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強大的對手,我們應該怎麼辦?
眾所周知,在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在諸多領域製造了麻煩與摩擦,讓中美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的氛圍中。然而就在上周六下午,從日本大阪G20峰會上傳出的新消息,使情勢又出現了轉機。
可能很少有人預料到,美國原本高傲強硬的態度在短短幾個月後發生了180度扭轉。這不禁讓軍武菌聯想到前幾天剛剛看過的一部俄羅斯電影,這部看似熱血純粹的籃球電影,竟然將今日中美間的博弈做了精準「預測」,它就是《絕殺慕尼黑》。
▲影片預告版海報
寓意「蘇聯熊」與「美國鷹」之間的較量
《絕殺慕尼黑》所講述的故事要追溯到1971年,世界被冷戰陰雲所籠罩,在美蘇兩國劍拔弩張的對峙中,體育比賽無疑成為當時雙方都可接受的交流方式。然而在時代背景下,原本「單純」的比賽也難免要承擔更多的意義。
▲1977年柏林圍牆邊的警衛崗哨
而下一年的奧運會,便成為美蘇兩國男籃共同的目標。此時的美國隊充滿信心、良將如雲,他們在此前36年間沒有在奧運會上輸過球。
▲現實中36年保持不敗的美國男籃
(大學生隊)
美國在籃球上是當之無愧的最強,只要策略得當,奪得慕尼黑奧運會的籃球金牌猶如探囊取物。但看似無敵的美國隊,也存在著主帥觀念陳舊、NBA當家球星缺席等諸多問題。
▲1972年的蘇聯男籃
也是《絕殺慕尼黑》電影原型
而蘇聯人同樣鬥志昂揚,1947年加入世界籃協後,蘇聯籃球進步迅猛,他們擊敗了世界上除了美國的任何強隊,坐穩歐洲霸主地位。不過此前三屆奧運會,蘇聯都沒能戰勝美國。
▲本片主角之一的蘇聯隊教練加蘭任
(原名為康德拉辛)現實原型照片
這讓蘇聯人憋了一股勁,他們決心在慕尼黑奧運會上完成復仇。而之前世錦賽上兩次戰勝美國隊的經歷也給了蘇聯隊底氣:美國並非不可戰勝。他們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準備,電影《絕殺慕尼黑》講述的傳奇故事便拉開了大幕。
1.「政治的」籃球
雖說是部體育電影,然而片中給軍武菌印象最深的,卻是在蘇聯隊主教練加蘭任(原名為康德拉辛)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出「美國隊會被我們擊敗」的豪言壯語時,蘇聯官員們卻表現得異常惶恐而憤怒,對加蘭任是的言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以現在視角來看,兩隊比賽前放出一些狠話並不奇怪,而在當時則需要慎之又慎。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加蘭任是在拿國家名譽做賭註:打敗美國隊機會渺茫,一旦失敗,蘇聯的國際形象便會大打折扣,甚至成為西方陣營的「把柄」。
▲美蘇領導人著名的「廚房辯論」
圍繞一個小小的廚房都能引發意識形態的論戰
何況一場激烈的籃球賽呢
片中美國人的舉止也並非「理中客」:紐約街頭混混得知蘇聯隊員身份後略代戲謔口吻的「共產主義者」,決賽開場前美方解說「這不僅是一場籃球賽,更是一場意識形態的較量」的臺詞,讓這場籃球賽的政治氣氛達到高潮。
儘管與史實有所出入,但電影的改編也並非空穴來風:在當時美蘇對抗日趨白熱化的階段,任何一個領域的優勢都可以使己方在輿論上佔據上風,而對手的缺點和失敗則可以成為抹黑、諷刺的無形「武器」,並非沒有先例。
▲1974年蘇聯空軍飛行員駕機叛逃美國
(先迫降於日本)使蘇聯不僅蒙受巨大的損失
在輿論上也極為被動
體育的確不該與政治掛鈎。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實中體育與政治掛鈎的國際賽事多如牛毛,即使是奧運會也「難逃宿命」。
▲西方的雙重標準在體育界同樣適用
無論蘇聯隊也好,中國隊也罷。歸根到底,是因為在西方眼中,扼制中俄等國體育上的成就,同樣符合其「戰略需要」,而利用其主導的國際體育組織「呼風喚雨」成了「常規操作」。
▲中國選手遭遇「黑哨」也是家常便飯
世界上包括科學、體育、文學等等幾乎所有號稱「不與政治掛鈎」的領域,幾乎都存在著國家間的角力。這是本片帶給軍武菌最直接的印象,
2.消除心中恐懼
在政治與對手的多重高壓下,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蘇聯隊面臨的境況,並不比2016年里約奧運會好多少:對手美國隊是世界第一強隊,而奧運會舉辦場地聯邦德國慕尼黑,又是北約地盤。
▲真實的美蘇籃球決賽老照片集錦
儘管蘇聯在男籃決賽前(男籃在最後一個比賽日)的金牌數已力壓美國穩居第一,但蘇聯仍渴望這塊男籃金牌為蘇聯建國50周年獻禮,同時向美國隊報仇雪恥。
▲在最後一個比賽日前
蘇聯金牌總數已碾壓美國
(截取自百度百科慕尼黑奧運會詞條)
而美國隊也拿出了十二分精神,同時他們還有諸多優勢:作為美國盟友的西德,美國人去慕尼黑為美國隊加油輕而易舉。而在鐵幕另一邊的蘇聯,球迷來西德為蘇聯隊加油基本不可能。
實際上,影片中蘇聯隊員女友作為親屬在看臺為蘇聯隊加油的橋段是虛構的,當時的蘇聯對出席有著嚴格限制,除與賽事相關的體育官員、球員教練可以出席外,其他人均無法到場。
▲現場幾乎全是美國觀眾
美國隊享有「主場」優勢
真實的賽場幾乎是美國球迷的主場,星條旗的海洋,孤軍奮戰的蘇聯人,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片中蘇聯人對美國隊的恐懼充斥了影片的前半段:官員慌亂、球員懷疑,甚至在奧運村遭到恐怖襲擊後,蘇聯官員第一時間想藉機退賽。
▲軍武菌覺得這句臺詞
是本片最想要表達給觀眾的核心思想
不過教練的兩句話擲地有聲:「美國隊早晚會被打敗,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這並不丟人」「失敗是我們的結局,但比賽是我們的宿命」。
▲整部電影蘇聯隊主教練加蘭任一直在為球員
消除恐美心理,樹立必勝信心
全片加蘭任教練也只是在做兩件事:用苦練和鼓勵消除球員心中的恐懼;以強硬的態度,支持蘇聯隊繼續奧運徵程,直到完成比賽,最終擊敗美國隊。
消除心中的恐懼,是獲勝的第一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是大有可為。在軍武菌看來,這種亮劍精神就是本片想要傳達給所有觀眾,最為核心的價值觀。也是當下身處複雜國際形勢、面對強大對手的中國需要樹立的一種信念。
▲巧合的是,這位蘇聯籃球教練的思想
居然和東方抗日戰場上一位團長的
想法出奇的一致...
3.影片幕後
《絕殺慕尼黑》作為一部小眾的俄羅斯產電影,在中國上映後無論是預熱宣傳還是院線排片都不算高,甚至遭遇了一些「不公正」對待。
▲《絕殺慕尼黑》在豆瓣收穫8.3高分
然而卻以極佳的口碑成為票房黑馬,在國內影評網上憑藉8.3的高分將同期上映的美國好萊塢大片《黑衣人:全球追緝》(5.7分)吊打,在銀幕外又把美國打敗一次。
▲美國大片《黑衣人》在排片佔據絕對優勢情況下
只收穫5.7的不及格分,慘遭吊打
不過《絕殺慕尼黑》並不是一部新片,該片早在2017年12月28日就於俄羅斯國內上映,並打破了俄歷史票房最高紀錄。時隔1年多,中國將這部電影引進,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2018年10月中國軍艦攔截闖入中國領海的美軍艦
用近距離「別車」迫使其緊急轉向
細想一下,電影與現實,確實有幾分相似:正如美蘇籃球賽一樣,當下中國與美國在某些領域正進行著激烈的競爭;中國是異軍突起的後起之秀,而身為世界最強美國同樣擁有諸多優勢,而中國同樣也有許多人對「打敗」強敵心存疑慮。
▲1952年上甘嶺戰役後歡呼的志願軍戰士
我們能在「比賽中」打敗美國嗎?誠然,如1972年一樣,美國在包括籃球在內的諸多領域依然是世界最強。但正如片中蘇聯人說的那樣——「美國隊很強,但並非不能戰勝」。
▲60年代中國先後擊落5架
美制U-2高空偵察機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新中國70年的歷史,也是中美對抗、博弈、合作的歷史。抗美援朝、「兩彈一星」、擊落U-2偵察機….初生的新中國一窮二白,但老一輩人用雙手創造了一個個奇蹟,沒有低頭,不曾認輸。
▲中國成功試爆原子彈,粉碎了美國的核訛詐企圖
(電影《橫空出世》)
4.當今中國的啟示
時光匆匆,仍是世界老大的美國顯然已把中國視為頭號對手,中美的競爭從電影中的球場延續到經濟、科技、軍事、文化、5G技術等方方面面。技術封鎖、關稅壁壘....美國幾乎用了所有手段,去圍堵、遏制這個後來居上的「新人」。
▲美國總統川普公開講話:
美國不允許被其他國家超越,5G競賽必須贏
對於美國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的做法,著名英國漢學家馬丁·雅克曾在其著作《當中國統治世界》有過這樣的論述:1945年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的主導力量。即使在冷戰時期,美國依然領先於蘇聯。
▲1885-2005年美國與蘇/俄GDP走勢圖
從沙俄時代到蘇聯解體,美國在經濟上一直佔據絕對優勢
▲蘇聯儘管勉強在軍事上與美國實現平衡
但在經濟上卻逐漸陷入困境
(圖為蘇聯街頭排隊購買食品的民眾)
由於美國和西方在世界上長期的霸權地位,「現在的世界仍是西方的世界,而很多國家全球化的過程,就是西方化的過程。」當中國改革開放,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擠破頭去與世界接軌謀求發展時,起初美國並不以為然。
▲歷經13年談判,中國終於在2001年加入WTO
因為在西方世界看來,「中國的崛起對世界不會產生太大改變」,中國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會在適當的時候「變成一個典型的西方國家」,這已經是發展中國家固定的發展道路。然而,他們都錯了。
▲在西方眼中,印度的發展模式
是符合其意願的「西方化」道路
(圖為孟買貧民窟)
中國特有的文化、價值觀與制度體系,是中國不走西方發展老路的底氣所在。美國漸漸認識到,自成一家的中國,已不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合作夥伴,而是一個強力的競爭對手。在危機感的驅使下,美國遏制、拖慢中國崛起的思維便應運而生。
在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上,輸給蘇聯人的美國籃球隊拒絕站上亞軍的頒獎臺。
▲美國隊被擊敗後拒絕登上亞軍領獎臺領取銀牌
留下了這張經典照片
而在歷史上,美國又有著「修理亞軍」的傳統:在國際競爭中,穩坐第一的美國只允許第三名的存在,而對第二名則要千方百計的打壓抹殺,德國、蘇聯、日本皆是如此。而已經「得二望一」的中國,自然也成為了目標。
▲1985年美英德法日五國財長
在紐約籤署著名的《廣場協議》
經濟實力位居世界第二的日本發展進入低潮
於是,在中國韜光養晦時,美國人的「打擾」便紛至沓來:技術封鎖、對臺軍售、南海爭議、釣島爭端....甚至動用國家力量對中國企業圍追堵截。看得出來,美國認為這些手段成效顯著,也極其享受這個過程。但這些阻礙真的管用嗎?
答案當然又是一個字——「否」。
▲1996年臺海危機時,中國海軍還很弱小
面對美國的航母打擊群並無太多手段
時間回到2009年5月8日,時任美國防部長的蓋茨在媒體前得意的大放厥詞:「...2020年前,美國將擁有1100架第五代戰鬥機群,這是碾壓全世界般的存在」,並認為「2020年前中國不會有一架四代機出現,到2025年也頂多有幾架。」
▲珠海航展上亮相的中國空軍殲-20戰機
然而在兩年後,正當蓋茨訪華時,中國第五代戰機殲-20於2011年1月在成都首飛成功,如此「巧合」讓蓋茨認為「受到了羞辱」。如今,殲-20戰機已經批量裝備部隊形成戰力,美國人「中國2020年前不會有一架四代機」的狂言不攻自破。
▲2018年11月,裝備推力矢量發動機的
殲-10B驚豔亮相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中國的「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 45.5 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中國成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與地球中繼通信的國家。
▲中國探測器在月背上拍攝的照片
2019年6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第46顆北鬥衛星,截至目前北鬥導航系統已實現全球範圍服務,精度達到1米以內級別;把歐洲只有18顆衛星、僅實現初級運行的「伽利略系統」遠遠甩在身後,美國用GPS搞封鎖限制的日子一去不返。
在世界矚目的5G領域,中國公司華為以2160個5G專利數量佔據世界5G專利榜榜首,截止2019年6月6日,華為已經在全球30個國家獲得了46份5G商用合同,其中包括美國的諸多西方盟友。無論怎樣抵制華為,終究改變不了「真香」的事實。
▲2019年5月30日
英國電信運營商EE使用華為設備
進行了英國首次5G直播
讓美國人困惑的事情發生了:制裁、封鎖、威懾,這些在美國曾經的諸多對手身上屢試不爽的手段,在中國這裡卻並不是那麼奏效:美國有的東西,中國慢慢的有了;而美國沒有的東西,中國也有了....
▲專利榜前10名中的美國公司專利總量
仍不及華為一家
6月25日,馬丁·雅克在大阪論壇上的發言完美的回應了這個問題:「耐心是中國最顯著的優勢之一,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眼光更為長遠」,」中方明白,贏在當下並不意味著最後的勝利,中國將和平發展,成為一個與西方列強截然不同的新型大國」。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們應當把握轉瞬即逝的發展機遇。但在風雲莫測的國際環境中,要小心「牢騷太盛防腸斷」,更要「風物長宜放眼量」。
▲短短20年,中國海軍完成蛻變
中美間的「籃球賽」才剛剛開始。我們應當承認,對手是一位鮮有敗績的「巨人」,但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曾經身處困境、一窮二白的中國未曾被擊敗;如今高速成長、日新月異的中國,依然不會輸。
▲圖片來自網絡
《絕殺慕尼黑》的結局皆大歡喜,蘇聯隊擊敗了美國隊;然而他們身後的國家卻在一場事關存亡的競賽中倒下,令人唏噓。物是人非,曾經的蘇聯隊已消逝在歷史中,如今身處賽場中央的,是一群中國人。
比賽即將開始,在開球前讓我們再聆聽一次加蘭任教練的教誨——
「美國隊很強大,但他們早晚會被打敗,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