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日軍雖表面上看起來強大,士兵作戰素質高,但實際上很多人對日軍軍官們有這樣一種有趣的評價:日軍真正的戰略、戰術高手都集中在中層和上層之間,而大本營裡那些真正有「最終解釋權」的日軍將領,戰略水平卻整體平庸。就拿山本五十六來說,此人以航母為核心的海軍作戰理念符合世界軍事的發展趨勢,然而,大本營的高官們對傳統的戰列艦依舊迷信,以至於把贏下太平洋戰役的希望仍寄托在「大和號」、「武藏號」等身上。相比之下,大家最熟悉的侵華日軍戰犯之一的岡村寧次,也能算得上是「軍事奇才」了。
和大多數日本人一樣,雖然1945年8月,昭和天皇下詔書宣布「停戰」,也向中國軍隊繳械投降了,然而岡村寧次根本就不認為是日本輸給中國了。更過分的是,他認為日本同樣沒輸給歐美,爆炸君對其觀點感到驚嘆,難道他不會是認為日本打仗打累了,投一下降只是來次「中場休息」吧?其實,從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錄像來看,日本戰犯們臉上那種傲慢與不甘心,就可以知道這種觀點是普遍的。
但是,即便高傲如岡村寧次,他也有佩服的人。提到這個問題,總有認為讓岡村寧次佩服不已的是抗日戰神薛嶽,也有人認為是岡村寧次自己寫在日記裡的、一度讓他非常難堪的湯恩伯。實際不然,此人大家雖然不容易想到,但也不陌生,他就是孫立人將軍。大家都說孫將軍強,那麼,孫立人在當時和後來的軍事史上究竟處於何等地位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先說一下二戰時的特種部隊。如今,大多數人認為特種部隊起源於英國,被廣泛應用於二戰,從此成為屢見不鮮的兵種。爆炸君則認為,這句話前半句沒問題,後半句則有一定爭議。1927年,蘇軍在平叛中首先使用航空兵,開創了傘兵用於實戰的先河;1939年入侵波蘭時,德軍投入被命名為「布蘭登堡」的特殊部隊,用於滲透到敵後搞破壞。實際上,兩者的性質差不多,也是整個二戰「特種部隊」這一概念的縮影,即將當時的傘兵當成如今的特種部隊用。而二戰爆發擁有真正意義特種部隊的國家只有英國(SAS特種部隊)一家。
因此,後來美軍在組建特種部隊時,在東南亞和歐洲戰場與英軍並肩作戰時受了不小的影響。然而,美軍的特種部隊影響也並非完全來自英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個中國人在其中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那就是孫立人。許多美國軍事專家認為,美國特種部隊理念的產生,是於1942年緬甸戰役時美軍與孫立人接觸後。孫立人卓越的軍事才華,在練兵、帶兵、指揮、實戰方面都有突出體現,他的軍事理論體系也非常全面到位,《統馭學》就是其中的代表。孫立人練兵的目標是吧士兵訓練成最精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這一思路非常符合美國人的口味,因此,二戰時的美軍對孫立人相當追捧,以至於影響到今日。
連將星如雲的美國人尚且如此,相比之下差很多的日本人怎麼能小看孫立人將軍呢?岡村寧次對孫立人的敬佩絲毫不遜於美國人,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岡村寧次曾主動提出見孫立人一面。據岡村寧次自己說,「日本皇軍所向披靡,在與中國和美英盟軍作戰時從未在戰略上失敗,唯獨慘敗在孫立人將軍閣下」。岡村寧次還將孫立人尊稱為「支那戰神」,並期望代表全體日軍,將隨身佩戴的有600年歷史的日本皇家指揮軍刀親自奉贈給孫將軍。
當然,如今我們提起孫立人,這段歷史並不多麼有名,人們更多想到的還是他在緬甸戰場處決「去過南京的日本戰俘」的梗。雖然有很多人對其真實性持保留態度,但孫立人將軍的愛國精神,戰略戰術水平與作為一名軍人、軍事家的氣概,是毋庸置疑的。
想看更多足料、搞笑、有格調的歷史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ishidabaozh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