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古代史,我們會發現幾千年的王朝興衰更替,一直都在發生戰爭,有戰爭就一定會伴隨著殺戮,常言道:「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所謂的萬骨枯,並不單單指敵我雙方的士兵,其實在戰爭的過程中,士兵死亡的人數,是遠遠沒有無辜的老百姓死亡的人數多的,老百姓才是兵災之劫最大的受害者,作為一軍之統帥,不亂殺無辜那是鳳毛零角。
而在戰爭中,屠城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軍事手段,在我們的印象裡,屠城是要把全城的老百姓都殺光,想想就是一件喪心病狂的事情,肯定是將帥為人殘暴,有嚴重的精神疾病。要麼是攻打一個城池用了很長的時間,大家精神都處於崩潰的邊緣,士兵有很大的壓力,通過屠城把不正常的心理髮洩出去。
總之,我們以往理解的屠城,正常人是不可能幹出這麼沒人性的事,其實古代屠城不僅是軍隊的瘋狂行為,反而是一種極端理性的體現,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的。
第一: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戰略物資
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就是打錢,就是拼後勤保障,有了充足的糧草等戰略物資,士兵吃飽了肚子才能上陣殺敵,才能保障軍隊的正常運轉。
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戰神白起命人坑殺了二十幾萬趙軍降卒,一個直接原因就是糧草不夠了,長平之戰歷時46天,雙方都沒有了餘糧,自己都吃不飽,哪有多的糧食餵飽這二十幾萬張嘴,只有殺掉降卒,節省糧食。
戰場上風雲莫測,戰機有時候稍縱即逝,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糧草,要抓住敵方的破綻,先發制人,在這個時候,屠城就成了短時間內,快速獲得戰略補給的一種方式,這就叫以戰養戰。
清朝康熙年間平定吳三桂等蕃王作亂,清軍把主要兵力都用在對付吳三桂,而此時陝甘總督王輔臣又發生叛亂,和吳三桂遙相呼應,朝廷這個時候沒人更沒錢,東拼西湊了幾萬人,但是戶部實在擠不出糧草了,所以康熙大膽起用悍將周培公,把他提拔成統帥來打王輔臣。周培公為了提高士氣,連下十三道軍令來嚴明軍紀,但是對搶劫老百姓財務這個事,沒有做任何要求,在其他軍法如此嚴厲的情況下,法無禁止即允許。周培公帶領軍隊就像土匪一樣,在攻打王輔臣的路上,對經過的城鎮實行瘋狂掠奪,在搶劫過程中,屠城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屠城的第一個目的就是掠奪戰略補給物資,補充後勤,以戰養戰,想打仗,沒有錢就只能屠城。
第二:可以擊垮敵方的心裡防線,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軍隊在外的名聲要是很兇,有時候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還沒有開打,敵人就會已經畏懼不前了。守將只要不是視死如歸的人,大部分會考慮後果的,反正打不贏,一般都會選擇投降的。
大明的開國將領常遇春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帶領軍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而且有個不好的毛病,喜歡殺降卒屠城,經常不請示,直接屠城的時候,只留幾個活口回去給敵方將領帶話,威懾對方。在洪武元年的時候,常遇春和徐達大軍攻克通州,逼近大都。大都有堅固的城防,大量的軍隊和糧食,離大都不遠的太原還有王寶寶的十萬大軍,隨時可以勤王。
常遇春充分估計了困難,做了各種應對準備,到了攻城的時候,卻發現這裡已經沒有了駐軍,元朝皇帝早都帶著一家老小跑路了。估計是元順帝提前做了調研的,知道常遇春喜歡屠城,趕緊溜之大吉。
所以屠城的第二個目的就是,在戰術層面,起到心理威懾的作用,可以令敵方不戰而降,減少己方傷亡,擴大戰爭成果。
第三:屠城是為戰後穩固後方服務的
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不是說你就負責打,打完就換下一個敵方,其他什麼也不管,沒有這樣的。你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各個諸侯都想擴大地盤,增加人口,拿下一個城池肯定要管理的,增加自己的實力。
但是有時候,你打下一個城池,就需要派人來防守,如果城裡的人越多,你控制他們的難度也越大,你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趁將領走了,又集體反叛,為了一勞永逸,乾脆屠城,至少得殺到掀不起大浪的程度,這樣才能保證後院不起火。
歷史上有名的嘉定三屠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清順治初期,清軍頒布剃髮令,遭到江南百姓的抵抗,清軍將領李成棟率軍攻打嘉定,攻破後對嘉定實行了小範圍內的屠城,有三萬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後,嘉定百姓在一個叫朱瑛義士的領導下,奪回了控制權,處死了留下的清軍,結果李成棟領著軍隊重新殺回城中,又大範圍的屠城,清軍殺的興起。二十多天後,一個南明的將領來到了嘉定和周邊民眾一起又收復了嘉定城,殺的城內清軍落荒出逃。李成棟整軍反撲,把城內士兵砍殺殆盡,順帶把嘉定附近的老百姓一起給屠殺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嘉定三屠。
這種行為是十分殘忍的,這三次屠城的目的都一樣,不是想嚇唬嘉定老百姓,而是讓老百姓看看我又多殘忍,讓他們不敢再反叛,以達到維護後方穩定的效果。
第四:就是想單純的削弱敵方的力量以減少對自己的威脅。
這種情況不多見,最有名的就是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騎兵,他們交戰風格極其彪悍,從大陸腹地的蒙古草原,一直打到東歐和中東。他們一旦攻城成功,就會對城池屠戮一空。因為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徵服天下,而他們的戰勝地和大本營相隔的很遠,沿路攻下的城池又不派人控制管理,反水的可能性很大,帶著一起上路會影響行軍速度,還要消耗很多糧食。
所以似乎沒有比將這群人盡皆殺死而更加穩妥的方法了,既有安全保障,又環保經濟。
綜上幾種屠城行為,每一種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做出的理性行為,這在生產力低下,沒有國際公約約束的古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是要堅決反對戰爭的,因為地球需要和平穩定,人類需要和諧發展。
奇 聞 觀 止
wisdom-quiz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