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步兵班的組要支援火力就是一款輕機槍,這款輕機槍原本並不是輕機槍,而是一款自動步槍,他就是M1918白朗寧自動步槍。
M1918白朗寧自動步槍(簡稱:BAR),由約翰·摩西·白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在那場戰爭中只有少量白朗寧自動步槍服役,它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原來是設計為單兵步槍,但是它實在太重(18.5磅),恰巧美國的步兵班需要重武器,於是作為班用自動步槍,每班3支,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為提高。 通常白朗寧自動步槍以其首寫字母「BAR」簡而代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BAR剛問世,就成為自動步槍的標準並且在日後的幾十年內一直延用。美國的軍用輕武器很少有像BAR那樣受到廣泛讚賞的。
BAR的設計思想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戰壕,當時交戰雙方正陷入傷亡慘重的、持久的陣地戰的困境之中。美國於1917年4月6日參戰,但不久就發現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美軍裝備除了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和柯爾特M1911 .45ACP手槍(兩者都供應不足)這類優秀的裝備之外,美軍主要裝備的作戰武器總的來講無法令人滿意。
美軍急需一種能在行進間進行突擊作戰的自動武器。美軍的法國盟軍企圖用1915型「CRSG」輕機槍來填補這一空白。此槍通常被稱作「chauchat」,發射8mm勒貝爾槍彈。美國從法國購買了大約16000支chauehat槍,但不久就發現:此槍工作極不可靠,火力不足,很不受歡迎。約翰·摩西·白朗寧一直在悄悄地設計一種可靠性好,射擊效果好的自動步槍。白朗寧首先與柯爾特專利武器製造公司籤署了一份協定,該公司有權使用發明家的專利。1917年5月1日,對於採用輕機槍還是自動步槍,由戰爭部長召集組成了一個軍械小組進行了試驗並作出了決定。白朗寧的設計很快被採納。這就是著名的「白朗寧自動步槍」,不久便以其首寫字母「B A R」取而代之。BAR發射標準的M1906(.30-06)槍彈,可實施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射速大約為550發/分。
由於位於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的柯爾特兵工廠已經處於滿負荷運轉,因此公司希望在康乃狄克州的默裡迪恩另僻廠址來製造BAR。由於要求最大數量的BAR步槍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來,而且新工廠的工人必須經過全新培訓,軍械部沒有同意。合理的解決辦法就是另僻途徑,為此,政府通過與柯爾特公司及白朗寧達成協議,即獲得了戰爭「進行期間」此槍生產的專利權。
1917年9月,馬林·羅克韋爾公司和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籤定了生產BAR的合同。柯爾特哈特福德工廠在其生產任務相當緊張的情況下也接受了生產BAR的合同。這三家生產廠原本都已有沉重地武器生產任務,但由於新式自動步槍的重要性及其優先的生產權,工廠不得不新上設備加速其生產。這裡既沒有此槍的設計圖更沒有詳細的技術指標,而現有的唯一的工作模型就是手工製作的樣槍。而溫徹斯特工程部只被允許從柯爾特公司借用樣槍使用僅僅一個周末,工作簡直是分秒必爭,他們根據樣槍繪製了必要的產品圖及藍圖,並於星期一早晨將樣槍歸還給柯爾特公司。然後溫徹斯特公司又輔助馬林·羅克韋爾公司建立了生產線。溫徹斯特公司於1917年12月開始交付產品,馬林·羅克韋爾公司開始於1918年1月,而柯爾特公司於同年2月提交產品。儘管BAR實際上是1917年列裝的,但卻將其命名為「M1918」,這也許是為了防止與白朗寧1917型水冷式重機槍相混淆的緣故。
海外軍隊則於1918年夏末開始配發BAR。有趣的是:此槍最先是由發明家的兒子——瓦爾·白朗寧中尉在法國進行演示的。經過對此槍的應用技巧的掌握及相應的訓練之後,BAR開始發往前線部隊,並在實際戰場上應用。 1918年9月12日,第79步兵師使用BAR是美國軍隊在戰場上使用BAR的最早記載,這以後很快證實作為一種戰鬥武器BAR是很成功的。正如1919年助理戰爭部長所指出的:「BAR受到了我們的軍官及使用過它的人的高度評價。儘管這些槍的使用環境很惡劣,在前線,曾一度在雨中使用,射手們幾乎沒有時間去擦拭它,但一直工作很好。」
1918年11月停戰之時,已有大約52238支白朗寧自動步槍交付使用。此槍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19年末才停止,到那時為止共生產了102125支M1918式BAR。
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BAR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不得不尋找新的生產地。政府部門與兩個商業公司籤定了定購合同,即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和新英格蘭輕武器公司來生產M1918A2。在戰爭期間,這兩家公司共為政府輸送了總量為208380支這種類型的BAR。這是對早期BAR的補充。
這批BAR不久就投入了激烈作戰,並再一次證實了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一份有關BAR性能的例證在一份1943年海軍陸戰隊的報告中可見一斑:「口徑為.30的M1918A2白朗寧自動步槍。一種一直受到好評的武器。在任何情況下使用都很少發生意外和出現故障,即使在叢林地帶作戰它也能達到所期望的衝擊侵徹力。」儘管BAR的重量有些偏重,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了廣泛的好評。BAR優越於.45口徑衝鋒鎗之處就在於其使用的.30口徑彈丸的侵徹力。BAR的射速及可靠性受到了戰鬥部隊的高度好評價。
對M1918A2最普遍的抱怨就是對其超過20磅的重量,為此有時拆除兩腳架以減輕重量。約翰·喬治中校在他所著的《怒射》一書中對此情況評述到:「我們到瓜達爾卡納爾後兩個星期,將所有的配件(兩腳架等)拆除,成為一支完全裸露的槍……又回到了老白朗寧最初的方式。」
BAR的作用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即已從部隊陣地戰的「行進間射擊」轉變成標準的班用自動武器。許多軍隊的指揮官們都在儘可能的為其軍隊爭取得到BAR。在戰爭中美軍作戰所用另外唯一的一支自動步槍就是M1941式詹森輕機槍。詹森槍在設計特點上有一些改進,比BAR的重量輕得多,但它在戰爭中應用不太多。
抗戰中的國軍使用M1918和日軍作戰。
BAR是戰爭中美軍的班用自動武器。儘管它在許多應用領域都充分地發揮了其性能特點,但也同樣存在著一些缺點。它的重量妨礙了其作為真正自動步槍的使用,而僅僅是扮演著輕機槍的角色。而且由於其設計問題,它不可能像白朗寧M1917A1和M1919A4.30口徑彈帶供彈機槍那樣具有持續自動射擊功能。BAR的彈匣容彈量有限是一個不利之處,槍管不易拆卸及更換是另一個嚴重的缺陷,因為持續自動射擊很快就會燒蝕槍管。而BAR的槍管僅能在軍械庫中完成拆卸與更換。為使BAR適應彈帶供彈及可以更容易的更換槍管作了大量試驗,但卻需要對機匣作較大幅度的改進,因此不太現實。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為止,BAR實際上已有些過時了。
抗戰時期的國軍裝備有少量的M1918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的一些老兵對BAR這支可靠而又非常有效的武器還記憶憂新。雖然對槍的重量曾有一些不滿,但是在實際作戰的危急關頭,卻幾乎聽不到對此的抱怨聲。歷經三十多載,世界範圍內無計其數的戰場作戰已證實了BAR的實用價值。BAR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美國的軍用輕武器很少有像白朗寧自動步槍那樣贏得較好信譽。從1918年法國戰壕的炮火洗禮到瓜達爾卡納爾的叢林戰,或酷寒的朝鮮長津湖,BAR都爭得了榮譽。
影視作品中的M191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BAR在韓戰中廣泛應用,在那裡它適度地發揮了其卓越的性能特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BAR又重新恢復了生產,那時數千支這種槍都是由皇家麥克比公司生產的,這些韓戰時期著名的M1918A2槍與二戰後期生產的BAR非常相似,都在槍管上安裝有提把,因此改善了短距離的攜行狀況,但隨之更增加了重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通用型」M60通用機槍裝備美軍,作為包括BAR在內的一些武器的替代品。但是,一些庫存的BAR在越南戰爭中使用,一些供應南越軍隊及其盟軍。
文章來源於鳳凰網孤獨的老頑童,我們致力於推廣權威、專業知識,轉載請標明原作者及文章出處,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