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戰役」,是中山市委、市政府貫徹新發展理念,打贏經濟翻身仗、重振中山虎威的重要抓手。經過一年的「攻城拔寨」,中山「六大戰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1月7日,我市召開實施「六大戰役」階段性成果匯報會,會上總結經驗成果,並對今年乘勢而上,繼續保持定力、堅定信心打好「六大戰役」作出部署。
李成清 攝
去年以來,我市全力推進交通攻堅年、項目落地年、穩企安商年「三個年」建設,打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業重點項目建設、美麗田園建設、黑臭水體整治、藍天保衛戰和政務服務環境大提升等「六大戰役」。全市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合力、精神面貌,啃下了許多「硬骨頭」。
全年完成投資258億元,創歷史新高,超過「十二五」交通建設投資總和,佔全省公路水路投資的1/8,同比增長106%。高速公路完成投資179.74億元,廣中江高速三期(公鐵合建段外)通車,深中通道、中開高速、西環高速、香海大橋、東部外環高速加快推進,「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已全部落地開工。幹線公路完成投資59.68億元,黃圃快線、嶺欄路、北二環(沙港公路)主線、東二環一標高架橋、西二環(港口至橫欄段)四標、西二環(沙溪至橫欄段)三標、鶴塘大道(省道S268至三鄉溫泉段)、沙港西路、沙石公路等項目建成通車,坦神北路、古鎮快線、大南路(南區段)等項目動工建設,G105南線、南朗快線、坦洲快線等項目抓緊推進。在建高速公路數8個,幹線公路項目20個,創歷史新高。王振軍 攝
軌道交通完成投資8.22億元,南沙港鐵路加快建設,深茂鐵路成功爭取中山北站、中山西站站房面積擴容,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廣州地鐵18號線南延線)成功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中山站、中山北站納入珠西地區「三主四輔」樞紐布局,廣中珠澳高鐵加快前期研究工作。簡國新 攝
企業開辦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平均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辦結,最快0.5個工作日辦結。政府投資類和社會投資類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39個工作日內。在2020年全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考評中,中山位列全省第4,在44個考核指標中,全程網辦率、材料壓減率等19項指標排名全省第一。全市粵省事用戶超380萬,可辦事項796項;粵商通用戶23萬戶,可辦事項397項,位居全省前列。政務服務實現「三個100」,即七類共3362個政務服務事項100%實現網上辦,便民事項100%就近辦,超100項「一件事」上線廣東省政務服務網。新一年,我市將繼續鞏固和擴大交通大會戰的戰果,在去年完成投資258億元的基礎上,主動加壓,力爭年內投資實現再增長,推進交通工程高質量建設。
集中優勢力量推進深中通道、中開高速、西環高速、東環高速、金字山互通、民古路等在建項目建設,做到「應開足開、能開快開」。抓緊完成坦洲快線、南朗快線及剩餘12條「瓶頸路」項目的收尾工程,確保年內建成通車。提速開展深茂鐵路中山段、南中高速中山段及世紀大道、起灣道快速化工程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力爭年內動工建設。
李成清 攝
圍繞「3+4」重大產業平臺的規劃建設,謀劃支撐平臺發展的交通骨架網絡。聚焦重要交通節點開展改造提升,突破控制性工程和「卡脖子」問題,儘快實現G105·東阜路、坦洲快線·坦神北路、北外環·三角快線等重要節點交通的快速轉換,進一步梳理並啟動一批新的「瓶頸路」項目,實現「強循環、保暢通」。
謀劃廣州地鐵18號線南延段、廣中珠澳高鐵等軌道項目,重點研究中山站、中山北站與岐江新城協同發展,打造「站產城融合」的綜合交通樞紐。
樹立項目精品意識,通過交通建設提升城市環境,實現交通項目「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同時,抓住關鍵,突破項目落地「瓶頸」。提升環境,釋放交通發展「紅利」。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年,中山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將更上一層樓。
優化項目結構
●重點抓大項目,重點跟進億元以上項目,特別是投資額5億元、10億元以上的大項目,實施項目一周一調度,加快協調推進。
●更加注重項目質量,強化項目分類協調,突出抓好新一代信息技術、健康醫藥、高端裝備等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和龍頭骨幹企業增資擴產項目,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優化政策體系
●評估和優化「放管服」政策。
●開展「放管服」政策成效評估,研究優化「放管服」政策內容,通過提標提質,進一步激發本地企業增資擴產的熱情和提升項目質量。
●落實省、市有關扶持政策和項目投資協議,用真心真意支持企業發展,堅定企業投資中山的信心。
拓展項目載體
●優化工業園區發展空間,建立工業園區發展長效機制,紮實做好省級產業園申建工作。
●高標準打造重大產業平臺,按照「一年規劃、五年建設、十年成型」的戰略規劃,集中資源打造2個以上大灣區一流的產業平臺和一批大灣區特色產業平臺。
●加快推進生物醫藥谷、智能終端產業園等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積極打造未來經濟增長極。積極盤活存量用地,保障產業發展用地需求。
抓好項目儲備
●立足大灣區產業融合發展,結合全市重大產業平臺功能定位,加強市級統籌,不惜血本、敢下重本,加快引進一批前景好、潛力大、帶動強的產業項目。
2021年我市將
持續推進美麗田園,助力鄉村振興
在「清」字上作文章
●全面清理垃圾雜物、拆除亂搭亂建田間窩棚,實現百分之百乾淨整潔。
在「管」字上下功夫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指導農戶做好廁所、電機房等配套設施建設,防止亂搭亂建反彈。
●加大宣傳力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將農田環境衛生整治納入測評體系,明確標準要求。
在「統」字上求突破
●政府引導、村集體或農戶經營,將土地集中連片流轉、統籌開發,引入規模企業,發展農田主體休閒旅遊,打造多功能的農業公園。
在「美」字上要成績
●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注重鄉村嶺南文化、歷史風貌保護,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省級示範村和現代農業產業園。
今年中山將精準發力黑臭水體整治
●整治行動要「快」起來。
●15條央督城市黑臭水體要鞏固成效,防止返黑返臭。
●中心組團剩餘未達標水體要按照「先急後緩」原則,加快項目進度。非中心組團要加快示範河湧建設和全流域整治進度。
截汙後的汙水要「接」得住
●水體整治關鍵在截汙,要確保完成截汙後的汙水有去處。
●要加快汙水處理廠擴容提質,加快新增管網建設和老舊病害管網修復,徹底打通汙水管網直通小區、接通住戶的「最後一米」。
●推動廠網一體化運營管理模式,建立長效的監管問責機制,保障廠網高效運行。
狠抓控源減排
●落實全市域高汙染燃料禁燃區要求,落實「油改水」政策,加快推進「共性工廠」建設,從源頭上減排;提升核心區域環境空氣品質。
●整合大數據平臺,實施精準打擊。
強化綜合治理
●健全「片警+巡警+特警」協同監管體系。
●加快出臺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制定「接地氣」的治理方案。
●強化工地揚塵防治;加大城區及周邊道路保潔力度。
●發揮低碳試點示範引領,引導市民使用環保產品,鼓勵綠色出行。
加強督查考核
●推進鎮街空氣品質和排名發布,建立常態化考核和督導機制。
●成立聯合執法督察組,對重點區域、重點企業、重點單位重點抽查,對管控不到位的嚴肅追責。
中山將繼續對標對表全國最優城市,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大作為,持續推動全市政務服務質量提升大會戰再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
●瞄準深圳等國內一流城市,努力打造「類深圳」營商環境高地,爭取在2021年的營商環境排名在全省前列。
●推行全生命周期式服務新模式,持續推進服務流程優化再造,整體提升群眾對政務環境的感知度和滿意度。
●充分運用區塊鏈、大數據、5G+等新技術,建立統一的政務服務數據平臺和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推動「秒批」、「秒報」、「指尖辦」、打造「精品中山」微信小程序、開展政務服務「全城通辦」,爭取將「智慧政務」打造成為我市「智慧城市」建設的精品工程。
中山發布編輯部
記者:黃凡 隋勝偉
編輯:黃健斌
責編:李紫昭
執行總編輯:藍天
總編輯:李華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