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叫管理!——風帆時代英國海軍成功的秘訣

2021-02-18 聚秀社區

來源:網絡

(一)前言


話說到了1815年,離萬惡的英帝國主義不遠萬裡不怕麻煩的侵略我們還剩25年, 大英帝國海軍(下稱英國海軍)在董事長--英國國王,總經理--海軍部(Admiralty)的領導下,在各級經理人--艦隊司令和艦長們 (admirals and captains)的努力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企業了:擁有固定資產風帆戰艦上千艘, 僱用員工好幾萬(海軍官兵和工人)。

不象我們的90年代的國企,英國海軍這企業不僅規模做得大,還經營的特成功。在風帆戰艦時代(the age of fighting sail, 1670-1827),它幹趴下了所有的競爭者,包括先驅(西班牙,荷蘭)和後進(法國),以及其他一系列歐洲小國。英國海軍的成功是英國從一個荒島小國 一躍成為世界霸主的決定性因素。

鑑於此,研究英國海軍的成功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國家科研課題,多年來為英國以及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大量的飯碗和飯票。研究結果那更是五花八門:軍事學家認為英國海軍的成功歸功於英國海軍將士上下用命:小兵不怕死,大官愛撈錢;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指出17,18世紀社會大 變革和階級構成變化才是英國人成功的主要原因(聽著這麼耳熟?新東方複習GRE邏輯練過這題吧);心理學家提出,英國人自我滿足的個性充分調動了他們打仗 的積極性;營養學家則強調,英國人打贏海戰主要是他們喜歡吃牛肉。

而我的經濟學家朋友Douglas Allen教授認為,風帆戰艦時代海軍經營存在極其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主要體現在艦長和艦隊司令的隱蔽行為上(hidden action),換句話說這幫經理人們有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但是英國海軍實行了一系列制度保證了他們的海軍相對其他國家的海軍更能克服這種信息不對稱,從而能夠更好的為英王陛下服務,進而無敵於天 下(這評語當得起)。以下各篇是根據Doug Allen的「The British Navy Rules: Monitoring and Incompatible Incentives in the Age of Fighting Sail」一文改寫的。

為啥說風帆戰艦時代海軍的經營存在極其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呢?請聽細細道來。

其一,在大航海時代,戰艦是非常昂貴的,而且對保證海運航線至關重要。這麼重要 的資產是如何經營的?總經理海軍部句話:去給俺封鎖敵人碼頭,去給俺抓Jack船長(加勒比海盜看過吧)去保護我們的商船,去給我幹掉敵艦。這命令如此抽 象,而昂貴的戰艦隨隨便便的交給了經理人(艦長)。

艦長相對於海軍部有極強的信息優勢在於,通訊慢間隔長,大部分海域未知,海圖殘缺不全,貿易風的知識還 不完整,經緯定位未發展好,戰艦又是風帆推進,這樣,任務沒完成,人為災難,打了敗仗以及任何艦長該付責任的損失都可以歸咎於老天爺。基本上國有資產的流 失就是艦長一張嘴了,海軍部無法查明。

其二,風帆時代大家都是夾著裹屍布上船的(病死的比戰死的比例還高),千裡冒險,保命求財。傻子都知道選風險小收益高的活幹,別說艦長們了。哪些活屬於這 類呢?欺負基本無還手之力的敵國商船(商船夥計:切,幹我們算什麼英雄好漢?海軍將士:俺們不想做好漢,俺們要做大富翁!),或者上岸劫掠(記得倭寇 吧)。哪些活是風險大收益低的呢?這還用說,打仗追海盜唄。

上面就點出了海軍作戰中兩大信息不對稱問題:怯戰和私肥。這會在(四)裡重點介紹。那麼有什麼辦法能讓這幫怕死自私的傢伙為大英帝國老老實實的效力呢?請聽下文分解。

(二)監管和激勵

可能有讀者有點不太不明白,我說兩句話來總結(一)。簡單的說,監管(monitoring)指直接獲知相關方的舉動和行為,比如老闆監管企業員工,生意 合作夥伴互相監管合作夥伴,獄警監管犯人等。根據管理學以及代理人理論(agent theory),如果監管幹不了,激勵就要上了。

比如你在國內讀書上不上課做不做作業你老爸老媽可是盯著死死的,這就是監管。不聽話?你試試!但是你要在國外讀書他們就鞭長莫及。你如果每天混吃等死泡妞賭錢飈車打架他們也真沒轍。到時候買張巴林頓大學的文憑海歸他們還能咋的?嫌你沒挑個哈佛的?想拿到真的 哈佛文憑你需要有主觀能動性,激勵自我去追求。

在討論進一步深入之前,我要講一講史學界形成的一個共識。那就是英國海軍的戰艦不比競爭對手好多少(很多戰艦昨天還在法國艦隊服役,今天給俘虜了,就掛起 了十字旗),英國海軍的戰術還存在一些問題,他們的水手和軍官也不是特殊材料做的,和西班牙法國的同行們半斤八兩。我的經濟學家朋友再次強調,英國海軍之 所以做的這麼成功不是因為它的物資資本產和人力資本的優越性,而是因為它的管理上的優越性。

這個誰都知道,排除技術和資本的因素,也就剩制度和管理了,還犯得著駢四儷六寫篇學報文章告訴別人嗎?但是,有意思的事在這裡。我的經濟學家朋友說,這些管理規程,從表面上看,大部分是妨礙英國海軍官兵英勇戰鬥的,如果不考慮這些規程所提供的激勵因素的話。但是這些管理規程已經被證明有效,這就是制度上的優勢了。幾千海裡外的單艘英國軍艦也會努力的按軍部的命令行事,其他國家的海軍也在努力克服自身的惰性抄襲使用這些規程,但問題是他們抄的太慢,還沒抄完 鈴聲就響了,結果自然就是fail了。

這套激勵機制的核心是艦長的收入制度。英國海軍的收入制度給完成任務並還在海上活著的艦長們極高的報酬。這和主要使用戰利品來激勵士氣的陸軍不同。前面也提過,使用戰利品激勵士氣更象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艦長們會奮不顧身的追殺商船,另一方面他們也會陽奉陰違的逃避硬戰。

因此,海軍更強調任務的完成,並用工資制度來保證。在海戰中艦長們如果非要去捏商船的軟柿子,也不是不行,但是揩來的油大部分自己得不到,而且還有相當的懲罰(海軍還是有戰利品的分配問題, (五)會提到)。樹立了工資作為報酬制度的核心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上文中提出的艦長們利用國有資產私肥自己的不良傾向。

下面就是如何構建制度細節來對付怯戰。年紀大一點兒的中國人都知道,無監管的工資制度相對於獎金制度(比如,戰利品獎勵)的一個大弊病就是大鍋飯,奮戰怯 戰要一個樣,就沒人奮戰了。所以海軍部不能放鴨子。他們雖然不能實時的直接的了解艦長們的行為,但是他們可以設立各種規程,讓艦長們去遵守這些規程,並把 工資制度與此掛鈎。而監管艦長們是否遵循這些規程就相對容易多了。這,就是相對監管。

為幫助理解相對監管,再舉個例子。比如說某孩子在海外遊學瞎混亂花父母的錢,他的父母的確不能知道他抽的是煙還是大麻,被窩裡睡的是黑妞還是白妞,但是他 們可以和學校聯繫,很容易的了解孩子上課出勤的情況,並把他的生活費和上課出勤聯繫起來。為了錢,該孩子不得不老老實實的坐在教室裡,也許在神遊天外,也許在搞藝術創造。但是更有可能的是既然坐在教室裡了,為啥不學點東西呢?而英國海軍艦長們的自覺性要比小留那是要高多了。

這些規程包括,海戰條例(Articles of War),戰艦戰鬥編隊規範(你丫想閃?給我挺前面去!),作戰指南,軍官的不連續提升制度,艦上對艦長的小報告制度。這些是啥,為啥能工作?下文會談到。我們先說結果:艦長們更喜歡打仗而不是怯戰。而如果艦長們建立了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主人翁意識,他們平時會認真的訓練水兵,戰時本人也會更專注於戰 場,而不是三心二意時刻準備著風緊扯呼。


一句話,通過實施一個監管艦長遵守規則(間接監管)的以工資為核心的收入制度,(一)裡提到了兩大信息不對稱問題(怯戰和私肥)都部分的得到了解決。間接 監管只是次優(相對的,直接監管是最優),但是在風帆戰艦時代海軍上將們實在找不出更好的辦法。

等到進入蒸汽時代(1830-40年),動力和電報技術的 發展使直接監管成為可能,這些規程自然變了。再等到1850-60年英國人造了武士號」(The Warror)及「黑王子號」(The Black Prince)姊妹艦,自此開始一個鐵甲艦時代(The Era of the Ironclad)後,從上到下,如手使臂,如臂使指,進退易位,後退前衝,那就不是本帖討論的內容了。

下篇將用數字來回顧一下大英帝國海軍在風帆戰艦時代的輝煌。透過這些數字,大家可以體會到近代的清政府是在扛一個怎麼樣的強敵。閉關鎖國真是害死人哪。

(三)英國人海上無敵

文章有數字才有說服力。我那朋友為此很看了很多資料,包括Rodger的那本《木船時代:解析喬治王時代的帝國海軍》。在那本書裡,Rodger仔細比較 了英國海軍的作戰效率。

先說傷亡情況。比如說,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中,交戰雙方艦隊規模差不多。雙方交手十次,英國海軍死傷195人,法 國海軍死傷1365人,差不多是7倍。1801年哥本哈根戰鬥中,英國海軍損失1000人(這麼巧?),可憐的丹麥人,整個海軍全灰飛煙滅,死了兩千,還 有3500人被俘虜。這樣說吧,從1793到1805一共發生六次大規模的海戰,英國人就死傷5749(數字真精確)人,相比而言,他們的對手死傷 16313人,還有22657人被俘。

再說艦隻的情況。拿破崙戰爭時期,從1793到1815年,小級別戰艦(戰艦級別問題見下)如護衛艦(frigate)損失情況如下:和法國人打仗英國人 就損失了區區17,其中被俘虜了9艘。法國人呢?苯苯的法國海軍損失了229艘護衛艦。各級戰艦總體損失如下:和敵人交火英國海軍共損失166艘各級戰 艦,其中包括5艘主力戰艦(ships of the line,也有譯為戰列艦的),而敵人們共損失1201艘(712艘是苯苯法國人的),其中159艘主力戰艦。

這裡介紹一下風帆戰艦分級。
通用的風帆戰艦分級是:從大到小,一級到六級。一到三級為主力戰艦(ships of the line,也有譯為戰列艦的),至少要有80到120門炮(英國人老是放74門炮),800-900個夥計。護衛艦一搬是五級或六級,20-40門炮,150到300個人。


【最大的風帆主力戰艦:奧斯曼的Mahmudiye 128炮】

那麼順便問問那幫孫子開著啥船來侵略咱們的?根據記錄,最初參加鴉片戰的英國艦隊包括軍艦16艘,運輸艦28艘,武裝汽船4艘,載炮540門,艦隊的總人 數包括海軍陸戰隊(上岸劫掠用的)在內約12000人左右。 其中主力戰艦3艘,都裝炮74門,排水量為1746噸,屬於主力戰艦噸位最小的一個等級(三級)。艦隊中還有5艘護衛艦,其中2艘五級護衛艦,三艘六級護衛艦。林則徐關天培陳化成他們大冤呀。

通過一系列勝利,英國海軍逐漸建立了戰無不勝的聲譽,敵人開始聞風喪膽。這意味著聲譽可以帶來戰鬥力,讓英國海軍信心爆棚。他們的艦長的信心最後強到看到炮和人比自己多50%的敵國軍艦不是轉身就躲,而是揮手而上。

典型例子是1812年8月19日,英國軍艦孤立號(Guerriere)單挑美國海軍憲法號, 儘管孤立號比憲法號小一個頭(38門18磅炮對44門24磅炮,1092噸對1533噸,244人對460人),更糟的是孤立號還急需改裝,船在漏水(禍 不單行全世界通用呀),還剛被雷擊過(肯定幹了不少傷天害理的事兒),艦長還竟然執意求戰,真是不知死活。

結果呢?結果當然是奇蹟沒有發生,孤立號很爽快 的被幹掉了。這個小挫折竟然在英國全國範圍內引起軒然大波,報紙紛紛報導:9年了,俺們大不列顛海軍9年沒有損失軍艦了!想想如果越南人某天摸到雲南幹掉 了13軍,俺們中國網友就是這反應。這間接的說明了一個事實:Britannia ruled the waves(英國人海上無敵)。

【孤立號的最後一戰】

下篇介紹兩種信息不對稱問題(怯戰和私肥)的在海軍中的具體表現。

(四) 怯戰和私肥

在法國皇帝拿破崙眼裡,不愛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英國國王居沃基們(企業董事長兼法人代表)眼裡,不怯戰和不私肥的艦長才是好艦長。在風帆戰艦時 代,海上缺醫少藥的,海軍將士們病死的概率遠大於戰死的概率。出了港,哪裡的大海不埋人?為啥領導們還要擔心艦長們怯戰呢?

主要原因是,由於風帆戰艦的艦體結構,艦長們以及艦隊司令(admirals)是艦上最脆弱,生命最被威脅的人,他們戰死的概率遠大於病死的概率(苦誰也 不能苦領導吧)。領導們的戰鬥位置在Quaterdeck,這是船的上後甲板,從船中間到船尾。在那裡領導們能看到敵人, 自己的艦隊,和大部分自己的戰艦,並發出戰鬥指令。但是quaterdeck毫無掩蓋,不僅直接處在敵人的加農炮火下,而且還能被敵艦上甲板上和旗桅杆上 的火槍手打到。特別是領導們一個個身著戎裝人模狗樣的,遠看特好認,火槍手不打他們難道還打他們身邊一身破爛端茶送水的苦哈哈?

相比之下,低級軍官和水手們一個個在甲板下面忙忙碌碌,雖然辛苦,但是躲得好好的。據史料記載,軍事法庭審判怯戰時,大部分涉案人員不是低級軍官和水手, 而是艦隊司令和艦長們。從1720到1750年,被提拔的443個艦長中有8.5%被軍事法庭審判或叱責而結束了軍事生涯,戰死的艦長只有4%。(當然艦 長最大的死因的是自然災害,佔18.5%)。

以勇猛著稱的英國海軍軍神Nelson就是這樣最終上得山來遇到了虎。在決定性的Trafalgar海戰中,他就是被法國人一顆子彈幹掉的(好槍法呀)。而在該海戰中,竟然有三分之一的法國軍艦在一旁袖手旁觀,法國焉能不敗?

【Trafalgar海戰 雙方艦隊列陣】

【Trafalgar海戰的油畫】

【在倫敦的Nelson紀念碑】

再談談私肥。我的朋友承認,大部分英國海軍軍官本質是好樣的,他們忠於職守,明白完成任務的重要性,也明白完成任務會給自己帶來的種種好處。但是,當一個艦長一個人帶一艘戰艦晃蕩在大洋上時,逃避血腥戰鬥和用戰利品私肥自己的雙重誘惑前後夾擊,他焉能不舉手投降?

在海上獲取戰利品的途徑主要有二。一,繳獲敵國商船。但是海軍規定,不能在有軍事戰鬥任務的情況下去幹這事。二,俘虜敵國戰艦。英國海軍會按市場價向艦長 買過來,並付艦長每人5塊的人頭費,人頭數則按開戰時敵艦上的人數算(這樣哪怕擊沉敵艦,艦長們也不會兩手空空)。俘虜敵國戰艦還有助於提高艦長的聲望 (在船幫上畫顆星?),以後能放到一個油水大的崗位去更好的建功立業。

俘虜敵國戰艦也不是個輕鬆活。俘虜敵艦最多的往往不是一二三級的主力戰艦,它們太慢了,反倒是護衛艦經常能俘虜敵艦。它們速度快,而且長期處於艦隊外圍 (做炮灰?),一跑起來主力艦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我要是主力戰艦的艦長我會很鬱悶:好麼!打炮半天可白打了,都便宜那幾艘護衛艦了。這樣,打贏了不一定攆 得上。攆得上不一定是自己的艦攆上的;就算自己攆得上可能俘虜船上啥也沒有,就是個殼子;打仗是要死人的,死的很有可能是領導;大伙兒吃飯的傢伙(戰艦) 還有可能被打壞。諸如此類種種考慮,讓艦長們有很多理由去怯戰。

很自然的,艦長們最不願意幹的活就是打海盜了。第一,海盜船上窮的叮噹響,除了幾十條光膀子漢子啥也沒有(為啥?得給搶來的人、貨騰地方呀),第二,真要 攆上了,那幫光膀子的不怕你穿衣服的要跟你玩命。所以艦長們接到打海盜的指令都是走走過場,趕走就行了。這下知道為啥加勒比海盜這麼猖狂了吧,電影還續了 兩次。大英帝國海軍還真犯不著真刀真槍的去對付Jack船長!

除了怯戰和私肥,艦長們還有些別的小毛病。比方說,艦長們經常夾帶違禁貨物(海軍走私有些年頭呀)。他們還不太樂意出航。呆在港口多愜意,美女美酒加咖 啡。數據顯示,碼頭越舒服,趴港時間越長。在北歐碼頭,平均每個海軍僱員37%的時間在趴港,在地中海,這個數據是57%。

實際上英國海軍怯戰和私肥的現象是比較少的,這就保持了旺盛的鬥志和較高的戰鬥力。直腸子會說,這不應該是軍紀的功勞嗎?為了嚴肅軍紀,對怯戰和私肥的懲 罰應該無比嚴厲:水手要鞭打,軍官要過庭。

雖然英國海軍的軍紀嚴厲程度也還行,但是還趕不上其他國家海軍。從軍紀上看,這就無法解釋英國海軍為啥比別人 強。這也難怪,監管難,嚴肅軍紀就是一句空話。因此,我的朋友再次強調他的結論:原因就在於英國海軍特有的激勵制度和間接監管辦法。

(五) 有效率的工資制度

英國海軍將士們關餉時和我在深圳打工的小舅一樣:工資加獎金。工資沒啥提的,按月發定數嘛,但是給的很高。那時候,一個在崗的(要強調這一點)艦隊司令可 能一年掙3000英鎊工資(在那時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牛頓被任命為位高錢多的皇家貨幣局局長,年薪也才500磅)。

咱們再說說獎金。獎金根據戰利品而發。 前面在(二)裡提過,戰利品是把雙刃劍。為了有效的控制戰利品的負面作用,海軍部是這樣規定戰利品分配的。艦長,作為繳獲戰利品的直接當事人,分四分之 一。艦隊司令,作為艦長的上一級領導,領導有方,得八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剩下的由其他將士瓜分。即使這樣,一般而言,艦長們抓只商船就可以吃喝一輩子 了。,有些司令靠戰利品積累了30萬英鎊。

工資加獎金的誘惑如此之高,高到有本事能幹艦長司令的人才都被吸引來了。海軍呢,也來者不拒。你有能力幹艦長?行,get on board。有人會說位子不夠呀,帝國海軍全盛時期也就那千把艘船。對,位子是不夠:1715年,大約有70艘戰艦在海上服役,這70艘戰艦隻需要70個 艦長,而同期有188個艦長正候著缺呢。到1812年英國海軍有1017艘艦船,但是同期養著1531個艦長,司令,指揮官。粥多僧少呀。

英國海軍成功的秘密在這裡。

那些上不了崗的艦長和司令們全部拿50%的待崗工資,時間長度不限,這樣就形成一個後備人才庫。後備人才們不幹活沒關係,海軍 也沒活給你幹,反正開半薪給養著。有的艦長待崗一輩子,50%的工資拿到退休,寶貴的青春都交待在無盡的等待中了。這樣下去,告老還鄉都沒法兒和父老鄉親 交待:喲!海軍上退下來了?幹沉了幾艘敵艦呀?噢,二大伯,是這樣的,俺一直在碼頭工作呢(扛大麻袋?),嘿嘿,沒出過海……這幫坐冷板凳的看著海上的同僚們吃香的喝辣的,就能沒點想法?他們可虎視眈眈的盯著那些缺呢。

結果呢?在崗的艦長們不好好幹?想好好幹的多得是。沒了張屠戶,還有李屠夫和王屠子。鑑 於此,在崗的艦長們吃肉喝湯是不假,但是都戰戰兢兢的端起飯碗呢,生怕犯點小錯一不留神給砸沒了。只有保住飯碗才有可能去繳獲一艘商船。但是想保住飯碗就 得聽指揮,不犯錯誤(艦長的錯誤如何會被上級知道,(九)會解釋)。積極性就這樣調動出來了。

此外,英國海軍和陸軍的軍官任命方式是不同的。在英國陸軍包括其他歐洲國家陸軍裡,當個指揮官(take commissions)是要自己放血的。上崗費因職位而定,因地點而定。油水多的地方自然貴,印度的上尉就比阿富汗的貴。一個好地方的上校的上崗費大約 是40000磅。怪不得這幫孫子來到圓明園大搶特搶,搶個不亦樂乎,回本作用真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金科玉律。

嚴酷的說,這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帶來收益的位子自然有人爭(這說白了就是一種尋租行為),價高者得,應該,但是這錢是進了英國 國庫。同時,實缺的收益是補缺者向外「奮鬥」賺取戰利品得到的。從印度到香港到北京,這幫孫子積極性真是高。

這裡我想起清代有類似的官員任命制度,實缺和候補官員。但是,該制度從未激勵實缺的愛崗敬業做好官,也從未鼓勵候補的努力學習再就業,看來是補缺這個環節出了問題。清代補缺也是價高者得,但是買缺者 付的租卻進了大官和權貴的腰包,腐敗呀;缺的收益是搜刮自己的老百姓得到的,黑暗啊。國家焉能不亡?

英國海軍在使用待崗名單補缺時,不收補缺者任何上崗費。待崗名單上點兵點將點到你了,走馬上任吧, that『s it。補缺時也考慮資歷問題,但是更多的是看重能力,能力放在那兒,單子上的任何人都有可能被補缺。

同時,任何實缺艦長都有可能因為錯誤下課被待崗,甚至 掉腦袋。 那麼海軍職位的「租」到哪裡去了?經濟學上的話是這租通過待崗名單的等待散掉了。客觀上這造成了浪費(誰也沒拿到一分錢,補缺的人還白等一段時間)但是主 觀上它形成了整體最優 (後備人才庫帶來了競爭,約束了在崗的艦長們)。

下篇介紹間接監管的規程和機制。換句話說,憑啥讓某些艦長下課?

(六) 間接監管制度

前面提過,風帆戰艦時代的艦長們和中國農民一樣,靠天吃飯。說具體點,靠風。如果風向不對,艦長們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面前的戰鬥而攙和不進去。這樣,上級 領導、各級紀檢監察部門無法把惡劣自然條件帶來的挫折與因為怯戰或不勝任導致的失敗區分開。而且大家也知道,那時候,大海上娛樂基本靠手,通訊基本靠吼 (哦錯了,靠旗語),通訊質量取決於距離和天氣。即使距離天氣都還行,水手們還經常打錯,看錯信號。您能區分有意看錯和無意看錯嗎?不能。

此外,海上目標都是浮著的,打不贏自然起錨跑路,沒人願意留在原地給您當靶子。這意味著大量的海上貓追老鼠遊戲,可能追個十天半月的互相還放不上一炮。

經典例子是英國海軍軍神Nelson1805年3月在土倫港封鎖西班牙法國聯合艦隊。結果一個不留神,給他們跑了。Nelson那個惱呀,追!先往東,去埃及,沒碰到,再橫跨大西洋,直插加勒比,還是沒碰到。Nelson一個回馬槍又直奔歐洲而去,最後在Trafalgar總算逮住Villeneuve 的西法聯合艦隊,全殲。Nelson前後在海上晃悠足足八個月,這也是他最後的八個月(他在那場戰鬥中陣亡)。八個月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海軍部怎樣監 管?

戰艦戰鬥編隊規範

1652年。蘿蔔頭布雷克(Robert Blake)司令率領的英國海軍被荷蘭人打敗了。蘿蔔頭是他自己便秘怪馬桶,生意不好怨櫃檯,說失敗的原因是手下的艦長們亂衝亂殺,壞了自家陣腳。不過那 時候海戰也是象騎兵作戰一樣,個頭差不多的戰艦捉對廝殺。蘿蔔頭的抱怨上級領導還聽進去了,馬上找專家制定了戰艦戰鬥規範。

這戰艦戰鬥規範倒也簡單,比如,作戰時大伙兒一起搶站上風口;司令喊一二三,大伙兒一起衝;不許偷懶,死命發炮;平時不要靠近敵人碼頭;未經許可,不得上 別人的船等等。這些規範中,兩條是和間接監管有關的:一,作戰時排成一條線 (form a line of battle)二, 搶佔上風口(capture the weather gauge)。

作戰一條線。作戰時排成一條線好理解,但是考慮天氣,風向和敵人的初始位置,執行 難。不過各司令都有各司令的招。順便說一句,這條軍規其他國家海軍抄得挺快,所以常見的海戰就是雙方各排一條線,見面後互相邊前進邊拍磚,直到兩條線一頭 一尾對齊了,再下錨,開炮對轟,轟到某一邊撐不住為止。在三次英何大海戰中,這樣的戰鬥經常持續好幾天。讓人鬱悶的是雙方常常平分秋色,0比0的比分常常 讓決策者們苦惱。


戰術分析上看,排成一條線不是個正確的戰術。經濟學術語叫做不是納什均衡(換句話說,不是一個應該發生的結果)。但是為啥各國海軍還紛紛採用呢?

(七)間接監管制度 續1

作戰一條線(續)。戰術常識:紅軍要是排一條線,藍軍最好的策略是不排成一條線,前後左右夾擊它。如果藍軍不排成一條線,紅軍也不會排出一條線,不然他們打誰呀?所以雙方各排成一條線不是一個均衡結果。而且雙方如果各自排成一條線對拍,打仗就是比誰炮多,比誰的船結實,再比誰彈藥多,最後就是比誰的水手耐力好了。

東方的戰術家象林帥會說,傻呀,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大夥集中火力,猛揍某個倒黴傢伙,揍趴下了再換一艘接著揍。或者,形成一支縱隊猛插敵艦隊中央, 擊破後首尾會合包圍一部敵艦,圈起來狂毆。西方軍事史學家也把很多無結果的海戰歸功於這種苯苯的戰術。而且,有幾次海戰的勝利恰恰是因為艦隊司令放棄了一 條線戰術。

但是一條線戰術的作用不僅僅在於作戰,更重要的是,它為艦隊司令提供了一個絕好的監督艦長投入作戰(engagement)的機會。大家排成一條線,誰要 是臨陣退縮,司令自然是一目了然。為了更好的監督,司令的旗艦就在放中間了,左右都顧得到。有時候艦隊船多,一條線擺出好幾海裡,司令看不過來也看不見。 沒事,司令下面還有副司令,他們的坐艦沿著一條線散布開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在戰鬥中如果有艦長被發現不守一條線有往後運動跡象的,司令會記下來,回去打個小報告,艦長上岸後會面臨下課甚至喪失生命的危險。

有經驗的艦隊司令也不是死守一條線的戰術,他們在保證監督的情況下,還對該戰術做調整,以求取得更大的戰績。比如說,在尼羅河之戰中,戰神Nelson就根據戰場情況竟然搞出兩條線來了,前後夾擊法國海軍。實際上,這反而讓Nelson更好的監督手下的艦長們,因為軍艦排的線更短了。


【尼羅河之戰艦位圖。紅色的是英國海軍,藍色的是法國海軍。紅色虛線表示英國海軍各艦的投入作戰的駕駛軌跡。Nelson的旗艦是Vanguard,您能找到它嗎?看看它的位置是不是挺適合監督的】


搶佔上風口(capture the weather gauge)。假設您是一 位艦長,作戰時你喜歡上風還是下風?什麼?無所謂?你會害了一船人!解釋一下吧。在下風作戰,如果定了錨,開炮和在上風差不多。如果打不贏,馬上起錨,接 著風勢,拜拜您哪,對方追之不及。如果換過來,您在上風口,撐不住想溜,往哪跑呢?一起錨,風一吹,直接送人家炮口前了。下風口還有一個大好處,作戰時戰艦橫擺,風一吹,浪打浪,所有的炮都在海面上。上風口呢?如果浪太大,下層的炮口還不能打開,結果是火力驟減。


【想像這是一艘處於上風口的戰艦,所以右面迎敵。但是海浪導致船體右邊傾斜,下面的炮口的確打不開】

所以搶佔上風口是各國海軍的忌諱,除了英國海軍。Dog教授說,這make sense呀。各國海軍都學習了作戰一條線,但是沒學搶佔上風口。英國海軍作戰堅持搶佔上風口,是有他們的道理的,這也是他們的絕活,絕路求活。

(八)間接監管制度 續2

搶佔上風口(續)。上一篇才貼出不久就有河友鸚鵡提 出,搶佔上風口就相當於讓老天爺當了督戰隊長。對頭!就是這麼回事。我們先看看法國佬在海戰中怎麼做,對比一下找差距。法國海軍特喜歡搶下風口,開炮特喜 歡打桅杆和橫杆而不是船體。這是啥意思?

舉個例子。要是張飛戰馬超時專朝馬帥哥的玉花驄下手,你是觀眾你怎麼想?古人云,射人先射馬,不是砍人先砍馬。這 下你明白了吧?法國人這是怕打不過人家,先廢了對方的交通工具,關鍵時候好開溜呢。高盧海公雞一開戰就存了畏死怯戰打退堂鼓之心,焉能不敗?

英國海軍怎麼做?整個艦隊一心一意搶佔上風口。結果呢?你想脫離一條線來彰顯自己的特殊性?你就會一直漂呀漂,漂去挨千刀。這樣,在上風口排成一條線後, 老天爺在後面鼓著嘴巴吹風督戰,艦長們想不接敵(engagement)都不行。既然知道自己跑不掉,不若大伙兒放手奮死一搏。對手們既然隨時都能扯呼, 和英國海軍相比這覺悟和主觀能動性也就相去道裡計了。

進一步說,既然知道每次戰鬥都要毫無懸念的被置之於死地的,英國海軍艦長們平時就會嚴格要求下級軍官 和水手認真訓練戰鬥技巧,以求在戰鬥中先手打垮敵人。長期以往,戰鬥力就這麼給練出來了。

《海戰條例》

《海戰條例》好殺氣,通篇的主題就是一個字: 殺,有點類似我們中國古代軍法。看看《五經總要》:九人隊失小隊二人者,臨陣日仰押官、隊頭便斬;不救人,陣散計會隊內少者,勘不救所由,斬;觀兵士不入陣者,斬……。

《海戰條例》的核心條款是第十條軍規:

Article 10。 Every flag officer, captain and commander in the fleet, who, upon signal or order of fight, or sight of any ship or ships which it may be his duty to engage, or who, upon likelihood of engagement, shall not make the necessary preparations for fight, and shall not in his own person, and according to his place, encourage the inferior officers and men to fight courageously, shall suffer death…

翻譯一下。第十條:任何一個艦長或艦隊指揮官,在接受作戰信號和指令後,或者看到他應該接戰的敵艦後,如果不做戰鬥準備,不鼓勵手下奮勇作戰,殺!

看到沒有?艦長在接敵(engagement)這事上,沒有任何選擇,必須接敵,而且必須好好接敵。接不好就要掉腦袋。如果給艦長諸如"原則上必須接敵」 的模糊選擇,他們多半會以天氣等理由逃避。這第十條軍規和搶佔上風口一樣,絕了艦長怯戰的後路。

此外,第十二條軍規(戰鬥中不當撤退者,殺!)也是另一把 懸在艦長和司令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就能要了他們的小命。

 舉個例子。1756年,地中海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之小島被法國艦隊圍住了,英國海軍趕忙派Byng司令去解圍。海戰中法國人一炮轟掉了他的桅杆和帆(老伎 倆了),Byng沒有找個地方修修然後重新戰鬥,他竟然拍拍灰率領艦隊回家了。結果一個堂堂艦隊司令被第十二條軍規送上了軍事法庭最後判了死刑。說到這 裡,你們覺得方伯謙方大人的事要是發生在英國海軍裡,他的結局會如何?

不連續提拔制度

問題又回來了。再完美的制度,如果無法執行,等於白搭。即使《海戰條例》如此殺氣騰騰,海軍部還是無法直接監管司令艦長們的舉動。由(六)和(七)的介紹 我們知道在海戰中如果艦長怯戰,司令是能知道的。那麼上個例子裡司令怯戰怎麼辦?海軍部如何知道的?

此外,如果艦長們被單獨放出去執行任務,那司令和海軍 部都無法監管,這種情況下這麼辦?東廠西廠錦衣衛,派個特務誰不會?往艦上摻沙子吧。但是如何保證這個特別派遣員能富貴不能淫(不被艦長收買),威武不能 屈(不被艦長威脅),如實匯報艦上發生的一切呢?請看(九)。


(九)間接監管制度 續完

不連續提升制度(續)

保證特務質量的關鍵在於軍官的不連續提升制度。當一個小夥滿懷雄心壯志加入海軍時,如果走軍官路線,海軍部就開始摻沙子了。小夥的初始職位是midshipman(侯補海軍少尉),過了些時候,他就會被推薦去考海軍上尉(lieutenant)。 

如果考試通過,並且有位子(海軍上尉也有待崗名單),他就會被任命為某艦的海軍上尉,一人之下(艦長captain),百人之上。在這位子上如果他運氣還 行,有足夠的蘿蔔白菜吃沒得敗血症,沒有被大炮火槍幹掉幹殘保持全須全尾,幹個3-6年,他就具備了被提拔為艦長的資格。如果真被提拔為艦長,那以後前途 不可限量,艦隊指揮官、司令的就一路做上去了。海軍司令們就是這樣煉成的,猛將Nelson也不例外。


但是,這個海軍上尉的位子有兩個特點,這些讓他成為一個完美的間接監管裝置。第一,艦長能打他罵他折磨他,但是罷不了他的官,這樣他能威武不能屈;第二, 如果沒艦長的位子(任何艦,不一定是本艦),他可能要當一輩子上尉,不連續提升的含義就在此。前面講工資制度是說過,小上尉和船上所有的人合分戰利品的 1/4, 而艦長一個人就能分1/4,遠大前途在前,艦長收買得了吧?最重要的是,這麼長的待崗名單,拱掉一個艦長就多出一個坑位…… 俺們的小上尉自然是富貴不能淫。史載小上尉們經常踴躍積極的在軍事法庭上毫不留情的指責自己的前上司。

此外,《海戰條例》VIII條要求上尉們每天都要自己記錄航海日誌(log),返航一到碼頭就立即上交海軍部。如果某艦長由於過錯被送上軍事法庭,上尉記的航海日誌會被拿出來和艦長記的日誌作比較,以尋找證據或搞清事實。每次出航前,上尉們都會從海軍部收到特別命令,幹嘛呢?自然是監視艦長了。舉個例子, 1799年給戰列艦Amazon上的海軍上尉的特別命令是:記錄關於一切航行計算的數據……上尉要知道所有的事,看到所有的事,並涉及一切艦上應該被知 道,被看到和被做到的事。海軍上尉就是海軍部的watchdog,幹的活就是赤裸裸的監視。(像不像前蘇聯的軍艦上的政委?看過追擊紅十月號吧)

新問題又出現了。上尉萬一利慾焚心陷害艦長怎麼辦?撒謊陷害上級當然不會那麼容易得逞,雙方要對質,證據都要被仔細檢查。但是海軍部還不放心,特意又加設 了三級保險。

第一級,軍士長 (master seaman)。 他是艦上最高的非可提拔的(non-commissioned)的軍官,而且艦長也罷不了他的職。 既然軍士長 升官無望,而且又不用怕艦長,所以關鍵時候他出來作證可信度應該比較高。(其實軍士長也附有和上尉一樣的責任。關於軍士長責任的《海戰條例》IX條的內容 基本上和關於上尉責任的VIII條差不多。)

第二,在大艦上多放幾個上尉。這樣大家一起撒謊串供就比較難了。

第三,上尉提拔要艦長推薦。這樣艦長雖然治不 了上尉,但是上尉需要艦長的推薦信。如果上尉撒謊但是沒把艦長給拉下馬,他這一輩子大概也不要在海軍混了,要混也是混不出頭了。有人言:該說實話說謊話, 這個同志別提拔,海軍走人趕回家,挑水做飯帶看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三級保險就保證了間接監管的有效性。

總結一下。

問題:風帆戰艦時期艦長們有怯戰和私肥的傾向。海軍部很難直接監管。

思路:代之以間接監管和特殊的激勵制度。

做法:
(1)特殊的激勵制度包括工資為核心的收入制度和戰利品分成的獎勵制度。設立待崗名單半價養一大批競爭者,讓在職者有憂患意識。
(2)嚴格要求,嚴刑峻法,沒有「原則上」的模糊性,不給活路。
(3)提出可行的間接監管辦法。艦隊作戰中排成一條線和搶佔上風口。使用海軍上尉來監督艦長,並保證該監督可靠可信。

結果:絕大部分艦長都勇敢作戰,忠於職守,英國海軍統治了海洋。

現實意義:
組織裡如果管理者無法直接監督下屬或其他相關方(簡稱相關方)的行為,而相關方有很強的動機私下裡幹一些管理者不希望他們做的事(moral hazard),比如,不努力幹活,或者/且犧牲組織利益來獲取自己利益,那麼管理者應該做好下面幾件事:1.提高職位的吸引力。2.設立嚴格的管理規 範,監管重心從監督私下行為轉向監督對規範的遵守。3.開展內部競爭。4.選用合適的工資制度。5.設立間接監督機制。

看完了?感謝捧場。對了,別走,結業考試呢,考場在下邊。

(十)結文測試

想了想,怕出差回來沒時間,搞個短點的。不過與其來個短點的帖子,不如來個小測試,三道題。大家憑自己的管理直覺回答,歷史事實就是答案。

1.Privateers(私掠船)是由個體戶出資(船)招人,是對國有企業(海軍)的一種有益的補償經營模式。船主對海軍部負責。西英戰爭時,參戰的私掠船比戰艦還多。私掠船的任務是破壞敵人的海上貿易。問題:
如果你是海軍部長,你準備對私掠船採用怎樣的獎勵制度(或收入/補償/激勵制度,這些詞在這裡通用)?(不用太具體)

2. 英國陸軍前面介紹過了一些:陸軍軍官購買他們的缺。另外,陸軍入行門檻低,交錢就行,不用考試,升官是連續的,收入主要是獎金為主。
問題:英王對陸軍軍官在戰爭中的監管少的可憐,沒有海軍那麼多花樣。這是為啥?

3.進入蒸汽時代後,英國海軍對作戰的制度進行了修改,比如不用搶佔上風口了。海戰條例也做了修改。
問題:修改後的海戰條例裡關於死刑的處罰是多了還是少了?為什麼?


(十一)測試答案

1.Privateers(私掠船)是由個體戶出資(船)招人,是對國有企業(海軍)的一種有益的補償經營模式。船主對海軍部負責。西英戰爭時,參戰的私掠船比戰艦還多。私掠船的任務是破壞敵人的海上貿易。問題:
如果你是海軍部長,你準備對私掠船採用怎樣的獎勵制度(或收入/補償/激勵制度,這些詞在這裡通用)?(不用太具體)

答案:1、路邊野草的答案很不錯,我就不用自己敲了。他說,對私掠船搶來的東西大部分歸船主支 配。激勵他們猛勁搶,摧毀敵人的海上貿易線。至於私掠船上的船員,他們是由船主自己招募,他們的收入/補償/激勵制度由船主自己決定。為了多搶,船主會自 行找到對自己有利的分配方式。

補充一點,船主不等於船長,海軍部和船主的分成,此外還有船主和船長的分成。

2. 英國陸軍前面介紹過了一些:陸軍軍官購買他們的缺。另外,陸軍入行門檻低,交錢就行,不用考試,升官是連續的,收入主要是獎金為主。
問題:英王對陸軍軍官在戰爭中的監管少的可憐,沒有海軍那麼多花樣。這是為啥?

答案:關鍵點一:陸軍軍官的位子是花錢買來的,所以有個自我選擇,怕死的一般就不來了,不然回不了本。關鍵點二:陸軍的報酬制度是戰利品制,你不打仗不殺人不防火就沒有收入。關鍵點三:陸軍的作戰目標固定,完不完成找不到太多的客觀理由。

wuhan這題答得還靠點譜。

3.進入蒸汽時代後,英國海軍對作戰的制度進行了修改,比如不用搶佔上風口了。海戰條例也做了修改。
問題:修改後的海戰條例裡關於死刑的處罰是多了還是少了?為什麼?

答案:少了。由於直接監管變得很容易,海軍不再需要間接監管+死刑嚇唬。間接監管的問題是效果和 效率的問題。按期望效用計算,如果怯戰有20%的機會被抓到,就得指望很嚴重的懲罰來嚇唬住艦長們。如果怯戰有100%的機會被抓到,只要怯戰的懲罰超過 怯戰的好處,艦長們就不會怯戰。所以不用那麼嚴厲的動不動就死刑的條款。

這點類似賭場算賠率。你贏錢機會大一點的項目通常贏的錢就少一些。彩票概率最小,贏錢數最大。此外,某些法律也有類似的原則(比如交通法規)。社會危害度一定,犯事被抓的概率越小,懲罰越大。

葡萄提到了二十世紀的關鍵是人才的觀點比較新穎有趣,這涉及到對於犯錯誤的經理人的管理的問題,值得思考。

聚秀社區3.0版App 安卓版&iOS版現已全面上線

掃描上方二維碼,立即加入我們!

相關焦點

  • 風帆戰艦時代的巔峰對決——特拉法加海戰
    1803年5月16日,英法兩國戰火重燃,拿破崙的目標是避開英國海軍,用其精銳的陸軍直接登陸進攻英國本土,為了把強大的英國海軍從本土牽走,法國艦隊在大海上和英國海軍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但由於一系列戰略、戰術的失誤,海軍中將維爾納夫率領的法、西聯合艦隊被封鎖在加的斯港內,拿破崙對海軍大為失望,放棄了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率領經過數年時間集結起來的「英國軍團」向奧地利發起戰爭。
  • 混合動力的風帆戰艦將助力大國海軍走向新的時代
    自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和英國爆發特拉法爾加海戰讓風帆戰艦走向輝煌頂點之後,隨著蒸汽鐵甲戰艦的興起,風帆艦慢慢退出海洋戰場。
  • 怒海截殺,風帆時代的巡航艦VS戰列艦
    ,這就是風帆時代的「戰列艦」(英文:Ship-of-the-Line;Line-of-the-BattleShip,簡稱Battleship)。所以,「戰列艦」本來就是一個從風帆時代固定下來的詞彙——這些戰艦用於排成單縱隊、用海軍加農炮與敵方的戰列艦對轟。這樣的戰艦單縱隊就叫「戰列線」(Line of the Battle)。風帆戰列艦組成兩列好似浮動的海上長城的戰列線對轟,也有點類似陸上的「排隊槍斃」——線式戰術。這樣的戰列艦,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來建造。風帆時代的戰艦完全是木頭造的,只是用鐵釘子、鐵條、鐵拐加固。
  • 風帆戰艦的分級(一)
    這個問題問得太有價值了,不了解風帆戰艦的「分級」,就不會了解以英國為代表的曾經海軍強國們整個海軍的管理體系。譬如,北二外某女副教授(已退休)翻譯的奧布雷系列海上冒險小說中「Master-&-Commander」這本書,內中戰艦和官職、軍銜等管理體制相關名詞的翻譯就停留於表面,體現不出其實際內涵。
  • 怒海爭鋒 | 夢迴風帆戰艦時代
    然而,倔強的傑克不甘心失敗,他要挽回皇家海軍的榮譽,徹底打敗自己的對手。於是這艘無畏的戰艦繞過了合恩角,航向了加拉帕戈斯群島,一路追蹤法國戰艦「地獄」號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這既是一場「老鼠捉貓」的海上追蹤,同時也是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在這艘皇家海軍的戰艦上,能夠看到名將納爾遜的影子,也能發現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的雛形。《怒海爭鋒》設定的年代是風帆戰艦達到鼎盛的時代。
  • 風帆戰艦的歷史:一群財迷開著一座森林縱橫四海
    1805年,納爾遜海軍中將,指揮英國皇家海軍艦隊,橫渡大西洋,前往西印度群島追人,維爾納夫海軍中將指揮的法國艦隊,最前面的是勝利號
  • 【深度】風帆時代的巔峰對決 ---特拉法加大海戰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風帆時代最偉大的海戰—「特拉法加」大海戰。特拉法爾加海戰是帆船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也是風帆戰艦時代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海戰。這次海戰徹底擊碎了拿破崙徵服英國的夢想,奠定了英國從十九世紀初開始,長達百年的海上霸主地位。
  • 前進的風帆,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英法風帆戰艦
    按照史學界的普遍看法,從1792 年到1815 年的那段被稱之為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的歷史時期,是風帆時代海軍戰爭藝術發展的最高峰。 「風帆戰艦」(man-of-war)以及其後繼者均為三桅方帆布局,而所有風帆的設計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風力,節省人力,並確保船隻在不同海況下的正常操縱。海軍火炮均為前裝滑膛炮,最初採取青銅鑄造,到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時代,基本已全部更換為鐵炮。所有的「風帆戰艦」以及後來的「戰列艦」均擁有充分的結構強度,以裝載數量眾多的大型火炮,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由同類敵艦所製造的猛烈火力的打擊。
  • 【世鋮講堂】風帆戰艦:一群財迷開著一座森林縱橫四海
    先從一則老梗說起:1805年,納爾遜海軍中將指揮英國皇家海軍艦隊橫渡大西洋,前往西印度群島追逐維爾納夫海軍中將指揮的法國艦隊,最前面的就是勝利號,這是該艦第一次橫渡大西洋。然而英國佬跑得太快,居然追過了頭。
  •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英法風帆戰艦與海軍戰術
    曾有人戲言,拿破崙戰爭中的西班牙戰場,之所以英軍能夠逐漸佔據優勢,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英國掌握制海權。每當戰事不利,英軍就可以上船跑路,從而可以保存有生力量,從而越戰越強。雖然這個說法未必準確,但半島戰爭中,制海權對於反法聯軍的最終勝利居功頗大。
  • 風帆戰艦發展歷程
    風帆戰艦無一例外是身軀偉岸、外表精緻、色彩鮮豔,充滿著那個時代的濃鬱格調。 帆船早在中世紀便被用於戰爭,但一直都沒有成為主要交戰工具。專用的風帆戰艦直到16世紀才開始出現,風帆時代的真正開啟以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為標誌。在風帆時代,風帆戰艦是海戰的主角,1588-1853年間的各大海戰基本都是以風帆戰艦作為可決定勝負的主要武器。
  • 【轉載】19世紀風帆戰艦上的「新技術」(一)
    在新技術面前,英國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密切關注、贊助甚至是企圖買斷任何發端於英國內外的新技術,害怕被海權挑戰者——也就是法國——佔得先機;一方面英國保有的舊式主力艦,即多層甲板的風帆戰列艦數量也最多,革命性的新技術能讓她們一夜之間作廢,比如1860年登場的鐵甲艦,所以英國也特別不情願採用新技術,一般是潛在挑戰者如法國、美國甚至是沙俄率先採用,這才被迫跟進。
  • 世界最大風帆戰艦奇特一生:1839年率整個奧斯曼海軍叛逃埃及
    「馬哈茂迪耶」號風帆戰列艦模型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純風帆」戰艦是哪一艘?正確答案不是英國的,也不是法國的,更不是美國和俄國的,而是奧斯曼土耳其海軍在19世紀中期的旗艦——「馬哈茂迪耶」號風帆戰列艦(ship of the line)。「馬哈茂迪耶」號風帆戰列艦,自1829年建成後,尺寸和噸位一直領先世界。
  • 令人迷醉的風帆戰艦
    因為新式武器的裝備,以英軍為首的近代海軍創造了嶄新的戰術來加以利用——由於當時以風力為動力,且單艦火炮威力射程均不足以對一艘敵艦造成有效的傷害,故使用戰列線(所有作戰軍艦排列成一線)作戰,因此為標準作戰方式,所以稱之為風帆戰列艦。
  • 《戰艦》納爾遜之血:朗姆酒與英國皇家海軍的歷史淵源
    凡是描述風帆時代航海冒險和海上戰爭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都會毫無例外地提及一種烈酒——朗姆酒,在經典的海戰影片《怒海爭鋒》中有這樣的情節:兩名水兵向傑克艦長獻上敵艦的船體模型,獲準得到了雙份朗姆酒的配給。■ 這幅圖書插畫展現了16世紀時加勒比地區的海盜將朗姆酒桶搬到岸上。朗姆酒源自加勒比海地區,曾經是海盜們最喜歡的飲品。在談及朗姆酒與英國海軍的淵源之前,首先要說說海軍中每日配給烈酒的傳統,這種做法又源於航海中的飲水問題。
  • 為何敦刻爾克撤退能夠成功?因為背後的大英帝國不一般
    ——「英國皇家海軍之魂」納爾遜   近日,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在中國熱映。歷史上,四十萬英法聯軍被圍困在敦刻爾克,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囧境下居然成功撤退,而且不是最初計劃的三萬人,是足足三十三萬人撤到英國本土。
  • 彪炳史冊的風帆戰艦按原圖重建了!快看他們在海上長啥樣?
     提示:點擊上方"海事服務網CNSS"↑免費訂閱最新信息 時至今日,風帆對於海軍仍然是一份特殊感情的寄託,世界許多海軍都保有風帆訓練艦,中國也正在籌建。似乎,風帆戰艦正是百年海軍的一種印證。皇家飛剪同一企業的一艘「支索帆式」巴肯廷帆船這輕盈的帆裝自然帶有海鳥悠然掠海而過的優雅,恰如19世紀英國海洋作家Josef Conrad所說。
  • 「前衛」號,這艘英國耗資最大的戰艦見證了戰列艦最後的輝煌
    第一艘使用「前衛」命名的是一艘建於1586年,安裝有31門炮的帆船;第二艘「前衛」號是建於1631年,擁有56門炮的二等風帆戰列艦;第三艘「前衛」號是建於1678年,擁有90門炮的三層甲板二等風帆戰列艦;第四艘「前衛」號是建於1748年,擁有70門炮的三等風帆戰列艦;第五艘「前衛」號是建於1780年,擁有4門炮的小帆船;第六搜「前衛」號是建於1787年,擁有74門炮的三等風帆戰列艦;第七艘「前衛」號是建於
  • 智利海軍「艾絲美拉達」號風帆訓練艦訪問上海
    9月26日下午,智利海軍「艾絲美拉達」號風帆訓練艦,在艦長馬爾唐納多上校的率領下,駛抵吳淞某軍港,開始對上海進行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這是「艾絲美拉達」號風帆訓練艦第9次訪滬。當天16時許,東部戰區海軍某基地軍樂隊在碼頭奏響迎賓曲,現場拉起歡迎橫幅,為到訪的「艾絲美拉達」號舉行了熱烈的歡迎儀式。智艦抵達後,艦長馬爾唐納多率智艦主要軍官,拜會了東部戰區海軍某基地司令員姚春勇大校。
  • 風帆戰艦的分級(四)
    到了18世紀90年代,法國、西班牙再次挑戰英國制海權的危險形勢已經形成,兩家合成一體,就可以壓倒英國的海上優勢,這在美國獨立時期已經初見端倪。所以英國自然突破了原本保守、寒酸的成本限制,在18世紀最後十年,放手建造體型越來越大的一等戰列艦。從1788年開始,新的100炮一等戰列艦尺寸越來越大,不過這也是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