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城,看似毫無人性,實則是因為理性

2021-02-13 古今歷史人物

翻開中國古代史,我們會發現幾千年的王朝興衰更替,一直都在發生戰爭,有戰爭就一定會伴隨著殺戮,常言道:「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所謂的萬骨枯,並不單單指敵我雙方的士兵,其實在戰爭的過程中,士兵死亡的人數,是遠遠沒有無辜的老百姓死亡的人數多的,老百姓才是兵災之劫最大的受害者,作為一軍之統帥,不亂殺無辜那是鳳毛零角。

而在戰爭中,屠城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軍事手段,在我們的印象裡,屠城是要把全城的老百姓都殺光,想想就是一件喪心病狂的事情,肯定是將帥為人殘暴,有嚴重的精神疾病。要麼是攻打一個城池用了很長的時間,大家精神都處於崩潰的邊緣,士兵有很大的壓力,通過屠城把不正常的心理髮洩出去。

總之,我們以往理解的屠城,正常人是不可能幹出這麼沒人性的事,其實古代屠城不僅是軍隊的瘋狂行為,反而是一種極端理性的體現,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的。

第一: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戰略物資

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就是打錢,就是拼後勤保障,有了充足的糧草等戰略物資,士兵吃飽了肚子才能上陣殺敵,才能保障軍隊的正常運轉。

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戰神白起命人坑殺了二十幾萬趙軍降卒,一個直接原因就是糧草不夠了,長平之戰歷時46天,雙方都沒有了餘糧,自己都吃不飽,哪有多的糧食餵飽這二十幾萬張嘴,只有殺掉降卒,節省糧食。

戰場上風雲莫測,戰機有時候稍縱即逝,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糧草,要抓住敵方的破綻,先發制人,在這個時候,屠城就成了短時間內,快速獲得戰略補給的一種方式,這就叫以戰養戰。

清朝康熙年間平定吳三桂等蕃王作亂,清軍把主要兵力都用在對付吳三桂,而此時陝甘總督王輔臣又發生叛亂,和吳三桂遙相呼應,朝廷這個時候沒人更沒錢,東拼西湊了幾萬人,但是戶部實在擠不出糧草了,所以康熙大膽起用悍將周培公,把他提拔成統帥來打王輔臣。周培公為了提高士氣,連下十三道軍令來嚴明軍紀,但是對搶劫老百姓財務這個事,沒有做任何要求,在其他軍法如此嚴厲的情況下,法無禁止即允許。周培公帶領軍隊就像土匪一樣,在攻打王輔臣的路上,對經過的城鎮實行瘋狂掠奪,在搶劫過程中,屠城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屠城的第一個目的就是掠奪戰略補給物資,補充後勤,以戰養戰,想打仗,沒有錢就只能屠城。

第二:可以擊垮敵方的心裡防線,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軍隊在外的名聲要是很兇,有時候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還沒有開打,敵人就會已經畏懼不前了。守將只要不是視死如歸的人,大部分會考慮後果的,反正打不贏,一般都會選擇投降的。

大明的開國將領常遇春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帶領軍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而且有個不好的毛病,喜歡殺降卒屠城,經常不請示,直接屠城的時候,只留幾個活口回去給敵方將領帶話,威懾對方。在洪武元年的時候,常遇春和徐達大軍攻克通州,逼近大都。大都有堅固的城防,大量的軍隊和糧食,離大都不遠的太原還有王寶寶的十萬大軍,隨時可以勤王。

常遇春充分估計了困難,做了各種應對準備,到了攻城的時候,卻發現這裡已經沒有了駐軍,元朝皇帝早都帶著一家老小跑路了。估計是元順帝提前做了調研的,知道常遇春喜歡屠城,趕緊溜之大吉。

所以屠城的第二個目的就是,在戰術層面,起到心理威懾的作用,可以令敵方不戰而降,減少己方傷亡,擴大戰爭成果。

第三:屠城是為戰後穩固後方服務的

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不是說你就負責打,打完就換下一個敵方,其他什麼也不管,沒有這樣的。你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各個諸侯都想擴大地盤,增加人口,拿下一個城池肯定要管理的,增加自己的實力。

但是有時候,你打下一個城池,就需要派人來防守,如果城裡的人越多,你控制他們的難度也越大,你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趁將領走了,又集體反叛,為了一勞永逸,乾脆屠城,至少得殺到掀不起大浪的程度,這樣才能保證後院不起火。

歷史上有名的嘉定三屠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清順治初期,清軍頒布剃髮令,遭到江南百姓的抵抗,清軍將領李成棟率軍攻打嘉定,攻破後對嘉定實行了小範圍內的屠城,有三萬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後,嘉定百姓在一個叫朱瑛義士的領導下,奪回了控制權,處死了留下的清軍,結果李成棟領著軍隊重新殺回城中,又大範圍的屠城,清軍殺的興起。二十多天後,一個南明的將領來到了嘉定和周邊民眾一起又收復了嘉定城,殺的城內清軍落荒出逃。李成棟整軍反撲,把城內士兵砍殺殆盡,順帶把嘉定附近的老百姓一起給屠殺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嘉定三屠。

這種行為是十分殘忍的,這三次屠城的目的都一樣,不是想嚇唬嘉定老百姓,而是讓老百姓看看我又多殘忍,讓他們不敢再反叛,以達到維護後方穩定的效果。

第四:就是想單純的削弱敵方的力量以減少對自己的威脅。

這種情況不多見,最有名的就是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騎兵,他們交戰風格極其彪悍,從大陸腹地的蒙古草原,一直打到東歐和中東。他們一旦攻城成功,就會對城池屠戮一空。因為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徵服天下,而他們的戰勝地和大本營相隔的很遠,沿路攻下的城池又不派人控制管理,反水的可能性很大,帶著一起上路會影響行軍速度,還要消耗很多糧食。

所以似乎沒有比將這群人盡皆殺死而更加穩妥的方法了,既有安全保障,又環保經濟。

綜上幾種屠城行為,每一種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做出的理性行為,這在生產力低下,沒有國際公約約束的古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是要堅決反對戰爭的,因為地球需要和平穩定,人類需要和諧發展。


奇 聞 觀 止

wisdom-quiz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元氣騎士:看似強勢無敵,實則一言難盡,「破碎的聖劍」榜上有名
    這是因為其餘兩種武器均是以合成方式與玩家見面的,若按照常規的遊戲玩法它們並不會出現。也就是說,如果你不了解這兩把武器的合成公式,將永遠無法在遊戲中與它相見。至於這兩把融合武器就是:橙武天堂之拳、紫武重鑄的聖劍。前者與群星之弓、雷劍等橙武同一等級,雖然實力在同領域中算不得出類拔萃,但也足以擔得起「不俗」二字。
  • 硫磺島的來信|絕望的人性
    這部影片「政治不正確」,但它不是一部武士道精神的宣傳片,而是一場關於人性的洗禮。
  • 她被叛徒出賣被日軍姦污,用刑毫無人性,讓中國人憤怒
    日軍姦污中國女俘,做法毫無人性,看完讓中國人憤怒日本人在中國犯下的罪惡,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夠詳細描述的,但是日本人犯下的罪惡就永遠的印在了人們的腦海當中
  • 古代屠城:為何不殺20歲以下的女性?留下來有哪些作用?
    為什麼那些屠城的人不殺二十歲以下的女性呢?而這些沒有被殺的女孩又被安排在了哪裡?為什麼那些領兵打仗的主帥喜歡讓自己手下的士兵進行屠城呢?其實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為了激勵自己的部下。那些士兵連年徵戰,身邊一同作戰的戰友在戰爭中難免會有死傷,那些在戰爭中生存下來的士兵多少都會有點士氣低落。
  • 淞滬會戰, 中國軍隊損失20萬人, 看似戰敗實則日軍吃大虧, 為何?
    主要有三點。
  • 橡樹 | 南京屠城,是死難者,是犧牲者,更是戰士
    南京屠城死難者,很大部分,正是南京會戰的參戰者。上帝的視角,只會看到當年死難者的不幸、漠然、悲哀。至於他們之前的勇烈的抵抗,以及最後無可奈何的絕望,上帝們自然不會原諒。以吃飽穿暖,享受太平盛世,在橫店影視劇激勵下的慷慨激昂的名義,現在的人們已經習慣俯視歷史,尋找此刻的榮耀。——真的愛國者,可能應該以仰望歷史開始。
  • 世界最大3馬赫轟炸機XB70:看似充滿黑科技,實則是天價坑爹產品
    1號機就因為前期結構不合格延期了3年才首飛,但在一次飛2.58馬赫時,一塊蜂窩結構的表皮突然脫落,被吸進了右邊進氣道,直接導致4臺發動機熄火。四,XB70超忽想像的貴。它在60年代就已經達到了7.5億美元一架,要知道美國61年服役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造價也才4.5億美元,都說B2貴,但它在XB70面前其實「寒酸」的很,因為買一架XB70的錢都夠買3架B2了。
  • 為何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全國死亡高達5000萬,看看湘軍淮軍屠城
    :九江屠城鹹豐八年四月,湘軍李續賓部攻破九江,將城中近二萬軍民全部屠殺。安慶屠殺第二次屠城:鹹豐十一年八月,湘軍曾國荃部攻破安慶,數萬安慶軍民被屠殺。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目睹了這次慘禍:「殺賊凡一萬餘人,男子髻齔以上皆死,……婦女萬餘俱為掠出」,「軍興以來,蕩滌未有如此之酷者矣」(趙烈文:《能靜居日記》)。
  • 英國日薄西山的背後:看似沒落,實則站在食物鏈的頂端
    實際上,雖然表面上看英國已經沒落,但實則英國人一直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因為英國把大部分中低端、能耗資源高的工業產能轉移到了國外,本國只保留了研發和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高端產業,英國擁有諸多實力強勁的獨角獸和巨無霸企業。比如英國的羅羅公司(羅爾斯·羅伊斯,又稱勞斯萊斯),全球一半以上的噴氣客機裝備的是英國羅羅製造的發動機。
  • 日媒表示:中國軍備科技實力看似強大,實則遠遠不如日本,並曬出證據,結果沒想到
    日本右翼最近子啊接受《讀賣新聞》採訪時稱,中國軍備科技看似突破很快、在數量上超越了日本,實則遠遠落後於日本,中國軍備科技被高估了,日本的則被低估了。為了證明日本的軍備科技實力,日本右翼還曬出了證據。證據是什麼?
  • 馬斯克木馬屠城
    現在的「木馬病毒」這個稱呼,即源自於特洛伊木馬屠城。「一經潛入,後患無窮。」軒轅是我的朋友。他是個橫跨中美兩國的風險投資人。是個熱心人,有美滿的家庭。而不是冰冷的掙錢機器。問:馬斯克宣布開發出了腦機接口,能連接手機進行操作。
  • 科技與人性
    (提出問題,體現思考)其實,科技本無所謂善惡,因為善果惡果皆是由其操持者所決定的,所以我們須將科技同善良的人性相結合。(下結論,提對策)凡同人類相關的事物,若探討起它的是非曲直,終究會牽涉一個問題——人性的善惡。一個事物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往往同時具備了善惡兩重性。科技就是這樣一個混合體。於是,我們既愛它,又恨它;既想掌握它,又被它震懾。
  • 血染天堂路:太平天國全州屠城事件真相
    據清人的記載,太平軍曾在全州屠城:「全州破,賊屠之,男女死者六千四百餘人」,「積屍塞途,三日不盡」。如此赤裸裸的污衊,自然又待我國歷史學家來拆穿其謊言。據考證,清廷對太平軍的污衊最大的破綻在於,戰前清軍已經開城讓百姓逃出,城內百姓只剩下一千多人。守城清軍才四百,先前出城的百姓肯定都已安然無恙地從太平軍嚴密設防的陣地穿行離開,怎麼會有六千人遭到屠殺呢?
  • 鬱喆雋:在兩種理性之間
    因為如果擅自開火,會消耗掉無人機上僅有的兩枚飛彈中的一枚,可能影響到隨後要執行的任務。電影《善意殺戮》劇照隨著影片情節的展開,託米遇到了更讓他糾結的情況。他們執行的任務不再由軍方直接指揮,取而代之的是一名中央情報局官員——「他」不會出現在內華達的軍事基地中,而是遠在華盛頓通過語音指令來下達打擊任務。
  • 一個理性國家的悲劇|《不含傳說的普魯士》閱讀札記
    國家至上、理性主義,這是18世紀國家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普魯士便是其中之最,它是那個時代最具現代性的國家。
  • 南京大屠殺不止殺了30萬百姓,學校成了慰安所,日本人還有人性?
    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在那裡燒殺搶掠,就如同野獸一般毫無人性可言。這種毫無人性的做法聽了讓人義憤填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為何他們如此的沒有人性?當時日本人最喜歡玩的就是他們發明的燒草袋子的遊戲。在當時南京有一所學校名為金陵女子學校,因為這所學校有美國宗教性質,相對來說安全一些,南京大屠殺開始後,負責管理這所學校的美國人魏特琳為了保護中國無辜的百姓們,打開校門專門收留那些沒有反抗能力的婦女和兒童。
  • 【2019.5.13書評反饋】今天長評很多,萌雷自鑑,僅供參考,理性反饋~
    請大家在反饋時,理性溫和點評、不要對作者以及書進行攻擊,對文章故事內容理性討論即可=w=大家可以使用底部欄的【號內搜】搜書名,查看更多反饋熬夜看了一大半鍾妃 突然出現什麼系統的時候我完全懵逼 好突兀 突然就覺得我白白熬夜看了這麼久反饋闢寒金,我覺得很好看,從頭哭到尾也很爽。天蠍座的同學就不要看了,必須這種梗就是心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