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諸葛兵
只做優質軍事內容,讓你獲得軍事知識,充實軍迷每一天,一萬期的長徵路。
520當天,臺灣領導人蔡英文再次發表就職演說,混合著無數單身狗的怨念,開始了自己的第二個任期。
然而就在當天,美國國務院高調宣布批准對臺軍售,以1.8億美元的高價向臺灣出售18枚Mk 48重型魚雷。
我滴乖乖,1.8億才18枚,合著1枚魚雷就要1千萬美元?我沒看錯吧?
▲確認過消息,的確沒看錯(圖源:環球時報)
而且這次也不是臺灣要買,是美國要賣。
據胖兵了解,美國賣給臺灣的這批Mk 48 Mod 6不僅是老型號,還是2011年生產的舊貨,已經翻新過一次,這次使用壽命到期後,就必須報廢。
各位,看明白沒?
臺灣有什麼辦法?只好照單全收。
當時有美媒舔著臉說這是送給小英的「賀禮」,結果連一些臺灣媒體人都看不下去了,諷刺道:送「禮物」是不用(要)錢的。
▲ 臺灣電視節目諷刺美國的「送禮」說辭(圖源:新浪軍事)
所以,美國這是又把臺灣當成舊貨回收站了?
是,也不是。
你們見過誰家的舊貨能賣到如此天價?
如果小兵兵沒記錯的話,2017年臺灣曾向美國求購過一批MK 48,當時花2.5億美元買了46枚,也就是說單價只有543萬美元,比這次「貴」了一倍。
▲美軍士兵給潛艇裝填Mk 48魚雷,也就三年的功夫,價格翻番。
其實,美國要求臺灣高價收購老舊軍火,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真正讓胖兵想不明白的是,這前後兩批Mk 48到底要用在哪裡?
Mk 48是專為潛艇設計的水下魚雷,主要裝備於美國海軍的俄亥俄級、海狼級、洛杉磯級和維吉尼亞級,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也有裝備。
你等等……臺灣那幾艘潛艇也能用?
臺灣目前有兩艘購自荷蘭的劍龍級潛艇,但當時荷蘭並沒有出售武器給臺灣,也沒有提供武器操作的培訓。
▲臺灣裝備的劍龍級柴電潛艇,極少露面
後來,臺灣是通過印尼這個「二手販」渠道購買了117枚德國SUT魚雷,才讓劍龍級有彈可用。
雖然臺軍沒有承認劍龍級能發射Mk 48,但從2017年主動購買這件事上來看,他們應該是通過改裝使其具備了這項能力,但沒有確鑿證據就無法實錘,只能說差不多、也許、好像、應該,可以用……
▲2017年,一艘維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裝填Mk 48魚雷
除了兩艘劍龍級,臺海軍還有兩艘老掉牙的海獅級,這可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建造的潛艇,能活到現在堪稱世界潛艇史,乃至海軍史上的奇蹟。
由於服役時間太久,它已經沒辦法達到正常的下潛深度,只能長期泊港做吉祥物,雖然偶爾出港作訓,但根本沒有作戰能力,發射魚雷還是免了吧。
▲臺媒用「全世界最資深潛艇」形容海獅號(圖源:新浪軍事)
除了潛艇,水面艦艇也可以使用魚雷。
目前,臺海軍能夠發射魚雷的驅/護艦主要有:基德級驅逐艦、成功級和濟陽級護衛艦。
這三種軍艦都裝有Mk 32型魚雷發射管,但這種發射管的口徑為324毫米,能發射Mk 44/46/50/54這四種輕型魚雷,就是不能發射Mk 48這種口徑為533毫米的重型潛射魚雷。
▲伯克級驅逐艦裝備的Mk 32型魚雷發射管
現在問題來了,這魚雷潛艇不一定能用,水面艦艇也不能用,性能再好不也是廢品?
那倒不至於,畢竟Mk 48的性能非常不錯,而且它的技術很有特色。
與我們印象中的傳統魚雷不同,Mk 48並不依靠直接命中進行殺傷,而是通過聲納制導系統航行至船體下方引爆,通過形成空泡、空泡再破裂所產生的水下雙重衝擊波效應震碎船體結構。
▲澳大利亞海軍使用Mk 48進行實彈射擊訓練,這艘退役30年的軍艦被水下衝擊波炸成了兩截
由於這種殺傷威力巨大,往往能把龍骨直接炸碎,因此美國海軍也將這種殺傷稱作「破脊」。
升級後,這型魚雷還增強了制導與控制能力,如果沒有命中目標,還能再燃料允許的情況下繞回來,重新嘗試攻擊。
如果灣灣的劍龍級真能發射Mk 48,的確對我海軍構成了一定威脅,1發魚雷換1艘驅逐艦,那1枚就要1千萬美元也算不虧。
▲這麼強的殺傷力不容小覷,可對052、055構成重大威脅
可問題是,大陸海軍也不是吃素的,從水下、水面到空中,我們的反潛體系也越來越完善,怎麼可能給你用老爺級潛艇發動攻擊的機會?
你不用倒還好,本來也沒什麼存在感,可現在能威脅到我,那就得看緊了重點照顧,保不齊接戰後第一輪就給你幹掉了。
胖兵原先還想著去港口看看這些活古董,現在你們把咱這點願望都掐滅了,想想還有點可惜。
▲ 兩艘劍龍級是臺灣唯二可用於作戰的潛艇,真有戰事基本上逃不出全滅的結局
當然,島內除了用這種「一發一艘驅逐艦」安慰自己之外,更是喊出了這是美國「支持臺灣自製潛艇的信號」。
▲有臺媒體一直在鼓吹臺灣自製潛艇(圖源:新浪軍事)
「國造潛艦未現世,美同款魚雷先行送達,美臺友誼好棒棒~」
咱見過拍馬屁的,但沒見過馬屁能拍到這個份兒上的……
不過胖兵看了看島內的聲音,發現「國艦國造」這個話題的確又被炒起來了。
既然如此,咱還是回歸科普的老本行,給大家講講小灣灣的大夢想。
▲島內輿論預測,自製潛艇會在2025年服役(圖源:騰訊軍事)
為了促進防務自主,臺灣一直在努力實現兩個目標,一個是自製防禦戰機IDF,另一個是自製防禦潛艦IDS。
前者俗稱「國機國造」,這個目標已經通過從美國獲取技術援助的方式實現了,也就是現役的「經國號」戰鬥機。
技術雖然不是自己的,但好歹自己能造了。
▲「經國號」戰鬥機
而後者被稱作「國艦國造」或「潛艦國造」,也就是自主建造潛艇。
但由於潛艇的技術難度大、研發費用昂貴,至今未能實現。
不過臺灣並沒有放棄,他們幾乎和世界上每一個擁有潛艇製造技術的國家都有過接觸,尤其是美國,不放過任何租賃、購買或技術轉讓的機會,只是還沒有人答應臺灣會與其進行合作。
▲行將報廢的海獅已經成了臺海軍的怨念,他們急於尋求新型潛艇
現在好了,美國人賣給臺灣一批潛艇專用的重型魚雷,有臺媒理解成「支持自製潛艇」的信號倒也可以理解,再加上美國逢中必反的政治氛圍,難免會產生放鬆軍火輸出限制的錯覺。
▲美國一些鷹派人物曾建議臺灣學習歐洲國家搞微型潛艇
說到這,小兵兵得和各位八一卦,圈內盛傳臺灣自製潛艇的技術和圖紙來自歐洲某國,而且是美國在中間牽線搭橋,也許灣灣自嗨還就嗨到點上了。
說了這麼多,臺灣到底有沒有能力建造潛艇呢?
要探究這個問題,得從個3方面來分析。
1、預算
2001年,臺「國防部」曾做過精算,軍費至少佔到GDP的3%才能維持軍隊正常運轉,按照當年的數字計算就是100億美元,可實際上只達到了GDP的2.6%-2.8%,並未達標。
▲最燒錢的海軍情況最為堪憂,圖為臺海軍老舊的基德級驅逐艦
這幾年臺灣的GDP雖然在漲,但到了2017年,臺灣的軍費佔比已下滑至GDP的1.8%,當年僅為106億美元,幾乎沒有增長。
軍費的巨大缺口導致臺軍的人事費用、武器採購都受到很大影響,被寄予厚望的「雲豹」裝甲車服役進度拖沓、採購數量縮減就是例子。
▲臺灣自研的「雲豹」裝甲運兵車
如果連裝甲車搞起來都這麼吃力,比它昂貴成百上千倍的潛艇又怎麼辦?
2、技術
之前咱們提到,臺灣沒有建造現代潛艇的關鍵技術與配套工藝,就算要自主研發也要很多年,等它搞出來了,技術規格與功能可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嗎?
數量足夠對大陸海軍構成實際威脅嗎?
▲臺灣自製潛艇的1:1000微縮模型,外形上看與德國212A型頗為相似
就算臺灣突破了技術障礙,能夠自主建造,可大陸這邊的驅/護艦隊與水下力量也在不斷變強了,數量、性能都全面碾壓,既然沒有勝算還造它幹嗎?
3、市場
臺軍自己的需求頂死了十幾艘,等臺軍自己裝備完了,有沒有拿到軍火市場上出售的前景?
不是胖兵潑冷水,就臺灣這幾年那個「斷交」的速度,想靠外銷攤薄自己的研發成本、維持生產線的存續幾乎是不可能的。
▲2019年5月,蔡英文參加潛艇建造專用廠房的開工儀式(圖源:觀察者網)
有需求才有市場和供應,如果臺軍沒有對潛艇真實而迫切的需要,僅憑媒體喊喊口號是不可能造出潛艇的。
不過對於臺軍來說,有沒有潛艇其實都一樣,與大陸在軍事上的差距已經不可逆了。
我們可以站在臺灣的角度思考一下,到底要不要造潛艇呢?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自主建造無論如何都划不來,臺軍內部也曾有高級官員呼籲,臺軍要有潛艇,但應該買,而不是造。
▲日本曾大力推銷自己的「蒼龍級」AIP潛艇,說臺灣沒動過心思是不可能的
燒火做飯買把斧子能劈柴就行了,非要造個油鋸出來,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臺灣真的需要好好想想自己要在這個泥潭中深陷多久,今天做人家的棋子,明天又被當作牙籤,島上兩千多萬民眾的命運被政客當作政治資本肆意編排,這就是臺灣人想要的未來嗎?
如今兩岸關係在綠營獨派的操縱下愈發緊張,所以小兵兵還是要勸你們一句,早點懸崖勒馬才是上策,免得在將來成為中華民族和臺灣人民的罪人後才追悔莫及。
[1] 環球時報:美國務院520當天宣布賣給臺灣18枚重型魚雷,總額1.8億美元[2] 美敏感時刻宣布售臺重型魚雷 把「臺獨牌」打到極致[4] 國民所得統計摘要——民國40年至108年
截至北京時間3月28日,美國累計確診人數正式突破10萬人,並於此後一騎絕塵,牢牢佔據世界第一的寶座。此後,總統川普改口不再稱謂「中國病毒」。但越來越多的跡象卻指向美國。美國到底欺騙了世界什麼?他們到底有無隱瞞真相?掃描下方二維碼,後臺回復「美國」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