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祥鵬 吳章彬
一、成立的背景和經過
緬甸華僑戰時工作隊(1)(簡稱戰工隊)於1941年12月底在仰光籌備組織,於1942年1月在曼德勒正式成立。它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法西斯軍隊南進以後,緬甸華僑進步青年響應中共中央關於開展太平洋反法西斯廣泛統一戰線的號召,在緬甸僑黨領導下建立起來的一支反法西斯的革命隊伍。它舉起了"中緬印英人民團結起來,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保衛緬甸"的旗幟,首先在仰光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日軍逼近仰光前夕遷往曼德勒,繼續堅持鬥爭。直到1942年5月5日,日軍佔領緬北重鎮臘戌和八莫以後,它才有組織地越過滇緬邊境,撤退回到雲南。雖然只有短短半年的時間,但戰工隊在緬甸的抗日活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重慶《新華日報》曾發表不少有關戰工隊的文章和消息,英國路透社也曾作為一項重要新聞報導戰工隊在緬甸的活動。
戰工隊是在緬甸華僑抗日救亡運動深入發展的基礎上誕生的。
1937年七七抗戰以後,緬甸各地華僑愛國人士和進步青年學生,紛紛成立了包括工人、店員、婦女、學生、教育界、文藝界、音樂界和工商界等各種抗日救亡群眾組織,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團結廣大僑胞支持祖國抗戰,並從中培養出一批革命骨幹。1940年中共南方局領導的緬甸僑黨正式建立。從此,緬甸華僑愛國進步運動便在周恩來同志的親切關懷下逐步發展壯大。1941年初皖南事變後,在南方局周恩來同志的保護和精心安排下,一批國內的進步文化界人士疏散到緬甸,其中有張光年、徐邁進、劉惠之、李凌、趙渢、畢朔望、任以沛、黃雨秋、魏磊等。他們在緬甸相繼創辦了《新知周刋》、《僑商報》、《新音樂》等進步報刋,並協助當地華僑發展進步教育事業,舉辦社會科學講座,開展文藝活動,提高了華僑青年的政治覚悟和理論水平,進一步推動了華僑愛國進歩文化運動的廣泛和深入的發展。
曼德勒是緬甸的故都和第二大城巿。在張培道等同志多年努力之下,這裡的華僑進步組織有比較好的群眾基礎,上層統戰工作做得較好。當時劉惠之、畢朔望和華僑文化界老前輩黃綽卿、黃重遠等創辦的《僑商報》已在這裡問世。當地愛國華僑已成立了緬甸華僑戰時服務團,成員包括有粵、滇、閩籍各界愛國知名人士,團長為粵籍僑領曹忠樓,團務由秘書張培道負責。戰工隊來到曼德勒後,就成為戰時服務團屬下的一支隊伍。1942年1月間,戰工隊又增添了來自仰光和勃生等地的一批進步僑骨幹,隊員人數發展到七十多人。這時才正式舉行戰工隊成立大會。戰工隊隊員全部脫產,他們多數是第一次離開家庭來到這個戰鬥集體,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和工作的。他們過著軍事共產主義式的生活,睡的是通鋪,吃的是大鍋飯。一切經費均由當地愛國僑胞捐助。戰工隊剛到曼德勒時,隊部設在福建會館,後來人數增多,才遷往地方比較寬敞的雲南會館。
二、活動情況
戰工隊領導由隊委六人組成。他們是:張光年、魏磊、李凌、趙渢、鄭祥鵬和黃雨秋。張光年為總領隊。魏磊兼任隊長。李凌和趙渢兼任音樂指導。戰工隊下設兩個分隊。第一分隊負責宣傳演出,第二分隊負責後勤和安全保衛。第一分隊由黃雨秋兼任政治指導員,吳章彬任第一分隊隊長;第二分隊由鄭祥鵬兼任政治指導員,賈寅嗚任第二分隊隊長(後來賈寅嗚隨一分隊出發參加演出,乃由範正率領二分隊留守隊部和挖掘防空壕。)
緬甸華僑青年組織戰時工作隊。圖為工作隊高舉隊旗在曼德勒市街頭宣傳抗日。走在隊伍前面的是著名詩人張光年(光未然)
戰工隊隊員來自四面八方,有國內進步文化界人士,有黨員、民先隊員、青年學習社(黨的外圍組織)社員、僑團、僑校骨幹、有工人、店員、新聞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學生等,人才濟濟,基礎較好,又得到當地僑領的熱心贊助和有影響的緬甸僧侶界的同情和支持,所以成立不久,工作很快就開展起來。隊員們平時除學習國際時事和政治理論外,大部分時間就忙於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印發中英緬文的《戰工隊成立宣言》和抗日標語傳單,繪製海報,準備宣傳材料和展覽圖片,自製舞檯燈光道具,排練演出節目,等等。排練的主要節目有《黃河大合唱》、詩劇《團結起來》和小歌劇《黃花曲》。《黃花曲》是張光年(光未然)在國內的舊作(田衝譜曲),歌頌妻子送丈夫上前線打鬼子。《團結起來》是張光年在戰工隊成立之後創作的,內容是揭露日本法西斯的野蠻暴行,號召華、緬、印、英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戰鬥,消滅侵略者。經過不到一個月的準備,戰工隊就在這座安諡寧靜的緬甸故都曼德勒鍁起了抗日的熱浪。
1942年2月初,戰工隊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抗日示威遊行和宣傳活動,除了隊員和當地僑領們及幾家僑校的師生外,許多緬甸僧侶和青年也加入遊行的行列。遊行隊伍高舉旗幟和抗日標語,並用華語和緬語高呼口號,沿途還張貼和散發用中、緬、英、文印製的標語傳單。"團結起來,徹底消滅野蠻的日本侵略者!""打倒人類的共同敵人日本軍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保衛緬甸!""支持英國、美國和蘇聯!""中國軍隊是來支持我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國軍隊是緬甸的戰友!""民主力量必勝!法西斯必敗!"嘹亮的口號聲此起彼伏,震撼人心。每到一個比較熱鬧的地區或十字路口,戰工隊就把事先準備好的《日寇暴行錄》的大量圖片懸掛出來,等圍觀的群眾較多時,立即舉行演講會,由男女隊員用緬文朗讀戰工隊宣言和發表演說,緬甸進步文化人、愛國的僧侶和青年也帶頭慷慨陳詞,聲討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在演講間歇時間,戰工隊又向群眾演唱和教唱陳𠎀夫用緬文填詞的抗日歌曲《保衛緬甸》和《消滅日本法西斯》。
農曆春節(二月中旬),戰工隊在雲南會館的舊式舞臺上連續舉行三天公演,招待華僑和緬甸僧侶及各界人士。主要節目是《黃河大合唱》。這是《黃河大合唱》在國外首次演出。由詞作者張光年(光未然)親自擔任朗誦,趙渢指揮,李凌負責舞臺監督和樂隊指導。儘管由於條件限制,樂隊比較簡陋,只有打擊樂器和小提琴、笛子等少量樂器,但隊員們情緖飽滿,演唱認真,配上恰到好處的燈光效果,演出獲得成功。《黃河大合唱》以其磅礡的氣勢,充滿革命激情的歌詞和雄壯優美的曲調,博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黃河大合唱》的演出不僅在當時鬨動了曼德勒,而且對戰後緬甸華僑愛國歌詠運動的廣泛開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
在曼德勒演出結束後,戰工隊二月下旬就出發到眉苗、叫脈、西保、臘戌、實皆等上緬甸重要城鎮進行巡迴宣傳演出。《黃河大合唱》、《團結起來》和《黃花曲
》等主要節目都受到普遍讚賞,收到良好宣傳效果。在叫脈和西保演出時,應當地閩籍僑胞的要求,臨時増加了用閩南話演唱的民歌和抗戰歌曲,聽眾倍感親切和高興。
戰工隊從堅持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團結抗日的原則立場出發,對英軍當局和開抵曼德勒協同英軍作戰的中國遠徵軍(第五軍)很注意做團結和支持的工作,同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戰工隊在巡迥演出的第一站眉苗,就專門在大戲院舉行慰勞英國軍人的專場演出。儘管節目都是用華語說唱,但因在演出之前用英語作了簡要介紹,《黃河大合唱》的雄壯激昂的歌聲和《團結起來》的通俗情節均為他們所理解和欣賞。演出後,他們都起立鼓掌表示感謝。戰工隊這次外出巡迴演出,均由曼德勒英軍當局免費提供運輸工具。
我國遠徵軍第五軍初抵曼德勒時,因語言有困難;戰工隊就提供緬、英文翻譯,幫助他們同英軍當局和有關方面聯繫解決汽油供應和交通運輸等問題,受到第五軍方面的讚賞。戰工隊到臘戌時,也為遠徵軍舉行了慰勞演出,反應很好。三月底戰工隊結束巡迴演出返抵曼德勒時,聽說附近的戰地醫院有一批遠徵軍的傷兵員,就攜帶慰問品專程到醫院慰問,並為他們表演一些小型文藝節目,使遠徵軍官兵深受感動。
三、從緬北撤退
1942年4月3日是一個交織著悲痛與仇恨的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上午,戰工隊正在舉行工作總結大會,一批敵機突然飛臨曼德勒上空,進行瘋狂的轟炸和交叉掃射。雲南會館也成為敵機襲擊的目標之一。大部分隊員由於及時躲進防空壕而安然無恙。(防空壕是一分隊外出巡迥宣傳期間,由留守隊部的二分隊同志強挖掘的。)然而仍有三名同志(黨員李乃、尹堅君和炊事員楊師傅)不幸殉難,有兩位女同志(陶朔玉和黃君柵)受重傷。
4月3日的轟炸,標誌著緬甸戰局的迅速惡化。對於戰工隊來說,它也是一個轉折點。轟炸以後,曼德勒頓時變成火海,城巿陷於一片混亂,加上瘟疫(主要是霍亂來)流行,人心惶惶,當地居民和僑胞紛紛疏散。形勢的突然變化,迫使戰工隊不得不作出撤離曼德勒的決定。除一小部分隊員護送兩位重傷員到南北重鎮密支那護理療養外,其餘大部分隊員則乘船前往緬北另一重鎮八莫。《僑商報》的同志也和我們同船,他們還攜帶報社的全部鉛字和印刷機噐。我們原來打算以八莫作為新的基地繼續開展抗日活動。然而戰局出人意料地急轉直下,使我們這個打算無法實現。日軍在佔領首都仰光和緬南重鎮東籲之後,立即向北推進。戰工隊到達八莫沒有幾天,當地的僑胞又星夜往雲南方向逃難。戰工隊領導遂作出有組織地分批撤退回國的決定,一部分隊員先從八莫和臘戌乘汽車回昆明,其餘大部分隊員則前往密支那,以便同那裡的小部分隊員和傷員會合。隊伍剛到達密支那,壞消息又接踵而至。4月30日臘戍失守,5月2日和3日,曼德勒和八莫相繼淪陷。戰工隊領導經過多方努力,用重金租得兩條小船,全體隊員連同傷員就在五日清晨渡江北上。登岸之後,又分乘卡車走了一段路程,直到高山擋路,卡車無法前進,全體才下車步行,爬山越嶺,沿著馬幫小道行進。開頭兩三天,不斷有敵機在空中盤旋追蹤,有時還俯衝掃射和扔炸彈。事後我們才知道,就在我們撤離密支那的第三天,日軍的鐵蹄就踏進了這座緬北重鎮。為了躲避敵機,隊伍有時不得不晝宿夜行。剛跨過滇緬邊境線,越過大雪山(高黎貢山),進入雲南境內之後,又傳來日軍已經佔領騰衝的消息,於是隊伍不得不繞道北上,橫渡水流湍急險惡的怒江。經過大約二十多天的長途跋涉,才於5月底到達瓦寚。然後分乘由華僑領袖陳嘉庚領導的"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胞總會"派來的,由馬來亞華僑司機駕駛的卡車直奔昆明。
四、堅持革命,繼續戰鬥
戰工隊的同志,除了隊長魏磊和隊員陳淑玉、陳寶泉不幸在途中犧牲,隊員陳杰夫陷身緬甸外,大部分安全抵達昆明。在當時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下,為了保存力量,準備繼續戰鬥,隊員們在南方局、雲南省地下組織和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鄭易齋諸先生的關懷和大力幫助之下,大部分人得到妥善的安置,分散隱蔽。在各個不同崗位上堅持革命工作或學習。他們大致分散在以下幾個地方:
一、一部分隊員安排在滇軍十八師二團三營營長朱家璧同志創辦的"民運隊"。他們是:鄭祥鵬、王楚惠、張春材、楊匡民、黃君珊、朱梅、朱同、尹月齊、杜正平、林季陽和陳振華。朱家璧負擔了隊員們的全部費用。後因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壓力,戰工隊隊員乃先後疏散到其他地方活動。
二、一部分隊員參加雲南愛國人士朱嘉錫率領的滇西抗日武裝。他們是:蔡時敏、範正、賴舵風、謝非敏、鍾國淼(鍾月波,已故)、馮中生(已故)、許漫夫(已故)等。他們接受組織的派遣,奔赴西南抗日前線,為保衛祖國邊疆繼續戰鬥。
三、一部分隊員到建水縣建民中學和個舊錫礦子弟學校執教或學習。在建水的有:楊章熹、王一芒、杜堅、黃開昌、陳東明、楊維書、劉金柳、顏毓榮(已故)、黃雨秋(已故)。張春材、楊匡民、朱同、朱梅、杜正平等後來也到過這裡工作。在個舊的有:李春輝(林紀群,緬甸僑黨創始人)、尹月齊、黃君珊(已故)、賈寅嗚、孫治文等。
四、一部分隊員到路南的中小學和幼兒園工作。他們是:張光年、趙渢、林景章、陳凱瑞、鄭祥鵬、王楚惠、陳振華、許漫夫、賴舵風等。他們曾得到當時雲大附中校長楊春洲、路南縣教育局長楊一波(已故)的大力幫助。
五、一部分由組織上調回重慶新華日報工作。他們是《僑商報》的徐邁進、劉惠之、任以沛和戰工隊的石銘(時流)和賈寅鳴。
六、進西南聯大學習的有王漢斌,還有後來從國立華僑二中轉來的馮碧蕉。王漢斌同志後在國內參加領導學生運動。馮碧蕉戰後也留在國內工作。
七、一部分隊員回福建家鄉,隱蔽一個時期以後又繼續參加當地革命。他們是:吳穎瑞(吳學誠)、林鴻珠、䔥崗、陳尊法等。吳穎瑞同志於解放前夕在廈門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為祖國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八、一部分同志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隱蔽以後,由組織上調回學習。他們當中有鄭祥鵬、王楚惠、黃君珊、石銘和劉惠之。
九、一部分隊員,或因人口較多,一時安排有困難,或因有較好的社會關係,得到組識上的鼓勵和同意,隨親友去上海、桂林等地隱蔽,或在重慶附近工作和學習。他們當中有李凌、陳雲楓、陳凱聲(陳致遠)、陳能亮(陳宏輝)、馮勵冬、張素梅(後病故)、吳章彬、陳秋雲、吳章煥等。他們在比較困難的環境下單獨作戰,並設法同戰工隊的戰友們儘可能保持聯繫。1943年吳章彬在四川涪陵涪光中學和高家鎮琢成中學教書時,還利用舉行畢業典禮的機會,排練演出《黃河大合唱》(演出其中的船夫曲、黃河頌、對口曲、黃水謡、保衛黃河)。
十、畢朔望和陶朔玉同志由組識上派去印度工作。後來吳章彬、陳秋雲和吳章煥也從重慶到印度辦報、教書或學習。他們還曾於1946年在加爾各答組織華僑中小學生排練演出《黃河大合唱》。
上述戰工隊隊員,無論在前線或在後方,無論是工作或學習,都繼續發揚戰工隊的優良傳統,堅持不懈地為祖國的革命事業英勇奮鬥。抗戰勝利後,除一部分同志留在國內參加革命外,大部分同志先後重返緬甸。他們分散到工人、店員、婦女、青年、學生、工商界、文藝界、教育界和新聞界中間積極開展工作,成為當地華僑愛國民主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團結廣大愛國僑胞,支持祖國人民解放事業,擁護新中國,發展中緬人民友好關係等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大多回國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分別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外交、文藝、新聞、教育、僑務等各條戰線服務,有些同志還在政府、僑務、文藝部門擔任領導工作。他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祖國四化建設的宏偉事業繼續作出自已的貢獻。
****廣而告之*****
http://www.myanmaplatform.com/newsc/949/6.html
myanmaplatform(緬甸平臺緬文網站)
www.myanmaplatform.com
緬華網微信號:mhw_mm
緬華網微信二維碼:
掃一掃或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