。
剛出水的中山艦艦體變形、斷裂且鏽蝕嚴重,亟待修護。
修護中山艦工程的設計任務由中船重工集團總公司第701研究所承擔。在國家文物局批覆精神的指導下,按照「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和要求,湖北船廠完成了艦體及艦載設備的修護任務。從1999年11月12日開工到2001年12月13日竣工,修護中山艦工程分為艦體及艦載設備修復、艙室復原、整體除鏽與塗裝三項內容,歷時772天。修護後的中山艦在恢復1925年易名時歷史原貌的同時,還保留了1938年抗戰時留下的創傷痕跡。
2008年5月15日,中山艦終於迎來回家之旅。根據「託架載艦、浮塢拖帶、氣囊牽引」的遷移方案,中山艦從修復地——武昌白沙洲武漢南華造船廠(原湖北船廠所在地)出發,先後穿越白沙洲大橋、軍山大橋,跨越長江防洪大堤和紙金路,最終在25日成功落位於中山艦博物館內,前後歷時11天,行程23公裡。
如今,在中山艦艦首甲板、大官廳、駕駛臺等地,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孫中山在中山艦上奮力抗爭的足跡。
1922年6月16日,粵系軍閥陳炯明密令部下炮轟總統府和孫中山在觀音山的住所越秀樓,孫中山撤離後於17日登上永豐艦,開始了為期54天的平叛鬥爭。平叛期間,孫中山在永豐艦上指揮戰事,宣揚主張,與永豐艦官兵患難與共。
駐足艦尾,凸起的「中山」二字格外引人注目。永豐艦為何要改名為中山艦?原來,孫中山與世長辭後,為表紀念,廣州革命政府於1925年4月13日將永豐艦更名為中山艦。幾十年後,艦尾處的「中山」二字也成為打撈中山艦的重要線索:潛水員在艦尾左舷摸到銅牌上凸起的「中山」二字時,中山艦的身份才得以確立。
孫中山先生銅像
在中山艦博物館的三層展廳內,各安置了一尊孫中山像。位於一樓艦首處的孫中山雕像,是湖北籍香港雕塑家朱達誠以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在武漢的一張照片為藍本設計製作而成,2011年3月被捐贈給中山艦博物館;位於二樓史跡廳內的孫中山銅像,由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捐贈予中山艦博物館;在三樓文物廳內,還有一尊極其珍貴的小型孫中山半身像,它是孫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為紀念奉安大典,斥巨資請雕塑家牧田祥哉鑄制的100尊孫中山半身像之一,目前,僅在全世界發現了五尊,館藏的這尊便是其中之一。
中山艦是民族抗戰的一面旗幟。自2009年以來,中山艦博物館相繼獲得「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等殊榮,2017年榮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每年參觀人數從開館時的20萬發展到目前的60萬。
在中山艦整體打撈工程實施前後,艦上出水了大量文物,經多次整理與統計,共計6000餘件,主要分為銘牌標誌、艦載設施、武器裝備、生活用品四大類別,既有銘文為「永豐」又有銘文為「中山」的文物。中山艦博物館不僅在三樓展廳特設《中山艦出水文物精品陳列》,還遠赴境內外多個城市舉辦了《中山艦出水文物巡展》,足跡遍布中國、日本、新加坡各地,受到國內外人士廣泛讚譽。
2016年舉辦的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軍67周年主題活動
為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示範作用,中山艦博物館先後與武警湖北省總隊等單位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天高高,笑濤濤,中山欣然,復興中華在今朝!」一首大氣磅礴的《中山艦之歌》道出了中山艦的滄桑百年,也唱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宏願。
來源 | 《黨員生活》2018年第09期·下,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