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是因為戰爭才不得已加入「眼鏡蛇」的。當時在我們鎮上,衝突很嚴重,當地人都逃跑了。我當時加入「眼鏡蛇」分支部隊的時候,也就是登記了自己的名字,然後就有人給了我一把槍。」
15歲的Baba Lilcho說起這段經歷時面無表情,聲音也很平靜。
「我們把槍藏在灌木叢。那時候只要一聽說有人在打打殺殺,或者有人帶著大型機關槍往我們這兒來了,我們就會跑到灌木叢去拿槍。」
「平常如果不需要上前線作戰,我就給我的長官當貼身護衛,做飯、打掃,還 幫他洗衣服。當時我們面臨很多困難,例如沒有足夠的食物。因為經常會有作戰任務,所以也沒有適合睡覺的地方。」
Baba Lilcho在2012年加入「眼鏡蛇」分支,跟南部反抗軍「蘇丹人民解放軍」打了三年仗,直到2015年才「退伍」回家,身上傷痕累累。
「有時候我們要徹夜行軍,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我們的腳經常被地上的荊棘扎傷,因為我們沒有鞋穿。這些都是困擾我們的問題。」
腳上的傷正在逐漸癒合,但心理的陰影卻難以擺脫。很多個夜晚,Baba Lilcho都會在夢到那場河邊的戰鬥,然後突然驚醒。
「有一天, 有人向地面給我們空投了槍枝。然後有敵人來犯, 我們跟他們大戰了一場。當時我們被拆成了兩個小分隊,我和我的朋友們在其中一組。很快,朋友們在河的一邊跟敵人打了起來,我和我的長官待在河的另一邊。」
「不久,我就聽說我的兩個朋友被敵人殺死了。當我聽到這個消息後,我就決定誓死不向敵人投降屈服。而且我告訴自己,敵人無處不在,我哪兒都不去,原地靜觀其變。」
「其實我也沒有其他地方可去。」
(圖)南蘇丹娃娃兵
二
自2015年以來,在聯合國的斡旋下,南蘇丹大批娃娃兵被解救,但很多人已經失去了父母,成為孤兒。他們的身體和心靈,都遭受了極大創傷。其實,像Baba Lilcho這樣願意直面自己過去的娃娃兵,並不多見。
更多的娃娃兵,仍未走出陰影。
2016年5月,鋒報在南蘇丹首都朱巴聯繫到一家名為「自信讓孩子走出戰爭」的孤兒院。在那裡,我們見到了剛「退伍」的史蒂芬,以及收養他的凱西。
「他(史蒂芬)當時是一名士兵。我們是在叢林裡發現他的,那時候 他的腳都被樹杈扎穿了。」對於當年找到史蒂芬的情景,凱西仍然記憶猶新。她說,那一刻讓她頗為震驚和憤怒,「他們正處於發育、成長的年紀,不應為不負責任的、專制的大人承擔代價。如果一個國家使用童兵,說明這個國家毫無進步可言!」
不遠處,史蒂芬安靜地坐著。面對記者,他顯得很拘謹。
「我叫史蒂芬,去年來的這裡(孤兒院),再過一段時間就滿一年了。」
「我喜歡踢足球,和周圍的孩子一起玩耍。這是我最喜歡的事情。」
「以前我沒辦法上學,現在我可以回到學校,我很開心。」
和史蒂芬的交談時斷時續,因為他不願回憶那段過去。凱西說,他在從軍時不僅要打仗殺人,還要幫長官找女人享樂,自己也曾被性侵。一年多過去了,史蒂芬已經逐漸變得開朗起來,但任何對他記憶禁區的觸碰,都有可能造成他再度的情緒崩潰。所以,我們只是和他聊了聊現在的生活以及未來。
「我想成為一名醫生,醫治那些生病的人,醫治那些像我們一樣沒有爸媽、沒有家的孩子。等我有了能力,我甚至可以去撫養那樣的孩子。」
史蒂芬的英語不太標準,而且夾雜著斯瓦希裡語,但他努力表達著自己的意思:
「我希望外界多多關注像我這樣沒有父母、流落街頭的孩子,把南蘇丹更多像我這樣的孩子帶到這裡。」
(圖)南蘇丹娃娃兵
三
「娃娃兵生涯是一段非常糟糕的經歷,令很多男孩子受到傷害。因為孩子們在戰場上要經歷各種死亡、傷痛和心理的創傷。」
採訪時,凱西大部分時間都在控訴武裝組織強徵娃娃兵的罪惡。但每當我們請她講幾個具體的個案時,她總是有意無意地迴避。她知道,身旁的孩子一旦聽到有人講述自己的噩夢,會變得害怕。
「我們這裡曾經有孩子不停地說:完了完了,我要下地獄了!我們會跟孩子們解釋,這不是你們的責任,這都是是大人的決策造成的,不應該由孩子們來承擔代價。是的,這些孩子當然應該被寬恕,他們的生活應當繼續。所以我們呼籲大人們, 不要僱傭童兵!因為這會摧毀他們年輕的生命!」
(圖)南蘇丹娃娃兵
四
採訪中,我們發現 除了童兵,孤兒院裡還有很多在戰爭和貧困的陰影下流落街頭的孤兒。他們雖免於炮火的直接威脅,但也常年在大街上受盡欺凌。
截至目前,南蘇丹有160萬人居無定所,460萬人面臨食物短缺。其中,孩子的生存環境尤為惡劣。調查發現,約10%的南蘇丹兒童,沒能活到5歲便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叫羅納,今年15歲,我已經在這兒待了六年了。我最喜歡的遊戲是籃球、足球,我尤其喜歡當守門員!」
身材高挑的羅納能說一口相對流利的英語。在孤兒院生活六年之後,她已經習慣了這裡的一切。痛苦仍在記憶深處,但她已經敢於面對。說起那段往事,語氣也頗為自然。
「在南蘇丹,我們沒有地方可以睡覺。大雨來的時候就直接澆在我們身上,我們沒有可以做飯的地方,也沒有食物可以吃。」
「這裡超過一半的孩子是孤兒,他們的父母死了,所以他們才會來到這裡。也有些孩子的父母們是病人、乞丐,有心理疾病或者失明。他們需要一個家。」
凱西看著院子裡嬉戲的孩子,有些心疼,也有些欣慰。2007年,聯合國和歐盟出資成立了這家孤兒院,專門接收流離失所的孩子。凱西是孤兒院院長,也是孩子的媽媽,平日深得孩子們的愛戴。
「我們現在很健康,她教學會我們很多東西。現在我們還會講英語, 以前根本不會。」
「凱西不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母親」,但我可以管她叫媽媽,因為她為我交學費、買衣服、買食物,讓我在想吃飯的時候便能填飽肚子。」
「她是我們的媽媽,她讓孤兒院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孤兒院和凱西,讓孩子們找到了家的感覺,找到了久違的愛。
(圖)南蘇丹兒童
五
院子的大鐵門上,寫著孤兒院的名字:自信讓孩子走出戰爭。
「這個名字是我個人的靈感。我聽過許多像『戰爭中的孩子』之類的名字,但是我意識到一點:我所作的努力能令我自己感到自信,我可以有所作為。所以我想成立一個名為『自信讓孩子走出戰爭』的組織。」
「這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名字,而不是一個對於孩子們來說感覺消極的名字,這個名字能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
凱西向我們解釋孤兒院名字的由來。這時,耳邊傳來孩子們陣陣的歌聲。凱西笑著說,在孤兒院裡最大的快樂,就是教這些孩子唱歌,同時聽他們唱歌。
「我有時候起床便聽到她們在歌唱。當孩子們唱歌的時候,你可以看到孩子們的人生在前進。她們有著許多悲慘的經歷,但她們卻能唱出那麼動人的音樂,這讓我很開心。」
凱西說,孩子們會唱很多歌。歌的主題大多是祈禱和平,同時告訴自己,未來充滿希望。
「沒有人的命運是被註定的。只要孩子們還活著,她們的未來就可以是有希望的。我們這裡有著偉大的孩子,有著偉大的夢想,這些都可以跟其他孩子們分享。我希望人們可以多多支持我們,幫助這裡的孩子走出戰爭。」
全球鋒報攜手全球資深記者,關注有價值、有深度、有看點、有溫度的人和事。用影像和圖文還原現場、調查真相。更多視頻,請掃描二維碼,關注全球鋒報V+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