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作用有多大?看看中國周邊這個重要的國家就知道了!

2022-01-06 瞭望智庫

999年前,宋天禧二年,十月庚子,時值深秋。在宋都汴梁,即河南開封,宋真宗趙恆召集一批近臣,在皇宮後苑玉宸殿「觀刈稻」,也就是,觀摩割稻子。玉宸殿前,有一片兩畝見方的園子,不栽花,不植草,專種稻子。 


2017年2月底的一天,中國春季伊始。一位名叫徐國武的中年人,又一次收拾行裝。他要前往寮國的沙灣拿吉省。沙灣拿吉即將迎來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那也是稻作前最好的育土期。 


寮國農民在中國企業開發的農業產業園中種植稻米。

徐國武不知道宋真宗時代的這段淵源。唯有那由古及今的海上絲綢之路,見證著這遠隔千裡、相隔千年卻一脈相承的稻花傳說。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新華社」(ID:xinhuashefabu1)

1

「一碗米飯」的震撼 

公元997年,宋真宗即位。即位後不久,他就發現,蘇皖浙贛一帶種植的水稻品種,只要稍有旱情就面臨減產絕收的狀況。

那時,北宋人口正在「井噴」,「一碗米飯」上升為宋真宗的頭等大事。宋真宗決心從稻種入手,尋找突破。 

四庫全書收錄的《湘山野錄》對宋真宗推廣種植佔城稻的記載。

歷時數年,宋真宗發現福建種植了一種名為「佔城稻」的水稻品種,抗旱能力強,生長周期短。在皇宮試種之後,宋真宗下令「取佔城稻三萬斛」分給各地種植。 


幾年後,江南水稻產量大幅上升。有粗略估算,在種植佔城稻後,江南一些稻米產區的產量從畝產6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以上,為全國糧食產業中心南遷奠定了基礎。

到了南宋,「蘇湖熟,天下足」,米飯逐漸走上尋常人家的餐桌。 

佔城稻的推廣極大提升宋朝糧食產量。圖為宋朝《耕穫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2014年,徐國武隨湖南省「一帶一路」考察團第一次走進寮國。在那裡,他吃了一碗當地「淳樸的米飯」。

「還記得上中學住校時,每逢開學,家裡都會為我準備一袋米,那是一學期的口糧。『口糧』的那種香味,一直都刻在味覺的記憶裡。寮國的那一碗米飯,震撼心靈,就是兒時的味道!」徐國武說。 

循著那稻花香,他四處尋找稻田。他去往寮國最重要的稻米產區——南部平原。但讓他大吃一驚的是,伴隨稻花香的,是落後的育種種植技術、低迷的產量和消沉的生產積極性。「那一次產區調查給我的印象就是兩個詞:刀耕火種、廣種薄收。」


他暗下決心,要改變當地落後的稻米種植生產模式。 

2

「中國標準」的落戶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佔城稻了。

佔城,東南亞古國,其疆域以越南中南部為中心,勢力影響範圍一度到達今天的柬埔寨東北部和寮國南部,包括寮國南部平原。

據考證,佔城稻在唐末五代時經海上絲路傳入福建沿海,爾後在福建南部種植,到宋真宗時期被推廣並一直沿種至清代。 


佔城稻的引入,改變了江淮浙地區過去以粳米為主的品種結構,使得秈米品種在中國廣泛種植。

林則徐曾評價:「佔城之稻自宋時流布中國,至今兩粵、荊湘、江右、浙東皆藝之,所獲與晚稻等,歲得兩熟。」 

明《天工開物》中關於古代稻作的插畫。

時隔千年,寮國今天種植的稻米依然是佔城稻的後代。

但今天寮國的稻米,卻陷入一種尷尬——「落後的綠色」。寮國境內沒有化肥企業、生產過程中沒有化學殘留的現實造就了原生態的美味,但落後的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卻使得稻米質量參差不齊,達不到國際標準。 


「『綠色』未必代表著高品質,只有標準化才能讓『綠色』變得有價值,」徐國武說,「『中國標準』要走出去,要讓『中國標準』成為高品質的標杆。」 


2015年,徐國武開始在寮國播種第一季大米。他採用「2+3」的生產模式,由當地農戶出地、出勞力,他來出資金、出技術、出市場回購渠道。同時,他對大米種植的各環節制定嚴格標準,這些標準後來被寮國政府採納。 


「在我們進入寮國之前,寮國全境只有一家法國人投資的大米加工廠勉強符合中國的稻米加工和進口標準。

隨著我們把『中國標準』引入寮國,寮國境內已經有7家大米加工廠在使用『中國標準』,包括4家法國企業,」徐國武說,「『中國標準』已經成為寮國大米的出口標準,『中國標準』也在被越來越多國家和企業所採納。」 


徐國武(前)在寮國一家法國稻米加工廠檢驗中國稻米標準的執行情況。

看到包括西方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都相繼採用中國標準,徐國武說,這是「世界認可中國的印證」,是「軟實力的硬指標」。 

3

中國智慧的擔當 

「農為政本,食乃民天。」中國古人把糧食與人口生息、農事與國家發展密切關聯,鼓勵墾荒、輕徭薄賦、興修水利、推廣技術等措施與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發展和糧食產量的提高。 

在徐國武看來,相比傳統的農業政策,「一帶一路」倡議對國際農業合作的指導表現出更為寬廣的胸襟和胸懷。

「『一帶一路』不僅造福一國一民,而且用『中國標準』把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機結合,實現經營和發展共贏。最重要的是,『一帶一路』用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保障當地、供應地區、平衡全球,這是全球治理的中國新思路。」 

這些年,曾有一些外國企業到寮國尋找農業機遇,但由於當地各方面基礎薄弱,而且農產品不是高利潤商品,經常是投入多,產出少,賠錢是經常的事。但徐國武堅持了下來。他在寮國種大米一種就種了三年。 


「農業不同於其他產業,它更多承載的是一種生息的希望,不能把農業簡單地當生意來做,農業的國際合作更不是一錘子買賣,」徐國武說,「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中國企業的責任和擔當就是『一帶一路』的形象,更書寫著『一帶一路』的品質。」 


「一帶一路」的品質,很難用貨幣來衡量。正如徐國武的企業,與寮國當地7000人的就業休戚相關,涉及2000公頃的稻田育種改良,更為寮國培養農業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平臺。 

4

絲路精神的信仰  

女博士普達萊·拉瓦來翁是寮國塔沙諾稻米研究與種子培育中心主任,是寮國稻米界「國寶」,中國朋友稱她是「寮國的袁隆平」。

但多年來,當地薄弱的經濟基礎制約了育種研究和成果實施。中國企業的到來,讓普達萊看到了機遇。眼下,依託徐國武的稻米產業園,普達萊的育種研究突飛猛進。 


徐國武(左一)和「寮國袁隆平」普達萊博士(右一)在中國企業開發的農業產業園中探討問題。

「多年來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把寮國原生態的優質大米出口到國外,」這位60多歲的和藹老太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國的『一帶一路』,讓我的夢想成為現實。中國企業不僅給我們的老百姓帶來了更好的發展機會,提升了他們的積極性和收益,還幫助他們成為種植專家,這尤為可貴。」 


在新合作模式下,徐國武在寮國種植的大米質量有了明顯提升,碎米率低了,光澤度提高了不少。

寮國稻米的變化,吸引了包括總理、農林部長等高官前往種植基地探尋究竟。

2016年,寮國稻米正式結束零出口的歷史,走進中國市場。同年,寮國政府使用中國企業種植的大米作為寮國國家對外交往的「國禮」。 


寮國原農林部長、現總理府辦公廳主任(左二)視察中國企業開發的農業產業園。

寮國農林部長連·提喬在接受採訪時說,寮國大米出口中國的全過程,「正是『一帶一路』倡議讓雙方互相得益的最好詮釋」。寮國農林部正在邀請徐國武為顧問,為寮國的農業規劃出謀劃策。 


「『一帶一路』不僅把先進技術、標準、產業鏈條和管理模式帶入寮國,實現了寮國稻米的出口,更關鍵的是,中國企業同時在做很多看不到、摸不著的好事情,例如保護環境,」寮國工商部長開瑪妮·奔舍那告訴記者,「我們歡迎更多這樣的優秀中國企業到寮國,參與寮國經濟發展。」 


2016年寮國大米出口中國啟動儀式。

一邊是,中老鐵路,穿山越嶺,天塹變通途;一邊是,山泉灌溉,牛糞作肥,稻蟹和諧生。連·提喬、開瑪妮等寮國官員全程見證著寮國搭載「一帶一路」快車從陸鎖國到陸聯國的風景;徐國武等中國企業家則繼續用絲路之泉灌溉著「一粒有信仰的米」。 

徐國武正在寮國申請把新育稻種命名為「絲路一號」,因為在他看來,「絲路精神」就是一種信仰,是流淌在千年歲月長河中的和平合作與和諧交流。 


學術合作聯繫人:聶智洋(微信號:i87062760),添加時請註明:姓名+職稱+單位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圖,一帶一路包括哪些國家
    它有三個走向,從中國出發,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兩條,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屬於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經濟發展後發優勢強勁,與中國經濟具有良好的互補性。
  • 林民旺:印度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及中國的政策選擇
    在推進這一戰略的過程中,周邊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支持與否就成為觀察其對中國崛起的態度的重要指標。換言之,支持「一帶一路」的國家普遍認為,中國崛起帶來的是自身的發展機遇,而猶豫或拒絕的國家則更明顯傾向於認為對其構成了戰略挑戰。「一帶一路」輻射中國周邊的西、南、北三個方向,這些地區中的大國是否支持,是影響這一戰略推進的關鍵因素。
  • 「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與世界的意義
    「一帶一路」是一個站在全球高度、盤活區域內各種資源、推進我國全面改革開放、促進我國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的戰略安排,到底應該如何把握「一帶一路」這樣一個發展戰略,理解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意義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一)「一帶一路」有利於形成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建設一個包容性很強的互利互惠平臺。
  • 中國正式發布「一帶一路」路線圖
    強化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發揮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協「10+1」、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ACD)、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現有多邊合作機製作用,相關國家加強溝通,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 「一帶一路」遭印度抵制為何中國很淡定?印度媒體道出了真相!
    中亞很歡喜,東南亞很積極,俄羅斯也歡迎,美國也來共襄盛舉,即使是日本,安倍政府日前也表示,要和中國多加強合作。 但也有一個大國,始終對「一帶一路」保持著警惕的目光,以至於上個月令人矚目地缺席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這個國家,就是我們的鄰國——印度。
  •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被聯合國搶走了
    決議歡迎「一帶一路」等經濟合作倡議,敦促各方面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加強阿富汗及地區經濟發展,呼籲國際社會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提供安全保障環境。據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劉潔一介紹,這是聯合國大會首次寫入「一帶一路」倡議。決議得到193個會員國的一致贊成。由此,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成為聯合國推動的重要戰略。由中國戰略上升為聯合國戰略,這充分說明中國倡議的先進性、普適性。對於這樣的「搶」,我們有理由高興。
  • 花大力氣建設「一帶一路」,中國有啥好處?
    在輿論普遍點讚的同時,也有人疑惑:花這麼大力氣建設「一帶一路」,中國有啥好處?其實,這個「世紀工程」不僅能給中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更能惠及沿線各國及世界。一項由中國首倡的提議得到如此廣泛的支持和認同,今天的中國外交令人刮目相看。由此也能看到,「一帶一路」倡議代表的是世界的普遍心聲。截至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
  • 2017「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風險地圖發布
    「安全與發展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只有做好萬全準備應對『一帶一路』建設中存在的風險,才能使倡議紮實推進。」日前中國現代關係研究院院長特別助理李偉主編的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風險地圖》正式發布。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風險地圖》系國內最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安全風險分析和預警專著,自2015年開始,每年發布。
  • 【一帶一路】鄭永年:B3W計劃|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威脅還是機遇?
    自中國推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一直在竭力詆毀和妖魔化中國。現在,他們終於有了所謂的「行動計劃」。這些行動計劃的主題詞就是:與中國競爭。七國集團和歐盟新動議的產生不是中國的失敗,而是中國「一帶一路」的勝利,是西方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回應。這些新動議表明在全球範圍內,中國有可能把中美之間潛在的軍事競賽轉移到經濟競賽。這些新動議表面上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成競爭,但在事實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中美、中國和相關國家的合作。
  • 萬喆|「一帶一路」視角看國家金融安全
    全球經濟增長需要市場的擴大,但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其底子較為薄弱,國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較差等原因,未能充分、有效加入當前的全球市場競爭中來,也未能得到足夠的機會和動力。金融秩序問題日益突出。當前國際經濟秩序和金融治理的框架,是在二戰後建立起來的,以美元霸權、世界銀行和IMF為核心的體系。這個體系在戰後對恢復全球經濟秩序、促進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間推移,全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
  • 中國的「一帶一路」為何完勝美國「亞洲再平衡」?
    全球戰略家帕拉格·康納在其新書《超級版圖》中不僅回答了,為何「一帶一路」完勝「亞洲再平衡」,他還告訴我們,中國的「一帶一路」只是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一個縮影,21世紀的國家競爭新戰場已經轉移,爭奪連接、爭奪入口、爭奪供應鏈資源,才是國家競爭力的可靠來源。
  • 百廢待興,阿富汗的「一帶一路」期盼
    阿富汗新政府已然運作有日,全世界都在審慎觀察塔利班的「新面孔」。眾所周知,阿富汗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多年來飽受政治動蕩、軍事紛爭以及域外大國幹涉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而中國始終堅持在不幹涉阿內政的前提下,為阿富汗提供發展援助支持。中國不僅是阿富汗的鄰國,還是阿富汗最重要的經濟夥伴之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前不久表示,期待塔利班與各方協商建立「開放包容」的政治架構。
  • 一帶一路之馬來西亞2019
    馬來西亞與中國的雙邊關係長期以來保持良好,並將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納入《馬來西亞2017-2018年經濟報告》,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在開闢新市場、擴大本地產品和服務銷路及吸引外資等方面為馬來西亞經濟帶來巨大商機,同時也將帶動馬來西亞當地基礎設施的發展。馬來西亞是東協創始國之一和重要的成員國,在東協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中立。
  • 海軍節、一帶一路峰會和進博會
    就像一帶一路峰會一樣,也是一年一度的進行,同樣一年一度舉行,主場放在國內的國際性盛會還有進博會等。海軍節閱兵究竟有什麼看點,我真的不懂,也無從說道。專業的裝備解讀大家還是去看專業人士的文章,我在這裡如果胡說八道,估計會笑掉朋友們的大牙,特別是那些專業軍迷們的大牙,如今看牙醫是個挺費錢的事兒,我可賠不起。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海軍節的意義所在。
  • 印度想破壞一帶一路大戰略,那是螳螂擋車,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
    這倒好,印度居然成為第一個公開反對一帶一路的國家,這真是大腦壞了,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崛起?簡直有病,不知好歹。首先是鐵路,印度的火車簡直是玩雜技,一列火車開出去,周邊車廂掛的都是人,甚至車廂頂上都蹲滿了人,這樣的火車肯定速度慢。看看我們的高鐵,時速300公裡以上,印度不需要?另外就是高速公路,中國為什麼發展這麼快?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要想富,先修路。
  • 雲石: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印度的這招必殺技到底有沒有用?
    當然,對中印關係稍有了解的都知道,印度對中國的戒備和忌憚是根深蒂固的,邊界衝突不過是其中一個小插曲而已。而就在5月份,印度總理莫迪便缺席中國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此舉便是印度「一帶一路」倡議高度警惕的表現。 不過,印度所做的也不光是拒絕。
  • 一帶一路:鼓浪嶼 古地圖之華美
    中國各省已經大致精確描繪出來,許多城市亦被標示,海岸部分顯得更加準確,特別是廣州、澳門及香港地區的。韓國已是半島,較過去的地圖增加更多細節。臺灣的西海岸較東海岸來得曲折,或許因為此區在荷據時代已經進行過深度的殖民開發,在地理認識上有比較豐富的依據,東海岸旁有兩艘中國平底帆船出沒。圖名開光部分飾有西洋傳教士與商人,左側縮尺則是一群小天使。
  • 軍隊逮捕執政30年的總統丨蘇丹政變無礙中國一帶一路布局
    以美國為首的歐美觀察家津津樂道於「中國對蘇丹的軍事投入」,進而開始猜測中國的「一帶一路」布局是否會因此受阻。但就目前實際狀況來看,中國對蘇丹的軍購推銷額度遠小於俄羅斯等大國。遠離衝突中心的中國投資地區,即蘇丹港及紅海沿岸以及該國東北的阿特巴拉等地,反而是該國較為和平的地域。 資料顯示,中國對非洲的第一筆投資就落在了蘇丹。
  • 有了這些攪屎棍,一帶.一路註定不會太順利!
    然而當中國這邊高朋滿座、縱論天下的時候,有幾個國家內心是崩潰的,五味雜陳,既擔心中國不斷坐大,自己被邊緣化,又擔心自己錯過一帶.一路這趟班車,錯過了跟大家一起分蛋糕。 先說日本,日本一直是中國威脅論的鼓吹者。
  • 美國學者庫恩談「一帶一路」
    一、不研究「一帶一路」倡議就不懂中國、不懂中國領導人       中國在走一條什麼路?這是世界上很多研究和關注中國的人們都想知道答案的一個問題,很多人也在積極地試圖回答,庫恩當然是其中之一。庫恩意識到,作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偉大轉型,正努力積極參與所有的重要國際事務,但多數人仍然還在誤解中國和中國領導人;為此,國際社會需要嘗試真正理解中國。[4] 在庫恩看來,搞懂「一帶一路」倡議就是理解中國和中國領導人的一把鑰匙。他說:「不研究『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不懂中國、不懂中國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