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9日,伊朗將舉行總統大選,六位候選人將進行最終角逐,但之前的5月14日也是一個關鍵的日子。
2008年3月到5月,伊朗最大的少數宗教族群巴哈伊教(Baha'i Faith)的7位領袖相繼被當局逮捕,並判處20年有期徒刑。2013年,4位聯合國的人權專家發表聯合聲明,敦促伊朗無條件釋放這些犯人,但至今無果。
2017年是伊朗巴哈伊領袖被逮捕的9周年,全世界的巴哈伊信徒會在每年的5月14日舉行活動,呼籲宗教自由。而伊朗的換屆也會影響到國內宗教寬容的程度,進而影響非穆斯林民眾的政治經濟活動和生活。
伊朗的7位巴哈伊領袖,來源:BahaitTeachings
巴哈伊教
伊朗是一個穆斯林佔據總人口98%以上的國家,其中什葉派穆斯林佔穆斯林群體的90%左右,其他信仰如巴哈伊教、基督教、猶太教、拜火教等共佔不到2%。巴哈伊是伊朗人數最多的少數宗教信仰,但不被伊朗憲法所承認和保護,這與它的歷史和教義密不可分。
伊朗人口與宗教分布來,源:CIA World Factbook
19世紀世界的巨變導致許多「新宗教」的行成,比如在明治時期(1868-1912年)的日本、殖民主義瓦解之後的非洲和印度。作為對現實生活的回應,「新宗教」和綿延不絕的宗教史相一致,迎合了追隨者的需要,滿足了他們的願望。
華萊士(R. Wallis)在1984年根據「新宗教」回應世界的方式將它們劃分為三個類別:肯定世界(world-affirming)、否定世界(world-denying)、適應世界(world-accommodating)。
它們與既有宗教的關係也有三種,即擴展完善或實踐一種既有宗教、取代既有宗教、或引入一種可選擇的新宗教。
巴哈伊教就是一種出自什葉派伊斯蘭教的「新宗教」,由米爾扎·海珊·阿里·努裡(Mirza Husayn Ali Nuri,1817-1892)創立於19世紀中葉的伊朗,而世人所知的「巴哈烏拉(Baha'u'llah)」實際上是他採用的宗教頭銜。
米爾扎·海珊·阿里·努裡即「巴哈烏拉」,來源:wikiwand
巴哈伊教源於1844年設拉子的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Sayyid Ali Muhammad,1819-1850)所創立的「巴布教派(The Babis)」,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稱「巴布(The Bab)」。
巴布早年信奉什葉派伊斯蘭教,後對伊朗的封建統治和上層人物的頑固守舊感到不滿,想要通過宗教改革「剷除人間不平,消除壓迫剝削,建立公平正義的幸福王國」,遂建立「巴布教派」。
而米爾扎·海珊·阿里·努裡本人在「巴布教派」初創時就成為一名信徒。「巴布教派」由於對統治階層的威脅,一直受到伊朗當局的迫害,巴布於1850年被處死,米爾扎·海珊·阿里·努裡也於1852年被拘禁於德黑蘭的黑獄,並經歷了自己的啟示異象,「巴哈伊教」由他而出。
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即「巴布」
來源:iranpoliticsclub.net
巴哈伊教在伊朗
「巴哈伊教」雖是「肯定世界」派別的代表,也並非想要取代既有宗教,但它的教義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將會出現不同的「先知」作為代表對人類進行教化。
因此,亞拉伯罕、摩西、佛陀、瑣羅亞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哈烏拉都是先知聖使,而這與伊斯蘭教認為的穆罕默德的「封印先知」和《古蘭經》的終極地位相牴觸。
此外,「巴哈伊教」的教義有一些促進社會改革的內容,如提高女性地位、興辦教育醫療機構、發展農業技術等,傳播廣泛並吸引了大批追隨者,因此一直遭到伊朗統治階層的打壓。
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至今,巴哈伊教的信徒一直在政治經濟活動和受教育機會上受到極大限制。2016年11月,伊朗政府關閉了超過100家巴哈伊信徒所有的企業或商店;據媒體報導,從2016年12月到2017年1月,十幾名信仰巴哈伊的大學生因為信仰被學校開除,這些學生表示學校的安全部門每年對有巴哈伊教的學生進行反覆盤查,並以各種理由拒絕他們留校繼續學習。
伊朗巴哈伊信徒戴著7位巴哈伊領導人頭像面具抗議遊行
指責魯哈尼並未保護巴哈伊信眾的人權
來源:intpolicydigest.org
為此,聯合國安理會曾在2016年12月通過一項決議,譴責伊朗對人權的違反和對宗教少數群體的「錯誤對待」。敦促伊朗減少對「思想、言論、信仰自由的限制、壓迫和攻擊」。
然而現實可能遠比單純的人權問題更複雜,支持者認為巴哈伊教義寬容平和,打壓巴哈伊信徒是對人權的違反,而也有反對者認為西方可能在輿論和其他方面明裡暗裡的支持巴哈伊信徒,並懷有挑戰伊朗政府的政治目的。
伊朗大選與巴哈伊教
此次伊朗大選引起了巴哈伊信徒前所未有的興趣,現任總統哈桑·魯哈尼(Hassan Rouhani)在任時,巴哈伊信徒認為魯哈尼會為獄中的7位巴哈伊領袖減刑,並給他們帶來相對寬鬆的信仰自由,然而他們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因此他們希望下任總統的態度會有所轉變。
伊朗的6位總統候選人已於4月28日舉行了電視辯論。在6位候選人即現任總統魯哈尼、德黑蘭市長穆罕默德·巴吉爾·卡利巴夫、保守派宗教人士易卜拉欣·萊希、現任第一副總統埃沙格·賈漢吉裡、曾任總統顧問的穆斯塔法·米爾薩利姆以及前副總統穆斯塔法·哈希米·塔巴中,改革派的魯哈尼和保守派的萊西被外界認為有希望獲得成功。
魯哈尼在任時並沒有給予巴哈伊派更多的寬容,此次即使連任也不會有太大改變。在四年前當選總統時,正值伊朗民眾對伊朗經濟自由化和現代化改革的呼聲高漲的時期。
當時的魯哈尼雖也是神職人員,卻大膽的提出了一系列與傳統強硬保守派候選人不同的改革方案,更偏重於擁抱全球化和西式的經濟自由化。因此獲得了廣泛的民意基礎和哈梅內伊的認同。但這都是在不觸犯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權威的基礎上的。
哈梅內伊與魯哈尼(右),來源:Press TV
魯哈尼任內最大的政績是與美俄英法中德六國籤署的《伊朗核協議》,得以解除國際社會對其的制裁,如被重新接納進入國際金融系統、貨幣限制放寬、伊朗石油流向世界石油市場等,極大的刺激了伊朗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井噴和經濟復甦。但伊朗的經濟發展仍然遲滯,失業率在30%高位徘徊。
但即使魯哈尼提倡經濟自由化,也很難進行宗教自由化的改革。並且由於內部外部雙重的限制,魯哈尼的改革權力有限。美國總統川普認為核協議的籤署給了伊朗重新擴張的機會,因此極力反對,且包括最高宗教領袖哈梅內伊在內的一些伊朗高官反對伊朗走親西方或西式改革的路線。
而魯哈尼最大的對手萊西允許信仰自由的可能性更小。萊西也是下一任最高領袖的潛在人選,是宗教上的強硬保守派和哈梅內伊忠實堅定的追隨者。他與伊朗擁有核心權力的經濟、文化、宗教、情報機構、以及伊斯蘭革命衛隊都有密切聯繫。
哈梅內伊與萊西(左),來源:Al Arabiya English
最後,「巴哈伊教」的舊譯為「大同教」,可見它的教義中對於理想「大同世界」的強調。但是這些和其他追求理想國度的教派沒有多大區別,並且小眾信仰的美好教義雖然吸引了很多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的追隨,卻不像傳統宗教一樣根基深厚,很難發展壯大。
雖然巴哈伊教是伊朗僅次於伊斯蘭教的第二大教派,但依然所佔比例極小的小眾派別。沒有龐大的群眾基礎導致巴哈伊信徒對於伊朗政府違反人權的抗議力量不足,在追求各個群體利益平衡的政治鬥爭中註定處於邊緣地位。因此不管誰當選伊朗下一任總統,巴哈伊教和其追隨者的未來處境都不容樂觀。
參考文獻
【1】《劍橋插圖宗教史》,英約翰·布克主編,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版。
【2】Lim, K. 2017. Rouhani's path to a second term: the campaign for Iran's presidency heats up. Foreign Affairs.
【3】Abrams, E. 2017. No mercy for Iran's Baha'i: what their repression reveals about the regime. Foreign Affairs.
【4】Rafati, N. 2017. Rouhani's economic record: the role it will play in Ir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Foreign Affairs.
【5】聯合國人權專家敦促伊朗釋放7名在押巴哈伊教領袖,2013 UN News.
【注】「巴哈伊教」作為小眾派別在國內研究不甚廣泛,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龐秀成著作《巴哈伊思想史》,以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巴哈伊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巴哈伊文獻研究室、山東大學巴哈伊研究所、廣州大學巴哈伊研究中心共同參與搜集整理,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巴哈伊文獻集成(套裝共5冊)》。
今日主筆 \ 張慧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