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周士第上將(上)

2021-02-23 青洋泉


在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帥中,周士第的資歷是相當老的:南昌建軍時的主力師師長,不但在上將同儕中名列頭籌,且僅次於多數元帥,而超過了除張雲逸外的所有大將。但是起點如此之高的周士第,後來在軍中的地位卻並不顯赫,被眾多當年職務曾遠遠低於他的下級超過,並且很少聽到他獨立指揮過什麼重大戰役戰鬥。到了建國後,周士第之名更是難得耳聞,歷次重大政治事件幾乎都與他無緣,這是令人感到很奇怪的事情。然而說怪也不怪,周士第的起落浮沉,確是印證了一句老話: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周士第是廣東省樂會縣(今海南省瓊海市)新昌村人,生於1900年9月9日。他7歲讀私塾,11歲進小學,14歲考入府城瓊崖中學,20歲中學畢業(因家庭經濟困難曾輟學當學徒一年),在那個年代也算是一個不小的知識分子。讀書時期他就參加過愛國學生運動,「五四」運動中還被選為了瓊崖學生聯合會幹事,組織了抵制日貨等活動。中學畢業後,他進入本縣第二高等小學當了教員。由於周士第宣傳進步思想,因而遭到校方壓迫,教書僅一年便辭職回家。不久海南島瘟疫流行,由於政府救濟不力而哀鴻遍地。周士第的母親和兩個弟弟先後都染病去世,他也曾重症纏身,幾乎奄奄一息。僥倖未死後,周士第決心北上尋求救國真理,遂告別妻子翁祚昆和剛出生的女兒周競權,於1923年春離開海南來到當時的南方革命中心廣州。為了謀生,周士第投入了滇軍楊希閔部當兵。在此期間,他結識了海南同鄉、共產黨員徐成章和徐堅,參加了他們發起的中共外圍組織「新瓊崖評論社」。1924年5月,懷著從軍報國之志的周士第經中共兩廣區委派遣的徐成章推薦,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一期,從此走上了軍旅人生。周士第被分到了學生第二隊,與他同隊的一期生還有許繼慎、李之龍、宣俠父、唐澍、董仲明(即董朗)、黃鰲、彭幹臣、賀聲洋等後來的中共群英。在黃埔,周士第積極靠攏中共黨團組織,進步很快。同年年底,經徐成章、廖乾吾介紹,周士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考進黃埔軍校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周士第人生中重要的第一個歷史機遇。

周士第人生中重要的第二個歷史機遇,是參加並領導了著名的鐵甲車隊。這個鐵甲車隊的全稱是「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顧名思義,是掛在孫中山大元帥府下邊的一支軍事力量。其雖名為大元帥府所轄,實際上卻是中共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當時的背景是中共已在廣東各地組織發動起農民運動,但由於土豪劣紳也紛紛建立了武裝力量,依靠高牆大院、堡壘式據點和從外購買的武器對抗農民運動。而農民組成的農軍缺乏訓練,武器落後,往往打不過土豪劣紳武裝,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時任中共兩廣區委軍事部長、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與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商量後,經報請孫中山同意,利用大元帥府掌握的幾輛鐵甲車為基礎,並從黃埔軍校、黨團員、左派軍官、工農骨幹中挑選出來一批精幹人員,於1924年11月組建成立了「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其建制掛在大元帥府名下,實由中共兩廣區委指揮,擔負訓練農軍和支援農民運動的任務。

上邊所說的鐵甲車並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輪式裝甲車,而是早期的裝甲列車,配備有步機槍等武器,車廂內可裝載人員,通過車廂上開鑿的射孔向外射擊,並由加裝鐵甲的火車頭牽引,依託鐵路線實施快速機動。其主要作用是護衛鐵路,保持鐵路交通線暢通。蘇俄內戰時常用這玩意,電影《鐵道遊擊隊》中的日本鬼子也用過。這種早期兵器現在看來很是落後,但對於當年既無直瞄火炮、又無穿甲彈的土豪武裝來說,卻是根本奈何不得的龐然大物。鐵甲車隊的組成人員都是挑選來的精兵強將:隊長是任黃埔軍校特別官佐的徐成章,黨代表是任黃埔軍校政治部教官的廖乾吾,副隊長是黃埔一期生周士第,軍事教官是黃埔一期生趙自選,政治教官是中共兩廣區委派來的曹汝謙。隊員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未來的新四軍副參謀長周子昆。1925年6月,在徐成章調任省港大罷工糾察委員會工作離開鐵甲車隊後,由周士第接任了隊長職務。

上述諸人中,徐成章後來成為了瓊崖工農革命軍東路總指揮,1928年2月在率部進攻萬寧縣分界圩敵據點時犧牲;廖乾吾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政治部主任位置上參加了南昌起義,後擔任中共湖南省軍委書記,於1930年9月被湖南軍閥何鍵秘密殺害;趙自選後來成為了中共廣東省委駐東江軍事特派員,在1928年5月指揮海陸豐紅軍攻打海豐縣城的戰鬥中犧牲;曹汝謙在大革命失敗後被黨組織調到北方搞兵運工作,於1929年11月被韓復榘部豫北警備司令張萬慶下令殺害;周子昆的事績就更有名了,皖南事變中與新四軍副軍長項英一道突圍轉移,於1941年3月13日被叛徒劉厚總殺害。只有周士第成為了革命的倖存者,儘管他也曾走過了一段曲折坎坷的道路。

鐵甲車隊下轄3個排,總編制為136人。因中共兩廣區委經常臨時派一些人來受訓,故全隊常保持在150人左右。關於車隊裝備,周士第曾回憶說:「鐵甲車隊的裝備,共有幾輛鐵甲車,及一部分其他車輛,馳騁於廣東省內各條鐵路線上。班長、隊員一律配備『三八』式長槍,排以上幹部配備駁殼槍。長槍和駁殼槍都是蘇聯幫助的。每排還有一支手提機關槍。」鐵甲車隊的經費不是由廣東革命政府開支,而由共產國際提供,官兵同吃同住,薪水略有差別,但差別不大,每月的帳目要定期公布,絕對禁止貪汙行為。同時在隊內建立了黨小組,逐步發展黨團員,在軍事訓練的同時,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處處體現出了新型革命軍隊的建軍原則。鐵甲車隊成立後,除幫助開展農民運動、訓練農軍外,還及時馳援參加戰鬥,配合工農鎮壓反動武裝、保衛省港罷工和平息商團、軍閥叛亂。當時在大沙頭鐵甲車隊駐地不遠還駐有一個飛機掩護隊,任務是掩護飛機。其隊長與反對革命的滇桂軍閥相勾結,嚴重威脅鐵甲車隊及廣州的安全形勢。奉中共兩廣區委指示,通過廣東革命政府下命令,將原飛機掩護隊隊長調走,由周士第兼任飛機掩護隊隊長,趙自選任黨代表。這樣,經過和平接管及改編,飛機掩護隊也成為了中共最早掌握的武裝力量之一。

1925年6月,中共領導發動了著名的省港大罷工。鐵甲車隊奉命前往毗鄰香港、九龍的南頭、深圳、沙頭角一帶,協同罷工工人糾察隊執行封鎖香港的任務,同時配合當地的農民運動。10月底到11月初,發生了鐵甲車隊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惡戰:沙魚湧戰鬥。當時已是鐵甲車隊隊長的周士第和黨代表廖乾吾指揮4個班50餘名隊員,前往沙魚湧地區支援遭到軍閥陳炯明、鄭潤琦殘部襲擊的罷工工人糾察隊。他們與有英帝國主義軍艦、飛機援助的1000餘名優勢之敵遭遇,展開了一場壯懷激烈的戰鬥。周士第、廖乾吾指揮鐵甲車隊和工人糾察隊血戰半日,予敵人以重創,爾後殺出重圍脫險回歸。戰鬥中共斃傷敵官兵200餘人,同時鐵甲車隊傷亡20多人,工人糾察隊傷亡10多人。周士第在激戰中身上幾處負傷,又連續30多個小時沒有吃飯睡覺,非常疲憊,差點倒下。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自己行動,帶領隊員們連續打垮了攔路的敵人,終於突圍成功。

在這次戰鬥中,鐵甲車隊犧牲了黃華然、李振森、曾強、祝敬事、陳功安、宋烈光、易再盛、王子章、鄭良溶、黃生、劉光烈、高博垣、唐達權等優秀隊員。周士第對這些戰友深為懷念,並在省港罷工委員會組織的報告會上激情演說,讚頌了鐵甲車隊官兵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在當時出版的報紙《工人之路》上,還詳細報導了沙魚湧戰鬥的情況,並刊登了周士第的演說。曾現場觀戰的英國人也驚嘆於中國軍人的英雄行為,在香港報紙上如此評價道:「沙魚湧一戰,中國政府軍之勇敢無與倫比。」

周士第人生中重要的第三個歷史機遇,是加入了葉挺獨立團。由於鐵甲車隊的英勇善戰,當時廣東軍界各陣營都不敢對共產黨武裝以小視。周恩來趁熱打鐵,又圖謀利用廣東軍界對共產黨人戰鬥力感興趣之際,再組建一支規模更大的,名義上受轄於某系統,實際則由中共領導的軍事力量。經過醞釀和磋商,1925年11月,這支軍事力量在與中共關係較好的第4軍序列中產生了: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2師34團,即後來大名鼎鼎的葉挺獨立團。該團以鐵甲車隊為基礎,以黃埔軍校一批一、二期畢業的共產黨員學生為骨幹,士兵約2000人均就近從廣東、廣西、湖南等省招募,以失去土地的貧苦青年農民為主。團長由剛從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回國的共產黨員葉挺擔任,共產黨員周士第任1營營長,共產黨員曹淵任2營營長,共產黨員楊寧(又名楊林、畢士梯,朝鮮旅中革命者)任3營營長,營連幹部中許繼慎、董仲明、吳兆生、盧德銘、袁也烈、練國梁、蔡晴川、賴元良、胡煥文、張堂坤等人也都是共產黨員。上述主要幹部中,葉挺、周士第、許繼慎、董朗、盧德銘、畢士梯都成為了中共早期的著名軍事將領。而看到革命勝利的,則只有周士第一人。

鐵甲車隊被併入第12師34團時,人員均提級使用,隊員可任班長,班長可任排長,排長可任連長,不少人都成為了幹部骨幹。鐵甲車隊雖存在僅有一年,但對中共早期建軍卻產生了重要影響。對於周士第來說,也給他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到了建國後在紀念鐵甲車隊建隊40周年、50周年時,周士第都曾賦詩抒懷,熱情追憶了這段難忘的軍旅印記。

34團建團後,第4軍軍長李濟深和第12師師長張發奎均按照先前與周恩來的約定,沒有幹涉該團的人事和教育訓練。因此34團按照中共兩廣區委指示,相繼在團、連建立了黨支部和黨小組,迅速擴大黨組織,並加強軍事政治訓練,以期快速培養出一支具有堅強戰鬥力的革命武裝。當時周恩來還想照此模式在廣東其他各軍名下均成立這樣一支部隊,並與各軍軍長都協商好了。此舉如能成功實現,中共掌握的軍事力量很快便可達到兩個師以上的規模,次年蔣介石敢不敢發動「中山艦事件」都成疑問,更不要說後來的「四一二」了,中國歷史的走向也必將完全不同。然而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鮑羅廷和陳獨秀均反對周恩來的這一建議,以致失去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1926年1月,第4軍第12師34團改稱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葉挺獨立團之名由此而生。1926年5月,廣東革命政府應受到直系軍閥吳佩孚壓迫的湘軍將領唐生智求援,決定實行北伐。7月,在廣州舉行了北伐誓師大會,任命蔣介石為北伐軍總司令,蘇聯派來的紅軍名將加侖(即布柳赫爾)為軍事總顧問,指揮國民革命軍8個軍10萬餘人分三路出師北伐。在此之前,葉挺率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遣隊就已率先進軍湖南。由於周士第謹慎低調的行事作風和縝密細緻的指揮風格,葉挺很是欣賞他,將他調任為獨立團參謀長。同時原2營營長曹淵調任為1營營長,許繼慎繼任為2營營長。眾所周知,獨立團北伐出師後,從廣東一直打到湖北,先後參加淥田、龍家灣、醴陵、平江、汀泗橋、賀勝橋、武昌城等戰役戰鬥,一路浴血奮戰,攻無不克,戰績輝煌。後來第4軍能獲得「鐵軍」之譽,葉挺獨立團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北伐徵程中,獨立團傷亡約1000人左右,其中陣亡就有600多人。而曹淵、胡煥文、吳兆生、賴元良等獨立團的優秀幹部,也都先後英勇捐軀。還有一個練國梁,犧牲在了保衛大武漢的戰鬥中。周士第在一路徵戰中協助團長葉挺實施作戰指揮,勇謀兼備,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了葉挺的得力助手。

打下武漢後,1926年12月,北伐軍進行了擴編。第4軍擴編為第4、第11兩個軍,張發奎和陳銘樞分別升任軍長。葉挺獨立團被擴編成了第4軍第25師,其所轄的73團、75團分別由獨立團主體和一部為骨幹編成。葉挺被任命為第4軍第25師副師長,後又升任第11軍第24師師長、第11軍副軍長兼第24師師長等職。遵照中央指示,葉挺利用部隊擴編的機會,於職權範圍內先後在第25師、第24師中安排了大批年輕優秀的共產黨員任職,分別在團、連建立了黨支部和黨小組,培養和鍛鍊軍事幹部,整飭部隊,加強訓練,積蓄力量。其中葉挺獨立團的直接後繼第25師73團由周士第接任團長,許繼慎任參謀長。剛從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不久的林彪,也被分到了第25師73團任見習排長。1927年4月,周士第率73團隨第25師進軍河南,參加武漢國民政府舉行的第二期北伐,與奉系軍閥張作霖部進行了戰鬥。就在北伐軍連戰連捷勝利進軍之際,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在各方壓力下決心「分共」,與指揮國民聯軍的馮玉祥達成反共協議,命令北伐軍各部撤出河南返回武漢,導致北伐功敗垂成。

周士第人生中重要的第四個歷史機遇,就是參加了中共建軍的南昌起義,並成為了重要部隊主官。當8月1日南昌方向打響後,周士第和聶榮臻、李碩勳、王爾琢等人在時任第4軍第25師參謀長張雲逸的掩護下,將駐在馬迴嶺的第25師73團、75團和74團直屬重機槍連共3000餘人拉到南昌參加起義,受到了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的稱讚。隨後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共編成第9、第11、第20軍3個軍。其中葉挺任代理前敵總指揮兼第11軍軍長,周士第被任命為第11軍第25師師長,李碩勳任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張雲逸任師參謀長(未到職)。第25師下轄73、74、75團,包含了原葉挺獨立團的精華力量,是整個起義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陳毅、林彪、王爾琢、周子昆、黃鰲、袁國平、許光達、孫一中(即孫德清)、肖勁、蔡協民、聶鶴亭、彭明治、宛旦平、王展程、劉海雲、劉映軒、彭遨、覃蘇等後來的著名紅軍將領,當時都在第25師任職,都是周士第的部下。能成為這樣一支英雄部隊的主官,在建軍首義時就有了這樣高的起點,周士第的前途本應該更加光輝燦爛。然而,世事常出人意料。

起義軍撤離南昌南下廣東,準備去潮汕地區佔領出海口,接收蘇聯的軍火物資援助,爾後再重新打出一片局面來。然而在南下途中,起義軍遭到了錢大鈞、黃紹竑、陳濟棠等部敵人的圍攻,邊戰邊走,傷亡較大,加上第10師蔡廷鍇部5000人叛逃,全軍力量不斷受到削弱。1927年9月19日,南昌起義部隊進佔了廣東三河壩,爾後在此分兵: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率主力約1萬人向潮汕進發,打通出海口去接收蘇援軍火;朱德率第25師及第9軍一部3000餘人留守三河壩,防止敵人抄襲主力部隊的後路。不料起義軍主力南下後在湯坑戰鬥中受挫,被迫撤退,後在普寧縣流沙被打散,起義歸於失敗,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聶榮臻等人分頭逃走。留守三河壩的朱德部成了眾矢之的,遭到敵人重兵圍攻,損失慘重。朱德率部英勇阻擊敵人後且戰且走,一直退到贛南,部隊在路上失散嚴重,僅剩下800餘人。

行至贛南安遠縣天心圩時召開了軍、師黨委會,朱德委託第25師黨代表李碩勳回上海向黨中央匯報,以求得中央指示。按說李碩勳是師政治主官,派其回中央匯報是應有之義。而周士第是主要軍事主官,與第25師的淵源很深,他留下來鞏固這支部隊是非常重要的。奇怪的是,據周士第後來回憶,師黨委會也同時決定派他去香港找上級黨組織匯報。由於士氣低落,看不到革命前途,以及因傷等其他原因,第25師的中級以上幹部紛紛離隊而去,如第25師政治部主任梁伯隆(原任第11軍軍部秘書,南下途中調到第25師接任李碩勳兼的師政治部主任職務)、第25師政治部組織科長姚光鼐、第25師經理處長符克振、第25師軍需主任周廷恩、第25師副官長劉鳴先、73團團長黃浩聲、75團團長孫一中、75團政治指導員陽心畲、74團副團長申朝宗、75團參謀長張啟圖等。而第25師參謀處長遊步仁、74團團長孫樹成、75團副團長張堂坤、75團3營營長蔡晴川等人也先後犧牲。周士第、李碩勳再一走,最後第25師的師級幹部一個不剩,團級幹部只剩下了73團政治指導員陳毅,團參謀長中只剩下74團參謀長王爾琢(當時算正營級),再加上一個時年41歲的第9軍副軍長朱老總。而上述三人實際上都是外來戶,沒有一個是原葉挺獨立團及早期第25師出身的幹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周士第能留下掌握部隊,那麼所起的作用將是不可估量的。很難想像勢孤力單的朱德會主動作出決定派周士第離隊去向中央匯報。考慮到在後來有關史料中對於周士第離隊的一些微詞,以及周士第自己曾向上級作過的檢討,估計當時在師黨委會上是周士第主動提出的離隊去匯報,初來第25師的朱德也不好反對,就同意了。而朱老總心裡的不悅,也是可以想見的。不管怎麼說,周士第的這一決定,影響了他的一生,讓他後半輩子常常悔之莫及。艱危關頭,朱德毅然擔負起了全軍指揮責任,與陳毅、王爾琢帶領第25師餘部及軍官教育團一部轉戰贛南,委屈蟄服於軍閥範石生部隊中。後來又發動湘南暴動,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共同上了井岡山,拉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局面。朱德「紅軍之父」的歷史地位,始奠基於此時。假使周士第能夠堅持住不動搖,與朱德一同帶領部隊上井岡山同毛澤東會師,以其在葉挺獨立團、第25師的正宗出身和影響力,毫無疑問將成為朱毛之下的第三人,很有可能擔任改編後的紅4軍副軍長兼某師師長,地位將高於陳毅、王爾琢等人,與後來上山的彭德懷相仿,這將是什麼成色,大家可以自己去掂量一下。

周士第和李碩勳離開部隊後,因怕廣東部隊熟人多,未敢直接往南去香港,而是先向北走,到了九江,隨後乘船沿長江東下到上海。李碩勳留在上海尋找中央匯報,周士第繼續轉海路乘船赴香港。周士第是在北伐途中與李碩勳認識的,後來兩人同在第4軍第25師任職,關係很好,平時經常走動。李碩勳的妻子叫趙君陶,她五哥就是與周恩來、羅亦農共同領導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趙世炎。趙君陶燒得一手好菜,有時周士第會來李碩勳這裡蹭飯,他最喜歡吃趙君陶燒得菜。周士第沒有想到的是,他與李碩勳這次在上海的分手竟然成為永別。李碩勳向中央匯報完第25師的情況後被留在上海從事白區工作,輾轉於江蘇、浙江、武漢、上海間秘密領導發動武裝鬥爭。1931年5月,李碩勳被派去李明瑞、張雲逸領導的紅7軍任政治委員。途經香港時被廣東省委報請中央後留下,擔任了廣東省委軍委書記。同年7月,李碩勳在去海南島檢查指導工作途中,因叛徒出賣而被捕。他遭到了敵人嚴刑拷打,堅強不屈,最後英勇犧牲,年僅28歲。其時李碩勳和趙君陶的兒子李鵬才3歲,56年後,李鵬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代總理。

對於李碩勳的犧牲,周士第是悲痛萬分,常思常念。建國後的1950年11月6日,他在北京親筆寫下了一首《悼李碩勳同志》:「義舉南昌,戰贛粵南。分途找黨,話別天心。白區工作,奮不顧身。牢獄不屈,遺書義深。公等鮮血,解放人民。忠心浩氣,永耀不泯。遺志未競,吾輩仔肩。革命必勝,公可安眠。」趙君陶感念他們戰友情深,將周士第的這首詩一直保存到1985年自己去世。

周士第的長子周堅後來曾講過父親在南尋找黨路上的事:「當時我父親把聯絡辦法、暗號都寫在一塊手絹上,然後用它擤鼻涕、吐痰,弄得特別噁心。在過好多封鎖線的時候,碰上搜身,搜到這塊髒手絹,人家就不細看了。」經過一路輾轉,當抵達香港時已經是1928年1月了。周士第費了一番周折後在九龍找到了廣東省委。此時的廣東省委書記正好是南昌起義時的前敵委員會委員李立三,他也是起義軍南下被打散後突圍回到上海的。廣州起義失敗後,李立三又奉中央之命來到香港重建廣東省委。周士第向李立三匯報了第25師的情況,隨後李立三和同在省委的聶榮臻還請周士第吃了飯。在香港等待上級指示期間,周士第患上了瘧疾,卻無錢治療,只得流落在街頭。這時他碰巧遇到了徐成章的愛人,暫時住到了其家裡,雖然有地方吃飯睡覺,但還是沒錢治病。不久,張雲逸奉中央指示要到蘇聯學習,途經香港準備轉赴上海去中央報到。到香港後他知道了周士第的情況,便拿出了50元錢,周士第這才得以住進醫院治療。由於廣州起義失敗後港英警察對內地來客盤查很嚴,周士第自覺處境很不安全。加上一個從馬來西亞來的同鄉老友到醫院探望,勸他去南洋,藉助老鄉友人的力量幫助治病,周士第遂未向黨組織請示就隨這個同鄉去了南洋,造成了一段時間的脫黨。後來周士第對這段經歷深為反省,建國後在寫《自傳》時如此剖析了自己:「主要是自己無產階級立場不堅定,南昌、廣州起義失敗後產生悲觀情緒的表現。」這就難怪了,當初南昌起義失敗後的離隊也可以理解了。周士第抓住了人生中的前三個重要歷史機遇,而在第四個重要歷史機遇中掉了鏈子,只能說是性格決定命運。

在南洋輾轉治好了病後,周士第仍然關心著國內形勢。他在南洋接觸了第三黨(即譚平山、鄧演達等人發起成立的「中華革命黨」)的宣傳,被其綱領所吸引。當周士第得知國內也有第三黨組織時,就再也呆不住了,遂於1929年秋回到香港,通過友人繼續考察了解第三黨的情況。在香港期間,他遇到了時任廣東省委軍委書記的聶榮臻。談及這幾年來的經歷,二人感慨萬分。聶榮臻勸周士第重新回歸黨組織,周士第則告訴聶榮臻:我對黨的現行路線是不同意的,但我決不反黨,我要儘可能地幫助黨。此話你如不信,以後看事實證明。

不久,周士第北上到了上海,經黃埔二期生餘灑度介紹加入了第三黨組織「黃埔革命同學會」。餘灑度曾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發動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還擔任了工農革命軍第1師師長的職務。但他不願意鑽山溝,革命意志消退,離隊回上海向中央匯報,在此期間脫離了黨組織。周士第在「黃埔革命同學會」還遇到了黃埔一期的老同學、葉挺獨立團的老戰友許繼慎。第4軍第25師成立後,許繼慎在周士第的73團幹了一段參謀長,後被葉挺調到第24師72團任團長。1927年5月,許繼慎在反擊夏鬥寅叛亂的戰鬥中負傷,經周恩來命令轉往上海醫治,遺憾地沒有能夠參加南昌起義。傷愈後,他奉中央指示在安徽、上海等地從事秘密工作,後因上級組織遭到破壞,因而與黨失聯。「黃埔革命同學會」的主要任務是聯絡黃埔一至五期同學,與蔣介石建立的「黃埔同學會」相對抗。鄧演達從海外回國後,將第三黨的名稱正式改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簡稱「臨委會」),廣泛串聯軍政界人士,秘密從事反蔣鬥爭。在此期間,周士第積極聯絡在南京、上海的黃埔同學進行反蔣活動,並密謀暗殺蔣介石。

1930年春,周士第將自己在南京活動的情況寫信告訴了在上海的許繼慎。不料回信的卻是許繼慎的妻子譚冠玉,信中寫有暗語:「父親叫你回來。」周士第接信後即趕回了上海,見到了譚冠玉。譚告訴他許繼慎已重新回歸中共黨組織,並被派去鄂豫皖領導紅軍,黨組織還要求周士第也回來。經過這幾年的奔波比較,周士第覺得還是共產黨能領導中國革命,於是請譚冠玉轉告黨組織快些派人來接頭。不久,上級黨組織派遣與周士第在黃埔一期同隊的同學彭幹臣(南昌起義時被任命為南昌市公安局局長兼衛戍司令,後在上海中央軍委工作)來接頭。周士第將自己的思想動態告訴了彭幹臣,並表示自己一切都聽黨的。然而,彭幹臣走後卻再無音訊。多年後周士第得知,彭幹臣被派到方志敏領導的閩浙贛蘇區擔任了紅10軍參謀處長和彭(湃)楊(殷)陸軍學校校長,於1935年1月的懷玉山突圍戰鬥中壯烈犧牲。而他的老同學、老戰友許繼慎,成為了鄂豫皖紅軍的著名將領,卻在張國燾發動的白雀園大肅反中含冤被害。

聯絡不到黨組織的周士第只好繼續從事秘密反蔣活動,並受鄧演達委派先後赴香港組建「臨委會」南方局和赴陝西籌組「臨委會」陝西省委。1931年夏,周士第在西安活動時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同年秋,他被解往南京關押。在被關押期間,周士第得知敬愛的黃埔師長、「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負責人鄧演達也被蔣介石逮捕關押,並於當年11月29日被秘密殺害。還有一批「臨委會」成員也要行將槍決,其中有一個就是他自己。既無生望,周士第毫不畏懼,對法官的審問堅不吐言。此時國母宋慶齡已從上海趕到南京營救鄧演達等人,並因鄧演達的被害而憤怒異常,當著蔣介石的面掀翻了茶几。不久,由於國民黨內部各方的壓力和「九一八」事變後的全國聲討,蔣介石被迫宣布下野。宋慶齡趁機要求新上臺擔任行政院長的孫科等人釋放被捕的「臨委會」成員。後當宋慶齡在上海得知被捕的「臨委會」人員大都獲釋,卻只有周士第一人仍被關押在南京時,便再次趕到南京交涉,終於迫使南京政府釋放了周士第。沒有宋慶齡的兩次傾力營救,周士第很可能就兇多吉少了。

周士第出獄後不久,上海就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日本侵略軍尋機挑釁,悍然向駐守上海的第19路軍發起了進攻。蔡廷鍇、蔣光鼐指揮第19路軍奮起抵抗,多次予進犯日軍以重創。「臨委會」積極聲援和支持十九路軍抗戰,並組織市民、學生成立抗日義勇軍,直接協助第19路軍作戰。周士第被任命為抗日義勇軍隊長,率部執行警戒、偵察、運輸、宣傳、救護等任務,在閘北一帶配合第19路軍抗擊日寇。日軍在三易主將,不斷增兵後,終於迫使第19路軍和前來馳援的張治中第5軍等部向後撤退。這時,在西方列強的調停下,中日兩國政府開始舉行談判。後籤署了《淞滬停戰協定》,日軍返回戰前防區,國民黨軍暫留現駐地,交戰區劃為非武裝地區。不久,南京政府將英勇抗戰的第19路軍調往福建「剿共」。

由於蔣介石於1932年3月重新復出,掌握了國民黨軍事大權,根據「臨委會」的指示,周士第在上海組織了再次刺殺蔣介石的行動。但因內部出了問題,外部又無機會,使得刺殺行動無果而終。1933年夏,「臨委會」派遣周士第去福建第19路軍,以推動蔡廷鍇、蔣光鼐等人參加抗日反蔣。第19路軍總指揮蔡廷鍇曾經被動參加過南昌起義,與周士第認識,知道他原來是共產黨。但此時蔡廷鍇與任福建省主席的蔣光鼐對蔣介石的對日妥協心懷不滿,已有心要舉事反蔣,正在積極對外聯絡。因而蔡廷鍇有意要藉助周士第在國共兩方間的關係幫助舉事,遂任命周士第到閩西善後委員會任特派員,抓一下鞏固地方政權的工作,肅清閩西的蔣系勢力和反動民團。周士第到閩西後大刀闊斧開展工作,並協助第19路軍將領張炎收編了福建軍閥張貞部第49師,自己擔任了改編後的第49師參謀處長。張炎思想進步,曾發誓今後不再打內戰。他與周士第積極遊說蔡廷鍇,推動促成了第19路軍與中央蘇區的接觸聯繫。中共中央派出了潘漢年任中華蘇維埃政府和紅軍全權代表,與福建省政府和第19路軍進行談判。周士第受蔡廷鍇之命擔任接送和保衛任務,秘密護衛潘漢年一行往來於兩方之間。經過多次接觸談判,第19路軍與紅軍達成了反日反蔣的共同意向,並籤訂了停戰協定。1933年11月20日,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黃琪翔等人發動「福建事變」,在福州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打出了反蔣反內戰的旗號。同時第19路軍也擴編改稱為人民革命第一方面軍第19路軍,周士第擔任了張炎任軍長的第4軍第49師21團團長,負責鎮守漳州。

這個張炎值得說一下。他是第19路軍悍將,在參加1931年對江西蘇區的第三次「圍剿」時,曾指揮第61師馳援被困高興圩的第19路軍總指揮部,於戰鬥中重創林彪紅4軍,一度危及林彪的指揮部。為掩護軍首長撤退,紅4軍第11師師長曾士峨親率全師排以上軍官向敵人發起反擊,在激戰中當場陣亡。曾士峨就是電視劇《井岡山》中那個警衛毛澤東的特務連長曾大個,毛澤東很喜歡他,曾士峨犧牲後毛還為此批評了林彪。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張炎率部狠狠打擊了日寇,因而有了「抗日英雄」之譽。後來的抗日戰爭期間,已是國軍中將的張炎變賣家產發動廣東民眾抗日,並與共產黨組織合作,有力抗擊了進犯廣東的日偽軍。抗戰勝利前夕,張炎率部起義,公開擁護中國共產黨。蔣介石命令兩广部隊圍攻張炎起義軍,終將張炎逮捕,秘密殺害於廣西玉林東嶽嶺。1989年時曾播出過一部10集電視劇《鐵血風塵》,講述的就是張炎將軍的抗日往事,劇中的張炎由當時還年輕的「黑旋風」趙小銳飾演。片尾歌曲是韋唯演唱的,一首《講不完的故事》,很是滄桑悠揚。

聲明:本公共號文章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覺侵權,可回複本平臺我們會儘快處理。

相關焦點

  • 周士第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79年6月30日於北京病逝,享年79歲。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9月9日,周士第出生於廣東海南島樂會(今海南瓊海)新昌村。7歲時讀私塾,後入樂會縣高等小學和瓊崖中學。五四運動中被選為瓊崖學生聯合會幹事,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民國九年(1920年),周士第到該縣第二區高等小學當教員。
  • 瓊海人的驕傲——周士第將軍
    誰也料想不到,這個名叫周士第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文韜武略,戎馬一生,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顆熠熠生輝的將星。  在我國高級將領中,周士第創下好幾個「第一」: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孫中山鐵甲衛隊的第一批成員,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指揮官。
  • 他是元帥起點, 上將的軍銜, 他當師長時, 陳賡營長, 粟裕只是班長
    當時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與孫中山商議,決定以大元帥府的名義組建了一支革命武裝,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隊長徐成章、黨代表廖乾五、副隊長周士第、軍事教官趙自選,政治教官曹汝謙都是我黨黨員,所以鐵甲車隊雖然名義上屬大元帥府管轄,但實際上是我黨直接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
  • 為什麼他有元帥的資格卻只被授予上將軍銜,和這件事有關係
    此人就是周士第,這可是一位牛人,是黃埔一期畢業生,是孫中山大元帥府第一批鐵甲車隊、也是中共掌握的第一批武裝力量的主要指揮官。周士第從黃埔軍校畢業之後加入了孫中山的護衛隊,也就是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後來這一支鐵甲車隊改編成了國民革命軍第4軍12師34團,這樣說你不理解,那麼葉挺獨立團你知道吧,這個團就是葉挺獨立,周士第任獨立團第一營營長,獨立團被擴編成第4軍第25師,葉挺成為副師長,而獨立團改編成第73團,團長就是周士第,此時後來大名鼎鼎的林帥在這裡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見習排長。
  • 閒聊蕭克上將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蕭克老將軍被稱為「開國第一上將」,對於開國上將的排序,最為常見的一種是按姓氏筆畫排序,王平上將排第一位,第二種是按照1955
  • 鐵甲參謀長周士第
    他半生戎馬,歷經北伐戰爭、南昌起義、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人們讚譽他為「鐵軍名將」,戰友稱呼他為「鐵甲參謀長」,此人便是周士第。1614位開國將領中,黃埔軍校畢業的只有33名,上將佔8名,參加過南昌起義的只有27名,上將佔6名,周士第與楊至誠是唯二的,兩樣都佔了的。
  • 為何他有元帥的資格卻只授上將銜?和這件事有關係
    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軍銜的評定主要取決於戰功和資歷,作為高級將領,他們的半生戎馬都是一個傳奇,但軍旅生涯的不同也影響到軍銜的評定,有些將領軍銜的評定過低,但作為優秀的革命者他們並不在意,這也只是我們從後世的眼光看待這些,而有一位開國將領,他在軍中的資歷很深,甚至可以與元帥的資歷相提並論,但他卻是開國上將,這位將軍就是周士第上將。
  • 閒聊韓先楚上將
    韓先楚出自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後隨吳煥先、徐海東到達陝北,屬紅十五軍團序列,嚴格意義上講還是來自大別山。吳煥先是韓先楚軍旅生涯首位導師,1935年8月21日,在甘肅涇川四坡村我軍遭敵突襲,吳煥先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8歲。韓先楚一生中念叨最多的就是老軍長、老政委吳煥先。起初,韓先楚被編在紅二十五軍的交通隊,交通隊是個後勤運輸隊,沒有配發武器,主要任務是為前線運送給養彈藥。
  • 1927年他就是師長,培養出2元帥、2大將,為何55年只是開國上將?
    車隊的幾位籌建者和領導人都是我黨黨員,所以這是第一支由我黨完全控制的領導隊伍,不到半年,隊長徐成章去支援省港大罷工,此後就由黃埔一期畢業的周士第擔任隊長,領導這支隊伍。1925年11月,由廣東區委決定,以鐵甲車隊為基礎,黃埔畢業生為骨幹,組建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團長由葉挺擔任,而周士第被任命為一營長,北伐前升任團參謀長。北伐期間,葉挺獨立團是北伐軍先遣團,一直在前衝鋒陷陣,為北伐主力前行開闢道路。
  • 開國55大上將排名及任職(附開國上將名單及圖片)
    一、開國上將排名及時任軍職1.蕭克(1907.07.14-2008.10.24),
  • 中央對57位開國上將的排名順序
    周士第(1900.09.09-1979.06.30),時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軍外訓練部長。郭天民(1905.08.-1970.05.26),時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軍事出版部長。周純全(1905.10.08-1985.07.28),時任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楊至誠(1903.11.30-1967.02.03),時任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 用於中文閒聊的GPT2模型:GPT2-chitchat
    train.txt的格式如下,每段閒聊之間間隔一行,因此生成部分在CPU上跑速度也挺快的)更多的參數介紹,可直接看train.py和interact.py中的setup_train_args()函數中的參數說明
  • 基於GPT2與DialoGPT的MMI思想的中文閒聊模型:GPT2-chitchat
    |中文閒聊語料 | 數據集地址 |語料描述| |----|---|---| |常見中文閒聊|chinese_chatbot_corpus|包含小黃雞語料、豆瓣語料、電視劇對白語料、貼吧論壇回帖語料、微博語料、PTT八卦語料、青雲語料等| |50w中文閒聊語料 | 百度網盤【提取碼:jk8d】 |由作者GaoQ1提供的比較高質量的閒聊數據集,整理出了50w個多輪對話的語料|50w中文閒聊語料的內容樣例如下
  • 閒聊兩句攻臺戰法
    閒聊兩句攻臺戰法 原創作者:瀚海狼山 我:九六年危機,憑當時的三軍裝備水平
  • QizNLP使用(一):利用Transformer訓練單輪閒聊機器人
    https://github.com/Qznan/QizNLP前言深度學習中的單輪閒聊機器人本文將介紹在QizNLP框架中如何利用經典的Transformer模型訓練一個閒聊機器人。(想看效果可直接翻到文末截圖)訓練數據訓練數據採用清華組發布的LCCC閒聊語料(github地址),該語料包括base&large版本,其中base版本使用了更嚴格的過濾規則,所以更乾淨,故本次實驗採用base版本。
  • 閒聊拳擊與其它格鬥術
    接下來,我就要和大家慢慢的閒聊一下目前主流的一些格鬥項目之間的特殊聯繫(職業高手們就當看個熱鬧吧,聽我吹吹牛。或者在評論下方隨意指點,可以反駁,可以質疑,但請文明交流。) 格鬥項目都有哪些? 拳擊、MMA、摔跤、柔術、泰拳、散打、跆拳道、空手道、相撲……等等,太多了。 如果全部說的話這篇文章是說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