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專題:芬蘭繳獲的ISU-152自行火炮

2021-02-20 尼伯龍根工廠

在與蘇聯進行的「續戰」末期,芬蘭軍隊曾與蘇軍裝備ISU-152自行火炮的單位交手,並繳獲兩輛該型火炮。在塔裡-依罕塔拉(Tali-Ihantala)會戰期間的1944年6月25日,在通向於斯提拉(Juustila)的公路上距離波爾金霍伊卡(Portinhoikka)十字交叉路口700米的地方,蘇軍遺棄了一輛基本完好的ISU-152,這輛自行火炮被芬蘭軍隊繳獲,匆匆的重新塗裝了三色迷彩和芬蘭短臂萬字(Hakaristi),很快就被重新投入了作戰行動之中。

 

芬軍的這輛ISU-152隻存活了4天,在6月29日就損失了——這一天它由一個臨時拼湊的乘員組操作,駕駛員列兵維爾坦寧(Virtanen)比其他幾位乘員情況要好一些,他之前駕駛過類似的KV-1坦克,而且花了一些時間來熟悉這輛ISU-152。但車長、炮長和裝填手之前都在T-28多炮塔坦克上服役,直到開戰之前半個小時才接到通知,來幫忙操作自行火炮。在這場戰鬥中,芬軍部隊由這輛ISU-152打頭,從波爾金霍伊卡出發,向維普裡(Viipuri)方向的居民點發動攻擊。在進攻途中,芬軍遭遇兩輛T-34/85,ISU-152向其中之一開火,結果卻打歪了。之後那兩輛T-34/85進行還擊,ISU-152的前部被連續擊穿兩次,那些臨時拼湊的乘員見狀連忙逃出車外——事實證明他們的行為是正確的,沒過多一會兒ISU-152的內部就發生了劇烈爆炸,把整輛車炸了個稀爛。

芬蘭的這一輛沒有編號的ISU-152隻留下了三張有據可考的歷史照片。

塗裝三色迷彩的芬蘭ISU-152彩色復原圖。

 

除此之外的第二輛ISU-152也是在6月25日繳獲的。這輛車帶有蘇軍戰術編號1212,在車首炮盾下方有兩處被擊穿的彈洞。它在通向於斯提拉的公路上距離波爾金霍伊卡十字路口230米處卡在了路基上面,頑固的車組成員拒不投降。兩名芬軍二級中尉施睿(Schrey)和希爾圖能(Hiltunen)帶領一組士兵接近此車,釋放煙霧將蘇軍乘員燻出,並在之後發生交火,蘇軍乘員被悉數擊斃。這輛ISU-152被芬軍回收,後送瓦爾考斯(Varkaus)的裝甲兵中心進行修理。芬軍沒有將其作為自行火炮投入前線作戰,而是決定把它改為牽引車使用——當時芬軍急缺牽引力足夠的,有能力從戰場環境下回收中型和重型戰車的裝甲回收車輛。改裝後的ISU-152被芬軍授予Ps. 745-1的車輛編號,車輛型號也變更為ISU-152V。該車的火炮被拆除,火炮留下的開口用鋼板封堵,並加裝了一些專用的牽引裝置,在車頂安裝一挺拉赫提(Lahti)L-39 20mm反坦克步槍作防空武器使用,並在原來安裝火炮的位置再安置一挺蘇制DT機槍,同時還為其安裝了大型的排氣管消音器,以免該車發出的巨大噪音在戰場上過早的暴露自己,以上這些改裝直到「續戰」結束之後的1944年11月才完成。Ps. 745-1作為牽引車在芬軍中服役了20年之久,直到1964年才退役。在退役之後,之前一直被存放在倉庫裡的主炮被重新裝回該車,恢復原貌後送到帕羅拉裝甲兵博物館進行展覽。

剛被繳獲的1212號ISU-152自行火炮。

1212號被放置在鐵路重型裝備運輸車廂上,運回裝甲兵中心進行修理。

1212號車首的兩個彈洞清晰可見。

在瓦爾考斯被拆卸下來的ML-20S主炮,這種火炮被芬蘭人稱為152 Psv.K/37。 一般來說,ISU-152攜帶的20發彈藥中,有13發是高爆彈,其餘7發為高爆-穿甲彈,但芬蘭唯一一次使用ISU-152作戰的時候只攜帶了高爆彈。

由1212號ISU-152改裝而來的ISU-152V牽引車,這時候還沒有安裝大型消音器,可以看見車首有一個大型牽引基座。

在芬蘭帕羅拉博物館保存至今的1212號,大型消音器和車首的牽引基座已被拆除。在近年的維修作業中,又在漆層下發現了「92-31」這一戰術編號,所以目前不能確定1212這個戰術編號究竟為蘇軍還是芬軍所寫。

1212號較早的照片,可見車尾的大型消音器,大型牽引基座以及車側的牽引工具固定具,值得注意的是,和在芬軍服役的KV-1坦克一樣,ISU-152的翼子板也被改成了帶有圓拐角的樣式。

還是時期較早的照片,動力室進氣口被格柵覆蓋,進氣口下方的垂直面上可以看到「92-31」這一戰術編號。

車尾的大型牽引基座特寫。

1212號車首的兩個彈洞被用一整塊鋼板封堵,但在炮盾下緣還是有封閉不嚴的地方。

這一輛是用T-55改裝的道具車,用於在芬蘭2007年的電影《血戰1944》(Tali-Ihantala 1944)中扮演ISU-152。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輛ISU-152從被繳獲到被擊毀的短短四天之內,芬軍就已經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測試和評估。1944年8月14日,芬蘭裝甲旅第一營營長H·米科拉(H. Mikkola )少校向裝甲師長魯本·拉古斯(Ruben Lagus)少將提交了有關ISU-152的報告,在報告中,米科拉少校分別指出了ISU-152這一車型具備的優缺點:

 

優點:

·主炮威力強大。

·近距離射擊精準(測試射程為400米)。

·強有力的引擎和(相對KV系列)改進過的側離合器。

·裝甲防護良好。

 

缺點:

·車輛觀察性能奇差,沒有能力發現周圍的近程反坦克武器(譬如鐵拳和戰車噩夢)。

·車身沉重導致行為笨拙。

·主炮裝填特別費時。

·主炮射速非常低。

 

米科拉還認為,ISU-152越野能力很差,並不適合同敵軍裝甲車輛交戰,但應該非常適合用於攻擊野戰工事和火力點。

 

20世紀50年代,芬蘭購置了英制「彗星」巡洋坦克和蘇制T-54/55中型坦克來逐步替換二戰期間留下的老舊車輛,並沒有像埃及、中國和一些華約國家那樣,再購買更多的ISU-152。在蘇聯,後來也出現了基於ISU-152的裝甲搶修車,被稱為BTT-1。

埃及陸軍使用過的BTT-1裝甲搶修車。

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需了解更多關於二戰的詳細資料,敬請關注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Niwerke)或同名頭條號。

相關焦點

  • 小專題:蘇聯SG-122自行火炮
    1941年12月,蘇軍炮兵總局(GAU)要求第8兵工廠設計一種在T-34底盤基礎上搭載85mm火炮的自行火炮方案,該方案需直接使用完整的T-34坦克底盤,不可做出改動,最終因為實在無法滿足設計要求而取消。 從1941年夏季以來,蘇軍繳獲了一定數量的德軍的三號坦克(蘇軍稱為T-3)和三號突擊炮。
  • 鑽進ISU-152自行火炮 如何搬起沉重的大口徑炮彈?
    這是在俄羅斯國家軍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ISU-152自行火炮,該車狀態與當年服役時沒有什麼兩樣。
  • 二戰蘇軍IS-2坦克和ISU-152自行火炮戰鬥報告
    ,科涅夫元帥烏克蘭第1方面軍軍事委員成員,Kraynyukox中將1944年5月29日由集團軍級BT和mV指揮官、坦克集團軍指揮官,發送各BT和mV KA指揮官重型坦克團和自行火炮團的實戰運用顯示IS-122和ISU-152是對付敵方重型坦克(虎式和豹式)以及重自行火炮(斐迪南)的利器,在對付碉堡和防禦要點時的表現也很好。
  • SU-152自行火炮徵戰庫爾斯克 一天損失三分之一 擊毀「虎」式坦克
    在庫爾斯克戰役的殘酷廝殺中,蘇軍實際上只有42輛SU-152自行火炮參戰,由於數量太少,當然無法成為擊敗德軍的決定性力量。然而,正是在這次戰役中,它們獲得了自己贏得的榮譽,由此罩上了神聖光環。很多蘇軍戰士將其稱為「聖約翰」,由此成為SU-152的非官方綽號。
  • 細看:BR-2型152mm加農炮 蘇聯自行研製的第一種大威力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世界各國軍隊意識到大威力火炮的重要性,全世界都在利用新技術研製更先進的武器裝備。蘇俄紅軍當然對火炮非常重視,但遺憾的是,所有的大威力火炮都是沙俄時代的產品,以及少數繳獲自外國幹涉軍的戰利品。這些火炮數量極少,而且都是外國生產的,不僅設計落後,因為長期使用壽命也所剩無幾,蘇俄甚至無法為其提供備件。
  • 遊戲車輛揭秘第十四期——SU-152自行火炮
    最終在1943年2月14日,KV-14成功通過驗收,前蘇聯國防委員會隨即提出量產要求,並將其重新命名為SU-152自行火炮。1943年3月1日,在原型車經過一定簡化設計後,由車里雅賓斯克的工廠開始批量生產SU-152自行火炮。作為重型自行火炮,設計師為SU-152自行火炮安裝了一門152毫米ML-20S 榴彈炮,並裝有炮口制退器。
  • 歷史上的今天 | 「動物殺手」SU-152自行火炮悍然問世
    連連這裡只想再強調一句那些曬幾十萬幾百萬的小哥哥小姐姐們我們能再重新認識下嗎(*╹▽╹*)在75年前的今天,SU-152自行火炮悍然問世由於虎式坦克的出現,SU-152被高層要求同時具有較強的反坦克能力。
  • 二戰SU-152自行火炮,沒想到它居然還是一個龐大的裝甲家族
    自行火炮,這種安裝152毫米口徑榴彈炮的自行火炮,在戰場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動物殺手」,它既是坦克殲擊車,也是突擊炮,更是自行榴彈炮。 ISU-152BM,這是一種在1944年4月開發的自行火炮,目的是將它改裝成一種更加專業的坦克殲擊車,用來對付德軍裝備的一系列重甲武器,因此火炮改為BL
  • 小車扛大炮——芬蘭BT-42突擊炮小傳
    ,這款戰車是芬蘭自行「研製」的第一款坦克,這個僅有15噸重但安裝了一門114毫米「重炮」的「小傢伙」便是BT-42。二戰期間芬蘭總共使用過三款不同型號的突擊炮,其中爭議最大、知名度最小、最不成功的莫過於BT-42了。但是如今,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傢伙」卻隨著《少女與戰車》劇場版上映成了大家矚目的焦點,劇中的BT-42伴隨著獨特的芬蘭民謠接連中摧毀了多輛M26,讓觀眾大呼「開掛」。更有趣的是BT-42的模型板件也因此漲價脫銷,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不是一場蓄謀已久的「交易」。
  • 「模型說」請叫我虎式殺手,我是ISU-152
    經過測試以後,一部分ISU-152改造為122毫米A-19火炮,而這種安裝了122毫米主炮的被稱作ISU-122。ISU-152安裝的152毫米ML-20式火炮因為炮彈太重,造成了炮口初速度低,使得其反戰車能力相比ISU-122所安裝的122毫米長身管型火炮起較為平庸。
  • Nelonen:德國四號坦克芬蘭陸軍服役史
    (中)Sturmi:德國三號突擊炮芬蘭陸軍服役史(下)跑丟的鴨子:芬蘭繳獲的T-34系列坦克小史小專題:芬蘭繳獲的ISU-152自行火炮配樂:Elisa/Ennio Morricone——Ancora Qui
  • 郵政列車:芬蘭T-28坦克服役史
    為了攻克芬蘭「曼納海姆防線」上的火力點和各類工事,蘇聯在卡累利阿地峽投入了重型坦克第20旅,該營的兩輛T-28坦克在戰鬥中被芬軍繳獲,成為了芬軍最早的中型坦克。在其後的「續戰「當中,又有5輛T-28落入芬軍之手,這7輛T-28坦克一直在芬蘭服役到20世紀50年代初。
  • 紅色巨錘S51-自行火炮早已饑渴難耐!
    而今天小C將帶領大家走近在蘇德戰場上壯志未酬的紅色巨錘S51自行火炮面對德軍越來越多的防禦工事,蘇軍早期生產的小口徑輕型榴彈炮越來越無力。「我們需要更大口徑更大威力的火炮」隨著毛熊領袖的一聲吶喊,1943年11月毛熊革命委員會授權格拉賓中央炮兵設計局開始設計下一代大威力的自行火炮。設計伊始,使用什麼底盤作為新火炮的搭載平臺擺在了設計師的面前,為了便於生產和維護,改裝現役的坦克底盤方案浮出水面。
  • 53噸重的鋼鐵巨獸,蘇軍「152神教」的起源,KV2重型坦克
    首先非常感謝小可愛們在茫茫網際網路中點開我的文章,這是我的榮幸,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精彩的東西,喜歡小編的可以點擊上方藍色字體
  • 自行火炮的始祖,英國MK.I型火炮運載車
    在生產廠家大都市鐵路貨車有限公司(Metro-Cammell)供職的工程師約翰·格雷格少校提議在坦克基礎上開發一種有裝甲保護的機械化自行火炮,可以緊隨突破的坦克和步兵穿越戰場地形,並及時提供支援。為此他找到小遊民和MK.I型坦克的設計師沃爾特·威爾遜少校,利用MK.I型坦克的部件開發出了新式的火炮運載車,1917年3月3日原型車進行了測試。
  • 芬蘭迷你版的KV-2坦克,完全拼湊出的產品,為二戰坦克之恥
    蘇芬戰爭期間,KV-2坦克憑藉大口徑火炮以及那顯眼的造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於芬蘭軍隊來說更是如此。
  • 蘇聯自行火炮高大威武,配備艦炮曾在危急關頭使用
    在俄羅斯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有一臺身形異常高大的重型戰車,它便是SU-100Y型自行火炮。
  • 倔強的埃米爾:二戰德國128毫米試驗型自行火炮簡史
    車組成員為5人,包括車長、炮手、駕駛員、無線電員和裝填手,駕駛員座席在車體前部左側,配有一個突出的小型裝甲塔;無線電員座席在車體前部右側,負責操縱一部FuG 5型電臺,同樣配有一個小型裝甲塔;車長、炮手和裝填手位於戰鬥室內,分別位於火炮的右側、左側和後方。比較奇怪的是,該車僅配備了一名裝填手,而火炮口徑更小的「大麥克斯」卻配備了2名裝填手。
  • 三號突擊炮的蘇聯模仿之作——SU-122自行火炮
    毫無疑問,對於蘇軍這算是揚眉吐氣了,而能繳獲德軍丟棄的武器裝備那更是讓他們感覺人生圓滿,畢竟以前只有德軍繳獲蘇軍武器裝備的份,哪有蘇軍繳獲德軍的啊?在蘇軍士兵整理戰利品的時候,一輛無炮塔封閉戰鬥室的自行火炮落入了他們視線之中,這東西是什麼呢?就是德國步兵的忠誠好夥伴——三號突擊炮。如果問三號突擊炮給蘇軍的感觸是否足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