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M35鋼盔是在德軍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於1935年定型。M35鋼盔採用了「熱壓」技術成型,比M17鋼盔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能力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襯,佩戴起來更加舒適。
1935年底,剛定型不久就M35鋼盔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訂單,中國軍隊就這樣成了M35鋼盔的第一批客戶。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M35鋼盔31.5萬頂。
當時,中央軍計劃整編為德械師的部隊有很多,但實際上基本完成了整編的只有20個師或師級部隊,其中除了教導總隊及36師、87師、88師外,其餘部隊接裝程度有限。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德械師一部在華北參戰,主力則投入到了淞滬會戰中。在作戰中,日軍辨識中國軍隊主力的基本方式就是看是否頭戴鋼盔,若鋼盔為德式盔的話,即判定為中央軍主力。
到1938年秋,歷經幾次大會戰之後,德械部隊的M35鋼盔基本消耗殆盡,但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第5軍。第5軍的前身是國軍陸軍裝甲兵團,該部本身裝備有較多的M35鋼盔,而且在作戰中損耗不如其他部隊大。因此第5軍成軍後,除了步兵部隊仍以布帽為主外,200師及軍直屬的特種兵部隊仍有不少佩M35鋼盔的。不過第5軍在崑崙關戰役中損失較大,之後的第一次入緬作戰中損失更巨,因此該軍的M35鋼盔也已消耗殆盡了。到了抗戰中後期,國軍部隊中能成建制的裝備德國M35鋼盔的部隊就基本沒有了。
上面兩頂M35盔都是解放後解放軍翻新回役過的
這兩頂是戰場出土的戰損M35鋼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