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本月10日,東京街頭的行人在一個大熒幕前觀看關於朝鮮飛彈威脅的新聞。(路透社)
「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一直是東北亞各方在朝核問題上的政策立場,朝鮮棄核也是美國與朝鮮恢復談判的前提條件。然而,半島過去一個多月的局勢發展,卻促使一些專家出現了動搖,不得不重新思考這一立場。
上月初,平壤先後兩次發射洲際彈道飛彈,其武器計劃發展的速度讓人驚訝。
有美國專家指出,朝鮮在核武器小型化技術上也取得了進展,這將使朝鮮有能力把核彈頭裝載到遠程飛彈上。
雖然聯合國安理會本月初又通過了新一輪對朝嚴厲制裁,但平壤預料還會繼續推進核導試驗。
這種循環已上演了多輪,每一次的吵吵嚷嚷之後,平壤繼續一步步慢慢走向擁核。
對此,韓國首爾西江大學國際學院教授金載千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朝鮮宣稱擁有約20枚核彈頭,並且已成功將核彈頭小型化、標準化,這表明平壤已經成為事實上的(de facto)擁核國家。
朝鮮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平壤看準了美國和國際社會並不敢對其發動攻擊。
對美國來說,朝鮮發展出能夠承載核彈頭的遠程飛彈,並且能發射到美國本土,是戰爭紅線。然而,美國總統川普雖然恫言要以「炮火和狂怒」教訓朝鮮,還說軍事解決方案已「全面就緒,鎖定目標並上膛」,最終卻都沒有兌現。美國防長馬蒂斯和國務卿蒂勒森本周一還強調,美國對平壤政權的變更「沒有興趣」,重申外交途徑仍是較好的選項。
有分析說,十多年的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大大消耗了美國國力,它如今已無力再陷入另一場重大戰役中。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韓國朝鮮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蔡建也告訴本報,美國在冷戰結束後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強國,其政治、經濟、軍事等勢力無人能比。但如果朝鮮證明有能力對美國本土發動攻擊,這將意味著美國神話的徹底破滅。
蔡建認為,美國不會冒這個風險。他說:「如果第二次韓戰爆發,就將預示著美國世界霸權的徹底崩潰。」
美面對韓巨大阻力
同時,華盛頓也面對來自盟友韓國的巨大阻力。韓國總統文在寅周二(15日)誓言,韓國政府將不惜一切代價阻止戰爭爆發,半島上的任何軍事行動都必須、也只能由韓國決定。
何況即使得到韓國的支持,美國對朝動武也將受到域內其他大國的牽制。中共官媒人民日報社旗下的《環球時報》上周發表社評警告,如果美韓同盟發動軍事打擊,試圖顛覆朝鮮政權、改變半島的政治版圖,「中國將堅決出手阻止」。
基於上述種種,美國遲遲無法出手,這正好也為平壤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加速核導發展計劃。
蔡建說:「隨著朝鮮逐漸發展起自身的反擊能力,美國對其動武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小。一旦朝鮮形成真正的報復能力,美國就再也不能動手了。」
他認為,如同印度、巴基斯坦當年的擁核過程一樣,國際社會未來可能被迫默認朝鮮擁核的現實。
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賴斯上周四(10日)就在《紐約時報》撰文說:「就像美國在冷戰時期容忍蘇聯擁有幾千枚核武器的更大威脅一樣,如有需要,我們也可以容忍朝鮮擁核。」
在一些受訪學者看來,朝鮮擁核不一定就是世界末日。
韓國延世大學統一研究院專門研究員奉英植接受本報訪問時說:「朝鮮擁核將對核不擴散原則造成很大的打擊,但平壤也知道,『擁核』不一定就要『用核』。即使擁有核彈頭以及能打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技術,但平壤還是會慎重考慮核打擊的後果。」
賴斯在評論中就提議,美國應該依靠威懾手段讓平壤清楚了解,如果它用核武器攻擊美國或其盟友,這將招致朝鮮的滅亡。
賴斯說:「同樣的,如果證明朝鮮向另一個國家或非國家組織轉移核武器,同一條紅線也將適用。」
不過,賴斯這個前衛的看法,遭到現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的反駁。
麥克馬斯特說:「朝鮮政權對本國人民實施無法言語的虐行、對區域國家構成了持續的威脅,現在還可能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美國構成直接的威脅。傳統的威懾理論根本不適用於這樣的政權。」
前美國國務院朝鮮問題高級專家、布魯金斯非常駐資深研究員李維亞(Evans J.R. Revere)也撰文警告,朝鮮有著核擴散的不良記錄,擁核的朝鮮極可能將核原料或技術轉賣給任何想要對付美國的組織或國家。
他也說:「朝鮮一直對美國有極深的不滿,一次次地威脅要使用核武器攻擊美國,並且也不斷利用自己的核能力來勒索周邊國家和美國。這樣的朝鮮一旦擁核,將對美國的安全構成無法令人接受的威脅。」
再者,朝鮮擁核後將引發東北亞各國相繼發展核武器的骨牌效應,使該地區迅速陷入軍備競賽。
朝若擁核韓將成最大輸家
金載千說,朝鮮一旦擁核,韓國將成為最大的輸家。他說:「擁核的朝鮮將享有巨大的戰略優勢,並且能主導韓朝關係的實質。韓國很可能因此考慮引入核武器,以糾正半島和東北亞的戰略失衡。」
蔡建則指出,日本也能以此為藉口加大軍事建設、甚至部署核武器,這將嚴重影響中國在該區域的戰略利益。
不過要阻止朝鮮擁核,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現階段只能繼續施加更嚴厲的制裁,同時希望朝鮮回心轉意,回到談判桌上。可惜的是,過去的經驗已經證明,這個手段不再有效;美國僅剩的選項因此就只是向朝鮮發動攻擊,結束平壤的核導計劃,以及推翻金氏政權。
李維亞承認,包括動武在內的其他可能性都太難實施,美國最終可能還真得容忍朝鮮的擁核身份。
朝核問題讓國際社會陷入「22條軍規」(catch-22)的兩難困境。在朝鮮不可能停止核導計劃、美國又不願動武的情況下,默認朝鮮擁核是否成為國際社會不得不接受的選擇?
但這個結局所帶來的種種後果,東北亞與國際社會承受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