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連傳令兵擔架兵都上去肉搏了:1941年12月23日第3次長沙會戰爆發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一場結結實實的勝利。
第一次長沙會戰:
嚴格來說,第一次長沙會戰是一個平手,我們略勝。
12萬日軍在岡村寧次指揮下,長途奔襲長沙。當時薛嶽可以調動的第九戰區部隊大約是24萬人,其中一半是戰鬥力比較強的中央軍部隊。
長沙以北的地形較為特殊,這裡是連綿的山地和水網地形,比較適合防禦,相反不合適敵人大兵團的進攻。
從日佔區出發,必須連續渡過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這才能攻打長沙。
而日軍進攻的西面是洞庭湖及澧水、沅水、湘江三大河流,地形非常複雜。國軍還在這裡大量部署水雷和有岸防工事,登陸比較困難。
日軍進攻的東面則是連綿的山區,這裡很多地方只有一條小路,僅能通過一匹騾馬,也不適合進攻。
以上都是對國軍有利的地方。
所以,白崇禧等人建議放棄距離敵人比較近的長沙、後退到衡陽一線決戰,薛嶽斷然拒絕。
薛嶽認為長沙是湖南的重鎮,又是交通樞紐,靠近產糧區,不能隨便放棄。
況且,衡陽位置靠南,距離敵人較遠,但周邊地形並不好且城市很小。顯然,選擇在長沙決戰更為有利。
在意見分歧的情況下,薛嶽發脾氣、砸電話,最終得到蔣介石的支持,才堅守長沙。
在薛嶽的命令下,除了利用北方的三條河流建立堅固防線以後,國軍還修建了無數據點。日軍只要開始進攻,就必須突破一層層的防禦工事,付出相當的代價。
另外,薛嶽命令軍隊在支持抗戰的湖南人民幫助下,將這一帶的道路完全破壞,設置大量路障和地雷。人民儘量撤退,躲到鄉下,家裡糧食全部帶走,堅壁清野。
國軍主力並不是全部放在長沙以北,而是留下幾個主力軍在長沙以南。等待日軍攻打到長沙以後,一舉出擊,將其擊潰。
岡村寧次出兵以後,日軍遭遇了苦戰。
國軍依靠堅固工事頑強防禦,給日軍造成很大的傷亡。更關鍵的是,日軍渡過新牆河以後,就發現這裡根本就沒有路。所有的公路全部被破壞,有些地方甚至看不出哪裡是路。這種情況下,日軍的汽車、馬車根本無法行走,野炮、重炮只能留在後方。日軍的火炮只能依靠可以拆卸的山炮,後勤輜重完全依靠馬匹背負運輸。
馬匹拖曳車輛,一批強壯的東洋馬可能達到1噸。如果只是背負,重量就會銳減到二三百公斤,運輸量大減。這導致日軍的彈藥和糧食,都存在嚴重的不足。
國軍的抵抗,還是一層層,逐步增強的。日軍突破新牆河時,由於火力旺盛,彈藥充足,相對比較輕鬆。殺到汨羅江時,因沿途的激戰和補給逐漸不足,日軍戰鬥力就有一定下降,花費很大力氣才突破成功。
突破了撈刀河以後,日軍已經相當疲憊。
尤其輜重兵更是苦不堪言,一些士兵悲哀的說「這裡根本就沒有路,我們是在泥漿裡面打滾」。
到了長沙城下時,日軍疲憊不堪,糧食和彈藥所剩無幾,強弩之末了。
至於從西面和東面迂迴的部隊,分別被複雜地形和國軍阻擊攔截,也是筋疲力盡,戰鬥力大減。
此時國軍的幾個主力軍正在長沙附近。
薛嶽準備利用長沙進行防禦,大量殺傷日軍以後調動幾個軍進行反攻,一舉擊潰日軍。
日軍在被重創以後,補給和彈藥又耗盡,只能倉皇撤退。沿途國軍會對撤退日軍進行不斷襲擊,殲滅日軍有生力量,迫使其潰敗。
不過,岡村寧次也不是草包。到了長沙城下以後,他發現部隊已經非常疲憊,傷兵眾多,彈藥幾乎耗盡,一些部隊幾乎斷糧。
同時,日本偵察機發現長沙附近集結著國軍大部隊,至少有好幾個師。周邊的其他國軍部隊,還紛紛向長沙靠攏。
岡村寧次這小子的頭腦是很冷靜的。他權衡得失,認為軍隊的存亡比自己的面子重要,果斷下令撤退。
於是,岡村寧次倉促下達總撤退命令。
日軍全線後撤,期間遭到國軍的無數次伏擊、襲擊,損失不輕,但好在保住了主力部隊。
最終,日軍潰退回自己的佔領區!
日軍此次傷亡2萬人左右,國軍為4萬多人,粉碎了日軍攻佔長沙且消滅第9戰區國軍主力的企圖。
就作戰來說是個平手,我軍略勝,不但保住了長沙,也給日軍較大的打擊。
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也是平手,我們略敗。
這次會戰由阿南惟幾指揮。
阿南惟幾認為,上次岡村寧次的失敗主要是分散了兵力,分為3路出擊。而日軍總數只有10萬出頭,分兵導致中路主攻部隊兵力不足,只有區區數萬人。
這次,阿南惟幾採用中路突破的方式,集中了12萬大軍,全線突擊。
此次,日軍採用不同以往的集中優勢兵力的戰術。以往日軍由於火力強大,通常用1個聯隊3000多人就能對付國軍1個師,1個旅團就可以對付國軍的二三萬人的主力軍。此次,日軍卻出人預料的以一二個師團對付國軍1個軍,試圖短時間內擊潰國軍防禦。
雙方開始交手,國軍還是比較順利的。隨後,日軍在汨羅江附近,突然開始集中兵力攻擊國軍部隊。
在抗戰歷史上,從沒有日軍2個師團合圍國軍1個軍的情況。此次,日軍以第6師團和第40師團圍攻中央軍第26軍;以第3師團、第6師團圍攻第10軍;隨後又以第3師團、第4師團、第6師團合圍第74軍等等。
在日軍數倍兵力圍攻下,這幾個軍開始是奮力防禦,沒想到傷亡很大,只能強行突圍。
以74軍為例,第58師傷亡55%,第57師傷亡40%。我軍對這一代地形非常熟悉,這幾個軍的突圍都獲得成功。
日軍出人預料的改變戰術,導致我軍幾個主力軍被迫暫時退出戰場,導致長沙防禦出現混亂。第4師團也趁機佔領長沙!
可惜,阿南惟幾的中路突破戰術也存在嚴重問題,主要是速度較慢,花費長達12天才到長沙。
同時,由於沒有採用岡村寧次的多路攻擊戰術,導致國軍第9戰區主力全部集中在中路。
而中路戰場的寬度比較窄,日軍僥倖佔領長沙,但南面不遠處就是國軍重兵,隨時可能反擊,再向南攻擊已經不可能。
還有,此時日軍的補給線又被切斷,長沙附近的日軍仍然缺糧缺彈藥。
這種情況下,日軍無法持久佔領長沙,只能棄城而逃,再次遭到國軍的伏擊和襲擊。
此戰,我軍守住了長沙,但不如第一次長沙會戰打得好。
日軍傷亡1萬多人,但我軍傷亡接近4萬人。
顯然,我軍損失要大得多,長沙也一度被敵人佔領。
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則不同。
此次第9戰區司令官薛嶽成功的使用天爐戰術,將阿南惟幾10萬大軍引入長沙進行決戰。
阿南惟幾以為上次的勝利,產生了輕敵思想。此次,他的兵力只有10萬,還不如上次的12萬。而薛嶽的第9戰區是全國作戰的重點地區,兵力則提高到30萬規模,一半左右是戰鬥力很強的中央軍。
就雙方實力對比來說,30萬國軍還是完全可以在防禦中對付日軍的。
此次作戰套路,也是是同樣的。
經過之前一系列的攻堅戰,日軍損失不輕。因道路被破壞、老百姓堅壁清野、國軍小股部隊不斷襲擊,日軍後勤補給逐步斷絕。
在連續突破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防線,花費1周時間逼近長沙時,日軍戰鬥力已經大減。
此次國軍不像以往一樣死守陣地,而是巧妙的給予日寇一定殺傷以後,就主動撤退二線陣地,再撤退到三線陣地。
一層層防禦就像剝洋蔥一樣,讓日軍無法重複優勢兵力包圍某支國軍的戰術。
長沙城下的日軍疲憊之極,糧食匱乏,只能去周邊搜羅農民留下的食物。
就重武器上,道路完全被破壞,日軍只有少量山炮趕到了前線,彈藥幾乎耗盡,火力大減。
戰局危急,如果是岡村寧次一定回撤退。
阿南惟幾能力不如岡村,一意孤行的下令強行攻城。長沙的國軍浴血苦戰,在嶽麓山炮兵支援下死守長沙城。期間,國軍預10師甚至以傳令兵、雜物兵、擔架兵、輸送兵編為一連,由第30團(團長葛先才)指揮上去肉搏了。
虛弱的日軍從12月31日激戰到1月5日仍然不能佔領長沙。
此時以逸待勞的國軍主力開始反攻,阿南惟幾的部隊終於崩盤了,各部在彈盡援絕下倉皇撤退。
此次日軍是在戰鬥力大減、補給斷絕情況下後撤,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混亂,導致很多部隊被我軍包圍。
日軍輾轉花費12日,付出不小的傷亡,才狼狽退回自己控制區。
此次國軍已傷亡2萬多人的代價,殲滅日軍接近2萬人。由於雙方重武器火力存在巨大差距,這種傷亡比已經很不錯了。
第3次長沙會戰是一場完勝,無論戰略還是戰術上都是國軍獲勝。事實證明,日軍第11軍調動所有機動部隊也就是10多萬人,是不可能擊敗第9戰區的。
所以在長衡會戰中,日軍集中高達30萬重兵,以保證務必在第4次長沙會戰中獲勝。
3次長沙會戰,我軍經過苦戰,3次保住長沙,每次都殲滅日軍過萬,確保湖南省大部地區沒有淪陷,也保證了大後方的穩定。當然,我軍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