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未曾冷:沙俄、蘇聯和芬蘭使用的馬克沁水冷重機槍簡述(芬蘭篇)

2021-12-31 尼伯龍根工廠


前文請見:水不曾冷:沙俄、蘇聯和芬蘭使用的馬克沁水冷重機槍簡述(沙俄/蘇聯篇)


來自蘇俄的馬克沁機槍與外購型號:M/09-09及其他

 

1918年,剛剛獨立不久的芬蘭一共擁有600餘挺使用7.62x54R彈種的馬克沁機槍,這也是芬蘭裝備數量最多的一類機槍。主要為馬克沁m/1910型,也有幾十挺m/1905和一些德國DMW製造的舊式機槍。這些機槍多為芬蘭政府軍從蘇聯支持的赤衛隊和蘇聯幹涉軍手中繳獲而來,德國在芬蘭內戰期間也向芬蘭政府軍提供了163挺使用7.62x54R彈種的馬克沁機槍,這些槍很有可能是德軍自用MG-08重機槍的改裝型號。繳獲的蘇俄式機槍多數都使用索科洛夫槍架,也有少量安裝在科勒斯尼科夫槍架上面的例子。還有一些是安裝在大輪架上面的m/1905和來自英國的維克斯-馬克沁機槍。帶有小型路輪的索科洛夫槍架和科勒斯尼科夫槍架都不能適應芬蘭複雜崎嶇的地形,重量也顯得過大,所以,為馬克沁機槍開發新型的槍架在後來成為了芬蘭軍工部門的重中之重。

 

芬蘭繳獲的蘇俄馬克沁機槍帶有三種型號不同的標尺瞄具,此外還有一種芬蘭自行改裝的型號,這四種標尺瞄具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射程和子彈種類:

瞄具種類

最大範圍

子彈種類

舊沙俄式

2600-2700大權(

arshin)

M1891式 13.7克圓頭彈

3100-3200大權

M1908式 9.6克尖頭彈

蘇式

2000米

M1908式 9.6克尖頭彈

蘇式簡化型

2700米

D30式 11.8克船尾彈

芬蘭式

2000米

9.6克尖頭彈

註:大權,即為俄尺,又譯阿辛,阿爾申。沙俄舊長度單位,1大權≈71cm,和成年男子手臂向兩側抬起伸直的長度差不多。

 

20年代初期,芬蘭將自己的m/1905和m/1910機槍統一重新命名為M/09,與此同時,索洛科夫槍架也被重新命名為M/09槍架,所以一挺裝在索洛科夫槍架上面的蘇俄馬克沁機槍的型號就以M/09-09來表示(第一個09是機槍型號,第二個則是槍架型號),這也是日後沿用下來的芬蘭重機槍命名規則。m/1905型繳獲數量較少,缺乏配件,然而數量較多的m/1910型也沒有好到哪兒去,因為製造工藝陳舊和不斷實施改進的原因,槍與槍之間存在很大差別,兩挺m/1910型的部件很難彼此互換。

 

1919年1月,芬蘭軍隊統計共有各型使用7.62x54R彈種的馬克沁機槍541挺,型號如下:

 

型號

數量

m/1905 大輪架型

47

英德製造的型號

55

蘇俄制m/1905和m/1910

439

總計

541

 

1924年,芬蘭又從波蘭購入了405挺蘇俄造馬克沁機槍,1924年時又通過義大利購買了100挺,其後還有幾筆小批量的交易。到了1926年,芬蘭已經有了1920挺馬克沁機槍,其中有900挺接受了「本土化」改造。

 

1918年芬蘭內戰結束之後,芬軍有許多機槍的狀況都已經相當惡劣,槍閂和槍管磨損現象尤為嚴重。20年代早期,林德洛夫(Lindelöf)金屬製品廠開始為馬克沁機槍生產備件和備用槍管。為了解決蘇俄馬克沁機槍部件通用性差的問題,1927年時,芬軍開始對這些機槍實施標準化改造,後來將英德造馬克沁機槍和民兵手中的馬克沁機槍也全都納入了改造計劃當中。改造工作一直持續到30年代,一開始,這項工作在私營的蒂卡科斯基公司(Tikkakoski)槍炮工廠裡進行,1932年時又轉交給陸軍的1號軍械庫(AV1)繼續完成。民兵的機槍則由民兵組織自有的薩柯兵工廠(SAKO)進行改裝。在標準化改造期間,舊式的沙俄度量衡瞄具被芬蘭的M/22瞄具替代,這種瞄具和德國MG-08的瞄具非常類似,有一些可能還加裝了彈簧指示器。水冷套和槍架也被漆成了芬蘭陸軍常用的原野灰色——總體來講,芬蘭的標準化改造措施其實和一戰時期德軍對繳獲的沙俄馬克沁所實施的改造措施差不多。30年代,芬軍又為馬克沁重新配備了200發的整條式鋼製彈帶,這種彈帶和之前的250發布制彈帶並行使用。芬軍認為索洛科夫槍架的小型護盾沒什麼用途,在內戰結束後不久就將其棄之不用。

 

芬蘭只保留了索洛科夫槍架這一種平射槍架,出於某些原因,科勒斯尼科夫槍架被存入倉庫備用,而最老式的大輪槍架則被徹底摒棄。蘇聯機槍原有的光學瞄具固定裝置也被拆除。某些索洛科夫槍架還加裝了特製的配件,使其可以對空射擊,並在機槍上加裝了簡易的對空瞄具,但進行了這項改進的機槍特別罕見。

 

芬軍還保留了從蘇軍繳獲而來的各類高射機槍三腳架和對空瞄具,蘇聯步兵營的機槍連中只有一個排裝備了高射機槍三腳架,芬軍的繳獲數量很稀少。他們將其繼續用於防空,很多時候也用來射擊地面目標。除了專業的高射機槍三腳架以外,芬軍還有一些沒有批量生產的原型,以及一些前文所說用索洛科夫槍架改裝的型號,還有一些純粹是用木棍和樹幹湊合的臨時代用品,這樣的雜牌貨大概一共有70多具,被芬蘭的防空部隊當作備用槍架使用。

 

二戰期間,芬蘭軍隊繳獲了大量的蘇俄制馬克沁機槍,多數為蘇聯成立後生產的m/1910,也有一些較老舊的型號。截至1940年6月,算上從海外購置和在「冬戰」中繳獲的機槍,芬蘭所有的M/09-09機槍數量達到1998挺,到了1944年6月時,這一數目增長到4000餘挺。除此之外,芬蘭還繳獲了幾十挺M/31防空機槍(即為四聯裝的M4),繼續當作防空武器使用。

 

芬軍的馬克沁機槍用途非常廣泛,除了扮演步兵支援武器的角色之外,還有一些被安裝在裝甲列車和芬蘭海軍的艦艇之上。1942年初,通過在水冷套上打孔的方法,芬蘭將100挺左右的馬克沁機槍從水冷改為風冷,安裝在芬蘭自己設計的輕量型槍架上面,配發給步兵單位在運動戰的場合使用。1943年,芬軍為每一挺馬克沁機槍都配發了20條250發布制彈帶或25條200發鋼製彈帶,這些彈帶裝在形態各異的彈箱裡面,包括沙俄制、蘇制和芬蘭制各種型號,材料從膠合板到金屬錫不一而足。除了彈箱和彈帶之外,芬軍還為這些機槍配發了包括備用槍管和水罐在內的各類附件。較為笨重的m/1905型機槍被芬軍配發給一些對機動性要求不高的單位,如築壘防線的守備部隊和後方的防空單位。30年代時,芬蘭的M/09-09多數都被儲備起來,但在戰爭爆發後又重新回到了一線步兵的序列內。二戰結束之後,剩餘的M/09-09機槍又被存入倉庫,最後一批直到90年代中期才被以出售或解體的方式處理掉。

 

芬軍繳獲的一堆蘇軍步兵武器,可見兩挺裝有帶槽水冷套的m/1910機槍。

1939年的一個芬軍高射機槍組,他們使用的機槍就是在索洛科夫槍架上加裝對空射擊組件的M/09-09。

「續戰」期間在戰壕中操作M/09-09機槍向前射擊的芬蘭士兵。

正在轉移的M/09-09機槍組,前兩個人拖著索洛科夫槍架,還拿著彈盒,後一人抱著機槍本體。

 


被布置在一棟民房裡,從窗口向外射擊的M/09-09。

在戰線上某些積水嚴重的地段,M/09-09機槍會被放置在高臺上面保持乾燥,1944年4月23日,斯維爾河(Svir,靠近列寧格勒)發電站附近的芬軍戰壕。

1944年7月15日,「續戰」時期的芬蘭戰鬥英雄列兵安提拉(Anttila)與他的M/09-09機槍在戰位上留影,VT防線(冬戰結束後芬蘭重新沿新國境線設置的防線),卡累利阿地峽。

1944年9月2日「續戰」的最後階段,在維堡附近的一個芬軍M/09-09機槍組。

芬軍裝備的200發鋼製彈帶與彈盒。

裝於芬蘭海軍艦艇之上的M/09機槍。

芬蘭的輕量化嘗試:M/09-21

 

前文提到索洛科夫槍架存在自重過大、結構複雜和輪子太小不能適應崎嶇地形的缺陷,這令芬軍對其相當不滿,他們設法用一種結構較為簡單的摺疊式三腳架取而代之。早在1919-1920年間,芬軍就已經開始以德國在一戰之前設計的的出口型馬克沁M-09配套槍架為藍本,設計一種用空心鋼管制成的三腳槍架。與其原型不同,芬蘭在三腳架的前腿上加裝了提手,後腿採用伸縮結構,可以調整長度。搖架下方裝有容納備用槍機的容器,槍架上還留有護盾的接口,但這純屬畫蛇添足,芬軍從來沒有配發過制式的機槍護盾。新型的三腳架也可以加裝相應的組件,改成高射機槍使用。這一款三腳架在1921年定型,所以型號定為M/21。

 

M/21三腳架帶有一個箍在機槍水冷套上面的鋼製固定裝置,但蘇俄機槍水冷套存在三種制式,又帶來了新的問題——m/1910的水冷套為鋼製,有帶加強槽和平滑表面兩種樣式,而m/1905的水冷套則為略呈錐形的青銅製品。M/21槍架的固定裝置可以與m/1910機槍的平滑表面水冷套完美結合,配合相當一部分帶槽的水冷套使用也沒什麼問題,但卻完全不適合青銅製的款式。所以,配合M/21三腳架使用的機槍一般都是帶有平滑表面水冷套的型號。從1927年開始,芬軍對這些安裝在M/21三腳架上面的機槍也進行了標準化改裝,這種機槍被稱為M/09-21。

 

芬軍機槍數量不足的問題早在20年代初就已經暴露了出來,1922年4月,芬軍要求蒂卡科斯基公司自行生產200挺馬克沁機槍。該公司的設計師和陸軍軍械部在製造公差的方面意見不一致,扯皮了很長一段時間,耽誤了生產,這200挺機槍直到1924-1928年間才陸續完成,這也是唯一的一批完全國產化的芬蘭M/09-21馬克沁機槍,因為芬蘭從波蘭和義大利可以買到蘇制的m/1910機槍,所以就沒有必要再行製造了。所有的M/09-21機槍都裝有仿德式的M/22機械瞄具,該種瞄具的標尺適用於9.6克的尖頭彈,刻度上限為2000米。

 

M/21槍架一開始由圖爾庫(Turku)的克裡奇頓-伏爾康船廠(Crichton-Vulcan)製造,後來轉交給赫爾辛基的陸軍1號軍械庫接手生產,完工後再由其他各軍械庫自行與機槍組合成完整的武器系統,生產工作一直持續到1932-33年間。M/09-21型機槍在被更先進的M/32-33型機槍取代之前,大約製造了1000餘挺。芬軍從1932年起開始為M/09-21分批換裝新型的進彈機,以適配200發的鋼製彈帶。

 

二戰期間,芬軍前線部隊的M/09-21頻繁投入作戰,其彈帶和附件的配置和其餘型號的芬蘭馬克沁機槍相同。1940年6月,芬軍有1065挺該型機槍,到了1944年6月1日時還剩下964挺,除了戰鬥損失之外,使用強度過高所導致的損耗也是損失的重要原因。在1944年夏季的塔裡-依罕塔拉戰役中,芬軍又損失了一部分該型機槍,還有一部分被送回後方進行修理或改裝,還有一些被拆散當做備件使用。這導致在1951年時,芬軍手中的M/09-21隻剩下261挺。經過修理和維護之後,很多M/09-21又回到部隊服役,直至80年代時還有400餘挺,還有一些封存在倉庫中,90年代中期時被出售或解體處理。

 

保存至今的芬蘭M/09-21機槍。

M/21三腳架,其高低機結構比蘇俄馬克沁機槍更加完備,更類似於德國的MG-08。

前線芬軍使用的M/09-21機槍。


芬蘭士兵肩扛一挺M/09-21機槍。

終極馬克沁:高平兩用的M/32-33

 

芬軍的M/32-33很有可能是龐雜的馬克沁水冷機槍家族中性能最好的一款,該槍由芬蘭的輕武器設計大師艾莫·拉合第(Aimo Lahti)設計完成,一開始只是想針對250發容量的布制彈帶強度不足,制約武器射速做出一些改進措施,但最後卻造就了一款火力兇猛的武器。除了制約射速之外,布制彈帶還有一個致命缺陷——在寒冷的下雪天,它們會被雪花沾溼,之後就凍得邦邦硬,從而無法使用。拉合第為此設計了新型的鋼製彈帶,對機槍本體也進行了改進,還設計了一款新的三腳架,為配合新型三腳架,對機槍的固定結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在改用鋼製彈帶以後,卡彈故障減少了90%,可靠性大大提高。在工廠進行的試射顯示,該槍可以連續發射15000發子彈,在此期間既不需要清理,也不會出現機械問題。即便連續發射75萬發子彈,零部件也不會出現損壞。

 艾莫·拉合第(1896-1970),他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武器設計大師,「續戰」結束後,盟軍軍管委員會禁止他繼續設計武器。

改進後的新型機槍定型為M/32,它的理論射速從之前的600發/分大幅度提高到850發/分。射速的提高不僅是因為換裝了金屬彈帶,還要歸功於在機匣後部新安裝的加速器,以及在槍管出口加裝的槍口助退器(助退器的作用和制退器相反,它利用發射藥氣體的能量增強後坐力,加快後座速度)。除此之外,對握把和照門也都進行了重新設計,還加裝了光學瞄具的固定位。

新的M/33槍架在一開始就被設計成了高平兩用的形式,在其後腿的下方還裝有附加的第四條腿。對空射擊時,需要把這第四條腿放下,把原來的後腿立起並拉長,當作高射機槍立柱使用。搖架和高低機會提供額外的支撐力,所以對空射擊時的穩定性也不成問題。

 

對空射擊時用來固定機槍的搖架平時摺疊於後腿末端,在使用時可以卡在機槍上原本為索洛科夫槍架預留的固定位上。在下發到部隊之後,部隊發現配套的對空射擊組件的設計不佳,影響使用,所以進行了把高低齒弧換成平衡彈簧,將對空瞄具的瞄準線換到另一側,換裝形狀更合適的肩託,在進彈機旁邊增設掛載彈盒的託架等改進措施,這些改進恰好趕在「冬戰」爆發之前完成。最終型的M/33槍架帶有如下的對空射擊組件:

·第四條腿

·肩託

·對空瞄具

·消焰器

·平衡彈簧

·彈盒託架

 

機槍組員可以在一分鐘之內把M/33槍架從平射狀態調整為對空狀態,非常方便。但對空射擊只是一項額外的附加功能,實戰中很少使用。

 

馬克沁機槍的水罐在注滿水後重約3公斤,不易攜帶,而且芬蘭冬季天氣酷寒,水罐裡面的水很容易凍結。所以,在1937年時,芬軍又對M/32機槍進行了改進,在其水冷套上增設一大型開口,以便將冰雪塞進水冷套內進行冷卻。這項改進使得水罐不再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後來被蘇聯照抄,用在了新生產的m/1910馬克沁機槍上。

 

芬蘭M/32-33機槍,注意其三腳架後腿下面固定的「第四條腿」。

對空射擊狀態的M/32-33。

使用M/32-33機槍的芬蘭前線官兵。

擅長雪地機動的芬軍常常會用雪橇運載重機槍。

情況緊急時,芬蘭人會直接操作重機槍從雪橇上開火。

1933-35年間,芬蘭1號軍械庫把幾百挺舊式M/09機槍改裝成M/32機槍,稱為M/09-32。這些翻新貨被繼續安裝在原來的M/21三腳架上,所以整套武器的型號為M/32-21。1936年,蒂卡科斯基公司和陸軍1號軍械庫開始生產全新的M/32-33機槍,到1942年時一共生產了900餘挺(民兵使用的該型機槍數量沒有計算在內),每挺配發25條鋼製彈帶。絕大多數的M/32-33機槍都配發給了芬軍步兵營的機槍連,每連裝備12挺。1944年1月1日,芬軍共計有該型機槍1176挺,在夏季的激戰中損失不少,以至於到1951年時只剩下563挺,這些機槍作為戰備武器被一直保留到90年代末。

 

基於舊式機槍改裝的M/09-32。

M/09-32機槍水冷套上面的大型注水口。

30年代和二戰期間,芬軍曾在M/32機槍上安裝過許多種各不相同的瞄具。該機槍具備間接射擊的能力,為配合在間接射擊時使用的7.62 x 53R 13克D-166船尾彈,為其專門設計了一種瞄具,但最後只製造了244具,間接射擊的表現也並不成功,在實戰中很難派上用場。在這之前,還少量使用過原本和MG-08配套的德制瞄具。1936-37年間,一種以其設計師的名字命名的費斯卡(Physica)機槍光學瞄準鏡通過測試,軍方訂購了250具,結果卻從來沒有裝在機槍上。1940年時,因為和步槍配套的狙擊鏡數量不足,其中的150具被當作狙擊鏡使用,「續戰」時又把庫存的100具也配發給了狙擊手。1941年,芬蘭又設計出一種帶照明的夜間型機槍瞄準鏡,一共生產了1150具之多,但這種瞄準鏡並不好用,而且實在是太脆弱了,遂在戰爭結束之後全部銷毀。

 

不實用的費斯卡瞄準鏡,當作步槍狙擊鏡時候也很難使用,不過其估算移動目標提前量的標線設置得較為完備。

M/32-33機槍的火力兇猛,瞄準快捷精確,非常適合直射步兵集群,只要維護得當,它就可以隨時發揮出收割機一樣可怕的火力——要知道以高射速著稱的德軍MG-34通用機槍的理論射速也就是800-900發/分(常見型號)的水平,M/32-33機槍的射速與其已經非常接近。M/32-33的安全設計較為特殊,在上膛時需要把機柄後拉並放開兩次之後才能完成上膛動作。在射手放開扳機之後,保險會自動鎖定,所以,在每一次射擊之前,都要先行解除保險。

 

芬蘭開發的各類輕量化槍架

 

M/09-09和M/09-21的槍架都不能讓芬蘭軍方滿意,所以他們又陸續設計了一些輕量化的槍架。20-30年代間出現的第一款輕量化槍架式基於德式Schitten 08槍架的設計,該種槍架由為民兵武器管理部門工作的工程師哈利·曼斯納(Harry Mansner)設計,所以被稱為曼斯納M/30槍架,可以在平地上拖行,但依然過重且不便使用,所以只生產了很少的數量。

 

二戰期間,前線對更輕、更便於操作的馬克沁機槍槍架的需求愈發緊迫,拖著索洛科夫槍架槍架的機槍組很難跟上他們步兵戰友的速度,而堡壘的守備部隊也需要一種在把碉堡裡的機槍搬到碉堡外面開火時候使用的備用槍架。為此,芬軍在「續戰」期間又開發和生產了一些輕量化槍架,主要有如下幾種型號:

 

·M/VKT:由國營步槍廠(VKT)設計製造的型號,在1942年時製造了200具。該槍架帶有一個固定在水冷套上面的鋼箍,鋼箍下面的兩條腿上安裝了小型的滑雪板,後面還裝有一個原本在對空狀態時使用的肩託。這種槍架只能配合平滑表面的水冷套使用,在戰爭結束之後被悉數銷毀。

 

·軍械部的設計:與M/VKT結構類似,有兩種不同的構型,每種生產了100具,特點是在後部裝有一個步槍槍託充當後支架。從戰爭中倖存的該型槍架在40年代晚期被全部拆毀。

 

·M/43薩拉卡利式輕型槍架:這是芬蘭最為成功的一種輕型槍架設計,因其設計者資深軍械官勞瑞·薩拉卡利中尉(Lauri Salakari)而得名。設計工作從1941年開始,1943年時製造312具用於實戰測試。該槍架重量只有4.1公斤,結構和上述兩種型號差不多,也是帶有滑雪板和肩託的設計。但沒有用鋼箍固定在水冷套上,而是通過機匣前部的固定點與機槍進行連接,所以使用任何一種水冷套的馬克沁機槍都可以裝在上面。此外,這種槍架還可以很方便的裝在芬軍常用的人力拖曳小雪橇上進行搬運。前線部隊將這批測試型號作為備用槍架使用,並對其做出了積極的評價,但同時也反映該型號不夠堅固,而且肩託也不舒服。芬軍本想將其作為備用槍架廣泛裝備,但1944年夏季爆發的塔裡-依罕塔拉戰役打亂了計劃。到1987年時,芬軍的倉庫裡還有100具M/43槍架,其餘的都已經賣廢鐵了。

 

·維德戈恩系列機槍攜行架:柯思提·維德戈恩少校(Kosti Widgren)在1941年時設計了多種機槍攜行架,這是一些非常激進的設計,全是從軍用背包的金屬框架改進而來的。攜行架重約3.8公斤,上面設有與機槍連接的固定點,在行軍時,可以由一名士兵連攜行架帶機槍一同背負,在作戰時,攜行架可以充當簡易的槍架使用,與機槍攜行架配套的還有用於搬運彈盒的攜行架。1941年時,芬軍製造了25套機槍攜行架和100套彈盒攜行架用於測試。測試表明,這種攜行架在背著的時候還算不錯,但放下開火的時候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隨後,維德戈恩又對攜行架進行了改進,但依然沒有收到良好的成效。

 

輕量化槍架沒能取代結構笨重的索洛科夫槍架,也沒能取代任何一款三腳架。所有型號的輕量化槍架在二戰結束之後都被芬軍放棄,而三腳架卻一直用到了90年代。

 

芬軍使用的一種不知名的機槍兩腳架。

後記:四聯裝馬克沁高射機槍在芬軍中的應用

 

1931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託卡列夫之子,尼古拉·費多羅維奇·託卡列夫(Nikolai Fedorovich Tokarev)所設計的一種四聯裝馬克沁高射機槍架被蘇軍採納,這就是後來的M4高射機槍(又名ZPU-4,注意與二戰後出現的同名武器區分)。早在20年代,美國就曾經試驗過把四挺馬克沁機槍並聯在一起當作高射機槍使用,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完全原創的設計。在蘇聯的這款槍架上,四挺機槍的冷卻水供水管串聯在一起,彈盒彼此獨立。整套武器的射速可以達到1800發/分,和芬蘭裝備的一些同口徑風冷雙聯裝高射機槍差不多,但受到水冷系統的拖累,整套武器系統的重量達到260公斤,比芬蘭自己生產的型號要重上150公斤,移動非常困難。而且,槍架的活動部件過多,結構複雜,更加容易出現故障,繼承自m/1910的布制彈帶容易造成卡彈,進一步增加了故障機率。總體來講,其性能不如芬蘭自主設計的型號。

 

芬蘭在「冬戰」和「續戰」期間繳獲了80餘套M4高射機槍,它在芬軍中的型號為ItKk/09-31,芬軍也將其稱為「管風琴」。一些車載型號被芬軍交給前線部隊的防空連使用,用於攻擊低空飛行的敵軍航空器,而固定的型號則被留在後方用於要地防空。某些ItKk/09-31高射機槍被芬軍改成了風冷的型號,這樣的高射機槍在水冷套上打有方孔,水箱和冷卻水循環系統均被拆除。芬軍在實戰中發現這套武器系統存在一個致命缺陷——倘若四挺機槍之中的一挺在作戰中出現故障,無法繼續射擊,其餘三挺機槍的後坐力就會把對空瞄準具給震歪,而在作戰中重新校正瞄具是不可能的。這種事情屢屢發生,在二戰結束之後,芬軍將手頭剩下的70餘套ItKk/09-31轉為戰備武器,1952年時退役並拆毀,拆下來的機槍被安裝在索洛科夫槍架上,當作普通的M/09-09機槍使用。

芬軍使用的車載型和固定式ItKk/09-31高射機槍。

經過風冷化改裝的tKk/09-31高射機槍。

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各位軍事愛好者關注考證與戰史專業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Niwerke)。

本公號目前對外提供的資料目前僅限如下幾項:

1.「尼伯龍根工廠」公眾號日常推送圖文。

2.公眾號作者或管理組成員主講的講座相關內容。

3.公眾號作者或管理組成員錄製的多媒體文件。

4.公眾號參與或主辦的特定活動中提供的紀念品或獎品。

5.其他公眾號或媒體在獲得本公眾號授權後轉載的本公眾號內容。

除此之外,其他內容的實體或電子資料一律不對外提供,請勿發信索取。

另:文中與頁底廣告為騰訊系統隨機分配,本公眾平臺不對其負有任何形式的連帶責任。

最近讚賞機制正在調整,如需打賞,請儘量使用如下二維碼,謝謝。



相關焦點

  • 水不曾冷:沙俄、蘇聯和芬蘭使用的的馬克沁水冷重機槍簡述(沙俄/蘇聯篇)
    配樂:Moon Far Away——Zhito Zhala(收割稻穀)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爵士(Sir Hiram Stevens Maxim)於1883年發明了馬克沁水冷重機槍這一划時代的武器除此之外,俄國還在材料上開了倒車,再次開始使用銅來製造如水冷套和機匣底等一些部件,銅比鋼要貴,而且要更重,俄國此舉的原因應該是缺乏可以加工鋼的機加工設備。1915年,沙俄軍隊又開始在馬克沁機槍上使用一種科勒斯尼科夫槍架(Koleshnikov mount),這種槍架和索科洛夫槍架結構很接近,但後部沒有可摺疊的框狀拉手,而是一個杆狀撐腳。
  • 【死神鐮刀】他改變了戰爭之馬克沁水冷機槍
    人們總是把最先進的科技用來提升殺人效率,馬克沁水冷機槍就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它以每分鐘600發子彈的射速改變了之後的戰略戰術。它的發明徹底淘汰了騎兵衝鋒與步兵密集戰術,取而代之的是散兵戰術與無休止的塹壕戰。
  • 芬蘭視角的二戰:與「惡魔」同行——影片《無名戰士》(上)
    這部長達3個小時的影片,通過戰爭中一個普通的芬蘭步兵連和機槍連的戰鬥經歷,講述了戰爭對參戰人員的巨大傷害,間接展示了芬蘭在二戰中跟隨德國法西斯的「惡果」——影片內容概要1944年9月4日,芬蘭接受蘇聯和盟國的停戰條件,戰爭結束了。而此時,洛卡所在的連隊只有他和瓦哈拉等極少數老兵倖存下來。
  • 能當狙擊槍用的芬蘭拉蒂26輕機槍,曾被中國引進痛毆日寇
    ■一戰時期攜帶MG08/15機槍的德軍士兵,這款早期輕機槍由MG08重機槍改進而成,依然採用水冷設計,戰鬥全重達19.5千克,很難說得上"輕"。在各國競相開發輕機槍的風潮中,北歐小國芬蘭也意識到這種新型槍械的重要性,於20世紀20年代初著手啟動本國輕機槍的研發計劃。1922年,芬蘭槍械設計師艾莫·拉蒂應芬蘭軍方的要求開始設計一款新型輕機槍。拉蒂和AK之父卡拉什尼科夫一樣,從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輕武器設計教育,屬於那種天賦異稟、自學成才的大師,後來堪稱芬蘭輕武器名片的索米衝鋒鎗就是拉蒂的得意之作。
  • Nelonen:德國四號坦克芬蘭陸軍服役史
    芬蘭、蘇聯雙方籤訂和約,約定芬蘭一方在9月4日,蘇聯一方在9月5日分別停止敵對行為。德國對此及時做出了反應,早在9月2日時就已經叫停了一切向芬蘭運輸武器的工作,已經按照之前命令裝載完畢的船隻也被召回,並卸載全部的貨物,包括已在但澤港(Danzig)裝載了7輛三號突擊炮和9輛修復完畢的T-34/76的船隻也被取消了行程。
  • 為何芬蘭能在俄羅斯的眼皮底下獨善其身?
    儘管蘇聯交換芬蘭的土地要遠遠大於其索取,但這種盛氣凌人的「強買強賣」姿態徹底激怒了芬蘭。畢竟歷史上的芬蘭曾長期被沙俄帝國統治,對俄國的認識,芬蘭最有發言權。所謂交換,不過是強取豪奪的一個美好的藉口罷了,而且用於交換的土地,無論其區位還是價值都遠不能同現有領土相比。所以面對如此不上道的芬蘭,史達林決心君子動手不動口。
  • 蘇芬戰爭,芬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恩怨情仇
    全世界都以敬畏的眼光目睹芬蘭戰士為捍衛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一度擊敗並擋住蘇聯紅軍……  20世紀,芬蘭和俄羅斯之間有一段恩怨情仇,這得追溯到中世紀時期。自13世紀起,卡累利阿地峽、芬蘭和波羅的海沿岸一直都是兩個新興的地區霸權大國——瑞典王國和沙皇俄國的戰場,兩國戰爭連年不斷。無論何時,國境線的進退總是有利於勝者或軍隊更強大的一方。
  • Sturmi:德國三號突擊炮芬蘭陸軍服役史(上)
    所以芬蘭人在封堵了的遙控機槍基座上又焊接了一個小支架,用來安裝蘇聯造捷佳廖夫車載機槍(DT)。後來加裝的DT機槍枝架。 阿爾凱特和米亞格在1944年製造的突擊炮非常容易區分,阿爾凱特的車輛帶有華夫狀防磁塗層,而米亞格的防磁紋樣是小方格。阿爾凱特的車輛有衝壓的翼子板支架、豬頭防盾、從車內封堵的近距離防禦裝置開口等特徵,並同時使用膠緣託帶輪和無輪輻並開孔的全鋼託帶輪。
  • 百年鋒刃:芬蘭軍用刺刀(二)
    1920~1930年代芬蘭軍隊的拼刺訓練對於刺刀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芬蘭軍隊採用與當時歐洲大多數國家相同的觀點,即步兵的基本武器是步槍,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士兵可以使用刺刀——比如在突擊或白刃格鬥時。芬蘭軍隊的教育手冊要求士兵以火力為主要戰鬥手段,並依靠刺刀和其他合適的武器或工具進行肉搏。
  • 百年鋒刃:芬蘭軍用刺刀(一)
    內戰結束後,臨時組建的政府軍逐步改組為後來的芬蘭國防軍。國防軍中的軍官和普通職業軍人主要有四種來源,這造成了包括刺刀使用在內的軍事指導思想的某些碰撞和摩擦。芬蘭此前長期處於沙俄統治之下,因此包括曼納海姆等主要指揮官在內的很多軍官來自於沙俄軍隊,曼納海姆本人就是俄軍騎兵中將——這是國防軍軍人的第一種來源。第二種軍人來源於1878~1900年間一度存在的芬蘭大公國軍隊。
  • 二戰第一狙擊手:芬蘭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
    (西蒙·海耶和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他,就是Simo Hayha(西蒙海耶),芬蘭人民的民族英雄。在龐大且擁有先進武器的蘇軍面前,他穿上雪一樣白的白色偽裝服,拿起老舊的Mosin-Nagant步槍,腳踏滑雪板,與其他芬蘭狙擊手一起在森林中穿行「打獵」。是的,他們在打獵,蘇聯軍人就是這群職業獵人的獵物。【死神現世】1939年冬天,蘇聯趁波蘭敗亡之機,為了自身安全要求芬蘭割讓領地。
  • 電影|芬蘭國寶級電影《無名戰士》
    影片改編自1954年同名暢銷小說《無名戰士》,講述了一隊芬蘭士兵在蘇芬戰爭中的故事。
  • 拉裡·索恩:芬蘭「兵王」的傳奇一生 | 循跡曉講
    芬蘭軍隊使用M/32-33式馬克沁重機槍索恩小分隊藉助樹林的掩護,悄悄地接近了蘇軍的補給站,放好炸彈後迅速撤離,臨走還端掉了一座碉堡,蘇聯人還沒反應過來是咋回事,就發現自己的給養全沒了。1941年6月25號,芬蘭和蘇聯在停火一年以後,又開始打仗,此時的索恩已經是一名小分隊指揮官,他帶著這支小隊四處出擊,用盡各種遊擊襲擾戰術,遲滯和阻撓向前推進的蘇軍部隊。
  • 300萬人口硬抗1.8億人的蘇聯,芬蘭軍隊為何如此強悍?
    這些國家雖然國小,但軍事實力和表現都相當出色,比如瑞典,300年前就和俄羅斯帝國打得有來有回,一直到現在都是世界上極少數的軍工強國;冰島,雖然「國小力弱」,但為了漁業利益愣是硬鋼英國軍艦,20世紀通過三次「鱈魚戰爭」硬是逼退了英國。而在近代,北歐國家中武德最充沛的,莫過於芬蘭,這位最大的「武功」,是和蘇聯打的一場蘇芬戰爭。
  • 55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芬蘭,軍事實力有多強大?超乎你想像!
    芬蘭結合自己的國情,致力於打造一支實用型的國防力量。在歷史上,芬蘭曾長期被瑞典統治,拿破崙戰爭失敗後又淪為了沙俄的領地。直到一戰末期,沙俄崩潰,芬蘭這才趁機獲得獨立。在二戰全面爆發前,芬蘭因領土問題與蘇聯發生軍事衝突。雖然給予了蘇聯極大的殺傷,但是最終仍不得不籤訂城下之盟,將一部分領土割讓給蘇聯。
  • 最令蘇軍恐懼的芬蘭武器,"曼納海姆電鋸"索米KP/31衝鋒鎗
    當時拉蒂還同時負責新型輕機槍(即後來的拉蒂26)的設計,但他並未放棄對衝鋒鎗的研究,繼續進行改進,在1926年推出了改進型號,依然發射7.65毫米槍彈,芬蘭陸軍採購了200支進行試用,命名為索米KP/26衝鋒鎗(索米即芬蘭語中的芬蘭)。隨著拉蒂26輕機槍被軍方採用,拉蒂名利雙收,但他對衝鋒鎗的設計充滿執念,或許在他心中衝鋒鎗的地位要高於任何輕武器。
  • 郵政列車:芬蘭T-28坦克服役史
    為了攻克芬蘭「曼納海姆防線」上的火力點和各類工事,蘇聯在卡累利阿地峽投入了重型坦克第20旅,該營的兩輛T-28坦克在戰鬥中被芬軍繳獲,成為了芬軍最早的中型坦克。在其後的「續戰「當中,又有5輛T-28落入芬軍之手,這7輛T-28坦克一直在芬蘭服役到20世紀50年代初。
  • 小車扛大炮——芬蘭BT-42突擊炮小傳
    ,這款戰車是芬蘭自行「研製」的第一款坦克,這個僅有15噸重但安裝了一門114毫米「重炮」的「小傢伙」便是BT-42。BT-7 M1937不僅是當時最先進的一款BT系列輕型坦克,它的改裝潛力更大,可靠性更好,零件獲取難度也相對較小(芬蘭同期還有BT-2、BT-5),同時馬力強勁的發動機也為改裝打下了良好基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芬蘭沒有使用過蘇聯的BT-7A型炮兵坦克,但在研製BT-42的過程中芬蘭人或許還是受到一定影響和啟發。
  • 【槍械講堂】小國出名槍—芬蘭M1931衝鋒鎗
    幾乎蘇聯出版的每一部關於這段歷史的著作,都給予索米衝鋒鎗和使用該槍屢創蘇軍的芬蘭滑雪機動部隊以濃墨重彩的描述。而索米衝鋒鎗的威名不僅建立在戰場的廝殺中,更是因為芬軍對衝鋒鎗戰術的運用給蘇軍留下深刻印象,  實際上,蘇軍在冬季戰爭爆發之前,也曾研製裝備過衝鋒鎗,即1934年定型的捷格加廖夫衝鋒鎗PPD-34及其改進型PPD-38。
  • 【槍】小國出名槍 芬蘭 M1931式索米衝鋒鎗
    索米M1931的自動方式為傳統的自由槍機、開膛待擊。最初,索米M1931被用來替代輕機槍使用,不過事實證明它無法勝任這一角色。到了繼續戰爭的時候,芬軍一個步兵班通常配有一枝M1931與一枝輕機槍(一般是繳獲的德加廖夫輕機槍),到了1943年,每個班已經配有兩枝M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