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軍開進武昌。
1927年8月1日,黨領導南昌起義時,前委在起義準備過程中即在軍、師兩級設立了黨代表;起義前後又在團、營、連三級相繼設立了政治指導員,如第11軍黨代表聶榮臻,第3師黨代表徐特立。前委明確規定,黨代表也是所屬部隊主官,除領導部隊黨的工作、政治工作外,還負有所屬部隊全面工作的領導責任。同年9、10月間,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永新進行「三灣改編」時,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營、團建立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
隨著井岡山武裝鬥爭的發展,朱德為軍長、毛澤東為黨代表的紅4軍於1928年制定了《紅軍第四軍黨代表工作大綱》,從平時和戰時兩個方面對黨代表的職責和任務提出了具體要求:
平時,要在部隊中貫徹黨的政策和主張,通過參加士兵委員會的工作和經常的宣傳教育,提高戰士的思想覺悟和文化程度。戰時,黨代表要搞好部隊的戰時動員,使幹部戰士了解打勝仗的意義和目的;在作戰中,黨代表應幫助軍事指揮員指揮,並要身先士卒,「站在士兵前面,領導士兵向前猛進」。
1929年,中國工農紅軍按照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精神,將各級黨代表統一改稱政治委員,後來營、連政治委員分別改稱政治教導員(簡稱教導員)和政治指導員(簡稱指導員)。從此,政委、教導員、指導員成為我軍各級政治主官。
紅軍的政委,不僅要做思想政治工作,還要會打仗,能文能武,很多政委後來因工作需要又改任軍事幹部,如赫赫有名的戰將楊成武、楊勇、鄧華、王震、葉飛、劉亞樓、陳錫聯等都當過紅軍的師政委。
1930年8月,紅一、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成為紅軍中的第一個總政委;成立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1932年10月,周恩來接替毛澤東兼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1933年5月又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總政委,這是紅軍最高級別的政委。和這一職務相對應的軍事主官是紅軍總司令,那是非朱德莫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