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12日宣布,公開《美國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框架》。奧布萊恩說,該戰略於2018年2月獲得川普總統批准,為美國過去3年的行動提供了「總體戰略指導」,該戰略的公開表明美國致力於「保持印太地區長期自由開放」。
該戰略旨在確保美國持續壓制中國,包括死守「第一島鏈」、加速印度崛起、強化對華情報工作等。
該文件本應在2042年12月31日解密,但奧布萊恩在本月5日就將其解密,足足提前了20多年。儘管文件部分內容仍未解密、被塗黑,但並不影響外界了解美國印太戰略。在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即將於本月20日就職之際,川普政府選擇提前解密這份文件,背後意圖令人玩味。
首先,這份文件暴露川普為個人政治利益不惜孤注一擲,即使到最後時刻,依然妄圖保留權力,持續上演最後的瘋狂。提前解密這份文件,可以對川普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印太政策作一簡要回顧,這既是川普政策的再宣示,也是其所謂外交成就的再展示,通過重申對印太的承諾,吸引盟友與美國民眾對其支持,並留下所謂政治遺產。儘管最後時刻,本任總統「四面楚歌」「眾叛親離」,但依然不忘給自己臉上貼金,依然想要向外界展示,本屆政府無論從頂層設計,還是具體執行,都在維護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都在維護美國國家利益。外界早有猜測,川普或其盟友將在四年後捲土重來。
奧布萊恩關於提前解密文件聲明的落款時間是1月5日。1月6日則發生了著名的川普支持者佔領國會事件。時間上或許只是巧合,又或許是川普精心算計的一部分。
在國會暴力事件之後,川普雖要求示威者回家,但仍然表示,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被「竊取」,其對總統寶座的依戀可見一斑。
▲這是1月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透過隔離圍欄拍攝的國會大廈。(新華社發)
其次,此時解密這份文件,又一次為拜登政府使絆子,再次為拜登政府的印太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埋雷」,對其形成掣肘。川普對華強硬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獲得兩黨支持,即使拜登上臺後希望對此作出微調,也將面臨阻力,甚至需要向盟友做好解釋工作。
這一做法,與近日再次封殺中國企業、解除美臺官員交往限制、美臺官員密集溝通等如出一轍。「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在僅剩的任期內,他們將權力用到極致,將反華進行到底。
最後,解密這份文件也是挽救川普政府面子之舉。
川普面臨彈劾,部分幕僚忙著打包,甚至不去上班,人未走,茶已涼。歐洲一些政要批評川普,媒體也對其毫不留情,就連推特也對其封號了之。
蓬佩奧等的出訪行程臨行前被取消,官方理由是為了權力順利交接。如果真的是這個理由,他們早幹嘛去了,難道不知道交接日期?實際上不過是吃了閉門羹,多位歐洲高官拒絕會見蓬佩奧。他們索性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將所有外訪一概取消。
這份文件橫空解密,成功吸引了各國媒體關注,衝淡了人們對這個跛腳鴨政府尷尬境地的關注。
從川普政府這幾年的外交實踐來看,從它此前發布的有關印太戰略的文件來看,提前解密的這份文件並沒有太讓人意外,它的意圖與做法,世人早已心知肚明。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家安全學院院長羅裡·梅德卡夫說,美方這一戰略過於雄心勃勃,在維持在該地區的「首要地位」以及就中國「有害的經濟行為」達成國際共識等方面,「幾乎肯定會失敗」。
中方指出,這份文件的內容恰恰暴露了美國借「印太戰略」遏制打壓中國、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險惡用心,這實質上是一份「維霸戰略」。這份文件冷戰思維突出,軍事對抗色彩濃厚,嚴重威脅地區和平與發展前景,理應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微信編輯 | 田欣
微信審核 | 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