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緬甸華僑戰工隊

2021-02-23 緬華網

鄭祥鵬 吳章彬

一、成立的背景和經過

    緬甸華僑戰時工作隊(1)(簡稱戰工隊)於1941年12月底在仰光籌備組織,於1942年1月在曼德勒正式成立。它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法西斯軍隊南進以後,緬甸華僑進步青年響應中共中央關於開展太平洋反法西斯廣泛統一戰線的號召,在緬甸僑黨領導下建立起來的一支反法西斯的革命隊伍。它舉起了"中緬印英人民團結起來,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保衛緬甸"的旗幟,首先在仰光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日軍逼近仰光前夕遷往曼德勒,繼續堅持鬥爭。直到1942年5月5日,日軍佔領緬北重鎮臘戌和八莫以後,它才有組織地越過滇緬邊境,撤退回到雲南。雖然只有短短半年的時間,但戰工隊在緬甸的抗日活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重慶《新華日報》曾發表不少有關戰工隊的文章和消息,英國路透社也曾作為一項重要新聞報導戰工隊在緬甸的活動。

    戰工隊是在緬甸華僑抗日救亡運動深入發展的基礎上誕生的。

    1937年七七抗戰以後,緬甸各地華僑愛國人士和進步青年學生,紛紛成立了包括工人、店員、婦女、學生、教育界、文藝界、音樂界和工商界等各種抗日救亡群眾組織,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團結廣大僑胞支持祖國抗戰,並從中培養出一批革命骨幹。1940年中共南方局領導的緬甸僑黨正式建立。從此,緬甸華僑愛國進步運動便在周恩來同志的親切關懷下逐步發展壯大。1941年初皖南事變後,在南方局周恩來同志的保護和精心安排下,一批國內的進步文化界人士疏散到緬甸,其中有張光年、徐邁進、劉惠之、李凌、趙渢、畢朔望、任以沛、黃雨秋、魏磊等。他們在緬甸相繼創辦了《新知周刋》、《僑商報》、《新音樂》等進步報刋,並協助當地華僑發展進步教育事業,舉辦社會科學講座,開展文藝活動,提高了華僑青年的政治覚悟和理論水平,進一步推動了華僑愛國進歩文化運動的廣泛和深入的發展。

    曼德勒是緬甸的故都和第二大城巿。在張培道等同志多年努力之下,這裡的華僑進步組織有比較好的群眾基礎,上層統戰工作做得較好。當時劉惠之、畢朔望和華僑文化界老前輩黃綽卿、黃重遠等創辦的《僑商報》已在這裡問世。當地愛國華僑已成立了緬甸華僑戰時服務團,成員包括有粵、滇、閩籍各界愛國知名人士,團長為粵籍僑領曹忠樓,團務由秘書張培道負責。戰工隊來到曼德勒後,就成為戰時服務團屬下的一支隊伍。1942年1月間,戰工隊又增添了來自仰光和勃生等地的一批進步僑骨幹,隊員人數發展到七十多人。這時才正式舉行戰工隊成立大會。戰工隊隊員全部脫產,他們多數是第一次離開家庭來到這個戰鬥集體,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和工作的。他們過著軍事共產主義式的生活,睡的是通鋪,吃的是大鍋飯。一切經費均由當地愛國僑胞捐助。戰工隊剛到曼德勒時,隊部設在福建會館,後來人數增多,才遷往地方比較寬敞的雲南會館。

二、活動情況

    戰工隊領導由隊委六人組成。他們是:張光年、魏磊、李凌、趙渢、鄭祥鵬和黃雨秋。張光年為總領隊。魏磊兼任隊長。李凌和趙渢兼任音樂指導。戰工隊下設兩個分隊。第一分隊負責宣傳演出,第二分隊負責後勤和安全保衛。第一分隊由黃雨秋兼任政治指導員,吳章彬任第一分隊隊長;第二分隊由鄭祥鵬兼任政治指導員,賈寅嗚任第二分隊隊長(後來賈寅嗚隨一分隊出發參加演出,乃由範正率領二分隊留守隊部和挖掘防空壕。)

 

    緬甸華僑青年組織戰時工作隊。圖為工作隊高舉隊旗在曼德勒市街頭宣傳抗日。走在隊伍前面的是著名詩人張光年(光未然)

    戰工隊隊員來自四面八方,有國內進步文化界人士,有黨員、民先隊員、青年學習社(黨的外圍組織)社員、僑團、僑校骨幹、有工人、店員、新聞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學生等,人才濟濟,基礎較好,又得到當地僑領的熱心贊助和有影響的緬甸僧侶界的同情和支持,所以成立不久,工作很快就開展起來。隊員們平時除學習國際時事和政治理論外,大部分時間就忙於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印發中英緬文的《戰工隊成立宣言》和抗日標語傳單,繪製海報,準備宣傳材料和展覽圖片,自製舞檯燈光道具,排練演出節目,等等。排練的主要節目有《黃河大合唱》、詩劇《團結起來》和小歌劇《黃花曲》。《黃花曲》是張光年(光未然)在國內的舊作(田衝譜曲),歌頌妻子送丈夫上前線打鬼子。《團結起來》是張光年在戰工隊成立之後創作的,內容是揭露日本法西斯的野蠻暴行,號召華、緬、印、英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戰鬥,消滅侵略者。經過不到一個月的準備,戰工隊就在這座安諡寧靜的緬甸故都曼德勒鍁起了抗日的熱浪。

    1942年2月初,戰工隊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抗日示威遊行和宣傳活動,除了隊員和當地僑領們及幾家僑校的師生外,許多緬甸僧侶和青年也加入遊行的行列。遊行隊伍高舉旗幟和抗日標語,並用華語和緬語高呼口號,沿途還張貼和散發用中、緬、英、文印製的標語傳單。"團結起來,徹底消滅野蠻的日本侵略者!""打倒人類的共同敵人日本軍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保衛緬甸!""支持英國、美國和蘇聯!""中國軍隊是來支持我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國軍隊是緬甸的戰友!""民主力量必勝!法西斯必敗!"嘹亮的口號聲此起彼伏,震撼人心。每到一個比較熱鬧的地區或十字路口,戰工隊就把事先準備好的《日寇暴行錄》的大量圖片懸掛出來,等圍觀的群眾較多時,立即舉行演講會,由男女隊員用緬文朗讀戰工隊宣言和發表演說,緬甸進步文化人、愛國的僧侶和青年也帶頭慷慨陳詞,聲討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在演講間歇時間,戰工隊又向群眾演唱和教唱陳𠎀夫用緬文填詞的抗日歌曲《保衛緬甸》和《消滅日本法西斯》。

    農曆春節(二月中旬),戰工隊在雲南會館的舊式舞臺上連續舉行三天公演,招待華僑和緬甸僧侶及各界人士。主要節目是《黃河大合唱》。這是《黃河大合唱》在國外首次演出。由詞作者張光年(光未然)親自擔任朗誦,趙渢指揮,李凌負責舞臺監督和樂隊指導。儘管由於條件限制,樂隊比較簡陋,只有打擊樂器和小提琴、笛子等少量樂器,但隊員們情緖飽滿,演唱認真,配上恰到好處的燈光效果,演出獲得成功。《黃河大合唱》以其磅礡的氣勢,充滿革命激情的歌詞和雄壯優美的曲調,博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黃河大合唱》的演出不僅在當時鬨動了曼德勒,而且對戰後緬甸華僑愛國歌詠運動的廣泛開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

    在曼德勒演出結束後,戰工隊二月下旬就出發到眉苗、叫脈、西保、臘戌、實皆等上緬甸重要城鎮進行巡迴宣傳演出。《黃河大合唱》、《團結起來》和《黃花曲

》等主要節目都受到普遍讚賞,收到良好宣傳效果。在叫脈和西保演出時,應當地閩籍僑胞的要求,臨時増加了用閩南話演唱的民歌和抗戰歌曲,聽眾倍感親切和高興。

    戰工隊從堅持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團結抗日的原則立場出發,對英軍當局和開抵曼德勒協同英軍作戰的中國遠徵軍(第五軍)很注意做團結和支持的工作,同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戰工隊在巡迥演出的第一站眉苗,就專門在大戲院舉行慰勞英國軍人的專場演出。儘管節目都是用華語說唱,但因在演出之前用英語作了簡要介紹,《黃河大合唱》的雄壯激昂的歌聲和《團結起來》的通俗情節均為他們所理解和欣賞。演出後,他們都起立鼓掌表示感謝。戰工隊這次外出巡迴演出,均由曼德勒英軍當局免費提供運輸工具。

    我國遠徵軍第五軍初抵曼德勒時,因語言有困難;戰工隊就提供緬、英文翻譯,幫助他們同英軍當局和有關方面聯繫解決汽油供應和交通運輸等問題,受到第五軍方面的讚賞。戰工隊到臘戌時,也為遠徵軍舉行了慰勞演出,反應很好。三月底戰工隊結束巡迴演出返抵曼德勒時,聽說附近的戰地醫院有一批遠徵軍的傷兵員,就攜帶慰問品專程到醫院慰問,並為他們表演一些小型文藝節目,使遠徵軍官兵深受感動。

三、從緬北撤退

    1942年4月3日是一個交織著悲痛與仇恨的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上午,戰工隊正在舉行工作總結大會,一批敵機突然飛臨曼德勒上空,進行瘋狂的轟炸和交叉掃射。雲南會館也成為敵機襲擊的目標之一。大部分隊員由於及時躲進防空壕而安然無恙。(防空壕是一分隊外出巡迥宣傳期間,由留守隊部的二分隊同志強挖掘的。)然而仍有三名同志(黨員李乃、尹堅君和炊事員楊師傅)不幸殉難,有兩位女同志(陶朔玉和黃君柵)受重傷。

    4月3日的轟炸,標誌著緬甸戰局的迅速惡化。對於戰工隊來說,它也是一個轉折點。轟炸以後,曼德勒頓時變成火海,城巿陷於一片混亂,加上瘟疫(主要是霍亂來)流行,人心惶惶,當地居民和僑胞紛紛疏散。形勢的突然變化,迫使戰工隊不得不作出撤離曼德勒的決定。除一小部分隊員護送兩位重傷員到南北重鎮密支那護理療養外,其餘大部分隊員則乘船前往緬北另一重鎮八莫。《僑商報》的同志也和我們同船,他們還攜帶報社的全部鉛字和印刷機噐。我們原來打算以八莫作為新的基地繼續開展抗日活動。然而戰局出人意料地急轉直下,使我們這個打算無法實現。日軍在佔領首都仰光和緬南重鎮東籲之後,立即向北推進。戰工隊到達八莫沒有幾天,當地的僑胞又星夜往雲南方向逃難。戰工隊領導遂作出有組織地分批撤退回國的決定,一部分隊員先從八莫和臘戌乘汽車回昆明,其餘大部分隊員則前往密支那,以便同那裡的小部分隊員和傷員會合。隊伍剛到達密支那,壞消息又接踵而至。4月30日臘戍失守,5月2日和3日,曼德勒和八莫相繼淪陷。戰工隊領導經過多方努力,用重金租得兩條小船,全體隊員連同傷員就在五日清晨渡江北上。登岸之後,又分乘卡車走了一段路程,直到高山擋路,卡車無法前進,全體才下車步行,爬山越嶺,沿著馬幫小道行進。開頭兩三天,不斷有敵機在空中盤旋追蹤,有時還俯衝掃射和扔炸彈。事後我們才知道,就在我們撤離密支那的第三天,日軍的鐵蹄就踏進了這座緬北重鎮。為了躲避敵機,隊伍有時不得不晝宿夜行。剛跨過滇緬邊境線,越過大雪山(高黎貢山),進入雲南境內之後,又傳來日軍已經佔領騰衝的消息,於是隊伍不得不繞道北上,橫渡水流湍急險惡的怒江。經過大約二十多天的長途跋涉,才於5月底到達瓦寚。然後分乘由華僑領袖陳嘉庚領導的"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胞總會"派來的,由馬來亞華僑司機駕駛的卡車直奔昆明。

四、堅持革命,繼續戰鬥

    戰工隊的同志,除了隊長魏磊和隊員陳淑玉、陳寶泉不幸在途中犧牲,隊員陳杰夫陷身緬甸外,大部分安全抵達昆明。在當時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下,為了保存力量,準備繼續戰鬥,隊員們在南方局、雲南省地下組織和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鄭易齋諸先生的關懷和大力幫助之下,大部分人得到妥善的安置,分散隱蔽。在各個不同崗位上堅持革命工作或學習。他們大致分散在以下幾個地方:

    一、一部分隊員安排在滇軍十八師二團三營營長朱家璧同志創辦的"民運隊"。他們是:鄭祥鵬、王楚惠、張春材、楊匡民、黃君珊、朱梅、朱同、尹月齊、杜正平、林季陽和陳振華。朱家璧負擔了隊員們的全部費用。後因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壓力,戰工隊隊員乃先後疏散到其他地方活動。

    二、一部分隊員參加雲南愛國人士朱嘉錫率領的滇西抗日武裝。他們是:蔡時敏、範正、賴舵風、謝非敏、鍾國淼(鍾月波,已故)、馮中生(已故)、許漫夫(已故)等。他們接受組織的派遣,奔赴西南抗日前線,為保衛祖國邊疆繼續戰鬥。

    三、一部分隊員到建水縣建民中學和個舊錫礦子弟學校執教或學習。在建水的有:楊章熹、王一芒、杜堅、黃開昌、陳東明、楊維書、劉金柳、顏毓榮(已故)、黃雨秋(已故)。張春材、楊匡民、朱同、朱梅、杜正平等後來也到過這裡工作。在個舊的有:李春輝(林紀群,緬甸僑黨創始人)、尹月齊、黃君珊(已故)、賈寅嗚、孫治文等。

    四、一部分隊員到路南的中小學和幼兒園工作。他們是:張光年、趙渢、林景章、陳凱瑞、鄭祥鵬、王楚惠、陳振華、許漫夫、賴舵風等。他們曾得到當時雲大附中校長楊春洲、路南縣教育局長楊一波(已故)的大力幫助。

    五、一部分由組織上調回重慶新華日報工作。他們是《僑商報》的徐邁進、劉惠之、任以沛和戰工隊的石銘(時流)和賈寅鳴。

    六、進西南聯大學習的有王漢斌,還有後來從國立華僑二中轉來的馮碧蕉。王漢斌同志後在國內參加領導學生運動。馮碧蕉戰後也留在國內工作。

    七、一部分隊員回福建家鄉,隱蔽一個時期以後又繼續參加當地革命。他們是:吳穎瑞(吳學誠)、林鴻珠、䔥崗、陳尊法等。吳穎瑞同志於解放前夕在廈門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為祖國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八、一部分同志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隱蔽以後,由組織上調回學習。他們當中有鄭祥鵬、王楚惠、黃君珊、石銘和劉惠之。

    九、一部分隊員,或因人口較多,一時安排有困難,或因有較好的社會關係,得到組識上的鼓勵和同意,隨親友去上海、桂林等地隱蔽,或在重慶附近工作和學習。他們當中有李凌、陳雲楓、陳凱聲(陳致遠)、陳能亮(陳宏輝)、馮勵冬、張素梅(後病故)、吳章彬、陳秋雲、吳章煥等。他們在比較困難的環境下單獨作戰,並設法同戰工隊的戰友們儘可能保持聯繫。1943年吳章彬在四川涪陵涪光中學和高家鎮琢成中學教書時,還利用舉行畢業典禮的機會,排練演出《黃河大合唱》(演出其中的船夫曲、黃河頌、對口曲、黃水謡、保衛黃河)。

    十、畢朔望和陶朔玉同志由組識上派去印度工作。後來吳章彬、陳秋雲和吳章煥也從重慶到印度辦報、教書或學習。他們還曾於1946年在加爾各答組織華僑中小學生排練演出《黃河大合唱》。

    上述戰工隊隊員,無論在前線或在後方,無論是工作或學習,都繼續發揚戰工隊的優良傳統,堅持不懈地為祖國的革命事業英勇奮鬥。抗戰勝利後,除一部分同志留在國內參加革命外,大部分同志先後重返緬甸。他們分散到工人、店員、婦女、青年、學生、工商界、文藝界、教育界和新聞界中間積極開展工作,成為當地華僑愛國民主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團結廣大愛國僑胞,支持祖國人民解放事業,擁護新中國,發展中緬人民友好關係等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大多回國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分別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外交、文藝、新聞、教育、僑務等各條戰線服務,有些同志還在政府、僑務、文藝部門擔任領導工作。他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祖國四化建設的宏偉事業繼續作出自已的貢獻。

****廣而告之*****

http://www.myanmaplatform.com/newsc/949/6.html


myanmaplatform(緬甸平臺緬文網站)

www.myanmaplatform.com


緬華網微信號:mhw_mm

緬華網微信二維碼:

掃一掃或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相關焦點

  • 華僑抗戰史記1928-1945年(下)
    緬甸華僑義勇工程隊而全國抗戰爆發之初,緬甸華僑張瑞隆先生即出資招募華僑青年160人,組成1個連的緬甸華僑救國軍。除在密支那之華僑搶運隊,不及撤退,困於緬甸,後隨中國遠徵軍撤赴印度外,其餘在滇緬路的華僑搶運隊,都完成了任務。日軍進攻緬甸後,國民政府應英國政府的請求。分別隨中國遠徵軍1942年第一次入緬作戰,第1943年隨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1944年初參加滇西反攻戰役,均負責隨軍運輸。
  • FIRST看點:一位在臺灣學電影的緬甸華僑,拍了一部2020的「私記憶」
    緬甸「母親河」伊洛瓦底江自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發源,在這裡匯聚並衝擊出一片平坦沃土。密支那所在的克欽邦,位於緬甸最北部,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與中國人口頭上的、通常意義上的「緬北」——緬甸撣邦北部一些特區——相比,這裡的關鍵詞不是詐騙和賭場,而是「礦」。密支那緊鄰盛產翡翠的帕敢礦區,以及盛產琥珀的德乃原始森林。克欽邦大部分被國境線圍繞,因此這裡的居民也大多是跨境民族。
  • 【歷史足跡】在緬甸的中國抗日將士墓地的現狀
    華僑說,之所以這個「サ」仍然還保留,那是緬甸人不知道其中的奧妙。當時我在悲傷之餘仍然有一點慰籍,我們官兵的痕跡總算是沒有徹底消失。但是這些年我再次去,結果非常失望:這個「サ」大門已經消失了!!!!但是很多人相信這是迄今為止緬甸唯一存在的「中國遠徵軍紀念碑」紀念碑,有一位中國華僑老人終日廝守著這座紀念碑,他就是80多歲的楊伯方老人(已故)。這位參加過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後撤退到了印度的老兵告訴我們,緬甸人搗毀不僅搗毀了「中國遠徵軍200師同古會戰紀念碑」,而且把華人學校也「收歸國有」。
  • 緬甸遠徵軍墓地調查 關照亡靈上我們是失敗者
    第一種說法:20世紀50年代,人民解放軍一路南下,盤踞在雲南的國民黨軍部分被殲滅,剩餘2000多人逃往緬甸。後來緬甸政府派出萬人部隊試圖剿滅他們,結果被打得大敗。這些國民黨孤軍後來成為緬甸政府的心腹大患而又無可奈何。最後,緬甸人只好拿在緬甸各地的遠徵軍的墓地撒氣,派人搗毀了墓地。
  • 第353期·【史學研究】多層外交與救護僑胞:國民政府對戰後緬甸歸僑遣返危機的處置
    筆者赴仰光國家檔案局查閱最新解密的緬甸外交檔案,結合國民政府檔案、中外報紙、僑刊等多方史料,以國民政府圍繞緬甸歸僑遣返危機的交涉為中心,翔實考察國民政府在救護華僑和僑務外交中的策略、成效和不足,以資借鑑。英國殖民者自19世紀佔領緬甸後,實施自由移民政策以開發緬甸資源,緬甸的印僑、華僑數量迅速增長。
  • 緬甸內戰為何總扯上中國
    微博@落雪天涯001 圖3月13日16時30分許,緬甸軍機炸彈落入中方境內,造成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大水桑樹村正在甘蔗地作業的無辜平民4死9傷。環球時報稱,這是緬軍空軍一周內第三次對中國境內投彈。當晚,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緊急召見緬甸駐華大使帝林翁,就緬軍機炸彈造成中方人員死傷提出嚴正交涉。
  • 緬甸內戰為何總扯上中國?
    在中緬邊境地區位於緬甸一側的克欽邦和撣邦,幾支少數民族的武裝組成了同盟軍,與緬甸政府軍展開了激烈的對抗。 而其中有一支正是由一位華人領導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這位華人是誰?緬甸為什麼會發生內戰?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曾於今年1月21日發文《果敢往事:緬甸內戰為何有華人軍隊》,對發生的事情做了一個簡要的概述。
  • 【華僑動態】華僑基金首席戰略顧問馮滬祥獲頒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勳章
    華僑基金首席戰略顧問馮滬祥先生近日獲頒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以表彰其爺爺馮麟閣老將軍及大伯馮庸將軍為中國抗戰勝利建立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
  • 【東南亞研究】方芸:寮國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建設
    寮國華僑華人不僅包括了學界傳統意義上的華僑華人,即歷史上不同時期,從中國、周邊國家遷移到寮國,取得寮國國籍和寮國僑民身份或仍保留中國國籍但獲得寮國永久居留權的華僑華人及其後代,而且還包括了移居時間不長。但人口規模遠超傳統華僑華人的中國大陸新移民。歷史上的寮國華僑華人的地位如何?寮國華僑華人社會發展現狀如何?在中老兩國關係中有何作用?新的機遇又帶來怎樣的挑戰?
  • 華僑城坪山20萬平綜合體項目動工
    華僑城坪山綜合體位於坪山區中山大道與體育二路交匯處西南側,項目佔地2.46萬平米,建築面積約19.69萬平米,地處深圳市坪山區核心CBD,位於坪山區坪山大道與體育二路交匯處西南側。2019年1月11日,華僑城以底價23.34億元競得該地。
  • 緬甸空戰(14)~且戰且退~
    以英國皇家空軍、中國空軍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飛虎隊)、美國陸軍航空兵為代表的的盟軍戰機與日本陸軍航空兵展開了時間長達4年的空中較量,其最終結果,就是日軍在1945年5月被徹底趕出了緬甸的天空和陸地,盟軍最終收復緬甸全境。
  • 這些地方,為何都以華僑華人之名命名?
    美國紐約——紀念「逆行者」華裔英雄 二十年前的9月11日,華裔青年曾喆(Zack Zeng)在上班途中看到世貿中心遭遇恐襲,原本可以安全撤離的他,急匆匆地和媽媽說了句「媽,我沒事,我要去救人。」便掛斷電話,逆行去救人。誰曾想這通電話後,曾喆在救人過程中不幸去世,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8歲。
  • 朱諾-果敢往事:緬甸內戰為何有華人軍隊
    這一片地區古代是西南少數民族世代生息的地方,在元、明時期都曾歸屬中國管轄,但由於地理的原因,並沒有受到中央政府實質性的控制。果敢地圖 1661年,南明的末代皇帝朱由榔(永曆帝)兵敗騰衝,躲進緬甸避難,為緬甸王收留。
  • 最後的中國遠徵軍戰士,流落緬甸70年絕不入籍,只說我是中國人!
    更甚者,在戰爭結束後,有上千遠徵士兵因為各種原因,被迫留在了緬甸。這位老人叫李光鈿,他已經95歲,留在緬甸將近75年了!對於緬甸而言,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有些倔強而又不合群的華人老者,但是對於二戰,對於抗日戰爭,對於中國人而言,他卻是最後一位健在的中國遠徵軍了!
  • 盧森堡CSV政要親切會見華僑華人代表,邀請積極參政議政
    他說,為了維護華僑華人社團的合法權益,盧森堡的華僑華人,非常有必要積極地參政議政,進一步融入到盧森堡多元化社會裡面去。(編者備註:根據盧森堡統計署截止2017年1月1日統計數據顯示:在盧登記在冊的中國國籍人數為3222人。)
  • 1918年俄國內戰華僑陷入困境 北洋政府武裝撤僑
    告急文電雪片般地從海參崴飛往北京:同胞正在挨餓,一些華僑的日均糧食只有4兩……同胞正被劫掠,無論「紅」「白」,只要是扛著槍的老毛子,都把華僑當做予取予奪的金庫……同胞正被屠殺,俄羅斯相互對立的武裝派系,都強拉華僑的壯丁,套上一件髒兮兮的軍裝,這些只聽得懂「烏拉」的中國人,就被投入到了槍林彈雨之中。
  • 緬甸歷史真能吹~中國出動600萬騎兵+2000萬步兵,才勉強打贏緬甸?
    但這些看似逆天的戰爭記載,比起我們的鄰國緬甸,統統弱爆了。緬甸有一本著名的官修史書,叫《琉璃宮史》,是緬甸貢榜王朝第六世王巴基道在位時(公元1819- 1837),組織13位僧俗學者歷時四年編寫的一部編年史籍。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琉璃宮史》是一部研究緬甸歷史文化的重要史籍,對東南亞歷史的研究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 緬甸為什麼1天內突然宣布遷都?
    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緬甸經濟均衡發展,緩和整個緬甸尖銳的民族矛盾。撮其要,記其事。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始終。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墜。逞幹戈,尚遊說。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 緬甸的以夷制夷 & 以華制華
    」的補充南洋伯 Maung Chan 小弟在胞波網深切解讀並立體形象化了緬甸新政新人新事新信號的內涵:*詭異心態---疑心重! 不信就請看第一次統一緬甸的蒲甘王朝阿奴律陀王(1044-1077年):1.他皈依直通(Thatong)國僧阿羅漢(Arahan)的真正佛教。
  • 緬甸風雲錄
    翁山蘇姬的真實故事當地時間2月1日,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下稱民盟)發言人苗紐(Myo Nyunt)表示,緬甸總統溫敏、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及一些民盟高級官員當天凌晨被軍方扣押。緬甸軍方電視臺報導,總統府宣布將國家權力移交給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據此前相關媒體報導,2020年底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完成緬甸大選計票工作,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贏得多數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