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前沿▏國外海洋環境觀測系統和技術發展趨勢

2021-02-25 軍鷹資訊

在2011年,美國綜合海洋感知系統辦公室發表《美國綜合海洋觀測系統:全面能力藍圖》,明確了天氣與氣候、海上行動、自然災害、國家安全、公共衛生、生態健康、資源持續等7 項基本目標優先考慮的風向風速、流量、海平面、表面波、表層流、冰分布、鹽度、溫度、水深等26個變量。2012年,IOOS對全球海洋感知系統的全球貢獻率為62%。目前,IOOS觀測體系共有18個聯邦機構參與,由11個子系統組成,包括535個岸基臺站、132個高頻地波雷達站、258個浮標或海上平臺。此外,還有滑翔器和動物遙測系統,以及在全球範圍的240艘左右的志願觀測船。

⑶沿海海洋自動觀測網

美國的沿海海洋自動觀測網(C-MAN)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立,利用衛星、網絡等通信手段,綜合集成58個自動站、71個浮標和30個地面觀測站,可迅速匯集各海域觀測數據。C-GOOS系統是90年代發展的高度集成的、面向海洋生態環境觀測的近岸海洋觀測系統。該系統通過遙感、海洋儀器等手段獲取海洋環境數據,提供多源數據的統一管理、預報模型優選、信息產品生成等眾多功能。

⑷在無人艇自主感知技術層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在研發無人艇方面各自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任務領域逐漸拓展,注重將已有成熟的無人機雷達技術用於無人艇的探測。據近期發展動向,新一代無人艇將是一種高度集成化平臺,攜載有各種傳感器設備,功能多樣化。如目前美軍DARPA 開展的UNV型號515X研究,其雷達用來探測和跟蹤潛望鏡和通氣管,以及進行日常海面和空中監視,考慮在AN/APY-10和AN/APS-147中選型。AN/APY-10的感知距離為370km(3級海況下,RCS=10000m2),全方位覆蓋,處理目標數256個(潛望鏡探測、SAR及海面搜索模式)。

⑸北極觀測預測項目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北極觀測預測項目,擬在開發一個大尺度、長期的陸基、海洋和天基傳感器觀測網基礎上,及時獲取北極環境變化的觀測和預測信息,並對北極環境變化的未來影響預測和評估。目前正在開發觀測儀器,對北極冰覆蓋下的海冰進行全年不間斷地觀測。

⑹美軍航母編隊與海洋環境氣象保障

為滿足美軍航母編隊作戰的海域海洋環境特徵參數獲取、以及海洋環境變化對航母編隊作戰行動的影響分析、預測和評估等需求,美軍以「岸基保障機構為主,艦基保障機構為輔」為原則,通過衛星/雷達遙感、遙測浮標系統和航母編隊自身的水文氣象保障裝備等手段完成環海洋境觀測與保障,其保障體系包括戰略、戰役和戰術等3個層次,具備保障理論成熟、保障組織完善、網絡傳輸技術先進、傳感器體系完備等特徵,其能力能夠精確覆蓋航母作戰海區、武器系統和作戰樣式。

美國海洋環境觀測系統的發展特徵是「理念超前、技術先進」,其海洋環境信息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經查閱大量文獻與總結分析,其特點如下:①海洋環境保障體制完善高效;②將海洋環境研究納入「海上力量體系」;③海洋環境保障體系產品強化戰術性;④出臺2020 聯合作戰氣象海洋保障構想作為指引,將氣象和海洋保障融合網絡中心戰模式。

⒊ 俄羅斯

俄羅斯認為作為基礎支撐的海洋環境信息技術發展應注重軍事效益,走軍民融合發展的思路。海洋環境保障在部隊訓練和戰鬥力生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保障效益得到重點關注,保障信息產品的質量以及指揮員對保障信息產品的正確理解和應用決策能力是影響保障效益的重要因素。俄羅斯始終堅持「國防優先」的原則開展海洋環境信息技術研究,要求所有涉及海洋環境信息管理的部門,都要無條件地將所獲取的信息和預報產品輸入到國防資料庫中,為戰場環境建設和遂行軍事海洋環境保障提供服務。

20世紀70年代末,蘇聯國防部為海軍研製了海洋大氣電磁波折射效應環境評估系統。目前,俄羅斯海軍擁有近50艘綜合海洋調查船。為適應國家海洋戰略發展,俄羅斯海軍於1998年組建了海洋環境信息交換、處理與分發中心,即海軍「373 中心」,旨在為未來海戰場實現數位化與海軍大洋活動提供支持和有效保障。在俄羅斯海軍的戰鬥使用條令中也要求艦艇指揮員掌握各類武器使用的環境臨界條件和海洋環境變化動態,以把握有利戰機。

俄羅斯海洋環境觀測系統的發展特徵是「注重實效、堅持國防優先」,其特點如下:①軍民一體建設戰場海洋環境;②艦艇作戰海洋環境信息要求高,重視作戰指揮應用。

⒋ 日本

日本是一個海島國家,深受海洋災害的困擾,十分重視海洋環境觀測。日本在海洋領域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積極開展海洋環境觀測研究;70年代後,大力發展大洋浮標觀測網(如TAO/TRITON)和近海觀測網,形成覆蓋面較廣的海洋觀測系統,極大促進海洋經濟發展。

日本海洋環境保障體系具備強大的戰時民用轉軍用體制。日本陸海空自衛隊的綜合氣象保障系統始終與日本氣象廳資料庫聯網,接收氣象廳發布全國各地的數據信息和海上船舶觀測數據信息,並與美軍交換信息,信息來源廣,精度高。目前,日本獲得世界氣象組織(IWO)授權,發布西太平洋水文氣象預報產品,海洋氣象工作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

日本東京大學2003年啟動了深海地震觀測網(ARENA)項目, 用於觀測地震、生物等信息。2006年日本又啟動了DONET取ARENA,在海底以15~20 km的間距部署22套現代化海底測量儀器陣列,長約300km。DONET2與2010年開始建設,建設規模更大,包含450km的主幹纜線系統,其中2個地面觀測站、7個觀測臺站和29個觀測點。2015年開始運行。

為了打破戰時氣象封鎖,日本高度重視海洋環境觀測體系的建設。葵花-1號氣象衛星發射後,每隔4~5年就發射一顆葵花系列衛星。同時日本已建成了由岸海空天多維觀測組成的海洋環境立體觀測體系,能夠實時觀測關注海域的海洋環境狀況。另外,日本氣象部門大量利用商船和漁船開展海洋環境觀測,對西北太平洋海洋環境變化的了解掌握比較透徹,特別是在黑潮區觀測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能夠製作試驗性的黑潮預報產品。

日本海洋環境觀測系統的發展特徵是「寓軍與民、國家利益至上」,其特點如下:①海洋環境預報技術世界領先;②擁有先進的海洋環境觀測體系;③服務於軍事目的的海洋調查測量從未間斷。

⒌ 其他地區與國家

此外,為爭奪海洋資源和擴大勢力範圍,其他國家和地區紛紛規劃和建設了軍民兼用的海洋觀測體系,進行海洋環境和目標的長期實時觀測,用於海洋科學研究、環境調查、資源勘探、氣象預報、災害預警及對水下目標實時觀測。如挪威Seawatch Europe海洋綜合觀測系統可提供海洋觀測數據並和相關預報產品,系統服務趨向綜合化。其系統也推廣到在歐洲北海和東南亞眾多國家,取得較好效果。

相關焦點

  • 海洋論壇▏李風華等:海底觀測網的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
    傳統的海洋觀測主要是以調查船、潛浮標為主的海基觀測或以衛星遙感、航空觀測為基礎的天基觀測。由於海洋環境的複雜性和獨特性,已有海洋觀測數據存在的短暫、不連續等問題一直制約著海洋科學的發展。源自冷戰時期美國海軍水聲監視系統的海底觀測網是人類建立的第三種海洋科學觀測平臺。
  • 2020年前沿科技發展態勢及2021年趨勢展望——海洋篇
    歐洲海洋局發布《引領未來V:海洋十年的建議》,針對未來十年(2021~2030)提出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跨學科研究議程,核心目標是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推出五年發展戰略,旨在通過創新研究和技術開發,推進英國海洋領域前沿發展。日本船級社推出「數位化總體設計2030」計劃,擬將其豐富的技術與經驗拓展至海事相關業務,並著眼於海事及相關產業的創新。北極開發表現出趨熱趨緊的態勢。
  • 全球海洋觀測系統
    本文報告就是對全球海洋觀測系統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梳理,分別從「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的設計與發展、區域聯盟、最新觀測技術、跨國合作、產品與服務、國際組織以及發展趨勢七個主要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論述。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現如今也包含海洋業務應用和海洋生物生態環境,從海洋本身到有部分世界人口居住的沿海環境。開創了大部分跨地區、團體和技術的機遇,促進並提高了各個相關企業乃至所有得到利益的國家在全球海洋觀測領域的參與度。為滿足新需求,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將會開發出一些新的系統網絡。包括高頻雷達,海洋滑翔機以及生物追蹤設備,全球海洋酸化觀測網絡,國家海洋觀測項目等。
  • 「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分析與論述
    本文報告就是對全球海洋觀測系統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梳理,分上下兩部分分析論述。上部分分別從「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的設計與發展、區域聯盟、最新觀測技術三個主要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論述,下部分分別從「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的跨國合作、產品與服務、國際組織以及發展趨勢進行論述。文章僅供參考,觀點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 「透明海洋」:走向海洋強國的重要科技支撐
    通過建立集衛星遙感平臺、水下機動平臺和固定觀測平臺為一體的,覆蓋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的海洋觀測系統,實時或準實時地獲取這一海區不同空間尺度的海洋環境綜合信息,研究其能量物質輸運過程多尺度變化的機理,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的預報和預測系統,從而實現海洋的狀態、過程和變化透明(即「透明海洋」),是我們國家當前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 自動剖面浮標和水下滑翔機在海洋組網觀測中的應用
    然而,當前我國的海洋觀測,似乎偏離了國際上經過近二十年實踐所提出的終極目標。有的借鑑國外的自動剖面浮標技術,在研製所謂的「淺海型剖面浮標」,試圖在近岸、淺海區域組網觀測,視為「方法創新」;還有的把水下滑翔機技術運用到深層海洋,並展開大範圍組網觀測試驗,以求「技術突破」。
  • 學術交流丨李華軍等:海洋科學裝備研究進展與發展建議
    由於缺乏對近海、深遠海海域的連續立體綜合觀測能力,導致難以判斷海洋環境問題的起源和演化過程,無法認知海岸帶、海洋整體系統對自然災害的反應,制約了海洋環境問題的根本性解決。需要進一步發展海洋科學裝備,建立完善海洋立體觀測系統,實現對關鍵海域的精確、實時、動態觀測,為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地質過程研究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召開第50期鰲山論壇——「新一代海洋衛星傳感器與海洋大數據」暨第三屆海洋遙感與數字海洋國際論壇
    在當前新一輪海洋信息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本次論壇以「新一代海洋衛星傳感器及數字海洋與海洋大數據」為主題,旨在「聚焦前沿、交融互進、共促未來」。大會主席團合影 郭華東院士在大會開幕式中致辭,並介紹了當前地球觀測能力、面臨挑戰以及基於月球對地觀測等重大科學前沿問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和李富超研究員的報告著眼於未來,向與會者充分展示了中國科學院海洋大型科學中心的規劃藍圖
  • 海洋技術▏超短基線定位技術及在海洋工程中的應用
    超短基線定位技術在民用和軍事兩大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民用範圍內,海底勘測、海洋調查、潛水員作業、水下打撈、水下工程等都需要水聲定位提供支持;軍事範圍內則包含蛙人活動、潛艇航行、AUV回收、蛟龍號深海探測、協同定位、敵艦探測等應用。⒈海洋勘探隨著陸上油氣資源逐漸緊張,海洋油氣勘探日益成為國內外油氣開發的重點領域。
  • 海洋科技▏無人潛航器:無人作戰系統的新亮點
    美國「金槍魚」機器人公司生產的「金槍魚」系列無人潛航器主要用於反水雷、海洋環境調查等,包括可攜式「金槍魚9」「金槍魚12」和在瀕海作戰艦上應用的「金槍魚21」無人潛航器。「金槍魚9」2006年研製完成,長1.65米,直徑0.24米,重50公斤,無載荷續航時間12小時。它是一款手持式魚雷型航行器,可由兩人便捷操作、布放和回收,主要用於執行極淺水環境下的近海岸和港口防禦與反水雷戰任務。
  • 技術前沿▏日本海洋實時監測系統DONET簡介
    這就要求觀測系統在具備風險抵禦能力的同時,還應兼顧水下作業的便捷性和質量管理的可行性。事實上,日本早在2002年便已著手論證海底有線科學觀測的可行性及技術方案,並於次年提出環繞日本列島的ARENA觀測系統。作為ARENA在南海海槽的局部實現,DONET受惠於ARENA的人才和技術儲備,同時也為後者的全面展開提供寶貴經驗以及有益的社會反饋。
  • 梧桐會直播預告丨 海洋動力環境與災害遙感論壇
    (圖片來源於網絡)海洋衛星主要任務是監測海洋動力環境與海洋災害,監視大洋和南北兩極特徵目標,為海洋預報、防災減災、人工智慧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觀測數據支持。近20年圍繞海洋微波遙感機理、海洋動力環境遙感理論與方法、熱帶氣旋遙感監測關鍵技術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2016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同年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工程」,2018年入選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
  • 我國海洋能技術的進展與展望
    ,並列舉了波浪能和潮流能的發電裝置;最後指出,海島能源示範與深遠海資源開發緊密結合,將成為我國海洋能開發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隨著海洋戰略地位的日益凸顯,海洋能源開發利用受到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多國相繼制定了鼓勵海洋能開發利用的法規、政策,以推進技術轉化及產業實施。同時,發達國家正努力加強海洋能研發力度,為大規模利用進行技術儲備。因此,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搶佔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領域的制高點,掌握核心技術,有利於提升我國海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發展海洋能是解決我國沿海地區和海島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 海洋軍事▏中國海權戰略選擇與海軍建設
    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開始戰略轉型,推進一體化海上力量的「前沿存在」,將戰場推至瀕海乃至內陸縱深地帶,充分利用制海權和新軍事革命的技術成果,對歐亞大陸對手的縱深地帶進行遠程精確打擊,實施「由海向陸」的作戰方略。按照無足輕重的海權戰略設計,中國將在海上的高科技局部戰爭中完全處於下風且無還手之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潛艇問題,在探測技術日益發達的時代,潛艇面臨著巨大威脅。
  • 澳大利亞國家海洋科學委員會發布《國家海洋科學計劃2015—2025:中期計劃》
    下一步的關鍵措施:利用科學技術支撐未來糧食和近海能源開發、運輸、海事安全和沿海城市旅遊業開發;開發綜合系統,通過使用社會文化信息,將藍色經濟的重點擴大到社區福利;認識藍色經濟是新冠疫情後經濟復甦和恢復力建設的重要支柱;繼續履行巴黎協定,利用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來指導並推動澳大利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 海空視野丨海洋二號C衛星發射成功!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又添新成員
    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該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支持立項,由自然資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業務衛星,發射後將與已在軌運行的海洋二號B衛星協同觀測,大幅提高海洋動力環境要素全球觀測覆蓋能力和時效性。對海洋強國建設、防災減災能力提升、開展海洋科學研究、解決全球變化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海洋所完成自由伸縮式智能化剖面觀測浮標系統研製及布放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東海浮標觀測站完成自由伸縮式智能化多功能剖面觀測浮標系統自主開發研製,並在舟山海域布防,進入試運行階段。
  • 《海洋學報》英文版「印度洋海洋環境與海氣相互作用」專輯徵稿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印度洋海洋科學以及該區域多尺度海氣相互作用成為國際海洋與大氣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之一。
  • 上海交大海洋學院院長周朦:要把課堂建在科考...
    把課堂建在先進科考船的甲板上,讓中國未來的海洋人學會裝配、集成、使用甚至研發精密儀器,探究未知秘密;讓年輕人在風浪中、在南北極的極端環境中感受自然的力量;讓世界海洋科學的前沿研究隊伍中不乏中國人的身影,要為中國培養新一代一流海洋科學家,這是海洋科學家周朦回到上海報效祖國的初心。半年科學「情書」周朦和船有特別的緣分。他是地道的上海人,家住徐匯。
  • 林明森研究員團隊:中國海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工程、產品與處理
    同時任國際海洋大氣聯合委員會(JCOMM)組織的海洋氣象衛星專家組國家成員、國際對地觀測委員會(CEOS)組織的海洋地形專家組成員,以及國際光學組織SPIE中國專家成員。《海洋學報》副主編,《遙感學報》《海洋科學進展》《遙感技術與應用》《海洋預報》和《東海海洋》等學報或期刊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