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劉貴福,男,漢族,1907 年 8 月出生,山東省寧津縣人。1937 年 8 月參加革命,1939 年 4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輕武器開發及中國第一支輕型化制式步槍設計製造者,步槍輕型化先驅。
1939年5月,在延安陝甘寧邊區工業展覽會上,由劉貴福設計生產的「無名式馬步槍」榮獲甲等產品獎,劉貴福獲「特級勞動英雄」稱號。毛主席為其在布巾上題詞:「劉貴福同志你是生產戰線上的英雄——毛澤東」。1943 年被評為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勞動英雄,並榮獲「技術能手」稱號。1944 年被評為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模範技術幹部。
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在軍工戰線工作,為我國國防工業作出突出貢獻。1966 年 9 月 3 日在北京病逝。
劉貴福是一位出類拔萃的軍工英雄,為八路軍武器裝備做出了傑出貢獻。70多年前,曾在河北省邯鄲市武安梁溝八路軍兵工廠戰鬥生活過。
劉貴福的長子劉國梁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方工程設計研究院離休幹部,在梁溝兵工廠隨父親參加革命隊伍。今年86歲高齡的劉國梁,現住在石家莊。
2015年7月22日劉國梁在家中講述當年抗戰故事。
2015年6月25日,劉國梁到北京出席「八路軍老軍工文物捐贈儀式」,將父親的工作筆記、講義、計算尺等遺物,捐獻給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7月22 日,記者專程採訪了劉國梁老先生,聆聽他講述一名八路軍兵工戰士在那段波瀾壯 闊的民族獨立鬥爭中的一段傳奇經歷。讓我們共同追憶歷史,緬懷先烈。
劉國梁將父親的遺物捐獻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奔赴延安
劉貴福自幼家境貧寒,為養家餬口16歲當兵,17歲學造槍,曾在舊軍閥的兵工廠常年從事兵器製造。雖有一手好手藝,可是在舊軍隊總是受把頭排擠、欺壓。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瘋狂向中國大舉進攻,中華民族到了緊急關頭。
8月的一天,日本飛機突然飛臨太原上空,城內一片慌亂。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而滿載八路軍戰士的列車卻紛紛北上抗日。正在太原國民黨部隊兵工廠做工的劉貴福遇到一位叫趙國強的八路軍,動員兵工廠的工人參軍。劉貴福認識到八路軍才是真正抗日的武裝,於是聯絡幾個工友投奔八路軍,不料上車時卻來了16人。到了臨汾劉莊八路軍辦事處,朱德、彭雪楓、楊立三等領導接待了他們,並派人把他們護送到延安。12月,軍委分配他們到柳樹店兵工廠工作,劉貴福被任命為槍炮科長。他們到廠不久,就修好倉庫裡的100多挺機槍。不長時間,工廠遷到安塞茶坊。
1938年11月,日機轟炸延安,延安黨政軍 民的人身和財產受到嚴重威脅。消息傳到兵工廠後,眾人義憤填膺。延安沒有高射武器,兵工廠工人痛在心頭。劉貴福召集大家議論:我們決不能坐視敵人逞兇,一定要自造武器保衛中央首長、保衛延安。製造高射武器的報告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在一無圖紙,二無材料,三無專用設備的情況下,劉貴福帶領工廠人員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經過六天六夜連續奮戰,用兩挺馬克沁機槍改造成高射機槍,有力地遏制了敵機的轟炸和騷擾。
毛主席題詞
茶坊兵工廠裡有從前線匯集來需要修理的 眾多槍枝,德國毛瑟、日本三八式、捷克式以及來自英國、法國、美國、蘇聯、義大利等等 國家的洋槍,還有仿造國外的漢陽造、瀋陽造、太原造、鞏縣中正式等五花八門的中國貨。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劉貴福和戰友在庫房裡,翻來找去對比著各種步槍的優劣勢。經過多次討 論,在劉貴福腦子裡一種新型步槍的構想初步形成:馬槍 + 步槍 + 摺疊式三稜刺刀——馬步槍。
1939 年「五一」國際勞動節,陝甘寧邊區工業展覽會在延安橋兒溝隆重開幕。劉貴福等人設計生產的新槍尚未來得及命名,於是以「無名式馬步槍」參展。毛澤東親臨展會,走到嶄新的馬步槍前,仔細觀看,拿起來拉拉槍栓,瞄一瞄準星,讚不絕口:使上我們自己造的槍 啦!槍造得很好嘛,也很漂亮啊,要創造條件多生產,狠狠打擊日寇。
5月12 日,展覽會閉幕式上「無名式馬步槍」獲得甲等產品獎,主要設計者劉貴福被評為特等勞動英雄。劉貴福作為勞動英雄的代表光榮地和毛主席等領導坐在一起,並被邀請在大會上講話。當晚毛主席宴請劉貴福等有功人員。
這次工業展覽會促進了邊區的工業建設,對我軍建設初步的軍事工業發揮了重大作用。為褒獎兵工戰士,毛主席親筆題詞:「劉貴福同志你是生產戰線上的英雄——毛澤東」!工作人員將「生產戰線上的英雄」和「毛澤東」幾個字謄寫出來,作為了獎狀的主圖案。從此我國有了「勞動英雄」的稱號,劉貴福成為了第一批勞動英雄的代表。
1940年7月,「無名式馬步槍」送到八路軍總部,受到彭德懷、左權等首長的肯定和讚揚。正好趕上8月1日,「無名式馬步槍」才正式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後來劉貴福在首長們的指導下幾經改進,步槍性能進一步提高,深受八路軍官兵喜愛。據資料顯示,從1940年8月到1945年,共生產了近9000支,是所有中共抗日根據地中產量最大,生產質量較好的步槍,達到零件可以互換的程度。
浴血太行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東渡黃河來到太行山創建抗日根據地。1939年初,為把分散的修械所適當集中,以利用設備和技術上的優勢互補,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將各修械所集中到四處,分別稱為一所(山西黎城黃崖洞兵工廠)、二所、三所、四所(河北武安梁溝兵工廠)。不久將二所與三所合併,二所不復存在仍稱三所(山西遼縣高峪兵工廠,遼縣即今左權縣)。
「工展會」上獲得表彰的勞動英雄們,還沒有來得及領取證書和獎品就接到命令,從延安奔赴抗戰一線。劉貴福和戰友們來到太行山。
1941年3月,劉貴福由兵工一所副所長改任四所副所長,加強四所生產技術的領導工作。這年秋天,通過秘密通信聯繫,劉貴福的妻子朱秀春帶著兒子劉國梁從山東老家來到梁溝兵工廠,都加入了革命隊伍。
1942年5月,日軍的「掃蕩」又開始了。這次是日軍對冀魯豫空前有計劃的瘋狂圍攻,實行「鐵壁合圍」,有飛機、大炮協同作戰。一股日軍從東邊的武安出發,用重炮向梁溝猛轟,我軍村頭的碉堡遭到破壞。另一股日軍迂迴到梁溝以西的窟窿山,與我軍守衛部隊展開肉搏戰。又有一股敵人從土棚方向進攻梁溝村山頭的碉堡,雙方展開激烈的爭奪戰。槍炮聲和廝殺聲響成一片。寡不敵眾,梁溝處於敵人的包圍之中。
劉貴福帶領「工人自衛隊」,保護大多數 職工突圍。但當他們在梁溝以西的羊角山與敵人兜圈子時,遭遇大股敵軍,隊伍被衝散了。突然,劉貴福發現一個偽軍向他瞄準,急忙猛跑躲開子彈。他把隨身物品全部丟棄,只剩一支手槍,孤身在深山密林中跋涉,陷入絕境,幾欲自殺。幾天後,他遇到了太行工業學校的突圍隊伍,跟著他們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敵人掃蕩的消息傳來,劉貴福懷孕5個月 的妻子朱秀春把劉貴福辦公室牆上的毛主席題詞帶在身上,跟著職工們突圍。至門王莊村附近的山上時,被搜山的敵人發現。她躲在山崖下,隨手將毛主席題詞的布巾塞到石縫裡,此後再未找到。在偽軍審問時,朱秀春和同伴們堅稱是普通老百姓,於是敵人將他們拴在一起押往武安,後又押到太原。經過多方營救朱秀春最終獲釋。在太行工業學校上學的兒子劉國梁在掃蕩中歷盡艱險安全突圍。1942年8月3日,全家人終於在距離梁溝不遠處新建的腦溝兵工廠團聚。
這次戰鬥中,八路軍守衛營副營長鍾傳流、教導員陳廉如和多名戰士壯烈犧牲。梁溝村村長楊日月拒絕給日軍帶路被推下山崖摔死。村民白銀果在和部隊轉移時,為不暴露目標,親手將未滿周歲的女兒捂死,這些感人的故事至今仍在當地流傳。
敵人掃蕩過後,戰士們挖出埋藏的設備,找回自己的工具,克服重重困難,頑強地投入了生產,繼續為八路軍製造槍枝彈藥⋯⋯
技術能手
梁溝兵工廠於1941年第二季度開始生產「八一式馬步槍」,當時月產量不過五六十支。劉貴福帶領工人自力更生,用從敵人鐵路上拆下的鋼軌自行設計製造工具機,先後製成了雙刀拉線機、槍管深孔鑽床等20多部專用工具機。這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使零件達到了互換的要求。工廠按照科學化、標準化、正規化進行 生產和管理,8月份步槍產量就達到了150支,隨後月產量達到250 支。
1942年5月反「掃蕩」後,兵工廠機工部只剩下十幾部機器,機械化加工十分困難。劉貴福想到,唯有道軌可以利用,於是他和工人開動腦筋,設計製成了不少的「道軌機器」。槍管拉線機就是其中之一:機器上有一對用手搖動的手輪,沿著道軌在一個齒條上滾動,帶動絲槓上的雙刃拉刀在槍管裡反覆旋轉運行,被加工成「來複線」。有些設備提高效率10多倍,廢品率減少25%,節省2至3個工時,手工變機械化,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大大提高。
1942年夏,八路軍軍工部謝佔一技師到四所試製駁殼槍,由於機構比較複雜,試射後零件變形、破裂,槍栓退不到位,不能在次射擊更不能連發。失敗的教訓反而啟發了劉貴福,他弄明白了失敗的原因決心再試驗。他和試製工人繼續研究,重新設計,簡化機構,於1943年春製成口徑 7.5 毫米駁殼槍。經過試驗,射擊正常,可連續射擊30餘發。
1943年春,軍工部決定將50小臼炮集中到四所生產,在試生產中,劉貴福集思廣益對50小臼炮進行多項改進:將瓦形底座改為直角形底座,簡化了加工工藝;炮筒外加炮箍,增加了炮筒的強度;炮箍下增加機槍式支架;炮箍上增加標尺改善射擊的穩定性和準確度;取消了炮筒的洩氣孔,簡化炮筒的構造。1944年8月又根據部隊反映,將小炮改為曲射、平射兩用炮。口徑由50毫米改為60毫米,射程可達1000米。
1943年夏,為簡化步槍機構和生產工藝,縮小口徑,發揮小口徑彈的殺傷力,利用日軍的六五槍彈,將東北造韓麟春式七九步槍改造成功「新六五」步槍,槍栓簡單省工,仍有摺疊式三稜刺刀。
1944年春,劉貴福將一批舊槍縮短槍管,改制成「短馬槍」,輕巧實用,受到軍工部首長讚揚。
劉貴福不但在科學技術上做出許多重要貢獻,而且在生產管理上,年年、月月超額完成生產任務,多次受到表揚和獎勵。在1943 年的「新英雄主義運動」中,被軍工部總工會授予「技術能手」稱號;並評為軍工部「勞動英雄」,和「炮彈大王」甄榮典等 18 人一起,於1944 年冬參加「晉冀魯豫邊區群英大會」。
「紅日照遍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壑,銅牆鐵壁,抗戰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這首旋律深沉 悲壯的歌曲,總能帶給人們那段「血與火」的 抗戰歷史的追溯與反思。以劉貴福為代表,用理想和信念武裝起來的人民軍工,以高度的政治素質和自覺的獻身精神,創造了抗戰時期武 器研製生產的奇蹟。
(稿件來源:《河北軍工》2015年第2-4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