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蘇聯進行的「續戰」末期,芬蘭軍隊曾與蘇軍裝備ISU-152自行火炮的單位交手,並繳獲兩輛該型火炮。在塔裡-依罕塔拉(Tali-Ihantala)會戰期間的1944年6月25日,在通向於斯提拉(Juustila)的公路上距離波爾金霍伊卡(Portinhoikka)十字交叉路口700米的地方,蘇軍遺棄了一輛基本完好的ISU-152,這輛自行火炮被芬蘭軍隊繳獲,匆匆的重新塗裝了三色迷彩和芬蘭短臂萬字(Hakaristi),很快就被重新投入了作戰行動之中。
芬軍的這輛ISU-152隻存活了4天,在6月29日就損失了——這一天它由一個臨時拼湊的乘員組操作,駕駛員列兵維爾坦寧(Virtanen)比其他幾位乘員情況要好一些,他之前駕駛過類似的KV-1坦克,而且花了一些時間來熟悉這輛ISU-152。但車長、炮長和裝填手之前都在T-28多炮塔坦克上服役,直到開戰之前半個小時才接到通知,來幫忙操作自行火炮。在這場戰鬥中,芬軍部隊由這輛ISU-152打頭,從波爾金霍伊卡出發,向維普裡(Viipuri)方向的居民點發動攻擊。在進攻途中,芬軍遭遇兩輛T-34/85,ISU-152向其中之一開火,結果卻打歪了。之後那兩輛T-34/85進行還擊,ISU-152的前部被連續擊穿兩次,那些臨時拼湊的乘員見狀連忙逃出車外——事實證明他們的行為是正確的,沒過多一會兒ISU-152的內部就發生了劇烈爆炸,把整輛車炸了個稀爛。
芬蘭的這一輛沒有編號的ISU-152隻留下了三張有據可考的歷史照片。
塗裝三色迷彩的芬蘭ISU-152彩色復原圖。
除此之外的第二輛ISU-152也是在6月25日繳獲的。這輛車帶有蘇軍戰術編號1212,在車首炮盾下方有兩處被擊穿的彈洞。它在通向於斯提拉的公路上距離波爾金霍伊卡十字路口230米處卡在了路基上面,頑固的車組成員拒不投降。兩名芬軍二級中尉施睿(Schrey)和希爾圖能(Hiltunen)帶領一組士兵接近此車,釋放煙霧將蘇軍乘員燻出,並在之後發生交火,蘇軍乘員被悉數擊斃。這輛ISU-152被芬軍回收,後送瓦爾考斯(Varkaus)的裝甲兵中心進行修理。芬軍沒有將其作為自行火炮投入前線作戰,而是決定把它改為牽引車使用——當時芬軍急缺牽引力足夠的,有能力從戰場環境下回收中型和重型戰車的裝甲回收車輛。改裝後的ISU-152被芬軍授予Ps. 745-1的車輛編號,車輛型號也變更為ISU-152V。該車的火炮被拆除,火炮留下的開口用鋼板封堵,並加裝了一些專用的牽引裝置,在車頂安裝一挺拉赫提(Lahti)L-39 20mm反坦克步槍作防空武器使用,並在原來安裝火炮的位置再安置一挺蘇制DT機槍,同時還為其安裝了大型的排氣管消音器,以免該車發出的巨大噪音在戰場上過早的暴露自己,以上這些改裝直到「續戰」結束之後的1944年11月才完成。Ps. 745-1作為牽引車在芬軍中服役了20年之久,直到1964年才退役。在退役之後,之前一直被存放在倉庫裡的主炮被重新裝回該車,恢復原貌後送到帕羅拉裝甲兵博物館進行展覽。
剛被繳獲的1212號ISU-152自行火炮。
1212號被放置在鐵路重型裝備運輸車廂上,運回裝甲兵中心進行修理。
1212號車首的兩個彈洞清晰可見。
在瓦爾考斯被拆卸下來的ML-20S主炮,這種火炮被芬蘭人稱為152 Psv.K/37。 一般來說,ISU-152攜帶的20發彈藥中,有13發是高爆彈,其餘7發為高爆-穿甲彈,但芬蘭唯一一次使用ISU-152作戰的時候只攜帶了高爆彈。
由1212號ISU-152改裝而來的ISU-152V牽引車,這時候還沒有安裝大型消音器,可以看見車首有一個大型牽引基座。
在芬蘭帕羅拉博物館保存至今的1212號,大型消音器和車首的牽引基座已被拆除。在近年的維修作業中,又在漆層下發現了「92-31」這一戰術編號,所以目前不能確定1212這個戰術編號究竟為蘇軍還是芬軍所寫。
1212號較早的照片,可見車尾的大型消音器,大型牽引基座以及車側的牽引工具固定具,值得注意的是,和在芬軍服役的KV-1坦克一樣,ISU-152的翼子板也被改成了帶有圓拐角的樣式。
還是時期較早的照片,動力室進氣口被格柵覆蓋,進氣口下方的垂直面上可以看到「92-31」這一戰術編號。
車尾的大型牽引基座特寫。
1212號車首的兩個彈洞被用一整塊鋼板封堵,但在炮盾下緣還是有封閉不嚴的地方。
這一輛是用T-55改裝的道具車,用於在芬蘭2007年的電影《血戰1944》(Tali-Ihantala 1944)中扮演ISU-152。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輛ISU-152從被繳獲到被擊毀的短短四天之內,芬軍就已經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測試和評估。1944年8月14日,芬蘭裝甲旅第一營營長H·米科拉(H. Mikkola )少校向裝甲師長魯本·拉古斯(Ruben Lagus)少將提交了有關ISU-152的報告,在報告中,米科拉少校分別指出了ISU-152這一車型具備的優缺點:
優點:
·主炮威力強大。
·近距離射擊精準(測試射程為400米)。
·強有力的引擎和(相對KV系列)改進過的側離合器。
·裝甲防護良好。
缺點:
·車輛觀察性能奇差,沒有能力發現周圍的近程反坦克武器(譬如鐵拳和戰車噩夢)。
·車身沉重導致行為笨拙。
·主炮裝填特別費時。
·主炮射速非常低。
米科拉還認為,ISU-152越野能力很差,並不適合同敵軍裝甲車輛交戰,但應該非常適合用於攻擊野戰工事和火力點。
20世紀50年代,芬蘭購置了英制「彗星」巡洋坦克和蘇制T-54/55中型坦克來逐步替換二戰期間留下的老舊車輛,並沒有像埃及、中國和一些華約國家那樣,再購買更多的ISU-152。在蘇聯,後來也出現了基於ISU-152的裝甲搶修車,被稱為BTT-1。
埃及陸軍使用過的BTT-1裝甲搶修車。
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需了解更多關於二戰的詳細資料,敬請關注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Niwerke)或同名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