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軍備競賽饋贈給這個世界的不僅有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與核潛艇,也有小得多的核彈藥及其運載工具。冷戰時期,美蘇曾積極研發炮兵(包括坦克)用核彈藥,甚至是極不尋常的核裝藥子彈。
開發小口徑核彈藥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就在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積極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當時,蘇方採取了嚴格保密措施,外界對此幾乎一無所知。直到多年後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劃歸哈薩克斯坦管轄,部分深藏在檔案館的資料被解密,大眾才開始知悉一些相當有趣的細節。
一份簡略記錄顯示,蘇聯曾試驗釋放能量僅0.002千噸(即2噸TNT炸藥爆炸力)的微型核彈。另一份文獻中則提到關於輕武器——14.3毫米與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炮彈的核彈藥試驗,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7.62毫米步槍核子彈試驗,用於裝備卡拉什尼科夫輕機槍(RPK)。也就是說,RPK由此成為世界上最小的核彈發射器。
▲卡拉什尼科夫輕機槍(RPK)
核彈微型化的技術原理在於通過採用非常規核武器鈽或鈾及相當奇特的鉲(讀音為kāi)超鈾元素,確切地說,是其同位素與原子量252,從而實現降低重量、縮小尺寸和設計複雜性。該同位素被發現之後,物理學家們被驚呆了。
▲鉲(Californium)是一种放射性金屬元素,是第六個被人工合成出來的超鈾元素,是自然界能自行產生的元素中質量最高的。
解決了鉲的製造問題後,就可將之用於子彈部件。前者形狀類似啞鈴或者鉚釘。少量鉲特種裝藥被揉搓成一個相當工整的小球,置於子彈底部。當採用這種小球時,子彈口徑會從7.62毫米增至8毫米。由於採用了專門設計的特殊觸發引信,核子彈超重。為保持子彈的彈道性能和照顧機槍射手的習慣,科學家們不得不研製出特種火藥,以便提高子彈初速。
儘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多的難題依然層出不窮,尤其是散熱無法解決。眾所周知,任何放射性物質加熱時,都會釋放很大熱量。使用鉲彈心的核子彈發射時,會釋放出大約5瓦特熱量。子彈受熱就會改變引信與炸藥的特性,甚至會因為膨脹而卡在槍管或彈膛,進而引發自爆。
▲核子彈示意圖
為避免這種情況,子彈須被置於專門的冷卻裝置中,那是一塊帶有30發子彈槽的粗大銅板(厚度約15釐米)。彈槽之間的設有管孔,通過加壓,液氨能不間斷地沿管道循環,從而確保彈藥溫度在零下15攝氏度左右。同時,這樣的製冷裝置需要大約200瓦特的電能,加上其自重約110千克,所以還得有專門的冷藏車負責運輸。
發射前,被冷凍的子彈必須提前半個小時取出。如果這段時間沒有完成放入彈艙、佔領陣地、定位瞄準和最終發射這一系列動作,子彈就必須重新放回恆溫器內。如果子彈在冷卻裝置外超過1小時,子彈就要被處理掉。還是因為熱量問題,射手最多允許連發3顆核子彈。
▲資料圖片:蘇聯地下核飛彈井
核子彈另一個難以克服的缺點是殺傷效果不穩定。根據保管的時間與條件、子彈批次及彈藥射中目標的材質,每次爆炸時,子彈能效在100至700千克TNT當量區間波動。
超小型核裝料與原子彈的核裝藥、常規武器的化學炸藥在爆炸時,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差別很大。數噸化學炸藥爆炸時,會釋放數噸高達3000攝氏度的熱氣體。同樣情況下,核子彈卻不向周圍環境釋放核裂變能量,其爆炸衝擊波相當弱,但輻射卻十分可怕。如果機槍射手距離目標不夠遠,他將遭受大劑量的放射性照射。
當然,吐槽了半天核子彈,其實這種武器在實戰中還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比如對付現代主戰坦克,只要被核子彈擊中,後者就能通過瞬間大量釋放熱能,將裝甲鋼板熔化,甚至能把炮塔與履帶「焊接」在坦克車體上。如果用核子彈打擊敵方工事,擊中目標時能「蒸發」掉1立方米的牆體,從而引發整個工事結構性塌方。
▲美國M1A2「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由於這種獨特的鉲彈藥保質期不超過6年,隨著蘇聯解體和項目撤銷,最終沒有一顆核子彈得以保存下來。所有的鉲元素都被重新回收,用於提取超重元素等科研計劃。
願世界不再有核威脅!歡迎轉發分享↗↗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