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臺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還要從臺灣的人口遷移歷史說起。
島嶼由於與大陸隔水相望,經常能保持相當的獨立性,在文化和人種上也保持自己的特色。但是隨著大陸上的人口爆炸或者技術提高,登陸島嶼並移民是一種必然趨勢。所以人們經常能看到世界上的一些島國/島嶼地區像千層餅一樣有一層一層的人口歷史。
比如斯裡蘭卡?
和這些島嶼一樣,寶島臺灣也是一個人口組成相當複雜的地區。臺灣的族群可以分成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各自擁有聚居地和經濟文化,構成了臺灣豐富多彩的社會。
但來源於中國大陸的這些居民的某些後裔到了今天,卻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順著時間的脈絡,一起來了解臺灣島上的人,找回他們和中國剪不斷的聯繫。
原住民
五十年來渤海濱,生番漸作熟番人。裸形跌足崩髻發,傳皇童男童女身。
——吳廷華《社蓼雜詩》
這是清朝時期描寫臺灣原住民生活的詩,其中「生番」與「熟番」就是當時對原住民的稱呼。之所以有生與熟的區分,則是當時漢人對與自己親近的原住民稱為「熟番」,疏遠不往來的稱為「生番」。
原住民意指在漢人到之前就已經定居在臺灣的人,所指並非單一的民族構成,而是分成若干小民族與部落。在明朝文人陳第所著的《東番記》中,將原住民稱為「東番」。古代中國的官員和民間都並沒有根據人類學的知識將其分類,這種情況一致延續到了日本殖民時期。
17世紀荷蘭殖民者描繪,目前所知最早原住民圖像。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網站
日本殖民時期,殖民政府為了更加方便統治臺灣,對原住民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分類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以1898年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所提出的「4群8族11部」體系最為重要,奠定了原住民研究的基礎。後來民國政府撤退臺灣,也是承接了這一時期的研究,將原住民進一步分類。
臺灣原住民,拍攝於日本殖民時期。圖片來源:人民網
粗略來看,臺灣的原住民分成兩大類,住在高山山區的高砂族(或高山族)和住在平地的平埔族,而這兩大類又衍生出很多亞族。高山族有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等;平鋪族有噶瑪蘭族,西拉雅組等。
現在,他們大都住在中部的山區或者東邊靠海的地方,相對於繁華的臺灣中北部顯得與世隔絕。
在漢人到達之前,島上的原住民已經在島上定居了近8000年,卻很少與外界聯繫,像毛利人和印第安人一樣保持著最原始的生活方式。
臺灣複雜的山地鍛鍊了這些人的山林適應能力。他們大多靠在山裡打獵過日子,可以穿梭在臺灣的高山森林裡,因此大多力氣很大,跑得又非常快,是難得的體育人才。以至於後來一段時間臺灣當局挑選運動員都從原住民裡面篩選。
楊傳廣
楊傳廣(1933-2007),臺灣阿美族人,1960羅馬奧運會十項全能銀牌,中華臺北第一面奧運獎牌,並曾經打破世界紀錄。
他們擁有的獨特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文化展現方式截然不同,例如紋面,即在臉上刺青,標誌著成年和成就,是一族的標誌;有一些習俗看起來很野蠻,比如出草,也就是獵首,把敵人的頭顱割下來然後舉行慶祝儀式。
穿著民族服飾及紋面的原住民。圖片來源: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這種民俗對於漢人和日本人來說,都是超越生活經驗的儀式化行為,不管是從心理上還是從道德上都很難完全接受。於是日本殖民時期,日本總督府提出禁令,禁絕了部分原住民風俗,尤其是出草這樣以殺人為本質的民俗。
出草給日本人看
電影《賽德克巴萊》,清楚描繪了原住民生活的狀態,以及和漢人與日本人的關係,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觀看一下。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
Alin、張震嶽、羅志祥、蕭敬騰都是臺灣原住民族
外省人
喏!你說,福田村再過去就是水圍
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
——洛夫《邊界望向》
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當年數以百萬的人隨著蔣介石,抱著「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心情來到臺灣,卻被歲月嘲弄,變成了回不去家鄉的孤兒。這群人,被稱為外省人。
不知何時能回家
相比較本省人屬於閩客族群相對單一,外省人的來源就要複雜得多。他們來自中國的五湖四海,職業也五花八門,有軍人,公務員,教師,學者等等。這批人的到來給臺灣製造了很多社會問題等待解決。
臺劇《光陰的故事》海報,講述了60年代眷村的故事,是臺灣眷村文化的縮影
當年到臺灣的外省人有200萬,而當時的本省人只有600萬,全島人口竟然有1/4的外來人口。住是首要的問題,為此臺灣當局建了很多住宅,其中以為軍人建造的「眷村」最有特點。這種住宅區是依據軍種,職業等特徵,讓軍人和他們的家人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
臺灣很多重要的基礎設施,均依賴於這些軍人的付出
因為早期生活條件艱苦,鄰裡相互扶持共渡難關,因此眷村都有很強的向心力,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眷村文化」。對於老兵來說,眷村不僅僅是一個住所,更是老兵漂泊臺灣幾十年的心靈依靠,眷村就是他們的一切,眷村就是他們的家。
四四南村,臺灣第一個眷村。圖片來源:臺灣「文化部」臺灣深度之旅網站
據統計,臺灣最多時約有886個眷村,他們分布在臺灣各個城市。但是現在,因為房屋老舊,城市建設等問題,眷村被慢慢拆除,眷村文化也慢慢消失。目前僅保留一部分眷村作為文化遺產,紀錄那段時光。
清水眷村文化營區。圖片來源:臺中觀光旅遊網
外省人給臺灣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文化融合和語言交流問題。
在1945年之前,因為日本殖民的關係,臺灣的官方語言是日語,而民間普遍說閩南語(臺灣人稱為臺語),客家話或者原住民語言。外省人則操著各省的方言。以至於本省人與外省人,甚至外省人之間不能很好地溝通。因此,推行國語非常重要。
1949年之後,臺灣當局決定在全臺灣普及國語。在往後的幾十年間,學校上課一律用國語,禁用臺語。曾經的電影電視劇廣播和正式場合也禁止使用臺語(現今為了保護閩南語等而做出一些改變)。在這種教育下,國語才逐漸取代閩南話成為社會和家庭的主流語言。
用於推廣國語的國語日報和國語周刊,漢字的旁邊會用臺灣的注音符號標註讀音
但即使有了國語環境,能夠和當地人進行交流,老兵們也仍然日夜思念著家鄉,也懷念著家鄉的美食。
根據記憶中家鄉的味道,老兵們動手進行改良,創造出了新的臺灣特色美食。具有代表性的如臺灣牛肉麵,就是四川籍的老兵根據成都小吃「小碗紅湯牛肉」改良而成。再有人們熟知的永和豆漿,就由來自華北的外省人創立,隨後遍布臺灣。其他的還有閩南人客家人不常吃的麵食,包括餃子包子,現在在臺灣也普及了起來。
臺灣牛肉麵
回顧了臺灣的人口遷移歷史,人們就會發現,這是一座和中國大陸關係剪不斷理還亂的島嶼。其上的居民,根子裡都有著中國人的血緣,兩岸的血脈親情並非政客信口雌黃所能打斷。
但因為長久以來的政治動蕩和民間宣傳,原住民、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後代有不少對「中國人」這個概念產生了懷疑和抗拒。
堅守著中國人身份的外省老人們,隨著時光穿梭,正在逐漸老去甚至過世。他們對大陸故鄉的依依思念在臺灣社會的影響力,也在逐漸下降。
但他們的心願毫無疑問是全體中國人的心願,人們都深深期待著兩岸能夠早日和平統一,共同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