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訪談錄| 血灑白雲山,火海中的生死較量

2021-03-05 新華網

三八線以南,漢江南岸,白雲山。

96歲的呂品,不知道多少次在夢裡回到那個地方。

11個晝夜,從天到地全是火海。滾滾硝煙中,戰友們的臉龐有些模糊,但他們的名字一個個他都能喊出來……

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呂品身經百戰。在他心裡,白雲山阻擊戰是最為慘烈的戰鬥,也是最為光榮的戰鬥。

最慘烈的一戰——「這就是火海戰術」

滿頭銀髮,精神矍鑠,雙眼炯炯有神,說起話來洪亮高亢,剛過完96歲生日的呂品,給記者拿出了一件珍藏多年的胸標。胸標的正面印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背面清晰可見「呂品」二字。

70年前,呂品在447團任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這支後來被命名為「白雲山團」的英雄部隊,1950年10月入朝作戰,1951年1月在漢江南岸打響了白雲山阻擊戰。

白雲山,位於漢江南岸,是漢江防線的咽喉要地,左翼為光教山,右翼為帽落山,互為依託,可以控制從水原通往漢城的鐵路以及兩條公路。敵人氣勢洶洶撲來,遭遇志願軍的英勇阻擊。

「炮彈炸翻了土地,我們說不準你侵犯;大火燒紅了山巖,我們說不準你進前。英雄昂立在山巔,英雄的鮮血光輝燦爛……」這首由劉白羽作詞、鄭律成作曲的《歌唱白雲山》,呂品至今仍能哼唱。

在白雲山阻擊戰中,447團與敵激戰11個晝夜,取得了斃、傷、俘美軍1400餘人的輝煌戰績,勝利完成了阻擊任務,為主力部隊爭取了寶貴時間。

「與陣地共存亡——這是我們團最響亮的口號!」呂品說,「全團防禦戰線正面迎敵9公裡,縱深6公裡,面對的是敵人的王牌部隊美軍25師——這是一場硬仗。」

「陣地丟了再奪回來。我當時聽到師長反覆下的一個命令:『奪回來!奪回來!奪回來!』」老人瞪大了雙眼,背挺得很直,「敵人用火海戰術,妄圖讓我軍退卻。」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生死較量:志願軍沒有制空權,敵人的飛機像烏鴉一樣,一群一群飛過來狂轟濫炸,山上的樹幹都被燒焦了;地面上我們一挺高射機槍都沒有,一門高射火炮也沒有,沒有任何對空的火器,敵人成噸成噸地傾瀉著重磅炸彈、凝固汽油彈。

「這就是火海戰術。」老人說,先是飛機轟炸,接著炮火覆蓋,後來是坦克衝擊。「汽油彈爆炸後,飛濺到身上,撲都撲不滅。」

敵軍仗著機械化裝備,每天發動數十次衝鋒,妄圖奪取白雲山。而447團就像一顆釘子,死死地鉚在白雲山上。

戰士倒下了,班長倒下了,排長、連長……鮮血與犧牲,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知道什麼是粉身碎骨嗎?」呂品聲音開始顫抖起來,「我們五連副連長代學友,被敵機的重磅炸彈炸死了,戰士們想去找他的屍體,但連拳頭大的肉都找不到了……」

那年冬天特別冷,漢江都凍住了。天寒地凍,戰事緊張,沒辦法掩埋戰友的遺體。「挖不動地,只能把戰友埋在雪裡,堆起一個個『雪墳』。」

在呂品的記憶裡,安葬最好的一個是何常齡烈士。在白雲山阻擊戰爭奪兄弟峰的戰鬥中,19歲的何常齡中彈犧牲。幾名戰友在白雲山下找到一個菜窖,鋪上了幾層草墊子,用白布裹住何常齡的遺體,蓋上了兩件大衣,就這樣將他葬在了異國他鄉,也沒有留下墓碑。

「對不起他們啊。」老人眼含淚水,聲音嘶啞,「為了勝利,犧牲的戰友們會原諒我們的……」

69年前新華社發自漢江前線的一篇電訊稿記錄了這場阻擊戰的一個片段:某團二營營長孫德功、教導員楊明率領全營指戰員堅守軍浦場東南白雲山突出陣地與美國侵略軍反覆衝殺,激戰四晝夜,該營每日冒著敵機十餘架輪番轟炸掃射和敵人炮火的轟擊,仍堅決地守住陣地。

「現在國家繁榮昌盛,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戰友們,你們安息吧!」老人含著淚,撫摸著心愛的志願軍胸標。

資料圖片:2020年7月,呂品在瀋陽家中。(楊青 攝)

一輩子的遺憾——「高喜有,對不住你」

呂品幾乎每年都會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去看看,卻再也沒有去過三八線以南,看一看白雲山。「如果有機會,我想去看看長眠在那裡的戰友。」

老人有著驚人的記憶力。時間、地點、姓名,一絲一毫都不差,這些早已像烙印一樣刻在了他的心裡。其中,一個普通戰士的名字,他一輩子也忘不了。

「高喜有,我對不住他!」老人說出這個名字,手微微顫抖著。

「高興的高,喜歡的喜,有用的有。」呂品一字一頓地說,「他叫高喜有,中等身材,一個年輕的戰士。」

高喜有是「東遠裡阻擊英雄班」的戰士,也是東遠裡一戰唯一倖存下來的勇士。

敵人妄圖拿下白雲山,東遠裡首當其衝。1951年1月29日,美軍先後出動8架飛機開始對東遠裡狂轟濫炸,又派出步兵在炮火掩護下向我陣地發起進攻。這片小小的開闊地,很快成為一片焦土。

三營七連二班在排長韓家楨帶領下堅守陣地,從上午打到黃昏,抗擊了敵人坦克伴隨步兵連續四次的猛烈攻擊。在打退敵人的第三次衝擊後,排長韓家楨等6人壯烈犧牲,只剩下高喜有一人。韓家楨中彈倒地後對高喜有說:「剩下你一個也要把陣地守住!」

高喜有打光了所有的子彈,堅守不退。夜色降臨,敵人停止了進攻,志願軍東遠裡陣地依然屹立。

「高喜有是這個排的獨苗啊,我應該把他留下來的,不該又把他送上了戰場。」呂品一輩子都在悔恨,把高喜有又派上反擊白雲寺的戰場。

這一去,高喜有就沒有從陣地上下來。

反擊白雲寺的戰鬥極其殘酷。三營七連冒著敵軍飛機輪番轟炸掃射,衝向被敵軍佔領的陣地。在這場戰鬥中,21歲的指導員宋時運頭部負傷,血流滿面,衝在最前面,胸部、腹部同時中彈,犧牲時雙手仍握著機槍,槍口指向敵人的方向。

高喜有也在這場戰鬥中犧牲了。「人在陣地在,我們的『東遠裡英雄』用鮮血和生命執行了命令,沒有辜負祖國和人民的重託。」呂品說。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呂品幾乎每年都會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掃墓,儘管那裡並沒有高喜有、宋時運這些戰友的墳塋。前幾年,陵園修建了一面英名牆,上面刻有19萬多名抗美援朝烈士的姓名。呂品扶著牆走啊走,一個一個名字地找,但沒有找到「高喜有」。

直到今天,呂品家裡還珍藏著一塊當年繳獲的美軍降落傘的布。呂品說:「這塊降落傘布是宋時運犧牲前送給我的。這麼多年過去了,我搬了幾次家,但這塊降落傘布始終都跟著我。摸摸這塊布,就像是看見他們一樣。」

無上的光榮——「經過天安門就熱血沸騰」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八一建軍節前夕,遠在四川的老戰友還和呂品鴻雁傳書,回憶那段不能忘卻的歲月。「他眼睛都快看不見了,但心裡記得牢。」呂品說。

70年彈指一揮間。當年並肩作戰的許多戰友,長眠於異國他鄉的山巒叢林之中,倖存的戰友到今天最小的都已是80多歲的老人了,但老兵們還經常相約聚會,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

10年前,呂品和戰友們把有關447團在朝鮮戰場的資料和大家寫的回憶錄彙編成《白雲山戰歌》一書,作為永久的記憶留給後人。「抗美援朝打出了國威和軍威,也打出了和平,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要代代相傳。」

軍樂激昂,戰旗高揚。在去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上,戰旗方隊裡「白雲山團」戰旗在天安門廣場迎風飄揚。呂品乘坐禮賓車,隨「致敬」方陣參加慶典,經過天安門時,老人頓時熱血沸騰,淚流滿面。「歷史沒有忘記白雲山阻擊戰,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那些保家衛國的烈士。」

老人喜歡翻看以前的照片。家裡的客廳牆上掛著一張發黃的照片,呂品指著其中一位英俊的軍官笑眯眯地說,這是1954年志願軍參加國慶觀禮代表回國前拍的合影。「第二排右數第七個,這個人是我。」

1954年新中國成立5周年慶典,志願軍組成了一個歸國觀禮代表團,呂品作為代表回國參加了觀禮。這是呂品第一次參加國慶大典,時隔多年記憶有些模糊了。「但我仍記得在天安門廣場的歡呼聲中,那面鮮紅的『白雲山團』旗幟。」呂品說,「為什麼戰旗美如畫,是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如今,當年那面由志願軍第50軍司令部、政治部頒給447團的「白雲山團」團旗已經珍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供後人瞻仰。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友們的血沒有白流。」老人有些激動地說,中國人民不懼鬼、不信邪、不怕壓,敢於戰勝一切來犯之敵。

採訪結束時,同為志願軍戰士的老伴李慎娥打著拍子,呂品放聲唱起了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文/徐揚 趙洪南)

相關焦點

  • 王直將軍與抗美援朝——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1952年,志願軍第26軍政治部主任王直在朝鮮前線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明年將迎來抗美援朝70周年。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兩水洞地區獲得抗美援朝戰役首次勝利後,黨中央決定將兩水洞戰鬥的1950年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發生的第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性局部戰爭,雙方投入戰場的兵力最高達300多萬。交戰雙方武器裝備水平對比極為懸殊。
  • 抗美援朝70周年 | 抗美援朝出兵決策背後的考量
    ▲資料圖片:1958年10月26日,列車駛過鴨綠江畔的凱旋門,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回到祖國懷抱。「不能置之不理」   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是維護自己的利益,還是替他人火中取慄,這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實在有必要說清楚。毛澤東是力主出兵的,他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的?根據現有材料,可以梳理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決策出兵所依據的理由,從中可以看出他們所堅持的原則立場。
  • 邱東瑞 英雄的連隊,輝煌的歷程一一紀念我的母親連隊133(138)師偵察連成立70周年
    正值今年偵察連成立70周年之際,他撰寫了這篇《英雄的連隊,輝煌的歷程》文章以示紀念,並提供了珍藏至今珍貴的歷史照片,真是難能可貴。邱東瑞戰友以這些行動,表明了一個老兵的軍人情結和軍旅情懷,讓我們向他致敬,為他點讚。一一推薦者師直警衛連退伍老兵李鳳岐(69、12一一75`丶3)。
  • 紀念諾曼第登陸75周年
    他給父母的信是這樣寫的:我即將為國捐軀,但我相信您們出於對我的愛和紀念,將保持(反抗)的勇氣。不談英法,希特勒尤其蔑視美國人的戰爭意志,在他看來,這是納粹青年團(NAZI YOUTH)和美國童子軍(BOY SCOUTS)之間的較量。納粹青年團秉承普魯士軍人的鐵血傳統,從小接受洗腦和軍訓,忠誠和狂熱共有。
  • 抗美援朝70周年 | 「我是夜老虎的兵.」
    在前日推出的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稿件 抗美援朝70周年 | 「夜老虎」今朝「換「新牙」(點擊回顧) 中,我們收到了這樣一條留言——「我是夜老虎的兵。」言簡意賅、字字鏗鏘,如同70年前浴血奮戰的先輩般,堅定、自豪。歷史的榮光在被尊崇、被傳承中擦亮。第七十七集團軍某旅摩步2連,創建於1952年2月,前身為新四軍某部。歷經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火洗禮,轉戰鄂、豫、皖、蘇等十多個省區,先後參加大小戰役戰鬥100餘次,屢建戰功。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北川抗戰 一位父親送25歲兒子「死字旗」:傷時拭血 死後裹身
    編者按: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值得銘記和驕傲的日子。
  • 抗美援朝70周年 | 首戰端掉美軍「北極熊團」指揮部
    1950年11月,在朝鮮戰場上著名的新興裡戰鬥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7軍全殲美陸軍最精銳部隊——第7機械化步兵師加強團31團(號稱「北極熊團」),並繳獲其團旗。其中,27軍中有一支「特種部隊」,入朝首次作戰就端掉了「北極熊團」的指揮部。志願軍老兵李昌言就來自這支部隊。「我們沒見過帳篷,就知道那是個篷子。」回憶起70年前的那場戰鬥,李昌言坐在家中的床上向記者講述起那個夜晚。
  • 「尚美」傳美德,寒冬慰老兵---金六福尚美公益進行時!
    從大山深處先後走出了抗美援朝,對越自衛還擊戰士12人,現有退役士兵、服役士兵共28人。1月18日,在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駐村工作隊的「牽線搭橋」下,由金六福尚美珠寶公司發起的「情傾老兵,關愛軍人」的新春慰問全村參戰、退伍、現役軍人活動,當天在該村如期舉行。
  • 劉俊傑:抗美援朝老兵離休不褪色,英雄讚歌衝雲霄
    值此危急關頭,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之師進入朝鮮戰場。1950年9月,劉俊傑所在的高炮團進入中朝邊境的安東,守護鴨綠江大橋。11月,高炮7團併入高炮64師,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高炮64師所屬師部機關、分隊和610、611、612三個團,劉俊傑時任612團一連排長,後升任副連長。劉俊傑最難忘的是在朝鮮戰場經歷的兩次生死考驗。
  • 向最可愛的人致敬——道北小學「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系列活動
    好的故事能夠發人深省,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人。道北小學三、四年級全體隊員利用隊課時間,開展「紅色故事會」,講述英烈故事,致敬最可愛的人。10月23日上午,隊員們收看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直播。直播結束後,道北小學的紅領巾們紛紛表示要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不忘過去,牢記使命,爭做優秀好少年!
  • 「紅旗師」建師70周年,他的「成長密碼」是什麼?
    在場師領導介紹說,作為一支有著「紅旗師」美譽的英雄部隊,近段時間來,他們結合慶祝建師70周年,開展「傳承榮光、奮進遠航」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官兵參觀軍史長廊、開展「我與『紅旗師』共成長故事會」、看望慰問抗美援朝老兵等活動,教育引導官兵在觸摸歷史中傳承血脈,在接受洗禮中扛起擔當。
  • 【提醒】抗美援朝紀念章、紀念券火熱預訂中!
    這段歷史也深深地銘記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雖然現在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抗美援朝精神永恆!為了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緬懷在戰爭中犧牲的先烈們,兩岸發行了紀念章,還有紀念券。其中也包括火爆朋友圈的彈孔章!銘記歷史,不忘初心,很有紀念意義。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一批退伍老兵到泌陽縣烈士陵園看望祭拜一位叫李文耀的英雄烈士,背後有什麼曲折感人的故事?
    近日,原廣州軍區53702部隊一批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退伍老兵,在指導員、中國關愛老兵基金會顧問金瑞陽帶領下,冒著濛濛細雨來到河南省泌陽縣烈士陵園,為37年前捨己救人而獻出22歲生命的老戰友泌陽籍烈士李文耀敬獻鮮花、掃墓,
  • 【愛國主義教育】抗美援朝老兵—黨玉林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之下,有這樣一個老兵,鐵血奮戰,心懷赤誠,他就是黨玉林。「一個人,一個民族,他所信仰的不應該是束縛自己手腳的桎梏,更不應該是絞殺自己的繩索,而應當是一股風,一股催你挺進,催你跋涉,催你奮鬥的風」。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時候,12歲的黨玉林剛參加革命,父親、大哥、二哥都是黨員,他從小就樹立了自己的信仰—共產主義。
  • ​致敬——血灑長空
    就在他第3次發動飛機時,日軍投擲的炸彈擊中跑道,高志航連同14架飛機消失在一片火海中,殉國時的高志航,時年30歲。1937年11月22日,高志航追悼會在漢口舉行,上萬市民自發上街送行,國民政府追授其空軍少將軍銜。我決以鮮血灑出一道長城,放在祖國江南的天野!——樂以琴中尉
  • 《贛南詩聯》第24期:紀念建軍九十一周年專刊
    紀念八一建軍節打響南昌第一槍,硝煙瀰漫戰旗揚。從來刀斧開基業,至此工農有武裝。砸碎枷鐐求解放,衝開黑暗見陽光。抗倭搗蔣輕生死,何懼徵途萬裡長。肖運華(瑞金)感懷八一八一起義硝煙濃,壯士馳騁戰火中。血染軍旗存浩氣,豐碑史冊載奇功。繼往開來旗幟展,威武之師萬代雄。虎豹敢侵我領土,鋼牆禦敵勁無窮。
  • 東阿縣郵政分公司為抗美援朝退役老兵頒發紀念章
    10月24日,東阿縣郵政分公司工會主席、副總經理馬和明來到鋼球廠小區,看望慰問抗美援朝老兵張玉榮,為他送去了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1956年,21歲的張玉榮參軍入伍後,立即被派到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250部隊通信連,擔任架線兵,並從事後勤工作,維護戰爭中所有的通信建設及線路,強化責任站。作為通信兵,張玉榮的主要職責是排查故障、修複線路,確保和前沿陣地的通信順暢。  「雖然不在最前線提槍打仗,但擔負著保障指揮通暢的任務,這也是敵人重點襲擊的目標。作為一名通信兵,通信比生命更重要。
  • 優撫抗戰老兵刻不容緩 紀念抗戰
    抗戰勝利40周年之際,新華社和《人民日報》都首次發文肯定了國民黨及其軍隊在抗戰中的作用,國內舉行了相應紀念活動,各地國民黨抗戰遺蹟和陵園也得以修繕與保護。許多反映正面戰場的電影也開拍問世。隨著蘇東劇變和東西方冷戰狀態的結束,國際社會開始關注紀念二戰勝利的問題。整個1990年代大陸延續並發展了1980年代的抗戰認識。
  • 老兵不死,也從不凋零
    201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參加閱兵的抗戰老兵方陣備受人們的關注,老兵這一群體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敬禮,老兵!1950年6月,韓戰爆發。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發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一批批中國青年熱烈響應。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參戰,打響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爭,先後有240萬來自全國各地的熱血戰士奔赴朝鮮戰場。歷經三年的炮火洗禮,他們中有的人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有的人卻永遠地留在了異國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