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最】「地雷戰」的發源地——煙臺海陽

2021-02-07 煙臺文旅


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的遊擊隊、民兵和人民群眾,創造性地運用地雷武器開展伏擊戰、破交戰、圍困戰、破襲戰、麻雀戰,使「鐵西瓜」遍地開花,炸得日寇心驚膽戰,談雷色變。


煙臺海陽是革命老區,也是「地雷戰」的故鄉。海陽地雷戰威震敵膽,聞名中外。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海陽的鐵西瓜,威名傳天下。……直把那日軍,打發回『老家』!」


1940年春,日軍侵入海陽,瘋狂實行「三光」政策,激起海陽人民的反抗。趙疃、文山後、小灘、瑞宇等村位於青(島)威(海)公路兩側,距敵據點近,受害最深,反抗也最堅決。膠東山區石頭多,石雷就地取材,成本低,而且可以使敵人的探雷器失靈。


抗戰期間,海陽民兵創造了10多種地雷和30多種埋雷方法。僅在1943年5月10日到6月17日的一個多月裡,趙疃村的民兵就用地雷炸死、炸傷日偽軍72名,敵軍馬多匹。趙疃、文山後、小灘村適宜打遊擊戰,這三個村地雷戰也開展的最為活躍。敵人幾次要到內地「掃蕩」,都被他們掐住了喉嚨,打得狼狽不堪。當時,趙疃的趙同倫、趙守福,文山後的于化虎、李樹梓,小灘村的孫玉敏最為有名。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敵人,擺架嶺、槐樹底、亭兒崖、笤帚夼、紀家店5個村莊結成聯防,多次布下地雷陣,大量殺傷敵人,成為聞名全省的「五虎村」。據統計,于化虎用地雷炸死炸傷日偽軍171人,趙守福用地雷斃傷敵人138人。海陽湧現出「爆炸大王」11名。趙疃、文山後、小灘村被膠東軍區譽為「特等模範爆炸村」,海陽被膠東軍區授予「戰鬥模範縣」的光榮稱號。


1962年,一部以「海陽地雷戰」為背景、以民兵英雄群體為原型的軍事教學故事影片———《地雷戰》上演,使海陽人民的抗日英雄事跡聞名全國、家喻戶曉。


【點評】


高京平(海陽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


地雷戰是中國軍民同日寇進行鬥爭的一種有效戰法,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當年地雷戰的發生地———海陽行村鎮趙疃村,地雷戰的主戰場建立了紀念碑和紀念亭,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同志親筆題寫「地雷戰精神永存」碑文;電影《地雷戰》的拍攝地———海陽朱吳地雷戰景區,當年的「鎮妖石」還在赫然挺立。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地雷戰紀念館自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每年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次。地雷戰在海陽有英雄、有遺址、有原物,更有地雷戰流傳至今的精神。

來源:水母網

相關焦點

  • 經典老電影之《地雷戰》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
  • 紅色記憶:昔日海陽「鐵西瓜」威名傳天下,今朝庚續「三雷」精神續寫新篇章
    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的《地雷戰》,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電影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民兵在武器、彈藥以及各類物資極度短缺的情況下,利用自制地雷,以變化無窮、無處不在的地雷戰配合八路軍,反擊日寇掃蕩的故事。影片原型就是發生在煙臺海陽的真實故事。
  • 70年崢嶸歲月 | 原來《地雷戰》是如此硬核
    影片《地雷戰》原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軍教片,於1963年被當作故事片在全國放映。
  • 空軍原副司令林虎逝世 他是煙臺人 曾駕機飛越開國大典上空
    這幾天,有條新聞又讓咱大煙臺的名字閃亮起來——  在全國兩院院士中,咱煙臺籍的院士累計已有23名(包括2名已故煙臺籍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佔山東籍院士的23.7%,佔全體院士的1.2%;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佔山東籍院士的24%,佔全體院士的1.5%;另外,還有駐煙院士3人。  這說明什麼?說明咱們煙臺真的是人傑地靈。
  • 日軍眼裡土八路的地雷戰
    點擊上面藍字 見山博物 加關注  消磨更多時間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兵和八路軍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
  • 電影 | 《地雷戰》
    1942年,是抗日戰爭期間最艱苦的年月。當時在膠東抗日根據地發生的事情。那時候,日本強盜不斷地向我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掃蕩。
  • 對越反擊戰的地雷戰:我軍地雷偽裝太好,越軍多次看成「自己人」
    無論是遠古時期部落之間為了領地與資源大打出手的部落之爭,還是封建社會裡為了爭奪王權而爆發的一場場王位戰爭,亦或是現代戰場上為了國土安全、百姓平安而進行的戰鬥,武器都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成與敗,這也就是為什麼無論哪個國家都希望自己的武器研究、製造能力能夠更上一個臺階的原因。在我國的戰爭歷史上,地雷這種武器的使用歷史十分久遠,而在建國後還發生過一場「有趣」的地雷戰。
  • 上萬兒童手挽手踩地雷,脖子上掛著「通往天堂的鑰匙」
    對於使用方來說,地雷具有製造簡單、價格便宜、隱蔽性強、殺傷力大等諸多特點,堪稱窮人最好的防禦、伏擊武器,但對被使用一方來說,地雷堪稱是最危險、最致命武器
  • 號角響起時:揭秘真實的地雷戰!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派駐中國的士兵,具有標準制式裝備。據史料記載,1130年,中國就出現了地雷。當時,宋朝軍隊為了抵禦金軍,埋設火藥製品,給金軍以重大殺傷。明朝初年,中國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地雷。中國古代火器大全《火龍經》有此描述:「炸炮製以生鐵鑄,空腹,放藥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線於內,外用長線穿火槽,擇寇必由之路,連連數十埋入坑中,藥槽通接鋼輪,土掩,使賊不知,踏動發機,震起,鐵塊如飛,火焰沖天。」看來,古人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研製出了殺傷力較大的地雷。不僅如此,內蒙古地區還曾出土一批明朝地雷,據研究推測,一顆明朝地雷的殺傷力,與現今的防步兵地雷相當。
  • 日諜宗方小太郎在煙臺
    煙臺當時為山東唯一對外通商口岸,又是中國北方海防要地,因此成為各國來華間諜窺探的重要目標,尤以日本為甚。  據日方史料記載,常駐或過往煙臺的日諜如過江之鯽,他們對煙臺乃至周邊地區的地理、交通、物產、兵備、政情等,進行系統周密地「調查」。如駐芝罘領事館武官松本大尉,以偵查中國海軍情勢為主,宗方即是協助者之一。
  • 地雷戰中的地雷,加了這些「佐料」!
    趙家莊的民兵總結了教訓,不斷改進地雷技術,使敵人的工兵無法起雷。麥收季節,日偽軍乘聯防民兵搶收麥子的機會,又一次偷襲了趙家莊,擄走一部分村民。他們讓被俘村民在隊伍前踩地雷,再次進攻趙家莊。趙虎領導民兵巧擺地雷陣,用子母雷、連環雷、釘子雷、碎石雷、鐵夾子雷、頭髮絲雷等各種各樣的土造地雷打擊敵人。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配合下,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終於解救了被俘的群眾,全殲進犯之敵。
  • 地雷戰功臣因為會說英語被當成奸被石頭砸死
    ——————————————————節選自《172個被誤讀的歷史真相》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作者:張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華北地雷戰中這些科技人員為「地雷戰」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甚至是生命。冀中抗日根據地,地處大平原,沒有山脈、湖泊,被日軍重點駐兵的3條重要鐵路包圍著,又靠近日寇統治中心北平、天津、保定、石家莊,成為開展遊擊戰最為艱難的地區。1938年春,抗日戰爭處於艱難時期,八路軍急需槍枝彈藥,在這種條件下,抗日軍民被逼出了「地雷戰」這個戰法。可是,一沒有人會造地雷,二缺少造地雷的器材、原料。
  • 地雷及其引信
    到了近代,我國人民在歷次革命戰爭中奇妙地運用了地雷,使侵略者和反動派吃盡了苦頭。電影「地雷戰」,生動地描述了抗日戰爭中,英勇的民兵配合主力部隊,用地雷打擊日寇的壯麗史實。地雷戰威震東亞,使日本侵略者聞雷喪膽。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地雷的作用日益重要,它不僅是殺傷兵員的有力武器,還可以毀傷地上的活動堡壘——坦克。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使用反坦克地雷擊毀了許多美軍裝甲車輛。
  • 請看「東部英雄群像」之「煙臺峰英雄連」
    72集團軍某合成旅「煙臺峰英雄連」的過硬事跡,引起軍內外高度關注。【榮譽名片】抗美援朝戰爭中堅守煙臺峰陣地,被授予「煙臺峰英雄連」榮譽稱號。2012年12月10日,習主席親臨該連視察,與官兵親切交談、共進午餐。近年來,連隊先後8次被評為「全面建設標兵連隊」,連續5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榮立集體二等功3次、集體三等功4次,被共青團中央確定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傳家寶】
  • 煙臺蓬萊國際機場下周首次迎來飛機起降
    膠東在線網10月24日訊:近日,記者了解到,備受關注的煙臺蓬萊國際機場下周一將迎來校驗飛行。飛行校驗是指為保證飛行安全,使用裝有專門校驗設備的飛行校驗飛機,按照飛行校驗的有關規範,檢查和評估各種導航、雷達、通信等設備的空間信號的質量及其容限,以及機場的進、離港飛行程序,並依據檢查和評估的結果出具飛行校驗報告的過程。  飛行校驗最初被稱為航路巡查,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在空中檢查目視航(燈)標的標高和亮度。
  • 煙臺街•煙臺國寶 | 船鐘指向影響戰局的一刻:70年前國民黨海軍王牌「重慶號」起義駛入煙臺港
    中國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將在青島舉行。隨著日期臨近,關於海上國際閱艦式的最新進展消息正在不停刷爆微信朋友圈。      說到海軍成立,不得不令人想起70年前,國民黨海軍中噸位最大、火力最強的王牌巡洋艦「重慶號」起義,駛入山東解放區煙臺港的歷史事件。
  • 【孤星】(13)深夜偷襲,特遣隊踩響中越之戰的第一顆地雷
    【孤星】(13)深夜偷襲,特遣隊踩響中越之戰的第一顆地雷在板爛,
  • 拭塵待戰:新政策下美軍地雷戰能力的迅速提升
    2020年1月31日,美國防部正式宣布修改地雷使用的策略,允許具備自毀和自失能功能的地雷在朝鮮半島之外的戰場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