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與伊朗「巴哈伊教」的未來

2021-02-26 中東研究通訊

2017年5月19日,伊朗將舉行總統大選,六位候選人將進行最終角逐,但之前的5月14日也是一個關鍵的日子。

2008年3月到5月,伊朗最大的少數宗教族群巴哈伊教(Baha'i Faith)的7位領袖相繼被當局逮捕,並判處20年有期徒刑。2013年,4位聯合國的人權專家發表聯合聲明,敦促伊朗無條件釋放這些犯人,但至今無果。

2017年是伊朗巴哈伊領袖被逮捕的9周年,全世界的巴哈伊信徒會在每年的5月14日舉行活動,呼籲宗教自由。而伊朗的換屆也會影響到國內宗教寬容的程度,進而影響非穆斯林民眾的政治經濟活動和生活。

伊朗的7位巴哈伊領袖,來源:BahaitTeachings

巴哈伊教


伊朗是一個穆斯林佔據總人口98%以上的國家,其中什葉派穆斯林佔穆斯林群體的90%左右,其他信仰如巴哈伊教、基督教、猶太教、拜火教等共佔不到2%。巴哈伊是伊朗人數最多的少數宗教信仰,但不被伊朗憲法所承認和保護,這與它的歷史和教義密不可分。

伊朗人口與宗教分布來,源:CIA World Factbook

19世紀世界的巨變導致許多「新宗教」的行成,比如在明治時期(1868-1912年)的日本、殖民主義瓦解之後的非洲和印度。作為對現實生活的回應,「新宗教」和綿延不絕的宗教史相一致,迎合了追隨者的需要,滿足了他們的願望。

華萊士(R. Wallis)在1984年根據「新宗教」回應世界的方式將它們劃分為三個類別:肯定世界(world-affirming)、否定世界(world-denying)、適應世界(world-accommodating)。

它們與既有宗教的關係也有三種,即擴展完善或實踐一種既有宗教、取代既有宗教、或引入一種可選擇的新宗教。

巴哈伊教就是一種出自什葉派伊斯蘭教的「新宗教」,由米爾扎·海珊·阿里·努裡(Mirza Husayn Ali Nuri,1817-1892)創立於19世紀中葉的伊朗,而世人所知的「巴哈烏拉(Baha'u'llah)」實際上是他採用的宗教頭銜。

米爾扎·海珊·阿里·努裡即「巴哈烏拉」,來源:wikiwand

巴哈伊教源於1844年設拉子的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Sayyid Ali Muhammad,1819-1850)所創立的「巴布教派(The Babis)」,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稱「巴布(The Bab)」。

巴布早年信奉什葉派伊斯蘭教,後對伊朗的封建統治和上層人物的頑固守舊感到不滿,想要通過宗教改革「剷除人間不平,消除壓迫剝削,建立公平正義的幸福王國」,遂建立「巴布教派」。

而米爾扎·海珊·阿里·努裡本人在「巴布教派」初創時就成為一名信徒。「巴布教派」由於對統治階層的威脅,一直受到伊朗當局的迫害,巴布於1850年被處死,米爾扎·海珊·阿里·努裡也於1852年被拘禁於德黑蘭的黑獄,並經歷了自己的啟示異象,「巴哈伊教」由他而出。

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即「巴布」

來源:iranpoliticsclub.net

巴哈伊教在伊朗

「巴哈伊教」雖是「肯定世界」派別的代表,也並非想要取代既有宗教,但它的教義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將會出現不同的「先知」作為代表對人類進行教化。

因此,亞拉伯罕、摩西、佛陀、瑣羅亞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哈烏拉都是先知聖使,而這與伊斯蘭教認為的穆罕默德的「封印先知」和《古蘭經》的終極地位相牴觸。

此外,「巴哈伊教」的教義有一些促進社會改革的內容,如提高女性地位、興辦教育醫療機構、發展農業技術等,傳播廣泛並吸引了大批追隨者,因此一直遭到伊朗統治階層的打壓。

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至今,巴哈伊教的信徒一直在政治經濟活動和受教育機會上受到極大限制。2016年11月,伊朗政府關閉了超過100家巴哈伊信徒所有的企業或商店;據媒體報導,從2016年12月到2017年1月,十幾名信仰巴哈伊的大學生因為信仰被學校開除,這些學生表示學校的安全部門每年對有巴哈伊教的學生進行反覆盤查,並以各種理由拒絕他們留校繼續學習。

伊朗巴哈伊信徒戴著7位巴哈伊領導人頭像面具抗議遊行

指責魯哈尼並未保護巴哈伊信眾的人權

來源:intpolicydigest.org

為此,聯合國安理會曾在2016年12月通過一項決議,譴責伊朗對人權的違反和對宗教少數群體的「錯誤對待」。敦促伊朗減少對「思想、言論、信仰自由的限制、壓迫和攻擊」。

然而現實可能遠比單純的人權問題更複雜,支持者認為巴哈伊教義寬容平和,打壓巴哈伊信徒是對人權的違反,而也有反對者認為西方可能在輿論和其他方面明裡暗裡的支持巴哈伊信徒,並懷有挑戰伊朗政府的政治目的。

伊朗大選與巴哈伊教

此次伊朗大選引起了巴哈伊信徒前所未有的興趣,現任總統哈桑·魯哈尼(Hassan Rouhani)在任時,巴哈伊信徒認為魯哈尼會為獄中的7位巴哈伊領袖減刑,並給他們帶來相對寬鬆的信仰自由,然而他們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因此他們希望下任總統的態度會有所轉變。

伊朗的6位總統候選人已於4月28日舉行了電視辯論。在6位候選人即現任總統魯哈尼、德黑蘭市長穆罕默德·巴吉爾·卡利巴夫、保守派宗教人士易卜拉欣·萊希、現任第一副總統埃沙格·賈漢吉裡、曾任總統顧問的穆斯塔法·米爾薩利姆以及前副總統穆斯塔法·哈希米·塔巴中,改革派的魯哈尼和保守派的萊西被外界認為有希望獲得成功。

魯哈尼在任時並沒有給予巴哈伊派更多的寬容,此次即使連任也不會有太大改變。在四年前當選總統時,正值伊朗民眾對伊朗經濟自由化和現代化改革的呼聲高漲的時期。

當時的魯哈尼雖也是神職人員,卻大膽的提出了一系列與傳統強硬保守派候選人不同的改革方案,更偏重於擁抱全球化和西式的經濟自由化。因此獲得了廣泛的民意基礎和哈梅內伊的認同。但這都是在不觸犯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權威的基礎上的。

哈梅內伊與魯哈尼(右),來源:Press TV

魯哈尼任內最大的政績是與美俄英法中德六國籤署的《伊朗核協議》,得以解除國際社會對其的制裁,如被重新接納進入國際金融系統、貨幣限制放寬、伊朗石油流向世界石油市場等,極大的刺激了伊朗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井噴和經濟復甦。但伊朗的經濟發展仍然遲滯,失業率在30%高位徘徊。

但即使魯哈尼提倡經濟自由化,也很難進行宗教自由化的改革。並且由於內部外部雙重的限制,魯哈尼的改革權力有限。美國總統川普認為核協議的籤署給了伊朗重新擴張的機會,因此極力反對,且包括最高宗教領袖哈梅內伊在內的一些伊朗高官反對伊朗走親西方或西式改革的路線。

而魯哈尼最大的對手萊西允許信仰自由的可能性更小。萊西也是下一任最高領袖的潛在人選,是宗教上的強硬保守派和哈梅內伊忠實堅定的追隨者。他與伊朗擁有核心權力的經濟、文化、宗教、情報機構、以及伊斯蘭革命衛隊都有密切聯繫。

哈梅內伊與萊西(左),來源:Al Arabiya English

最後,「巴哈伊教」的舊譯為「大同教」,可見它的教義中對於理想「大同世界」的強調。但是這些和其他追求理想國度的教派沒有多大區別,並且小眾信仰的美好教義雖然吸引了很多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的追隨,卻不像傳統宗教一樣根基深厚,很難發展壯大。

雖然巴哈伊教是伊朗僅次於伊斯蘭教的第二大教派,但依然所佔比例極小的小眾派別。沒有龐大的群眾基礎導致巴哈伊信徒對於伊朗政府違反人權的抗議力量不足,在追求各個群體利益平衡的政治鬥爭中註定處於邊緣地位。因此不管誰當選伊朗下一任總統,巴哈伊教和其追隨者的未來處境都不容樂觀。

參考文獻

【1】《劍橋插圖宗教史》,英約翰·布克主編,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版。

【2】Lim, K. 2017. Rouhani's path to a second term: the campaign for Iran's presidency heats up. Foreign Affairs.

【3】Abrams, E. 2017. No mercy for Iran's Baha'i: what their repression reveals about the regime. Foreign Affairs.

【4】Rafati, N. 2017. Rouhani's economic record: the role it will play in Ir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Foreign Affairs.

【5】聯合國人權專家敦促伊朗釋放7名在押巴哈伊教領袖,2013 UN News.

【注】「巴哈伊教」作為小眾派別在國內研究不甚廣泛,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龐秀成著作《巴哈伊思想史》,以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巴哈伊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巴哈伊文獻研究室、山東大學巴哈伊研究所、廣州大學巴哈伊研究中心共同參與搜集整理,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巴哈伊文獻集成(套裝共5冊)》。

今日主筆 \ 張慧聰

相關焦點

  • 1984年以來美國總統大選,每一次他都預測對了
    圖片來源:利希特曼個人Twitter利希特曼用來預測美國大選方法非常與眾不同,他不在意民意調查,也不關心搖擺州的投票情況,而是提出13項關鍵指標,這些指標,每一個都是一把通往白宮的「鑰匙」。這13項關鍵指標,用在「在位總統」與挑戰者之間的衡量。
  • 他,連續9次預測美國總統大選從未出錯!這次卻說川普......
    圖片來源:利希特曼個人Twitter01「白宮之鑰」利希特曼用來預測美國大選方法非常與眾不同,他不在意民意調查,也不關心搖擺州的投票情況,而是提出13項關鍵指標,這些指標,每一個都是一把通往白宮的「鑰匙」。這13項關鍵指標,用在「在位總統」與挑戰者之間的衡量。
  • 伊朗「核武器之父」此時被暗殺,有何玄機? | 文茜的世界周報
    除了悍然退出伊朗核協議,不斷對德黑蘭政府追加各種制裁措施之外,川普更同時一邊聯手伊朗宿敵──以色列,另一邊拉攏伊朗的對手──阿拉伯國家,透過外交圍堵,來施展他所謂的「極限施壓」策略,希望能夠迫使伊朗就範,放棄核計劃,並且改變德黑蘭長期以來的反美態度。
  • 總統辯論今登場 川白「人身攻擊」恐成主調!擔綱美總統大選辯論主持人 華勒斯作風直率聞名
    今年總統大選首場辯論,29日晚間將在俄亥俄州克裡夫蘭登場 ,新冠疫情、大法官提名和美國總統川普的繳稅爭議,都是焦點;專家預測,這可能是一場圍繞人身攻擊的總統辯論。擔綱美總統大選辯論主持人 華勒斯作風直率聞名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今天登場,福斯新聞(Fox News)主播華勒斯將擔綱主持。在主持人立場多偏右的福斯新聞網,資深新聞人華勒斯以作風直率聞名。
  • 伊朗前議長拉裡賈尼參加總統大選登記,最高司法總監萊西幫幫場子
    請點擊上方  關注中東觀察者
  • 川普承認拜登贏美國總統大選
    美國原和日本、加拿大等十一個國家組成「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但美國總統特普二○一七年一月就任後宣布退出,剩下十一國於二○一八年自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的競選政見之一,即是上任後考慮重返TPP,不過並非易事。
  • 分析:川普恐不計後果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伊朗外長查瑞夫(Mohammad Javad Zarif)2日表示,伊拉克最新情資顯示,以色列特務給了即將卸任的川普虛妄的開戰理由。查瑞夫沒有提出證據地警告川普「小心陷阱」,強調「任何煙花都將適得其反」,尤其是對你們「一輩子最好的朋友」(BFF)。伊朗本周稍早警告美國不要在蘇雷曼尼遇刺周年前夕升高緊張情勢。查瑞夫1日表示,「來自伊拉克的情資顯示,有捏造開戰藉口的陰謀」。
  • 美國突派航母戰鬥群「警告伊朗」
    美國周日晚間極為罕見地發出大動作聲明,指美軍已緊急增派了「林肯號航空母艦戰鬥群」與一支「轟炸機特遣隊」前往波斯灣地區。圖為林肯號。圖/美國國防部晴天霹靂式的戰爭恫嚇?下一場戰爭...伊朗?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周日晚間極為罕見地發出大動作聲明,指美軍已緊急增派了「林肯號航空母艦戰鬥群」與一支「轟炸機特遣隊」前往波斯灣地區,並點名此舉就是「對伊朗政權的終極警告」。波頓表示,美軍之所以高調朝伊朗方向出動,就是因為美方近期接獲了「伊朗意圖大舉煽動中東動亂」的具體線報;但五角大廈卻向《路透社》私下否認了區域衝突升溫的說法,亦不同意「伊朗準備攻擊美國」。
  • 伊朗總統大選,內賈德登記了
    俄衛星社:伊朗前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登記參加6月的選舉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1956年出生於伊朗德黑蘭市東南部加姆薩爾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一名鐵匠。大學時代,他就讀於德黑蘭工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並於1997年獲得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學位。兩伊戰爭期間,艾哈邁迪-內賈德曾在伊朗革命衛隊服役。艾哈邁迪-內賈德早年就步入政壇,曾任西南部庫德市市長顧問。
  • 阿聯在「非洲之角」的戰略布局
    2015年8月,葉門政府軍參與由沙特領導、阿聯參與的阿拉伯聯軍共同發動的「金箭頭行動」,意圖(Operation Golden Arrow)重新奪回阿薩布,並聲稱將在未來兩個月內,從胡塞武裝組織和忠於前總統薩利赫武裝的控制中解放首都薩那。
  •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要點全整理!!
    剛剛,在經歷一個半小時的「唇槍舌戰」之後,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於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凱斯西儲大學落下帷幕,結果正如所料,前副總統拜登「完敗
  • 前總統內賈德參加大選登記活動!伊朗議員:不想第三次看到魯哈尼內閣面孔
    請點擊上方  關注中東觀察者
  • 美控攻擊油輪兇手是伊朗 各國不買帳
    2艘油輪日前在阿曼灣(Gulf of Oman)遇襲,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指控是伊朗所為,許多盟國施壓要求美方提出更多具體證據,國務卿蓬佩奧今天表示,其他證據即將曝光。● 指控伊朗有根據 美國自信滿滿「華盛頓郵報」(WP)今天報導,美國防部日前發布模糊影片顯示,一艘伊朗巡邏艇從遇襲的其中一艘船上移除據信為未爆水雷的物體,對此,日本和德國要求美方提出更有力的證據。
  • 定罪前總統?參院「川普彈劾大審判」開戰時間表
    參議院即將啟動極度敏感且高度衝突的「前總統彈劾審判」,決定卸任總統川普是否應為「煽動支持者於1月6日暴力攻擊國會山莊事件」獲罪負責——全案流程已在8日由參院兩黨達成朝野共識,從9日開始審後,預計在7~10天之內,就有望完成審判、以參院表決的方式決定川普前總統是否會被「任後彈劾」並褫奪其未來擔任公職之資格與權利——然而根據川普律師團與共和黨團的訴訟策略,川普有沒有犯罪「根本不是重點」,而是美國憲法賦予國會的彈劾權力
  • 波斯古國,和平伊朗~一次心靈的震懾之旅!
    中文名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文: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簡稱:伊朗出生年份:公元前28世紀年齡:old man性格:外向,熱情,好客地理位置:亞洲,西南方之中東地區面積:1,648,000平方公裡人口:7200萬(2008年)地方語言:波斯語
  • 緬甸大選:軍方表示將尊重選舉結果
    緬甸大選投票已經結束,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將軍表示,希望大選結果將會建立一個穩固的民主體制。路透社報導,很多投票者都懷疑,如果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大選勝利,軍方是否會接受這個結果。敏昂萊將軍對記者表示,「如果人民選擇了他們(全國民主聯盟),沒有什麼原因讓我們不接受這個結果。」他表示,「正如勝者會接受結果一樣,敗者也一樣。」敏昂萊還承諾說,不會重蹈1990年選舉的覆轍。
  • 美國新冠死亡人數連3日逾1千人.美戰機敘利亞上空逼近伊朗客機急降數人受傷.抗議遭聯邦執法者武力對待美司法部將調查.
    玻利維亞疑疫情升溫…420人不明原因亡 9月總統大選恐延期另外,玻利維亞前總統莫拉萊斯(Juan Evo MoralesAyma)在2019年被迫下臺後,內政極度不穩,因此預定將在今年9月6日,重新舉行總統大選。   由於玻利維亞國內疫情泛濫,向玻利維亞政府提供疫情諮詢的委員會提議,將總統大選延後舉辦。
  • 檢視委內瑞拉的「人道危機」
    上周六(2/23),自命臨時總統的瓜伊多號召反對派支持者,試圖由哥倫比亞與巴西闖關委內瑞拉邊境,以便運送食物與醫療等人道物資進入委國,並與鎮守邊界的軍方爆發激烈衝突。在西方主流媒體的敘事中,委內瑞拉是一個「受飢餓、惡性通貨膨脹與食物短缺所苦的國家,迫切需要人道救援」,總統馬杜羅阻止美國主導的人道幹涉,更是「讓人民飢餓」的兇手。
  • 維基精選:【伊朗伊斯蘭革命】
    許多文化及宗教保守派人士組織起來,成為革命示威者及「殉道者」。所有伊朗人都需要加入沙阿成立的民族復興黨,並繳付黨費,其他政黨都被取締。民族復興黨企圖以民粹主義式的「反暴利」行動對抗通脹,對高價販售的商人罰款甚至囚禁,刺激了黑市,激怒了商人並迫使他們參與政治活動。1977年,沙阿回應了美國新總統吉米·卡特關於政治權利方面的「善意提醒」,決定赦免一些囚犯,又準許紅十字會探訪囚犯。
  • 因為川普需要有一個敵人,所以就有了伊朗
    ◎主流媒體不會告訴你的事Ⅱ:由美國一手打造的「邪惡軸心」 二○○三年,小布希指責伊朗是「邪惡軸心」,美國政府提出這項指控的重點之一在於伊朗的核子武力。美國輸出的各式影集、電影中,恐怖主義往往與伊朗有關,連伊朗政府都總是「企圖顛覆世界和平」。但不會有人告訴你:在尼克森總統時期,美國賣給伊朗的新式武器就超過一百億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