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的遊擊隊、民兵和人民群眾,創造性地運用地雷武器開展伏擊戰、破交戰、圍困戰、破襲戰、麻雀戰,使「鐵西瓜」遍地開花,炸得日寇心驚膽戰,談雷色變。
煙臺海陽是革命老區,也是「地雷戰」的故鄉。海陽地雷戰威震敵膽,聞名中外。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海陽的鐵西瓜,威名傳天下。……直把那日軍,打發回『老家』!」
1940年春,日軍侵入海陽,瘋狂實行「三光」政策,激起海陽人民的反抗。趙疃、文山後、小灘、瑞宇等村位於青(島)威(海)公路兩側,距敵據點近,受害最深,反抗也最堅決。膠東山區石頭多,石雷就地取材,成本低,而且可以使敵人的探雷器失靈。
抗戰期間,海陽民兵創造了10多種地雷和30多種埋雷方法。僅在1943年5月10日到6月17日的一個多月裡,趙疃村的民兵就用地雷炸死、炸傷日偽軍72名,敵軍馬多匹。趙疃、文山後、小灘村適宜打遊擊戰,這三個村地雷戰也開展的最為活躍。敵人幾次要到內地「掃蕩」,都被他們掐住了喉嚨,打得狼狽不堪。當時,趙疃的趙同倫、趙守福,文山後的于化虎、李樹梓,小灘村的孫玉敏最為有名。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敵人,擺架嶺、槐樹底、亭兒崖、笤帚夼、紀家店5個村莊結成聯防,多次布下地雷陣,大量殺傷敵人,成為聞名全省的「五虎村」。據統計,于化虎用地雷炸死炸傷日偽軍171人,趙守福用地雷斃傷敵人138人。海陽湧現出「爆炸大王」11名。趙疃、文山後、小灘村被膠東軍區譽為「特等模範爆炸村」,海陽被膠東軍區授予「戰鬥模範縣」的光榮稱號。
1962年,一部以「海陽地雷戰」為背景、以民兵英雄群體為原型的軍事教學故事影片———《地雷戰》上演,使海陽人民的抗日英雄事跡聞名全國、家喻戶曉。
【點評】
高京平(海陽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
地雷戰是中國軍民同日寇進行鬥爭的一種有效戰法,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當年地雷戰的發生地———海陽行村鎮趙疃村,地雷戰的主戰場建立了紀念碑和紀念亭,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同志親筆題寫「地雷戰精神永存」碑文;電影《地雷戰》的拍攝地———海陽朱吳地雷戰景區,當年的「鎮妖石」還在赫然挺立。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地雷戰紀念館自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每年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次。地雷戰在海陽有英雄、有遺址、有原物,更有地雷戰流傳至今的精神。
來源:水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