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春節,央視和解放軍總政治部、國家民政部合辦的主題為「心連心,軍民團結向前進」春節聯歡晚會結束後,主辦方邀請了先進單位英模代表,同到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合影留念。
時任總書記、軍委主席特意將原本被安排在後排的一個14歲的小女孩叫到自己膝前,諄諄教誨。
有人不解,這個女孩有什麼特別之處,值得江書記親自關注?
1976年,一場巨大災難——唐山大地震給無數中國人帶來無盡的傷痛。最先進入唐山震區救援的平江起義團紅二連排長吳蘭恩帶領著戰士們在廢墟深處救出了3個女嬰。
這個被格外關注的女孩子就是當年在唐山大地震中倖存的女嬰黨育苗。
黨育苗
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河北省唐山市的人們正處於酣眠之中,萬籟俱寂。然而就在頃刻之間,山崩地裂,一場7.8級的大地震將這座城市夷為廢墟。
在數秒之內,97ڄ城市建設被無情摧毀,55ڄ生產設備被嚴重毀壞,24萬活生生的生命沒於瓦礫之下,傷殘人士達16萬人,還留下了4200多名孤兒……
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摧毀了唐山無數人的家園,奪去了數以萬計百姓的生命,卻無法掠奪患難與共的真情。在地震發生後,中央軍委迅速命令各路解放軍向震區進發,進行緊急救援。
十多萬人民子弟兵日夜兼程,向唐山震區行軍,其中,當年彭德懷元帥親建的平江起義團紅二連是最早到達震區的救援部隊之一。
該紅軍團排長吳蘭恩帶著一個班的士兵行軍至玉田時,目之所及皆令人痛心不已:四處都是被摧毀的房屋,道路上滿是難民。
由於眼前的一切已經被瓦礫和廢墟掩埋,他們每個人都拿著一根鋼筋四處敲打,同時還不停地大聲呼喊:「有人嗎?有人嗎」因為不想錯過廢墟下的每一絲聲響,所以,在每一處殘垣,他們把耳朵貼在縫隙處仔細地聽。
突然,吳蘭恩聽到一處廢墟深處傳來了一絲聲響,似嬰兒的啼哭聲。他趕緊召喚戰友們一起清理廢墟。經過挖掘,一幅慘烈的景象呈現在戰士們的面前:兩個被砸得血肉模糊的大人用自己單薄的身軀擋住了倒塌的瓦礫,為尚在啼哭的嬰兒架起了一個空隙。
吳蘭恩趕緊將這個一息尚存的女嬰抱了出來,替她抹去臉上的塵土,拭去淚水,即刻送往急救站。
據統計,在此次救援行動中,紅軍團共救治傷員一萬餘人,掩埋死難群眾遺體近五萬具,還從坍塌的廢墟中搶救出上至八十下至數月大的百姓近三百人。
而吳蘭恩和戰友們因救援及時到位,光是女嬰就救出了三名而被授予三等功,他們所在的連隊也獲得了中央軍委授予的「唐山抗震救災模範紅二連」稱號。
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吳蘭恩總是會夢見類似的場景:在一片片廢墟中,一個個死去多時的母親身體早已僵硬,而那被砸得血肉模糊的僵硬軀體卻總是保持著同樣的姿勢——護住懷中一息尚存的孩子,用生命為自己的孩子贏得了一絲存活的可能。
育紅學校校長董玉國和「黨氏三姐妹的合影,中間的孩子是黨育苗
抗震結束後,在唐山震區獲救的五百多名孤兒被送到了臨時籌建的石家莊育紅學校,其中就有吳蘭恩救出的這三個女嬰。
被轉移時,為了方便辨認,所有孤兒都隨身縫著一個寫有名字的小布條。可不巧的是,這三個女嬰的布條在轉移途中丟失了。
所以,接收她們三人的育紅學校校長董玉國在和校黨委商議之後,決定給她們三人冠以「黨」姓。這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為「黨氏三姐妹」的黨育紅、黨育苗、黨育新。
雖然失去了母親,但黨育苗三人在到了育紅學校後,得到了老師們的精心呵護。當時正好有兩位老師處於哺乳期,就給她們三人餵奶;經歷了地震創傷的黨育苗時常會做噩夢驚醒,老師就每晚都摟著她睡,給她安全感;食堂大師傅則是帶著滿腔愛意為她們做美味的肉餡蒸懶籠……
育紅學校
這個為了收容孤兒所建的育紅學校,給予了童年的小育苗溫暖美好的回憶。
沉浸在校長爺爺慈祥笑容、老師溫暖懷抱中的小育苗怎麼也想不到,離別的傷痛竟來得如此之快。
1981年,和黨育苗一同來到育紅學校、相伴成長的姐姐黨育紅被好心人收養,這是小育苗有記憶以來所面臨的最親之人的離別。
可誰也沒想到,這一次離別後,僅3年時間,石家莊育紅學校就因為完成了歷史使命而解散,小育苗的另一位姐妹黨育新被姥姥接走撫養,而她自己則是被安排到了唐山市綜合福利院。
雖然離別之苦尚需要時間消化,但黨育苗依然感到十分溫暖與滿足。彼時,在文藝活動中她的保留項目就是獨唱《黨啊,親愛的媽媽》,她覺得自己雖然沒有母親,但黨和政府給予她的關愛,完全填補了這片空白。
「我想有個家」然而,雖然黨和政府給予了黨育苗無限關懷,福利院的領導老師們給予了黨育苗精心呵護,但她心中始終有一個遺憾。
十四年以來,黨育苗每年生日都會許一個同樣的願望。這個願望究竟和什麼有關呢?
原來,她每年不變的這個願望就是要找尋自己的救命恩人。
黨育苗(右)
1990年,黨育苗以唐山地震孤兒代表的身份參加了那年的春節聯歡晚會。
可沒想到的是,這次聯歡晚會讓她的人生之路接駁至另一條康莊大道。
14歲的小育苗在臺上說出了自己從小到大從來不變的願望就是想找到那個給她二次生命的解放軍叔叔,然後告訴他自己如今已經長大了!
而她話音剛落,主持人就已經拉著一位正氣魁梧的軍人走到臺上,隨之主持人對這位軍人進行介紹:這是被中央軍委授予「唐山抗震救災模範紅二連」的英模代表吳蘭恩,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他在廢墟中救出三個女嬰……
此時,黨育苗怎麼還會不明白,臺上這位軍官,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呢?
樂聲漸起,兩人將所有情感都凝聚在一個擁抱中,場下觀眾不禁潸然淚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演出結束後,主辦方安排所有到場嘉賓一同合影留念。江總書記就特意將黨育苗叫到跟前,慈祥地笑道:「你這個名字起得很好呀!黨育苗,就是黨培育的好苗苗!」
而後,江總書記又特意叮囑吳蘭恩,要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對待這顆「黨的好苗苗」。軍令如山,吳蘭恩即刻立正行禮,回以響亮而又肯定的答案——「是」!
在此之後,吳蘭恩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一直和黨育苗保持著書信往來,關心她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而且,吳蘭恩怕黨育苗在福利院經濟拮据,沒有錢買郵票,還買好了郵票附在信中寄給她。
這樁樁件件,都讓黨育苗感到無比溫暖。漸漸地,黨育苗只見救命恩人一面的心願小苗開始抽枝,開出了想做吳蘭恩叔叔「女兒」的小花。1993年,吳蘭恩在唐山市領導的批准之下收養了黨育苗,並把她接到河北,與妻子兒子同住。
黨育苗在河北涿州的家中,與養父母、弟弟的合影
就這樣,小育苗那「我想有個家」的夢實現了——她不僅有了視她若親生的父母,還擁有了一個小5歲的弟弟。
但如此聽話的黨育苗,也曾做過忤逆家長的事情。究竟是什麼事讓父女倆起了爭執呢?
長大後的黨育苗為了體驗生活,曾經在爸爸朋友開的飯店裡做過一段時間服務員。在此期間,她與飯店的廚師確定了戀愛關係。
對此,吳蘭恩極力反對。這個年輕人條件一般,女兒嫁給她,以後很有可能要過苦日子。
可在黨育苗看來,男友不喝酒、不抽菸,沒有不良嗜好,孝順老人,樂於助人,這些特質都讓她格外欣賞。
黨氏三姐妹按照兒時的照片站位再次同框
最終,吳蘭恩拗不過女兒,還是同意了這樁婚事。兩人就在他們的定情之地結了婚。而此後20多年的歲月見證了黨育苗的選擇是正確的。
轉眼間,離黨育苗在唐山大地震的廢墟中被救出已經過了45年,當年那個失去父母的小女孩已經長大,成家立業。
雖然她自幼就失去了怙恃,但她在黨的關愛下,收穫了另一對父母,長大後,也組建了一個令人豔羨的家庭。
自2000年結婚以來,夫妻倆相濡以沫20多年,儘管丈夫不懂浪漫,也不會說些蜜語甜言,但他包攬了廚房的一切事務,從未讓妻子洗手做羹湯,而且家裡大事小事全由黨育苗說了算。
吳蘭恩夫妻和黨育苗
而且他對黨育苗的父母也十分孝順,不僅每周都會去為吳蘭恩夫婦炮製美食佳餚,幾十年如一日。而且每次老人碰到事情,需要幫助,只要給他打一個電話,他就馬上辦好了,效率極高。
在吳蘭恩生病退休以後,有兩回因病住院,也都是這個年輕人鞍前馬後,照管看護。
同樣,黨育苗對婆婆也是赤誠以待。婚後不久,兩人就有了愛情的結晶,而在兩人的兒子出生前不久,公公因病去世。黨育苗怕婆婆一個人太過孤單,就提議把她接到家裡一起住。
直到現在,黨育苗一家三口還和婆婆一起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兩人關係和睦融洽。連鄰居們都認為這是母女倆,而非婆媳。
黨育苗的全家福
婆婆年紀大了,比較喜歡去外面散步,黨育苗總是陪在身旁。每到周末,她就常常帶著婆婆出去閒逛。因為汽車在外不方便停車,她還特地買了一輛專車——一輛帶寬後座的電動車,作為接送婆婆的專車。
2006年,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際,時任總書記在唐山抗震紀念館親切地接見了「黨氏三姐妹」,仔細詢問了黨育苗她們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對她們走出那場災難的陰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融入社會而感到欣慰。
如今,婆婆和丈夫都對她極好,她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把「幸福美滿」四個字詮釋得淋漓盡致。
黨育苗和孩子
2021年7月1日,既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日子,同樣也是黨育苗45歲的生辰。在這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黨育苗因為優異的工作表現被單位評為了優秀共產黨員。
1990年的那場春節聯歡晚會,不僅圓了黨育苗從小到大的心願,也給了她一個幸福溫暖的家,還在她的心中種下了一個軍綠色的夢——長大後也要成為「最可愛的人」。
1994年底,黨育苗在吳蘭恩夫婦的支持之下,圓了自己的軍旅夢,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
黨育苗到了軍營後,每天堅持努力學習,刻苦訓練。軍營中的訓練量非常大,一個從沒經歷過訓練的姑娘面對這樣辛苦的訓練,總是會有想要放棄的時候。
黨育苗光榮入伍
可每當疲憊到極點、想要放棄的時候,她就對自己說,得對得起「黨」這個姓氏,要是做得不好,豈不是給黨丟臉嗎?
在這份動力驅使下,她入選了手槍射擊隊,並且在1997年,光榮地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份子。當面對黨旗宣誓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全身的血液都沸騰了,從這一刻起,自己真正成為了「黨的女兒」。
回望過去二十年,始終都是黨在不斷地給予,黨育苗只能被動地接受黨恩,但如今,她總算可以主動為黨做些什麼,向黨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為了真正實踐「一生對黨忠誠,聽黨話,跟黨走」,她還將自己的生日也改為7月1日。參軍的3年期間,黨育苗不僅平時各項成績、表現優異,還數次立功受獎,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沒有辜負黨的期望。
黨育苗
1998年,從軍隊退役之後,黨育苗被分配到了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做離退休管理工作。到了新的工作環境,黨育苗深深被老一輩地質人身上「三光榮」「四特別」的精神所感動。
前輩們身上的奉獻進取、勤儉樸素、吃苦耐勞等精神激勵了她。雖然工作崗位平凡,但她一直努力工作,時刻不忘報答黨的恩情。
地質研究院有許多退休老人沒有子女在身旁看顧,黨育苗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就時常主動上門去看望這些空巢老人,陪他們聊天解悶,詢問他們的需要。過年領年貨時,她擔心老人腿腳不便,就總是幫忙領了送上門去。
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是堅持,而最難的事情依然是堅持。儘管這些事情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細小瑣碎、微不足道,但若要一個人長年累月堅持為那麼多位老人提供溫暖,也是極不容易的事啊!
然而,黨育苗做到了,自1998年退役復員至今,她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這個看似平凡的職位上,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工作。
她的父親,也是給她第二次生命的恩人吳蘭恩曾用身體力行的方式教導她,身為黨員,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工作必須嚴謹。
所以,雖然離退休管理這份工作瑣碎繁雜,但她從未出過差錯,這20年來,她曾為500多位退休老人帶去溫暖,提供服務。
因為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兢兢業業地在工作崗位上耕耘,愛崗敬業,黨育苗曾多次被單位評選為先進員工,如今,還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黨氏三姐妹
把每一項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黨育苗就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做好不平凡的工作,做一個實幹者,真正踐行以「黨」為姓,不忘黨恩。
「古今興盛皆在於實,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只要我們始終將使命放在心上,把嚴慎細實落到實處,在平凡的崗位上把每一樁每一件細小之事都做到極致,那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終實現,終有一日,將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