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 | 用機槍發射核彈?蘇聯曾研發「核子彈」:能把敵方坦克融化

2021-02-14 參考消息

核軍備競賽饋贈給這個世界的不僅有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與核潛艇,也有小得多的核彈藥及其運載工具。冷戰時期,美蘇曾積極研發炮兵(包括坦克)用核彈藥,甚至是極不尋常的核裝藥子彈

開發小口徑核彈藥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就在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積極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當時,蘇方採取了嚴格保密措施,外界對此幾乎一無所知。直到多年後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劃歸哈薩克斯坦管轄,部分深藏在檔案館的資料被解密,大眾才開始知悉一些相當有趣的細節。

▲資料圖片:1949年8月29日,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進行首次核爆破試驗場景。

一份簡略記錄顯示,蘇聯曾試驗釋放能量僅0.002千噸(即2噸TNT炸藥爆炸力)的微型核彈。另一份文獻中則提到關於輕武器——14.3毫米與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炮彈的核彈藥試驗,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7.62毫米步槍核子彈試驗,用於裝備卡拉什尼科夫輕機槍(RPK)。也就是說,RPK由此成為世界上最小的核彈發射器


▲卡拉什尼科夫輕機槍(RPK)

核彈微型化的技術原理在於通過採用非常規核武器鈽或鈾及相當奇特的鉲(讀音為kāi)超鈾元素,確切地說,是其同位素與原子量252,從而實現降低重量、縮小尺寸和設計複雜性。該同位素被發現之後,物理學家們被驚呆了。

▲鉲(Californium)是一种放射性金屬元素,是第六個被人工合成出來的超鈾元素,是自然界能自行產生的元素中質量最高的。

解決了鉲的製造問題後,就可將之用於子彈部件。前者形狀類似啞鈴或者鉚釘。少量鉲特種裝藥被揉搓成一個相當工整的小球,置於子彈底部。當採用這種小球時,子彈口徑會從7.62毫米增至8毫米。由於採用了專門設計的特殊觸發引信,核子彈超重。為保持子彈的彈道性能和照顧機槍射手的習慣,科學家們不得不研製出特種火藥,以便提高子彈初速。

儘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多的難題依然層出不窮,尤其是散熱無法解決。眾所周知,任何放射性物質加熱時,都會釋放很大熱量。使用鉲彈心的核子彈發射時,會釋放出大約5瓦特熱量。子彈受熱就會改變引信與炸藥的特性,甚至會因為膨脹而卡在槍管或彈膛,進而引發自爆。

▲核子彈示意圖

為避免這種情況,子彈須被置於專門的冷卻裝置中,那是一塊帶有30發子彈槽的粗大銅板(厚度約15釐米)。彈槽之間的設有管孔,通過加壓,液氨能不間斷地沿管道循環,從而確保彈藥溫度在零下15攝氏度左右。同時,這樣的製冷裝置需要大約200瓦特的電能,加上其自重約110千克,所以還得有專門的冷藏車負責運輸。

發射前,被冷凍的子彈必須提前半個小時取出。如果這段時間沒有完成放入彈艙、佔領陣地、定位瞄準和最終發射這一系列動作,子彈就必須重新放回恆溫器內。如果子彈在冷卻裝置外超過1小時,子彈就要被處理掉。還是因為熱量問題,射手最多允許連發3顆核子彈

▲資料圖片:蘇聯地下核飛彈井

核子彈另一個難以克服的缺點是殺傷效果不穩定。根據保管的時間與條件、子彈批次及彈藥射中目標的材質,每次爆炸時,子彈能效在100至700千克TNT當量區間波動。

超小型核裝料與原子彈的核裝藥、常規武器的化學炸藥在爆炸時,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差別很大。數噸化學炸藥爆炸時,會釋放數噸高達3000攝氏度的熱氣體。同樣情況下,核子彈卻不向周圍環境釋放核裂變能量,其爆炸衝擊波相當弱,但輻射卻十分可怕。如果機槍射手距離目標不夠遠,他將遭受大劑量的放射性照射。

當然,吐槽了半天核子彈,其實這種武器在實戰中還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比如對付現代主戰坦克,只要被核子彈擊中,後者就能通過瞬間大量釋放熱能,將裝甲鋼板熔化,甚至能把炮塔與履帶「焊接」在坦克車體上。如果用核子彈打擊敵方工事,擊中目標時能「蒸發」掉1立方米的牆體,從而引發整個工事結構性塌方。

▲美國M1A2「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由於這種獨特的鉲彈藥保質期不超過6年,隨著蘇聯解體和項目撤銷,最終沒有一顆核子彈得以保存下來。所有的鉲元素都被重新回收,用於提取超重元素等科研計劃。

願世界不再有核威脅!歡迎轉發分享↗↗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相關焦點

  • AK-47能發射核子彈?沒錯,一發核子彈要1億多美金!|輕武專欄
    ▲繳獲的所謂「紅汞」 雖然手提箱核彈不存在,但蘇聯還真的研發過「核子彈」。根據《參考消息》報導,蘇聯曾在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開展過核子彈的研發工作。蘇聯解體後,試驗場部分資料解密,有實驗記錄顯示蘇聯曾試驗釋放能量僅0.7噸TNT炸藥爆炸力的核子彈。 這種核子彈由相當奇特的超鈾元素鉲(讀音為kāi)製成,為什麼叫他超鈾元素呢?是因為這種物質是人工合成的目前質量最大的物質,其放射性能量遠超各種鈾類物質。
  • 坦克機槍步兵抱著跑?PKT機槍也能「武器跨界」?【機槍變身記】
    時至今日,PK系列通用機槍,尤其是改進型PKM仍然是世界最佳通用機槍之一。在PK系列通用機槍家族中還有一種型號PKT,主要作為坦克同軸機槍使用。因此去掉了一般機槍的槍託和扳機,擊發通過特別設計的電擊發裝置完成。
  • 1936年蘇聯首次嘗試加特林轉管機槍 採用創新「內能源」自動方式
    不僅美國有加特林轉管機槍,蘇聯也研發過同樣設計的武器。
  • 綜合教育-坦克簡介
    ,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陸上力量。坦克一般裝備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軸(並列)機槍和一門中口徑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防空飛彈),是憑火力進行作戰的經典體現。坦克大多使用旋轉式炮塔,但也有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瞄準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式車體等系統組成。其實坦克也是天敵最多的陸戰武器,甚至有的坦克製造廠也同時研發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成了各國陸軍的重要能力。
  • KV坦克——蘇聯重型坦克的鼻祖(上)
    KV是當時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K·伏羅希洛夫名字的縮寫。要知道,克裡門特·伏羅希洛夫可是老資格的蘇聯元帥,戰功赫赫,二戰後擔任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相當於我國的人大委員長,德高望重。伏羅希洛夫曾到我國訪問,對我國友好。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一種重要的坦克,自然是實至名歸。
  • 鑽進M24「霞飛」輕型坦克 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測試樣車
    這並非是美軍最初的想法,他們曾經試圖用威力更大的57mm和75mm火炮(M3「格蘭特/李」的車體炮)來改裝M3「斯圖亞特」,但這樣的嘗試沒有成功,M3「斯圖亞特」的炮塔無法承受大威力坦克炮的後坐力,因此美軍才決定研發一種新的輕型坦克
  • 「核彈幽靈」,俄制衡美國的重要「殺手鐧」?
    亡而未消的「手術刀」20世紀60年代,鑑於當時美國的華盛頓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已經服役,蘇聯決定用陸基機動發射來彌補二次核報復能力的差距1985~1987年,「青年」飛彈列車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接受測試,共完成32 次發射,並18 次在境內鐵路上穿行。在試運行期間,列車經過了蘇聯國內的所有氣候帶,從永久凍土帶到沙漠,但從始至終西方並不知道它的存在。1989 年,「手術刀」正式列裝,令當時西方情報部門的負責人深感頭疼。它的外觀與普通列車完全一樣,唯一能讓人發現蛛絲馬跡的大概是它同時需要三臺內燃機車牽引。
  • 96式坦克進化史 — 大名鼎鼎也曾默默無聞
    點擊 ⬆  新刀口談兵  關注,定期收看我蘇聯在解體前所擁有上萬輛坦克的裝備量,不僅對於當時歐洲來說是一股無可抵擋的「鋼鐵洪流」,就是在其與中國交惡後,中國也曾一度要面對這股無解的「鋼鐵洪流」的衝擊!而當時中國陸軍裝備的最先進坦克只有「59式」,還是仿製的蘇聯T-54型,可以說從戰鬥力上根本無法與蘇聯裝備的T-62、T-64、T-72相抗衡。所以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軍方要求研製一款可以與蘇聯主戰坦克一較高下的新型坦克,就成了當務之急。可是由於我國當時坦克技術儲備不足,導致內蒙古617廠一種以59式坦克為基礎結合T-62技術研製而成的69式坦克被軍方否決了。
  • 為什麼蘇聯的T-64式坦克,有什麼特別之處,會被視為劃時代的坦克?
    火力上,因為已經具備滑膛炮研發能力,蘇聯人把原本100毫米口徑的線膛炮去掉線膛,改成115毫米滑膛炮,同時第一次在坦克炮上運用自動裝填機構,取消了人工裝填,使乘員組由四人減為三人。瞄準採用光學瞄準-測距瞄準系統,不再需要用同軸機槍打曳光彈的測距瞄準,另外還有同款改裝的指揮車輛,裝備有可以晝夜瞄準的雷達測距瞄準系統,可以指揮其餘車輛野戰,或是在惡劣天氣下作戰。
  • 「斐迪南」被俘之後:被各種火炮轟擊至渣 影響蘇聯武器研發道路
    至於因為沒有前機槍,使得蘇聯步兵得以靠近用燃燒瓶炸毀「斐迪南」的傳說都是謠言,更不要說德軍拿機槍從炮膛打出去,抵擋蘇軍靠近的神話傳說。M4A2「謝爾曼」的M3型76mm主炮,發射的M61穿甲彈即使在100米的距離上,也無法擊穿目標。左側焊縫上連續兩發M61都沒有擊穿,卻讓焊接開裂。蘇聯T-34坦克的F-34型76.2mm主炮,很難擊穿「斐迪南」的裝甲,而後者可以在500米外輕鬆擊毀T-34。
  • 沙皇坦克,球形坦克…總有種坦克你沒見過
    幸好這樣的坦克沒有被大量生產,否則英國可能會出現一大批殘疾人裝甲兵。1k17雷射坦克1k17是冷戰末期蘇聯人設計的雷射射擊坦克,它具有相當大的破壞力。它發射的雷射會對敵人的飛機、飛彈、車輛造成永久損傷。另外,它的車頂還配備了一架防空炮迎接來犯的敵軍。遺憾的的是,這款酷炫的未來裝備由於蘇聯的解體而沒有進入軍隊現役。
  • 火箭筒用光了,榴彈發射器也能打裝甲目標?狙擊榴呢?|輕武專欄
    ▲二戰後期的反坦克槍穿深也不超過100毫米(圖為二戰早期的蘇聯反坦克槍)實際上,這樣的反裝甲能力已經逼近二戰早期的火箭筒或後期的反坦克槍。這使得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戰場上的步兵也能用榴彈發射器來緊急應對那些未被有效攔阻的敵方裝甲車輛。
  • 俄軍巨炮升級,除能打核彈,作戰效能不如中國炮
    這種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自行榴彈炮前身是令人生畏的2S7「芍藥」自行榴彈炮,能夠發射戰術核炮彈,充滿了冷戰時期的暴力美學。升級後的2S7M型自行榴彈炮是不是就成為世界現役野戰火炮的No.1呢?圖片:充滿蘇聯暴力美學的2S7「芍藥」自行榴彈炮。2S7自行榴彈炮外形就像是一輛背著大炮的坦克車,而那門59倍徑的長管2A44型203毫米大炮管讓人望而生畏!
  • 二戰蘇聯反坦克步槍雜記
    德軍也在39年後半年對俄國人耍了一個陽謀,德國人向蘇聯人透露他們的坦克裝甲厚度才50mm,很明顯的,德國人用實際行動給蘇聯人澆了一盆冷水。蘇聯原本準備的反坦克武器都"威力過剩"了.首先挨刀的就是各種反坦克炮,諸如著名的70倍85mm火炮zis-23以及那門瘋狂的70倍107mm zis-24M都統統下馬。最後連這款反坦克槍也被砍掉了。
  • 能當狙擊槍用的芬蘭拉蒂26輕機槍,曾被中國引進痛毆日寇
    這些早期輕機槍與後世定義的輕機槍概念多多少少有些出入。一戰結束後,輕機槍成為各大軍事強國重點研發的新興武器,正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輕機槍的概念趨於成熟。拉蒂26輕機槍發射7.62×53mmR步槍彈,這種槍彈是當時芬蘭陸軍的主流輕武器彈藥,基於俄國7.62×54mmR莫辛-納甘步槍彈設計,兩者可以通用。拉蒂26輕機槍採用20發弧形彈匣供彈,後來又開發了75發彈鼓,以提高火力持續性,由於重量較大並不受歡迎。芬軍戰時的作戰手冊規定,只在執行防空任務時才使用彈鼓供彈,但實際使用並不多見。
  • 《軍人志》坦克機槍只是輔助武器?「謝爾曼」的點50機槍表示不服!
    車體內的機槍通常安裝在前部首上位置,稱為車首機槍,由無線電員操縱,用於射擊車輛前方的敵方目標。炮塔內的機槍安裝在坦克炮側面,射擊軸線與坦克炮軸線平行,稱為並列機槍,由炮手操縱,與坦克炮聯動,並隨炮塔轉動,具備全向射界。此外,有些坦克還會在車體頂部加裝1~2挺機槍作為對空/對地兩用武器。
  • 尚武 冷戰魔炮:以前要用飛機扔原子彈到敵人頭上,現在用大炮就能做到!
    爭霸雖烈、矛盾雖深,雙方卻並未有大規模衝突乃至戰爭發生,故而名為「冷戰」。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第一個就在於雙方手中都有核武器,這是爭霸中最為重要的力量因素,也是雙方比拼的主要焦點。在「核武競賽」的緊張氛圍下,一種號為「冷戰魔炮」的瘋狂兵器,帶著恐怖殺氣來到了世上。核武器是人類有史以來破壞力最為驚人的兵器。用轟炸機運載投放,是核武器發明之初唯一的打擊方式。
  • 鑽進M17自行高射機槍 蘇聯從美國獲得的多用途防空武器
    M17自行高射機槍其實就是M5半履帶裝甲車與M45四聯裝車載高射機槍塔的組合,這種機槍塔在兩側配備4挺M2HB型12.7mm機槍,發射12.7×99mm彈藥,與蘇軍「德什卡」高射機槍使用的12.7×108mm彈藥不同。
  • 用槍打坦克!中國「神槍」曾直接把日軍坦克打開了瓢
    現在人們最熟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反坦克步槍是蘇聯的捷格加廖夫PTRD-41型,在蘇聯、俄羅斯反映衛國戰爭的影視作品力這種口徑14.5mm、手動、單發裝填的反坦克步槍上鏡率極高,幾乎成了反坦克步槍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