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日曆才剛剛翻過第一頁,「中國」又成了印度媒體上的高頻詞:
「內政部長辛格在中印邊界哨所度過了新年的第一天,而且,他還宣布了一項特別計劃!」
▲印媒報導截圖
印媒報導稱,這位印度高官「特殊」的跨年安排備受外界關注。
就在同一天,印度外交部公布的一項人事任命,也牽動著印度輿論的神經,只因這位即將走馬上任的外交秘書,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國通」。
跨越新年的這個節點,中國作為關鍵詞再一次密集出現在印度輿論場上,一場對華思維的激辯和交鋒也隨之展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ID:ckxxwx),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據印媒報導,印度內政部長辛格在新年前夜來到「印藏邊境警察部隊」位於北阿肯德邦的一處營地,這裡距中印邊界中段爭議地區約100公裡。
這也是其在2017年9月之後,短時間內再次赴中印邊境地區。
《印度時報》1日報導稱,辛格當天視察時宣布了一項「特別計劃」:印度政府正著手修建公路,將中印邊界地區的所有哨所都連接起來。
▲《印度時報》網站截圖
他表示:目前有一些哨所已經通了公路,更多的公路修建計劃「正在實施」。
「洞朗對峙之後,印度在邊境對中國的防範之心可能會進一步上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中心主任趙幹城告訴記者,這或促使印度在邊境的基礎設施建設速度進一步加快,投入會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邊界哨所談及中印關係時,辛格還對印度媒體說了這樣一番話。
「中國是我們的鄰國,我們的關係良好。」他說,「中印兩國都是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顯然,雙方都不希望出現摩擦。」
在趙幹城看來,邊境地區始終比較敏感,所以印度內政部長說了一些官方的話。
「實際上,印度在邊境外交方面,對中國還是會繼續奉行一種『雙軌』政策,一方面加緊軍事能力建設,另一方面也與中國進行友好交往。」趙幹城這樣強調。
2
「中國通」將任印度外交秘書,印媒憂能否「安撫巨龍」
對於印度媒體而言,「緊盯中國」的思路同樣體現在一項重大人事任命上。
「『中國通』將成為新任外交秘書」、「精通中國問題的外交老手將擔任要職」。
1月2日的印度媒體上,印度資深外交官顧凱傑(Vijay Gokhale)被任命為新任印度外交秘書的決定,引發各方猜測。
顧凱傑,是這位印度高官的中文名字,現年58歲的他目前在印度外交部主管對外經濟關係。
他不僅擔任過與中國和東亞「對口」的職位,還曾在2016年出任印度駐華大使,於2017年10月卸任。
▲顧凱傑
「顧凱傑會說流利的中文,他對東亞事務有長期的經驗,尤其以對中國的經驗而聞名。」《印度教徒報》如是介紹。
在印媒看來,顧凱傑之所以受此重任,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印度教徒報》報導稱,顧凱傑在洞朗對峙期間參與了「微妙而艱難的外交談判,為和平解決僵局做出了貢獻」。
本月底,顧凱傑將走馬上任新職務,任期兩年。
有意思的是,雖然現在距離他履新還有20多天,但《印度斯坦時報》已早早地給他開出了一份清單,列下了「五大挑戰」。
▲《印度教徒報》網站截圖
其中,前兩條分別是:在中國影響力不斷擴大的背景下,顧凱傑主導的印度外交,能否改善印度與鄰國的關係?
第二條則是「如何安撫巨龍?」
文章認為,如何將中印關係提升到分歧之外的高度,將是顧凱傑面臨的一項艱巨重任。
「從印度目前的情況看,外交秘書是幫莫迪做出外交決策最主要的那個人,」趙幹城告訴小銳,顧凱傑被升為外交秘書,實際上就成為了印度外交部的「第二把手」。
他介紹說,顧凱傑和他要接替的蘇傑生,都曾擔任過印度駐華大使。
▲蘇傑生
「可見在印度外交層面,與中國打交道已經成為其最重要的議程之一。」趙幹城這樣評價道。
事實上,即便拋開印度外交部的人事任免,從印度媒體高頻率地「緊盯」中國,也不難看出對華外交的分量。
其中,是將中國視為對手還是夥伴,正在成為印度國內輿論激烈交鋒的一場爭論。
例如1月1日,《印度經濟時報》刊發的一篇「2018年,印度的期待和挑戰」報導中,不止一次將中國放在印度地緣政治的對立面。
▲《印度經濟時報》網站截圖
文章認為,印度軍隊的建設應「全面考慮到中國」。同時又稱,印度需要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一同合作,才能趕得上中國影響力的腳步。
但就在同一天,《印度教徒報》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表達了截然相反的立場。
▲《印度教徒報》評論文章截圖
這篇評論出自印度著名智庫,改造印度國家研究院(NITI Aayog)的學者迪拉傑·納亞爾之手。
他相信,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印度和中國作為經濟高速增長的新興國家,應該摒棄對抗思維,開拓經濟合作的潛能,「聯手引領亞洲世紀」。
對此,趙幹城認為,這種「分裂」的語境背後,也折射出印媒對中國的一貫矛盾甚至分裂的心態。
「部分印度媒體熱衷於『妖魔化』中國,但同時,印度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發展進步,不得不重視對華關係的重要性。」他說。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