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1年1月12日,距離下臺僅剩8天的美國川普政府,提前30年揭秘國家安全委員會2017年起草、川普2018年2月批准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文件。時任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配合聲明稱,在過去的3年裡,該文件為美國在全球人口最多、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實施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提供了總體戰略指導。2017年版《國家安全戰略》是川普政府正式把中國確立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發起對華戰略競爭攻勢的標誌性文件。如果說2017年版《國家安全戰略》是規劃藍圖的話,《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則應是行動路線圖。《美國印太戰略框架》文件以中國為頭號戰略對手和假想敵,制定對付了中國的7大目標,其中第4大目標是所謂阻止中國向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使用軍事力量,發展在全頻譜行動領域擊敗中國的能力和概念。也就是說,美國期望以在任何時間、空間、領域及樣式的戰爭與衝突中打敗中國的能力和準備,懾止中國。該文件特別強調防衛太平洋第一島鏈,提升制定並實施能夠但不限於以下方面的防禦戰略:在衝突中剝奪中國在第一島鏈內的持續性制空和制海權;保衛包括臺灣在內的第一島鏈「國家」;主導第一島鏈外所有領域。該文件把臺灣列為美國保衛第一島鏈的「重要夥伴」,指出美應幫助臺灣研發有效的不對稱的防衛戰略與能力,讓臺灣確保「安全和自由」,以及「面對大陸威脅的適應能力」。川普提前解密保密等級為「秘密」(Secret)「僅限國內參閱」( Notforforeignnationals)的文件,而且還提前提供給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媒體披露,這一異乎尋常之舉是否有違美國法律、川普是否會因此而被「事後追責」,是拜登上臺後的事了,但那時那刻,川普那番作為的動機是清楚的,依然是給拜登政府挖「蕭規曹隨」的坑,給下臺後的自己保障身家安全並延續政治影響力塑勢。正如庫爾特·坎貝爾(KurtCampbell)所抨擊的:「他們做事的方式是政治化的,意在以令事情更加困難的黨派分裂的外交行動的方式,將之作為武器來對付拜登政府。」從事務的偶然性與必然性規律來看,川普執政時代制定並提前解密《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固然有其一定偶然性,但是,對該偶然性不能估計過高,特別是對《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核心內涵與川普團隊的執政理念之間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排他性關聯,不能估計過高。這是因為,從聯華對蘇轉變到遏制中國,再升級到打壓中國崛起,美國對華的戰略轉變進程既不始自川普政權,更不完善於川普手中,亦不會終止在拜登政府。美國的這個轉變過程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蘇東劇變、中國天安門政治風波時期,共和黨老布希政權是始作俑者,民主黨柯林頓、共和黨小布希、民主黨歐巴馬執政時代一脈相承,升級版的首發推手則是小布希。但是,小布希對華政策轉變受到突如其來的「911事件」的有力遲滯,被迫重回接觸加遏制傳統路線,本人親自參加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歐巴馬執政時代,推進擺脫「911效應」掣肘的對華政策轉變進程,制定並推出一系列對華遏制重大舉措。無論策動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還是利用臺灣問題、中美經貿問題等,包括時下炙手可熱的印太戰略,在歐巴馬政權及其團隊那裡幾乎都可以找到源頭,與川普時代的區別只是用詞、手法、節奏及理性非理性思維等要素而已。換言之,在川普的「新戰略」裡,幾乎罕有未發端於歐巴馬執政時代的基本內核,故亦我們亦不能期望拜登政府上臺後會在多大程度上清算《美國印太戰略框架》文件,拜登「繁榮與發展的印太戰略」與川普「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之間究竟會有多大差異,需要進一步觀察。1月13日,拜登團隊證實,擬在國家安全委員會設立主管亞洲、中國事務的「印太事務協調官」(Indo-Pacific coordinator),並提名長期浸淫亞太事務的庫爾特·坎貝爾承擔此責。在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國會參眾兩院、多數公眾及精英主流甚至軍隊群體等,對復興中的中國的認知有相當程度一致性,而且這種認知亦有相當程度的固化性,甚至包括對「一致」「固化」等狀況的認識,亦有相當程度的「一致」和「固化」,短期內都難以逆轉。面對拜登政府上臺的新形勢,分析《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與川普執政理念之間的關聯性固然重要,但認清美國對華政策的本質更有意義。如果說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與川普政府還會有什麼不同的話,可能更多地體現在「可預測性」上。1月14日,候任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在美國亞洲協會舉辦的「美中在線」年會上坦承,不能一個新政府上臺全盤否定前任政府,拜登政府應當繼承川普政府的可行之道;此前,拜登在美國外交協會的「交心深談」(熊玠語)上明言,其首要關切是如何將美國再度強化為亞太地區的強權,以回應崛起的中國。1月19日,國務卿提名人選安東尼·布林肯(Anthony Blinken)在國會提名聽證會上,強硬表態「戰勝中國」。在遏制中國的軌道上,美國戰車早已起步狂飆,剎不住了。同時,還有一點值得重視的是,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面對中美戰略競爭格局的形成,兩面政策、兩面獲利、避免「選邊站」等業已成為一定程度的思維定式,其中當然包括聯合美國制約中國的一面。在這樣的思維定式下,一些相關國家和地區自然會鼓動拜登政府延續川普執政時期建立的有關涉華合作或聯合機制。這個力量對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印太戰略的影響也會不小。例如,川普政府2017年推出「印太戰略」,澳大利亞、印度、日本迅速強烈呼應。面對其間一度有所搖擺的川普,有的國家甚至還一度走在了美國前面,更主動推動落實。坎貝爾在前述「美中在線」年會上亦談到,將尋求擴大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組成的「四方對話」(Quad)等現有聯盟。至於「五眼聯盟」等長期戰略遺產,川普的繼任者更無調整的內在動力。從這個角度看,川普團隊提前把《美國印太戰略框架》透露給特定國家的重要動因,就在於包括這些國家在內的同盟和夥伴的支持,以期通過自己「偏愛的眼神」博取這些盟國和夥伴對拜登政府的「順延」壓力。換言之,拜登上臺後,即便在有些方面有心「撥亂反正」,但他不僅要面對美國國內挺特(川普)等勢力的不小阻力,還要應付國際上的一定壓力,遑論民主黨人對華政策與川普對華政策強烈的關聯性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國的任何政策、戰略、策略設計之中,同盟、夥伴的角色始終都是維護美國利益的被利用者、被操縱方、必要時的犧牲品,絕不是美國核心利益本身。在《美國印太戰略框架》文件內,這一點亦相當鮮明。解讀文件可見,美國對華戰略的本質依然是「遏制」中國,並非與中國魚死網破、同歸於盡;軍事上更強調「遏制」二字,美軍輕易不敢與中國軍隊兵戎相見。坎貝爾在此次「美中在線」年會上還談到,「四方對話」等現有聯盟的重點應放在軍事威懾上。曾任歐巴馬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政策首席顧問的傑弗裡·巴德(Jeffrey Bader)在《迎接中國的挑戰:「一個戰略競爭對手而非敵人」》一文中曾指出,「美國若與中國開戰,將為所有人帶來徹底的災難。」這個「所有人」既包括美國人,也包括中國人,還包括整個地球。在《美國印太戰略框架》文件中,其「以臺遏華」戰略,包括對臺灣的支持,展現出兩條極為明晰、並行不悖的操作路徑:一是美臺合作,軍事遏制中國大陸對臺動武;二是支持並武裝臺灣,讓臺灣牽制消耗中國大陸,包括必要時引爆臺海戰爭,讓兩岸中國人打一仗,驅動臺灣軍隊獨立堅守到灰飛煙滅,以最大限度消耗、遲滯中國大陸崛起。也就是說,從軍事角度分析,在《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相關構想中,美國因素重在遏制,聯合軍事盟友、夥伴強化對華軍事威懾,使中國大陸不敢對臺動武;臺灣因素重在消耗,武裝臺灣,強化其盲目自信,必要時拋出臺灣,讓兩岸大打出手,美國坐收漁人之利。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川普政府迄今發布的11項對臺軍售案,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連續、集中、批量突破進攻型武器銷售限制,提升臺軍進攻性作戰能力,其用意就是激勵民進黨當局和臺軍部分勢力的軍事冒險主義,「以臺耗華」。在川普公布的對臺軍售清單裡,主要進攻型武器或相關技術與培訓項目有:AGM-84H空地飛彈、AGM-154C聯合防區外武器、「哈姆」高速反輻射飛彈、F-16V戰鬥機、MQ-9B無人機、MK-48重型魚雷、「海馬斯」火箭炮系統等,「魚叉」岸艦飛彈系統部署到外島的話,也可成為進攻型武器。近日來,臺灣島內熱炒臺軍調整軍事戰略和作戰構想。據稱,臺軍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任內製定的整體防衛構想(ODC),被現任參謀總長黃曙光和「國防部長」嚴德發通過調整軍事戰略手法聯手做掉,代之以「多維防禦、重層阻殲、守勢持久、重點突破」,以資通電網路戰、飛彈、微型軍事衛星、無人載具等四大不對稱戰力為主,打造「臺版殺傷鏈」。2020年12月7日,臺「國防部」副部長張哲平在「立法院」國防委員會答詢時稱,未來「重層嚇阻」第一層將向外(指大陸方向)推,可對大陸本土造成傷害。臺軍方在解釋向著加強進攻性的方向調整的新軍事戰略的背景時稱,在美國開綠燈放寬對臺軍火力範圍限制下,臺軍將以多維防禦的手段,建置對大陸沿岸基地與部隊進行源頭打擊的拳頭。由此可見,美國對臺軍售的戰略引導效應,在臺灣當局和臺灣軍隊中已經顯現。早在冷戰時期,美國即限制對臺銷售進攻型武器,這個政策一直持續。其間美國幾屆政府雖然也有突破之舉,但項目、規模、質量比較有限,整體而言,「限制」始終是美對臺軍售政策主流。而這一「限制」政策的基本邏輯是:在臺灣的兩蔣時代,意在避免激勵臺灣當局軍事「反攻大陸」、拖美下水;在臺灣放棄「反攻大陸」的兩蔣後時代,一方面避免過度刺激中國大陸,因為進攻型武器銷售已經固化為中美關係是否生變的標誌性指標,另方面限制臺灣當局和「臺獨」勢力「破壞美國對華政策大局」,因為民進黨和「臺獨」分裂勢力秉持冒險性政治和軍事戰略,主張通過發展對大陸的戰略進攻能力以遏制大陸武力「反獨」並伺機「獨立建國」。臺灣的激進勢力固執地認為,大陸要發展經濟、大陸的經濟精華在沿海地區,只要臺灣掌握有力打擊大陸戰略縱深地區目標、使其面臨不能承受之損失的軍事能力,便可有力制約大陸對臺動武。但問題是,大陸方面絕不會因為臺灣地區戰略打擊力量的存在而對臺投鼠忌器、放任「臺獨」。假如臺海生戰,臺軍越是對大陸進行先發制人打擊亦或後發制人反制、越是打擊大陸縱深地區、越是造成大陸重大損失,便越會招致解放軍更迅速、更強大、更集中、更猛烈、更具毀滅性的回擊,解放軍不但將徹底打敗對手,還將迅速打敗對手;臺灣越是發展對大陸的戰略打擊能力,便越會激發大陸動用武力提前解除對手武裝,以防患未然。軍事唯物辯證法是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軍隊打敗國民黨軍隊的一大軍事思想武器,也是今後應對一切敵人的一大思想武器。從這個意義上說,川普政府售臺進攻型武器的重要戰略效應是把臺灣民進黨當局向遏華「炮灰」的溝裡帶。第一島鏈固然是美國希望保衛的對華戰略和軍事防線,但是,這條北起千島群島,經日本、琉球群島、臺灣地區,到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防線上,沒有美國一寸必須死保的領土。很難想像,有著韓戰和越南戰爭教訓的美國,會冒著與中國大陸核大戰的危險全力保衛這條防線。而第一島鏈沿線可能導致中美核大戰的爆點,首先就是臺灣問題。臺灣問題是中國不惜代價必須維護的核心利益,但在美國的國家核心利益清單中,從來就沒有其地位。在美國的遏華大戰略層面,臺灣承擔著遏制、圍堵和消耗中國大陸的職能;在美國的遏華軍事戰略層面,臺灣不是必保的核心陣地,而是必耗的前沿部署、阻擊陣地,是用來犧牲的守備力量,不是挫敗對手的主力部隊。所以在《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中,美國將對華軍事目標表述為在衝突中剝奪中國在第一島鏈區域內的持續性制空和制海權以及主導第一島鏈之外所有領域。言外之意,面對遠程打擊能力日益提升的解放軍,美軍無法阻止中國大陸獲取第一島鏈局部時空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只得想方設法阻止中國大陸全面、連續地掌握該區域制海權和制空權,阻止中國大陸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外溢到第一島鏈以外。但即便如此,從臺灣方面看,由於大陸掌握著對臺作戰的主動權,即便大陸方面真的因美軍事介入沒有「連續地」、「超出第一島鏈」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卻都有對臺灣實施毀滅性打擊的足夠時間和空間。近年來,美國智庫的一系列模擬推演表明,解放軍在開戰頭一天,向臺灣地區可傾瀉的彈藥量亦將是創記錄的,小小的本島難以承受。再從軍隊作戰層面看,在美軍對華多域戰作戰體系中,第一島鏈沿線固然是其重要部署地,但臺灣地區特別是臺灣本島未必是,因為美軍部署在臺灣地區必然招致中國大陸「無限制」軍事打擊的威脅,沒有任何安全性。整個第一島鏈,列國排開、關係錯綜複雜,中國大陸反擊駐在美軍難免需要考慮得更複雜、周全一些,有時在時機、方式、地點、規模等方面,可能會有投鼠忌器的問題。但臺灣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不需要格外顧忌。而在美軍對華戰場作戰體系中,與中國軍隊保持應有距離,力避招致從東風-26、東風-100、轟六N、隱身戰略轟炸機,到東風17、殲20、殲16、遠火等利器的打擊,是重要部署和行動原則。川普政府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不是為了臺灣,而是為了美國自己,這一點在該文件中亦寫的很明確。文件指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最大利益」是「保衛美國本土和美國的海外公民,防止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擴散;保障美國在這一世界人口最多、經濟總量達到全球三分之一地區的經濟、外交和軍事介入渠道;在保護美國核心價值和本土自由的同時,維持美國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美國「外交學者」網站編輯在推特上嘲諷道,該戰略的披露「很好地闡釋了美國所謂自由國際秩序在亞洲的真正含義。」實際上,假如川普真的要保護臺灣這個「民主燈塔」的話,就不應該把臺灣武裝和誘導成撲火的「飛蛾」。事實是,在川普眼裡,臺灣仿佛是被鼓動闖入國會大廈肆意妄為的極端選民,是可以玩弄於鼓掌之中的犧牲品,並終究會受到嚴厲制裁。
對於川普政府解密《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之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指出,美國一些政客企圖通過解密文件留下所謂「遺產」,但這份文件恰恰暴露了美國借印太戰略遏制打壓中國、破壞地區穩定的險惡用心。美國科學家聯盟網站刊文回顧歷史說,前總統杜魯門和艾森豪認為,美國威脅使用武力就可以迫使中國停止幹預在東北亞半島的戰爭,但他們都錯了;前總統甘迺迪和詹森拒絕與中國對話,選擇軍事升級導致越南戰爭延長,但戰爭結果沒有因此改變。該文由此得出結論,美試圖脅迫中國不會奏效。
(作者系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來源:崑崙策網【授權】,轉編自「華語智庫」)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註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後左下角「
閱讀原文」】
【崑崙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諮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崑崙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推薦友情關注:
共享【崑崙策網】微信公眾號
【思想火炬】公眾號 【紅色文化網】公眾號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公眾號【宏國智庫】公眾號
【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