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一能離開數學」。人類從蠻荒時代的結繩計數,到如今電子計算機指揮宇宙飛船航行,任何時候都受到數學的恩惠和影響。面臨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大量需要實證研究的課題,孫兆斌迎來了他展示自己數學專業特長的機遇。
2004年,孫兆斌博士畢業後,正好趕上總後財務部在全軍挑選數學過硬的人才組成一個科研團隊進行課題攻關,於是他有了人生第一次參與總部機關決策研究的機緣。雖然課題屬於絕密級不能被公開分享,但初次參與國防經濟領域重大現實問題的量化研究則為他後來的徵途提供了充足的動力。為了更好地深化國防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量化研究,2005年孫兆斌進入了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軍事後勤與軍事裝備學博士後流動站,師從郝萬祿教授,這也是後勤指揮學院歷史上首個博士後。在博士後流動站工作期間,他對國防與軍隊建設領域更多問題缺乏有效的量化模型支撐而感到焦慮。比如不同作戰樣式條件下作戰經費到底需要多少?國防支出與經濟增長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二者誰是因誰是果或者是否互為因果?不同類型國家之間國防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關係有何區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有何異同?中國最適度的軍費規模到底是多少?增加軍費開支到底對經濟增長呈現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這個影響有多大?是否存在時滯,時滯有多長?因為這涉及到國民經濟增長與軍費增加的幅度問題。這些重大現實問題都無一不撥動著孫兆斌的心弦。他想,國防經濟舞臺上諸多數學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解決,勢必會影響國防經濟建設決策成效,影響到戰鬥力和保障力的提升。作為數學專業畢業的軍隊研究人員,必須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要發揮像地方金融保險行業精算師的那種職責,把國防經濟領域的重大實踐問題用數學邏輯說清楚。鑑於此,他暗下決心,要努力把自己鍛造成為一名國防經濟領域的精算師、為戰爭舞臺運籌帷幄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於是,他又一頭扎進計量經濟學、經濟數學等知識海洋中,自學了Eviews軟體的應用,解決了時間序列分析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以便為解決實踐性難題儲備能量。
2006年,孫兆斌參與總後財務部軍費預算規模研究,經過嚴密的博弈模型推導,計量模型實證分析,他提出了「軍費規模取決於總後財務部與財政部國防司的討價還價,而軍費結構則取決於總後勤部與其他各部門的討價還價,軍費增長與經濟增長嚴重不匹配」的觀點,比較好地解決了增加軍費的理論依據。在此基礎上,他又指出了軍人工資與公務員工資增長的嚴重不匹配問題,為軍委2008年以後大幅增加軍人工資提供了量化依據。進入2010年代,受總後財務部事業局邀請,為時3年全程參與了全軍事業費模型的構建與數據分析工作,為全軍軍費管理科學化與標準化建設做出了一定貢獻。
奮鬥,是每名軍人應有的精神狀態和工作姿態。只有奮鬥才能成就更美好的明天,只有奮鬥才能實現更好的自己。面對採訪對象孫兆斌,我們總能窺視出他那內心深處蘊藏著一股強烈的奮鬥意識。他說:「能力的升級、知識的擴容、本領的鍛造,都需要不懈奮鬥、不負韶華。」這句聽來頗感振奮的話已經刻在了他奮鬥的年輪中。
2008年,博士後出站後,他回到了軍事經濟學院基礎部數學教研室,不久便走上了數學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崗位。當時學院軍事運籌學碩士點剛剛申報下來,急需領軍人才,他被學院選定為研究生導師和軍事運籌學學科帶頭人。為了這門新學科建設,他多次謝絕了軍隊財務系與國防經濟系領導要求他調動的好意。他認為,在軍事經濟學院的每一個教學崗位上,只要你努力奮鬥,都會結出累累碩果。在2004—2005年度他被評為軍事經濟學院科研先進個人;主責的課題「後勤管理科學化研究」獲得2006年度全軍後勤學術研究成果三等獎;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的課題「後勤管理科學化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獲得2007年度全軍後勤學術研究成果二等獎;作為第一完成人撰寫的論文「院校教育轉型的博弈思考」獲得2007年度總參軍訓兵種部二等獎;參與撰寫的論文「關於軍民融合式發展的若干思考」獲得2008年度中國軍事教育學會一等獎;並於2008年獲得全軍優秀人才二類津貼。
在專題研究方面,孫兆斌以獨特的數學觸角伸向了更廣闊的範疇。2010年,他主責完成全軍軍事學研究生課題「後勤設施戰損評估內容與方法研究」;2011年,參與學院杜啟法副院長主責的全軍後勤科研重大計劃項目「全面建設現代後勤質量效益評估方法與模型」研究,主要承擔課題核心內容的數學建模與效益評估工作;獨立完成的「軍隊後勤質量效益評估研究」論文入選了2013年在巴西福塔萊薩市舉辦的「第六屆生產與物流管理控制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大會上做了近半個小時的主旨發言,獲得了與會專家的好評。
2014年主責了國家社科基金非軍事學課題「國防支出結構優化與評價研究」。先後出版了《軍費增長論》(海潮出版社2004)、《戰費籌措方式研究》(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國防費配置理論研究》(解放軍出版社2012)、《基於協調發展視角的國防資源配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等4部專著。2016年參與的科研課題「以低碳經濟為切入點加快轉變後勤保障力生成模式研究」獲軍事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參與的科研課題「柔性物資動員能力研究」獲軍事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主持的「軍事數學建模視頻公開課」獲2016年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動二等獎。
每個人內心都藏著一簇星火,只要我們點燃它,努力奮鬥,勇於衝鋒,就能在人生徵途上,乘風破浪,一往無前。在孫兆斌的內心,那束已經燃放了很久的精算之光,並沒有因為崗位的轉換、人生的變遷而熄滅。
2017年,為了響應軍改號令,他選擇了提前退休。但他退而不休,繼續徵戰在國防經濟研究第一線。由於他厚實的學術積累與突出的科研成果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特聘為教授,參與國防經濟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在此期間,他充分發揮自己數學思維和量化分析的優勢,參與了軍委後勤保障部綜合計劃局重點課題「世界軍費投量投向數據分析研究」、軍委規劃辦融合局課題「軍隊系統軍民融合發展效益評估」,以及受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特邀參加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課題《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研究》。他還積極投身於軍民融合研究,除多次參與國內軍民融合學術會議以外,撰寫的論文「博弈視野下的軍民融合」發表在2018年7月17日《解放軍報》上,「論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模式及其博弈特點」發表在2018年第6期《中國軍事科學》上,提出的一項建議於2019年3月14日被《光明日報》以《情況反映》內參上報中央軍民融合委員會,受到了上級機關高度重視。
在崗位轉換後的工作環境中,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但孫兆斌始終認為,只要不為狹隘私心所擾、不為荊棘坎坷所絆、不為浮華名利所累,無怨無悔、艱辛付出,就一定能到達希望的彼岸。所以,他積極發揮自己的量化研究優勢,將數學、博弈論、計量經濟學等知識揉入到財政學專業教學科研之中,還積極鼓勵和指導年輕有為的同事參與國防經濟量化分析,與大家一起合作撰寫論文,參與相關課題研究,為國防經濟研究所的後續發展積蓄力量。
在採訪即將結束時,孫兆斌仍然滿懷激情地說:不論在軍隊還是在地方,是和平時期的建設發展還是未來戰爭舞臺的運籌帷幄,都迫切需要量化研究、需要精算設計;雖然會受到數據保密的限制,但精量計算、精確保障、精細管理的方向已是國防經濟建設發展的必然方向,作為研究者必須順應大勢,攻艱克難,儘可能為國防經濟建設發展的精準決策提供可靠可行的量化依據。這是資訊時代賦予的使命,也是我繼續追求的學術目標。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長徵豈畏難。
兆斌,加油!兆斌,保重!
(郭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