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31集團軍簡史
「隨時準備解放臺灣」——31集團軍
軍部駐地:福建同安
原代號:32404部隊
著名部隊:
「濟南第二團」——步兵第91師271團
「紅色尖刀連」——步兵第92師274團1營2連
「抗洪搶險英雄營」——原步兵第92師第275團2營
在解放軍的隊伍裡,第31集團軍是在解放戰爭中組建起來的一支年輕的部隊。1947年2月後,膠東軍區地方部隊先後組成新編第5、第6和第7師。7月,3個師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司令員周志堅,政委廖海光,各師分別改稱第37、第38和第39師。
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中,第13縱隊37師109團首先突破濟南內城城防,為解放濟南作出了突出貢獻,被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二團」的光榮稱號(第9縱隊25師73團被授予「濟南第一團」)。隨後的淮海戰役中,該縱隊參加了雙堆集圍殲敵黃維兵團等戰鬥。
1949年2月,第13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屬第3野戰軍第10兵團,軍長周志堅,政委陳華堂,各師分別改稱第91、第92和第93師。4月屬東集團參加渡江戰役,5月在上海戰役期間,該軍模範執行地城市政策,露宿街頭,不進民房,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讚。6月進軍福建,參加福州戰役和漳廈戰役。在解放廈門戰鬥中,第92師274團8連3排奮勇作戰,榮獲「廈門登陸先鋒排」稱號。1950年5月在32軍一部配合下解放東山島。
建國後第31軍長期駐防福建廈門。1953年7月,金門國民黨軍胡璉部1。2萬餘人偷襲東山島,我軍守島部隊在第31、第28和第41軍等部的支援下將敵擊退,殲敵3000餘人,這是我軍取得的打擊國民黨軍竄犯活動中最大的一次勝利。1958年軍屬炮兵部隊參加了著名的「八·二三金門炮戰」,以後的炮擊金門、馬祖的任務也有該軍承擔。直至1979年元旦,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宣布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
1985年陸軍第31軍改編為陸軍第31集團軍,原屬第29軍的步兵第86師(前身為魯中軍區第4師,1947年2月改為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22師,1949年2月改為第26軍76師。原駐山東,1967年南下江西「支左」,1969年重建第29軍時改為第86師)改屬該集團軍,並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原炮兵第3師)和高炮旅。1990年代中期以後,全軍編制體制進行了重大調整。原屬第31集團軍的步兵第93師於1996年改為直屬武警總部的機動師。1998年該集團軍參加了九江抗洪搶險,其步兵第92師第275團2營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營」榮譽稱號。之後,步兵第92師改為摩步旅,坦克旅改編成水陸兩棲裝甲旅,高炮旅則改防空旅。1999年國慶閱兵式上,第31集團軍的35mm高炮組成了車輛第15方隊。
近年由於臺海形勢緊張,第31集團軍的動向頗受人關注。1995年以來,解放軍在東山島舉行的多次大規模登陸作戰演習均有該集團軍的參與,如1995年11月的「成功5號」,1996年3月的「聯合96」及2001年6月的「解放一號」等三軍聯合作戰演習。
『B』陸軍三十一集團軍九十二師炮兵團加農炮三連(榴彈炮五連)連史
加農炮三連(榴彈炮五連)隸屬陸軍第三十一集團軍步兵九十二師炮兵團,誕生於1947年膠東半島,隸屬於華東野戰軍第十三縱隊山炮營,連隊自組建以來,南徵北戰,勇往直前,屢立戰功,是一支英雄的連隊、光榮的連隊!
九十二師由來,1949年2月,由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38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92師,下轄274,275,276團。師長徐體山,政委張英,該師部隊前身是1947年3月以膠東軍區西海軍分區獨立1團,北海軍分區獨立1團和民主救國軍獨立總隊(起義的國民黨交警第15總隊第1大隊改編)為基礎組建成立的膠東軍區新六師,同年8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38師,1950年7月師增炮兵團(1953一1969年曾使用炮兵372團番號),1969年11月陸軍九二師劃歸陸軍29軍建制,駐南安,1975年4月7日重歸陸軍31軍,1985年10月整編為陸軍第31集團軍步兵第九二師,接收陸軍87師261團,撤消276團,執行南方乙種步兵師編制,下轄274團(276團除第3營外,全部併入),275團,261團,炮兵團,1998年9月體制改編調整,縮編為九二旅,原3個步兵團番號撤消,分別以其精銳組成3個步兵營,原274團機關於當年11月調往溫州,次年9月正式改編為浙江陸軍預備役步兵師第1團,原261團機關改編為漳州陸軍預備役後勤保障旅機關,2003年,原南京軍區36師108團3營(左權獨立營)轉隸92旅步兵第4營。
92師與其他兄弟部隊比較相對成立晚,但基礎好,戰鬥作風頑強,逐漸成長為能攻善守,敢打敢拼的勁旅,先後參加了膠東保衛戰,濰縣戰役,津浦路中段戰役,兗州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1949年7月進軍福建,參加福州戰役和漳廈戰役,解放戰爭中,該師殲敵6萬餘人,其中俘虜4萬餘人,斃傷2萬餘人,建國後該師長期駐守福建,執行剿匪和海防任務,1965年,該師274團1營2連以「思想紅,技術精,作風硬」,被國防部授予「紅色尖刀連」榮譽稱號,1998年8月參加九江抗洪,第275團2營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英雄營」的榮譽稱號,275團2營團總支被共青團中央授予「抗洪英雄青年突擊隊」榮譽稱號。
從92師走出的部分將領:徐體山少將(閩北指揮部司令員),張英少將(總參二部副部長),李燧英(濟南軍區副司令員,曾任師參謀長),王成斌中將(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增林少將(第1集團軍軍長,南京軍區裝備部部長)。
連隊由來,1947年3月初至1947年5月16日14時3O分左右,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率領下,在山東省蒙陰縣孟良崮戰役中全殲國民黨74師,繳獲國軍山野炮28門、步兵炮和戰防炮14門、迫擊炮235門。1947年8月成立十三縱隊38師山炮營。1950年7月成立九二師炮團轄:榴彈炮營 、山炮營 、迫擊炮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372團山炮營換裝56式85毫米加農炮,改稱加農炮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迫擊炮營換裝63式1O7毫米火箭炮,改稱火箭炮營。
十三縱隊山炮營隨同友軍參加了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1949年,第十三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一軍,屬第三野戰軍,參加了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後進軍福建,參加了福州戰役和漳廈戰役。1950年,攻佔東山島。建國後,1953-1969年連隊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管轄,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三七二團加農炮三連。1969年11月部隊從福建同安縣調防到南安官橋地域駐紮後,改編成師屬炮兵團,為陸軍九十二師炮兵團加農炮營三連。1971年部隊改編,我連改為九十二師炮兵團二營六連,1979年,部隊進行改編,我連改為九十二師炮兵團加農炮三連,當年我們團建立了第二榴炮營,成立不到一年就調走了。1980年,我們加農炮三連進駐石雞山第二榴炮營營房。1983年,部隊改編,我連從加農炮營撤出來,編入了重新組建的第二榴炮營,編為九十二師炮兵團榴炮二營五連,這就是我們連隊的變遷簡史。
我連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軍事訓練,施工值勤均走在全團前列。 在軍、師、團各級黨委的領導下,在黨支部的集體指揮下,堅持毛主席「支部建在連上」,「黨指揮槍」的原則,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全連幹戰的艱苦努力下,在政治思想教育、軍事訓練、軍民團結、生產自給等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圓滿的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在政治教育方面,按上級布置的教育計劃進行,使每個幹部戰士懂得:為什麼當兵,怎樣當兵,如何當好兵的道理,樹立了為了保衛祖國,平時不怕吃苦流汗,戰時不怕流血犧牲,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
過硬的軍事素質:在軍事上,官兵們不怕頂烈日,戰風雨,積極刻苦完成軍訓任務。1973年,我連為全團軍事訓練″先行連″,我們師作為全國戰備值班師,我連在不忘緊急戰備的狀態下,努力刻苦訓練,年終在全團的實彈射擊考核中,我連榮獲全團第一名的好成績。1975年,在漳浦萬安農場炮兵靶場,由福州軍區組織了一場對抗賽,85師,86師,87師,91師,92師,93師和守備師各派了一個加農炮連參加,在進行火炮對活動目標直接瞄準射擊的對抗賽中,我連以12發12中的優異成績,得到了軍區、軍、師、團、營首長的高度評價!在歷年的訓練中,我們抓緊安全教育,沒有發生過一起重大事故。
光榮傳統:本連上下級關係方面,幹部關心、愛護戰士,戰士尊重幹部。晚上幹部查舖查哨,給戰士扎蚊帳、掖被子,戰士生病,幹部問寒問暖到床前,力所能及的幫助戰士解決家庭問題。戰士時時處處尊重幹部,做到了一切行動聽從指揮。每年新戰友入伍,老戰友離隊之即,連隊的老戰友總是不想離開連隊,和連長指導員談心請求,要求繼續留隊。老戰友離隊時,戰友們總是依依不捨,淚流滿面,難捨難分。
任勞任怨:我連在第二榴炮營的營房建設中,全連幹戰全力以赴,抬石頭、撿石片、給石匠當小工,每天累得腰酸背疼,從不叫苦,直至把營房蓋好為止。1979年底開始到80年,我連參加了團養豬場通往(石雞山)第二榴炮營的水庫築壩修路工程,全連幹戰挽著褲管、光著腳丫一擔一擔地挑土、挖泥築起兩三米高的堤壩,一批80年入伍的新戰友,大部分來自城鎮,從末參加過這樣的體力勞動,雖然手裡打起血泡、腳上脫了皮,但沒有一人叫苦叫累,和全團戰友們一道,一直堅持到把堤壩道路修好通車為止。
軍民一家親:在軍民團結方面,無論春夏秋冬,連隊適時地派出幹部戰士為駐地群眾插秧,除草,挑肥,刨地瓜,收割稻麥。駐地的三房,宮下,寨角,梧園等村莊的田地裡撒下了全連幹部戰士的汗水,留下了腳印,得到了當地群眾的讚揚!密切了軍民關係。在軍民共建中,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參加了官橋鎮菜市場的建設,派兵維持福廈公路官橋十字路口的交通秩序,保證了福廈公路的暢通無阻。得到了原官橋公社黨委書記黃劍峰的高度讚揚,促進了軍政軍民團結。
自力更生:在連隊生產自給方面,我連除了積極參加師、團組織的西濱農場生產勞動外,我們連隊組織戰友們自己動手,蓋豬圈,挖魚池,開荒種菜,種蘑菇,養雞,養豬,養魚,在部隊供給有限的條件下,保證了每個幹部戰士吃飽吃好。我們連隊在完成各項任務中,戰友們都能積極上進,勇往直前。在創"四好″,爭"五好″的年代裡,連隊每年都被上級評為"四好連隊″,″五好戰士"不計其數,有不少戰士被組織上提升任用,有不少排、班和個人受到上級的嘉獎。
獻身國防:1978年,按上級黨委的指示,黨支部和連首長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參戰動員,全連幹戰踴躍報名參戰。先後有駕駛班長黃懷亮、新戰友汪吉祥、四班長朱聖良、報話班長林道國、三班熊金林等十一名戰友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作戰。黃懷亮、汪吉祥兩戰友在前線榮立三等功各一次,黃懷亮在戰場提幹,給全連官兵作出了榜樣。部分幹部.戰士被組織調往中越自衛反擊戰前線參加戰鬥,他們能夠發揚我軍″不怕苦,不怕死"的犧牲精神,為全連戰友樹立了榜樣。這麼多年來,實踐證明:我們是一支拖不垮,打不爛,能打仗的連隊。在此,特別要感謝我們歷任的老營、連首長、老排長、老班長和老同志們,在連隊建設上為我們連隊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後記鳴謝:
首先,感謝黃華遷同志組織了加三連(榴炮五連)群,讓全連官兵有了一個交流見面的平臺,解除了戰友相思之苦,增加了戰友相互之間的聯繫。 其次,此次連史是在全連戰友共同的努力下,由李澤民同志編輯整理後,向孝明指導員拍板定案決定的。特別感謝黎安,高克武,方孟九,沈萬松,向孝明,沈奕敏,唐福東,耿祥啟,蔡友福,簡新平,付培順,李國平,黃華遷,李澤民,林俊傑,沈家松,危英彪,劉乃福,黃華,謝桂寶,黃仁輝,程安邦等同志建議和補充,在此一併感謝!
光榮傳統 內容豐富 英雄模範 文秘人員 戰爭年代 部隊 實事求是 學會
加農炮三連
看完後你有什麼感想...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最後 推薦一個牛逼的公眾號 茶賦閣
【免責聲明】
內容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133300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