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斯頓邱吉爾說,「不能從歷史中汲取經驗的人,註定將重蹈覆轍」。這跟中國唐太宗的「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異曲同工。所以在20世紀兩次慘烈的世界大戰之後,全世界的人們都在防範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期間雖有美蘇恐怖核平衡的陰影籠罩,但總算熬過了冷戰,在今天,對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設想,則似乎更多存在於各種架空幻想小說和電視劇裡。
然而弔詭的是,近幾天來對於是否真有可能發生「三戰」,網絡上突然有了大量嚴肅討論的聲音,甚至有網友擔心地問,「第三次世界大戰會打起來嗎?中國會怎樣?我今天剛買了房子!」
討論的導火索,就是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事件。
11月24日,土耳其F-16戰機擊落正在執行打擊敘利亞境內IS組織的俄羅斯 蘇-24戰機,造成一名俄羅斯飛行員死亡。事後,土耳其聲稱,俄戰機從敘利亞越境到土耳其領空,在多次警告無效後才予以擊落。但俄羅斯則否認越境,並稱這是「在俄羅斯背後捅刀子」、」將嚴重影響俄土關係」。
這事兒是不小。你看,從中國到世界,網上各種段子迅速就湧出來了:
「三十年前的今天,土耳其人打下了一架俄羅斯人的戰機…」 「爺爺,你都說八百遍了!」王大貓的回憶被孫子不耐煩地打斷了。他長嘆一聲,緊了緊身上的獸皮,挪動身體向火堆靠近了一些,借著亮,繼續打磨石簇箭頭。這時,山洞外傳來孩子們的歡呼,他知道,狩獵隊回來了。
六十年後,某國的歷史書上寫著 「2015年,11月24日,#土耳其擊落俄戰機# ,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索。」 記住了,這個知識點,高考每年都考了,簡直是送分題——歷史老師重複強調道。被網友的智慧折服了,但是講真,究竟為什麼一樁發生在敘利亞邊境的突發事件,當事主角是俄羅斯和土耳其,卻會引發網絡對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討論?
原因很簡單:人們擔憂的是,這將是俄羅斯與美歐之間對決的公開化。中東的地緣政治格局,一向牽動著全世界的大格局。20世紀如此,21世紀依然如此。
俄土爭端將成為「三戰」導火索?
單純是俄土之間的爭端,當然演化不成世界大戰。事實上自1453年拜佔庭帝國被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滅亡、1472年莫斯科大公改稱「沙皇」、自詡是拜佔庭的繼承人後,俄土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500年。這中間有文化宗教之爭,也有地緣政治因素——俄羅斯一直都在覬覦獲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控制下的黑海出海口。
藝術作品中土俄激戰的場景今天的情形可以說是歷史的延續:俄羅斯支持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打擊包括IS在內的反對派武裝,是為了保證在敘利亞的出海口;土耳其則站在了對立面,因為擔憂俄羅斯、阿薩德政權和庫德武裝的力量擴大,將削弱自己在該地區的話語權和惡化安全環境。這次擊落俄羅斯戰機,未嘗不是對俄羅斯的一次警告。
看起來是地緣衝突,但的確有演化為全球危機的危險。網絡上之所以會由此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擔憂,實則是「以史為鑑」,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初起因,就是巴爾幹半島上的眾地區國家之間紛爭。擔憂俄土爭端將演化為全球戰爭,正因同巴爾幹紛爭一樣,俄土爭端背後是大國間的角逐。
具體而言,是人們擔憂,擊落戰機事件,將使俄羅斯同美歐之間的衝突公開化和不可控。
土耳其是北約國家,北約奉行集體防務政策,一旦俄羅斯對土耳其採取軍事報復行動,北約國家將不得不考慮武力回報。而如果俄土之間報復行動循環升級,北約將被極大的牽扯進來,正如1914年奧匈帝國的費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被刺之後,分別籤有軍事互助協議的歐洲兩大陣營國家連鎖反應式地紛紛動員,最終導致了席捲全歐洲的殘酷「一戰」。
土耳其有北約的2個作戰指揮中心和1個聯合多國陸軍快速軍團司令部更麻煩的是,美歐和俄羅斯之間本就關係僵冷,迄今為止已經跌進了冷戰結束以來的最低點。俄羅斯從沙皇俄國時代起,就是一個讓歐洲忌憚的龐然大物,進入蘇聯時代更是西方大國聯合遏制的對象。雖然在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已不能對西方大國構成致命威脅,但後者從未放棄對俄羅斯的持續圍堵和削弱。無論是喬治亞衝突還是烏克蘭從內鬥走向內戰,背後都是西方大國對企圖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生存空間的努力。而自從普京上臺後,俄羅斯一直以強硬態度回應,即便遭遇西方大國的經濟孤立,也絕不妥協。
因此,擔憂此次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事件或產生連鎖軍事反應,導致北約和俄羅斯之間公開對立,兵戎相見,從而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似乎也是符合邏輯的。尤其是歐巴馬和北約,均表態站在土耳其一邊,而俄羅斯和敘利亞、伊朗已經建成了事實上的聯盟,使人們又看到兩大對立陣營的形成。而歷史告訴我們的是,這種對立陣營往往都極大提升戰爭的可能性。
但是,往往會放大事件嚴重程度的網絡,在這件事上可能也同樣用力過猛。「第三次世界大戰」,真會從俄土衝突開始引爆嗎?
來點兒冷靜的思考吧!
歷史學者在做研究時往往都很苦惱,因為歷史上的各種變量犬牙交錯,釐清究竟哪些變量會影響最後結果哪些沒有,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需要的不僅是充足的材料,還要有過人的判斷力和洞察力。此次擊落戰機事件,單純從北約機制、西方-俄歷史積怨、地區對立陣營來看,放在過去,似乎的確已經有了發動戰爭的充足理由。但不要忘了,今天,還有很多變量在發揮重大作用。
雖然烏克蘭被外部角力給撕扯成了兩半,也是西方大國用來制衡俄羅斯的棋子,但內戰的擴大將造成歐洲東部的不穩定,威脅歐洲的安全環境,因此消弭內戰推動重建,也是歐盟國家的目標之一,而這一點如果沒有俄羅斯的積極回應是不可能實現的。
2015年2月 俄、烏、法、德四國領導人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舉行「諾曼第四方」會談,達成停火協議阿薩德政權和眾多反政府武裝力量背後都站著大國的身影。在敘利亞內戰久拖不決,戰爭效應已經外溢,並造就了IS這樣全球性恐怖組織的情況下,無論是西方大國還是俄羅斯,都急切希望平息局勢。雖然在是否支持阿薩德政權的立場上,西方大國與俄羅斯完全對立,但如果雙方沒有合作,要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可能性為零。
2015年10月,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訪問俄羅斯,與普京進行長時間會談
在巴黎恐襲事件之後,俄羅斯主動示好,在軍事行動中給予法國「準盟國」的待遇,明顯傳遞了與西方大國聯合打擊IS的意願。與此同時,聯合國安理會也一致通過打擊IS的決議。外界一度認為,全球性反IS聯盟可能將建立。
2015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發表聲明強烈譴責ISIS暴行在這種大背景下,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將會掀起外交波瀾,但遠遠不足以令西方大國與俄羅斯攤牌,甚至引爆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歐洲列強的戰爭機器綁架了國家決策不可分,但在今天,無論是北約還是俄羅斯,戰爭機器並沒有到失控的地步。安全領域存在的巨大合作空間,令戰爭成了一個遠未進入議程的選項。
其實這從北約的表態也可表現出來。擊落戰機事件以後,北約秘書長延斯·斯託爾滕貝格稱北約盟友「與土耳其團結一心」,但值得玩味的是,他同時也呼籲各方「保持冷靜、化解衝突」,明顯是在努力控制矛盾範圍。甚至有政治諮詢公司分析認為,北約將施壓土耳其,令其自我克制。而外界尤其是很多中國網民所期待的「戰鬥民族」的強硬報復,除了來自普京和外長拉夫羅夫的憤怒指責之外,目前並未證實有將事態擴大化的舉措。
可以想見,俄土關係將一落千丈,俄羅斯可能將採取在經濟、航空等領域報復土耳其的舉措,但是軍事報復的可能性並不大,因此北約的集體防務機制也不會啟動。
更重要的變量是,在二戰乃至冷戰結束後,眾多國際和地區機制正在逐漸建立一套錯綜複雜的制衡制度,並實現對成員的內化,採用對話方式解決爭端,不輕易訴諸武力,已成大國之間的行事規則。美俄如此,中美也如此。以戰爭行為實現利益訴求的,大多發生在非國家行為體和主權國家之間,這裡說的非國家行為體,一般以IS、蓋達組織等恐怖組織為代表。英國17世紀的思想家霍布斯設想的弱肉強食的自然狀態,在今天的國際社會裡已經被極大限制。
所以,俄土衝突開啟「第三次世界大戰」之說,恐怕更多滿足的是一種幻想的快感,屬於過度演繹。當然,地區局勢將會因此持續惡化,敘利亞問題將愈發複雜難解,當地人民將繼續承受戰爭的苦難。對於他們來說,這三年來經歷的一切噩夢,恐怕早已是「世界大戰」級別的了。我們所討論的戰爭,在他們那裡卻是赤裸裸的現實,赤裸裸的生活。
特約撰稿人:潼康
編輯:柴婧、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