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納爾遜之血:朗姆酒與英國皇家海軍的歷史淵源

2021-02-07 崎峻戰史

凡是描述風帆時代航海冒險和海上戰爭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都會毫無例外地提及一種烈酒——朗姆酒,在經典的海戰影片《怒海爭鋒》中有這樣的情節:兩名水兵向傑克艦長獻上敵艦的船體模型,獲準得到了雙份朗姆酒的配給。不熟悉航海歷史和海軍傳統的人大概會覺得艦長太摳門,提供如此重要的敵方情報才得到兩杯小酒的獎賞?這可是大錯特錯了,對於那個時代的水兵而言,得到雙份朗姆酒那可是天大的賞賜。在漫長單調的航海生活中,水兵每天最開心的事情除了倒在吊床上呼呼大睡,就是享用每日配給的朗姆酒,那種混合著芳香和刺激的液體流過喉嚨時帶來的快感,將使每一名忍受艱辛和死亡威脅的水兵得到莫大的愉悅和放鬆。自從17世紀中葉之後的三個世紀中,英國皇家海軍的每一艘艦艇上都保持著每日分發朗姆酒的傳統,它伴隨著英國艦隊徵服四海、屢勝強敵,幾乎一日不可或缺,朗姆酒對於英國海軍的重要性,恰如啤酒對於德國人,伏特加對於俄國人。究竟朗姆酒有何魅力能夠得到英國海軍的長久青睞?這背後其實有很多故事……


在現代酒品分類中,朗姆酒(Rum)屬於八大蒸餾製備的烈酒之一,它是以甘蔗製糖過程中產生的糖汁或糖蜜為原料,經過發酵、蒸餾,之後在橡木桶中儲藏至少三年而成,酒精度通常在20度到50度之間,具有口感甜潤、芬芳濃鬱的特點。關於朗姆酒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是源自於加勒比地區製糖業的興盛。哥倫布在第二次遠航美洲時將甘蔗帶到了古巴,並在加勒比諸島上廣泛種植,進而形成了規模可觀的製糖產業。大約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當時的製糖工人(最初是強虜的當地土著,後來多為黑奴或貧苦移民)將甘蔗壓榨後的糖汁或製糖產生的副產品糖蜜進行發酵、蒸餾,得到一種酒精濃度很高的飲料,喝過之後能夠使人興奮並消除疲勞,後來經過工藝改進,逐漸形成了朗姆酒的製備方法。由於朗姆酒香氣醉人、口感舒適,很快在海員水手中流行開來,尤其是很多海盜的最愛。

■ 這幅圖書插畫展現了16世紀時加勒比地區的海盜將朗姆酒桶搬到岸上。朗姆酒源自加勒比海地區,曾經是海盜們最喜歡的飲品。

在談及朗姆酒與英國海軍的淵源之前,首先要說說海軍中每日配給烈酒的傳統,這種做法又源於航海中的飲水問題。凡是略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在海上航行時最重要的東西是淡水,在風帆時代進行遠航時,人們將淡水煮開後裝入木桶中帶上船,供航行途中飲用,但是這些原始的桶裝水不易保存,很快就會變質,生出綠藻,變得黏滑,散發出異味,難以飲用,很多水兵在喝下滋生細菌的淡水後罹患痢疾,上吐下瀉,嚴重影響戰鬥力。為了解決淡水變質問題,船上也會攜帶比淡水保存期更長的酒類作為補充飲品,通常酒類會與變綠髮臭的淡水混合飲用,利用酒精的香味改善口感,並有殺菌的效果,但也可以單獨飲用,最初使用的酒類為啤酒,後來增加了烈酒。

早在16世紀時,英國海軍就有每日配給啤酒的習慣,配給量是每人每天1加侖(約合4.5升)。當時的啤酒沒有經過徹底的殺菌處理,也很容易變質腐壞,尤其在高溫的熱帶海域,於是酒精濃度更高、不易變質的烈酒也加入了艦船飲品清單。英國海軍規定在啤酒耗盡或因變質無法飲用時,每日的酒類配給可改為1品脫(約合560毫升)葡萄酒或半品脫(約合280毫升)烈酒。葡萄酒通常是供軍官們飲用,分配給水兵的烈酒包括威士忌、白蘭地等種類,而朗姆酒則是在17世紀中葉進入英國海軍的。朗姆酒與英國海軍的結緣可以追溯到1655年,一支英國艦隊佔領了牙買加島,這裡與古巴一樣以盛產朗姆酒而出名。艦隊司務官在上岸收集酒水補給時將朗姆酒帶回軍艦並分發給水兵們,結果大受歡迎,從此之後朗姆酒取代了法國白蘭地成為英國海軍每日烈酒配給的主要品種,以至於後來這項配給被直接稱為「朗姆配給」(Rum Ration)。

在風帆時代,在軍艦上當水兵絕對是一件既苦又累,還隨時可能掉腦袋的高危職業,當時的水兵都來自社會底層,或為生計所迫從軍謀求溫飽,或根本就是被抓壯丁,他們在軍艦上不僅受盡漂泊之苦,還要從事繁重的勞作訓練,吃著粗劣難咽的食品,深受嚴苛紀律的約束,忍受老兵和軍官的刁難斥責,輕則挨頓鞭子,重則絞架伺候,如果碰上海戰,斷胳膊掉腿甚至葬身大海都只能聽天由命了。在飽受煎熬的航海生涯中,對於缺乏娛樂的水兵而言,每天飲酒求得片刻放鬆就成為一種解脫和消遣,相比酒精度數較低、多喝不醉的啤酒,朗姆酒度數較高,味濃而勁足,少飲即醉,因此受到水兵們的熱愛,視為快樂和活力的源泉,寧可受罰吃點皮肉之苦也不願失去朗姆酒的配給,軍官們深知朗姆酒對於水兵們的重大意義,於是將增減朗姆酒配給作為重要的獎懲手段。


■ 在風帆戰艦時代,海軍水兵的生活十分艱苦,每天配發的朗姆酒對他們來說是難得的放鬆和消遣。


朗姆酒雖然有效調節了水兵們的情緒,有利於保持士氣,但也帶來了一些麻煩。英國海軍最初配給烈酒是將未經調製稀釋的純正酒汁直接分發給水兵,朗姆酒的魔力造就了一大批貪杯之徒,他們一般不會將酒和水混合飲用,而是單獨飲用,有的人覺得配給的量太少,就會通過出錢購買或賭博的方式獲取他人的配額,來滿足酒癮,甚至有人將每日配給積存下來,然後一醉方休。軍艦上的老酒鬼們都不喜歡衝淡的朗姆酒,他們還發明了一種測試酒精濃度的簡單方法,將朗姆酒和黑火藥混合,如果度數夠高(至少在50度以上),經過酒汁浸泡的火藥仍然能夠點燃。不過,大量飲用高度烈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影響水兵的健康,而且醉酒的水兵常常行為失控,打架鬥毆,衝撞長官,無法正常執勤,嚴重破壞了軍艦上的紀律和秩序,反而削弱了軍艦的戰鬥力。

1739年,英國與西班牙之間爆發戰爭,愛德華•弗農海軍中將(Edward Vernon)奉命率領一支艦隊遠徵加勒比海。在朗姆酒的原產地英國水兵得到更多的機會痛飲佳釀,導致軍中因酗酒引發的問題日趨嚴重。最後,弗農中將於1740年8月21日發布了一項著名的命令,要求每日分發給水兵的朗姆酒必須摻水之後飲用,酒與水的比例為1:4。這項命令實際上恢復了海軍配給烈酒的初始目的,即解決淡水變質的飲用問題。將水與朗姆酒混合飲用有三點好處,一是酒精可以殺死水中的細菌,降低導致疾病的機率;二是酒香能夠消除變質淡水的臭味;三是,經過稀釋的朗姆酒度數較低,不易喝醉,而且摻水後容易變質,不易保存,能夠防止水兵私下囤積烈酒。此外,弗農還改變了每日配給朗姆酒的時間,之前是在每天中午11時到12時之間配給,他下令改為一天配給兩次,分別在上午10時到12時和下午4時到6時,這樣水兵們在完成上午和下午的工作之後都能得到飲酒的放鬆,而每次飲酒量比較少,不會喝醉,而對於私藏烈酒的行為將給予嚴厲懲罰。弗農的命令有效解決了軍艦上的酗酒問題,雖然引起不少酒徒的不滿,但仍然推行到整個英國海軍,最後在1756年成為一項固定制度,並沿用了200多年。弗農因為下令飲用摻水朗姆酒而在英國海軍的歷史上留下了特殊印記,因為他愛穿由格羅格蘭姆呢製作的外套而獲得了「老格羅格」(Old Grog)的綽號,於是水兵們將兌水的朗姆酒也稱為「格羅格」,這一稱呼流傳下來,時至今日已經成為摻水烈酒的泛稱。弗農因為戰功卓著晉升海軍上將,退役後從政並擔任國會議員。

■ 英國海軍上將愛德華•弗農(1684-1757),他在1740年下令配給水兵的朗姆酒必須摻水飲用,從而確立了英國海軍延續兩個多世紀的朗姆酒配給制度。



■ 在英國海軍中,水兵們將摻水的朗姆酒稱為「格羅格」,這源自於弗農上將的綽號,現在已經成為摻水烈酒的泛稱。

弗農因為確立了英國海軍的朗姆酒配給制度而青史留名,而另一位海軍上將則為朗姆酒增添了更為傳奇的聲譽,他就是英國海軍歷史上聲名最顯赫的艦隊統帥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在1805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率領英國艦隊大勝法西聯合艦隊,令當時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拿破崙放棄了入侵英國的企圖,拯救不列顛於危難之際,納爾遜因此被視為英格蘭的民族英雄,不幸的是他自己在勝利即將到來之際中彈身亡,倒在旗艦的甲板上。為保證納爾遜的遺體在運回國內安葬前不致腐爛,軍官們決定將遺體置於一個朗姆酒桶中,浸泡在深黃色的酒水之中。當艦隊返回英國時,人們打開酒桶蓋驚訝地發現遺體還在,桶裡的朗姆酒已經涓滴未剩。在將納爾遜的遺體移出酒桶後,經過仔細檢查發現酒桶底部被人用鑽頭鑽了一個小洞,所有的酒就是從這個洞被偷喝殆盡,據說這是軍艦上的水兵希望獲得納爾遜那樣的英雄氣概而鑽孔偷酒。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浸泡遺體的朗姆酒並未被偷喝,而是被青年軍官們拿去開酒會,以表達對天才統帥的崇敬和緬懷。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質疑,但無論納爾遜與朗姆酒的逸聞是否屬實,崇尚英雄的英國人都會選擇相信這是真實發生的,從此之後朗姆酒在英國海軍中獲得了一個更加響亮且寓意深遠的名字:「納爾遜之血」(Nelson's blood)。


■ 英國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他是英國海軍歷史上最著名的統帥,指揮了特拉法爾加海戰,並在海戰中壯烈殉國,他死後遺體被置於一個朗姆酒桶(右圖)中保存,據傳桶中的酒被水兵們偷喝,因此朗姆酒在英國海軍中被稱為「納爾遜之血」。


自從弗農時代之後的兩百多年間,在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艇上每天定時定量配發朗姆酒就成為一項雷打不動的規則,無論平時戰時都得到嚴格執行。在1756年,英國海軍又規定在配給的朗姆酒中加入檸檬汁或酸橙汁以預防敗血症。隨著海軍從風帆時代進化到鋼鐵蒸汽時代,海軍水兵已經能夠得到充足的淡水供應和醫療保障,徹底告別了發綠變臭的飲水和敗血症的威脅,似乎失去了配給朗姆酒的必要,但英國海軍依然將這項供給保持到20世紀70年代,仿佛每次飲下那琥珀色的酒汁就能從納爾遜等先輩那裡獲得無窮的力量。經過百餘年的發展、演變,「朗姆配給」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規範和儀式,成為英國海軍悠久傳統和海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國海軍配給朗姆酒始於1655年佔領牙買加,從17世紀中葉開始,朗姆酒就成為英國海軍最重要的供給品之一。數百年來,供應英國海軍的朗姆酒主要產自牙買加、千里達及托巴哥以及英屬維京群島等地,屬於酒精濃度較高的濃香型朗姆酒,其度數通常在47度到54度之間,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特供英國海軍的朗姆酒品牌直到今天都是享譽世界的名牌。最初朗姆酒配給是面向全體艦員的,包括軍官、軍士和水兵,但軍官在飲食上較軍士和水兵更為自由,在飲品上也有更多的選擇,對於是否領取每日配給的朗姆酒態度較為隨意。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海軍明確規定取消軍官及準尉的朗姆酒配給,此後只有軍士和水兵能夠繼續享有此項配給,此外,配給軍士的朗姆酒不必兌水,而供給水兵的朗姆酒必須按照弗農當年的命令摻水後來再進行分配。當然,士兵可以選擇不領取朗姆酒,作為替代他可以得到每天3便士的補助,不過很少有人會放棄飲酒的快樂。此外,年齡不滿20歲的水兵不能領取朗姆配給,那些因為過失犯錯而受罰的水兵也可能被取消配給或者領取摻入更多水的酒,直到20世紀初在英國戰艦上對醉酒或疏忽的士兵會給予配給「六分水格羅格」(six water grog)的懲罰 ,即按照1∶6的酒水比例衝淡的朗姆酒。


■ 特別供應英國海軍的「帕薩姿」牌海軍朗姆酒,在酒瓶上印著英國海軍軍旗和鐵錨圖案。

自近代以來,英國海軍中的「朗姆配給」已經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習俗,具有特定的稱謂和形式,比如水兵將每日配發朗姆酒的時間稱為「提神」(Up spirits),顯然每當這一時刻到來,所有水兵都會提起精神。

「朗姆配給」要遵循固定的程序,就像白金漢宮的警衛換崗一樣成為艦上每天必行的儀式。在配給開始的時間,水手長就會用哨子吹響特定的哨音,向值班軍士發出信號,後者立即前往後甲板從一名軍官手中接過儲酒室的鑰匙,然後在一名箍桶匠和一小隊陸戰隊員的護衛下前往儲酒室,取出一個儲酒桶。兩名陸戰隊員將這個儲酒桶提到甲板上,並在兩邊警衛,然後開始以艦上食堂為單位按順序領取,每個食堂派出一名代表來領酒,他們被稱為「朗姆水手長」(Rum Bosun)。首先是軍士食堂的「朗姆水手長」帶著酒罐前來,一名陸戰隊中士在司務長的指導下將儲酒桶中未經兌水的朗姆酒裝入軍士酒罐中。在軍士食堂領酒完畢後,儲酒桶中剩下的朗姆酒就會倒入一個大桶中,與定量的水混合成為「格羅格」。這個大桶也被稱為「朗姆桶」(Rum Tub),它使用上等橡木製成,外表經過精心打磨和裝飾,裝有鋥亮的黃銅桶箍。大約從20世紀初開始,桶壁上開始裝飾黃銅銘文「上帝保佑吾王」,根據在位君主的性別,桶上的銘文會有兩種形式:The Queen, God Bless Her(上帝保佑女王)或The King, God Bless Him(上帝保佑國王)。

在「格羅格」調製完成後,水手長會再次吹響哨子,輪到各個水兵食堂的代表提著酒罐前來領酒了。在值班軍士的監督下,陸戰隊中士用量杯從大桶中將「格羅格」按量舀入酒罐,最後桶中如果還有殘酒,就當眾倒入海中,以示不能私藏。「朗姆水手長」們將酒罐拿回食堂後再根據規定的配給量分配給每一名艦員。值得一提的是,水兵們用來飲用朗姆酒的杯子嚴格區別於其他的杯子,在水兵中間流傳著一種習俗:朗姆酒杯在清洗時只洗外面,不洗內部,因為水兵們相信杯底的殘酒將使下次倒入的酒更加醇厚。如果遇到重大紀念日或皇室事件時,或者艦員因為表現出色而獲得獎勵時,軍官們會下達「連接主桅操桁索」(Splice the mainbrace)的命令,向全體艦員或有功人員分發額外的朗姆酒,以示慶祝或獎勵。


■ 在肯特郡查塔姆皇家海軍兵營裡拍攝的一張照片,負責朗姆酒每日配給的成員合影,圖中的「朗姆桶」為早期不帶銘文的。注意戴船形帽的幾人,他們就是負責維護朗姆配給秩序的陸戰隊員。


■ 儲酒桶及其分裝漏鬥。



■ 首先是軍士食堂的「朗姆軍士長」來領取不兌水的朗姆酒,直接從儲酒桶中倒出。這張照片是1895年在「君權」號前無畏艦上拍攝。



■ 供給士兵的「格羅格」開始發放,從儲酒室搬出來的儲酒桶就擺在旁邊。



■ 1906年在「聲望」號前無畏艦上,供士兵飲用的「格羅格」開始發放,這個「朗姆桶」也還沒有帶有銘文。



■ 一個帶有「上帝保佑女王」銘文的朗姆酒桶及八個黃銅製量杯(一套)原品。最大的一個量杯容量為1加侖,最小的一個為半及耳(約70毫升)。



■ 半及耳的量杯只有這麼大。



■ 此照是1901年在「光榮」號戰列艦上拍攝,朗姆配給時,正準備發放不兌水的朗姆酒,儲酒桶就放在帶有銘文的「朗姆桶」上,注意「朗姆桶」的銘文上還特別註明了「格羅格」,說明這個酒桶是用來分配給水兵的摻水朗姆酒。



■ 今天已經被作為博物館艦的「貝爾法斯特」號輕巡洋艦上,也使用模型再現了分配朗姆酒的情景。



■ 圖為一戰時期,英國皇家海軍「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上的水兵在甲板上領取「格羅格」。



■ 圖為1933年在樸茨茅斯的皇家海軍兵營裡,水兵們正在領取每日配給的「格羅格」。



■ 二戰前在「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上進行的每日朗姆酒配給。現在已經是開始發放兌水後的「格羅格」,儲酒桶擺在「朗姆桶」旁邊。



■ 圖為1940年,英國皇家海軍新一代「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的水兵們在分配「格羅格」。雖然軍艦已經更新了一代,水兵也換了很多茬,但傳統始終未變。



■ 圖為「朗姆水手長」將領回的朗姆酒分發給艦員。



■ 艦員在艙室內飲用分發到的朗姆酒。



■ 二戰期間,一艘英國戰艦的艦員在分享朗姆配給,注意圖中的小壺上同樣寫著「上帝保佑國王」。



■ 圖為1941年7月在地中海海域護航期間,英國海軍 「曼徹斯特」號輕巡洋艦在分配朗姆酒。



■ 1942年6月6日在特立尼達的海軍基地,一隊英國海軍水兵在領取朗姆酒配給。

英國海軍配給朗姆酒的習慣也影響到其他海軍,尤其是屬於大英國協國家的海軍,比如加拿大海軍和紐西蘭海軍都保持了同樣的習慣,但澳大利亞海軍沒有繼承這一傳統,但在英國戰艦上服役的澳大利亞水兵同樣可以享有獲得「朗姆配給」的權利,這一做法一直延續到1921年。初創於獨立戰爭的美國海軍最初也像英國海軍一樣每天配給兩次朗姆酒,後來第二任海軍部長羅伯特•史密斯(Robert Smith)在1801年至1809年任職期間,嘗試用本國出產的黑麥威士忌代替進口的朗姆酒,得到水兵們的歡迎。此後在美國海軍中,威士忌就取代了朗姆酒。與英國水兵將摻水朗姆酒稱為「格羅格」相似,美國水兵將摻水威士忌稱為「鮑勃•史密斯」(Bob Smith),以紀念提出此項舉措的海軍部長大人。


■ 受到英國海軍的影響,加拿大海軍和紐西蘭海軍也保持了配給朗姆酒的習慣,圖為1945年9月2日日本籤訂投降書時,一艘加拿大海軍戰艦上的水兵們在分享朗姆酒,注意艦上使用的是普通的金屬桶,不像英國海軍那樣講究。



■ 圖為1948年某英軍戰艦上的水兵們圍著朗姆酒桶舉杯暢飲。隨著海軍的日益現代化,關於朗姆酒配給制度存廢的爭論一直存在。


作為一項從風帆時代遺留下來的傳統,「朗姆配給」在進入19世紀之後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並逐漸走向消亡。儘管弗農在1740年的命令緩解了軍中酗酒產生的問題,但是飲酒始終會對軍艦運作和日常管理造成隱患,因此自19世紀初以來英國海軍高層一直試圖取消朗姆酒配給,但來自基層官兵的反對和傳統的慣性使得這個目的經過一個半世紀才最終達成。

1824年,英國海軍決定將每日配給的朗姆酒份量減半,由每人每天1/2品脫(280毫升)減少至1/4品脫(140毫升)。1850年,英國海軍部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專門討論取消朗姆酒配給的問題,最後決定進一步削減配給量,改為每人每天1及耳(70毫升),同時每日配給次數由兩次改為一次,取消下午4時到6時的配給,上午的配給時間調整為11時至12時。進入19世紀下半葉,隨著禁酒運動在歐美國家的興起,英國海軍的朗姆酒配給制度受到更大的衝擊,軍官的朗姆酒配給於1881年被取消,準尉的配給也在1918年被禁止,但基層軍士和水兵仍然可以保證每天享用一次朗姆酒,雖然份量較之前減少了很多,但兌水比例相應降低,在二戰結束前通常為1∶3,戰後又改為1∶2。

1969年12月17日,英國海軍部針對東伍爾維奇郡議員克里斯多福•梅休(Christopher Mayhew)關於朗姆酒配給的質詢給予書面回復,在文中明確表示:「配給朗姆酒的做法已經難以同高標準的工作效率相協調,如今艦艇上每一位成員的職責都與精密複雜的機械和系統相聯繫,每一名成員的生命都依賴於準確的操作。」言下之意,貪杯誤事帶來的嚴重後果將威脅到全艦的生存。海軍部的這一表態在議會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論,1970年1月28日夜間,下議院就朗姆酒供給的存廢問題舉行辯論,後來被稱為「朗姆酒大辯論」,議員們經過1小時15分的激烈討論,於當晚10時29分得出最終結論:朗姆酒配給已經不合時宜。在得到議會的支持後,海軍部正式宣布自1970年8月1日起停止已經延續三個世紀之久的朗姆酒配給制度。

1970年7月31日,在英國海軍的艦船上最後一次進行每日例行的「朗姆配給」。當天上午11時船鐘敲響六次後,水手長們吹響了哨子,不少水兵領酒時在手臂上佩戴了黑紗,表示對朗姆酒配給制度的懷念,他們在飲下最後一杯朗姆酒後將酒杯拋入海中,以示告別。在一處訓練營地還舉行了模擬葬禮,宣告朗姆酒配給制度的壽終正寢。此後,英國水兵們將這個日子稱為「黑色杯日」(Black Tot Day)。作為補償,英國海軍恢復了自拿破崙戰爭之後就取消的啤酒配給,允許每名水兵每天購買三個半品脫的啤酒。在英國海軍之後,加拿大海軍在1972年3月31日也取消了朗姆酒配給,但在紐西蘭海軍中又保留了20年,直到1990年2月27日才最後停止。至於美國海軍,早在1862年9月1日就停止在軍艦上配發烈酒。


■ 圖為1970年7月31日,在肯特郡查塔姆的皇家海軍船塢內停泊的一艘英軍戰艦後甲板上,正在進行最後一次朗姆酒配給。



■ 此照與上圖攝於同期,朗姆酒分發完畢之後,一名艦員搞怪地舉起酒桶,將最後一滴朗姆酒一飲而盡。


■ 上三圖是1970年7月31日,正在波斯灣上巡航的英國皇家海軍「福柏」號護衛艦正在其直升機甲板上進行最後一次朗姆酒配給。



■ 朗姆酒配給制度結束後,在一次皇家海軍的比賽上,一群水兵為「朗姆配給」舉行了一次象徵性的葬禮。



■ 此照攝於1972年3月30日,在正式取消朗姆酒配給制度的前一天,加拿大海軍的「薩斯喀徹溫省」號驅逐艦舉行了一個紀念儀式,飲下最後一杯配給的朗姆酒。

雖然朗姆酒配給作為一項制度已經被終止了,但把朗姆酒作為獎勵的傳統被保留下來。在1970年之後,只有皇室成員(通常是伊莉莎白二世本人)才有權下達「連接主桅操桁索」的命令,通常是在重大紀念日表示慶祝,比如特拉法爾加海戰200周年紀念日、英國女王登基紀念日等等。在2010年加拿大海軍建軍100周年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大英國協元首的身份向加拿大海軍下達了「連接主桅操桁索」的命令。在2012年,為了慶祝伊莉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英國海軍的官兵們也得到了配發朗姆酒的獎勵,在這一刻他們重新舉起酒杯,飲下滋味醇厚的酒汁,去感受那份曾經充滿在納爾遜血管中的豪邁和勇氣。


■ 在一艘戰艦的入役儀式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親自為水兵們準備「格羅格」。



■ 英國海軍「約克」號驅逐艦的水兵在分配朗姆酒,現今只有在重大紀念日裡英國女王才會下達命令,向海軍官兵分配朗姆酒。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 也可利用下面這個二維碼,進入《戰艦》雜誌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世鋮講堂】皇家海軍永遠的旗艦——和納爾遜一樣偉大的勝利號
    1758年12月,英國皇家海軍在英國查塔姆造船廠訂製了一艘一級戰列艦(當時英國皇家軍艦分別六級,往往100以上的一級戰列艦,以下逐次遞減,當時英國首相老皮特政府。庫克船長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他給船員配發德國式酸菜防治壞血病,一開始船員們不肯吃,他於是把酸菜只給高級船員,慢慢的水手們眼紅,也跟著吃。
  • 怒海爭鋒 | 夢迴風帆戰艦時代
    然而,倔強的傑克不甘心失敗,他要挽回皇家海軍的榮譽,徹底打敗自己的對手。於是這艘無畏的戰艦繞過了合恩角,航向了加拉帕戈斯群島,一路追蹤法國戰艦「地獄」號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這既是一場「老鼠捉貓」的海上追蹤,同時也是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在這艘皇家海軍的戰艦上,能夠看到名將納爾遜的影子,也能發現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的雛形。《怒海爭鋒》設定的年代是風帆戰艦達到鼎盛的時代。
  • 歷史上的Big Seven,海軍假日七巨頭之一,英國皇家海軍的希望!
    他是一名海軍上將,第一代羅德尼男爵,英國皇家海軍高級軍官。他是第一個在海軍內部突破線式戰術的海軍將領。他就是喬治·羅德尼—— 今天要來介紹的就是以其命名的海軍假日七巨頭之一的——羅德尼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曾計劃建造N3型戰列艦,但因《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而夭折。於是英國人便開始設計納爾遜級戰列艦,並將其作為N3型的袖珍改良版。1922年英國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 局座眼中被「困」在波斯灣的英國皇家海軍
    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皇家海軍牢牢佔據了世界海軍實力的頭把交椅。 戰鬥持續了5個小時,法西聯軍大敗虧輸,傷亡超過13000人,共計11艘戰艦被俘,其中法國海軍精銳喪盡,從此一蹶不振;英國海軍卻一艦無損,傷亡不足1700人。 唯一的遺憾是折了納爾遜。但戰鬥證明了,皇家海軍依然是拿破崙過不去的那道坎。
  • 枷鎖下的沒落貴族——Big 7之納爾遜級戰列艦
    「彩虹」的電波沉入帕斯卡灣,包括許多戰功卓著、九死一生的戰艦,如曾在戰鬥中進水5000噸而不沉的「不沉之艦」——「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辨識度異常高的主炮布局只能說是條約限制下英國海軍無奈的選擇,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大的,主炮的射界存在盲區,戰艦後方是主炮的射擊死角,但是考慮到英國皇家海軍的綜合實力和一貫的無畏精神,只會向前衝鋒追擊敵人,根本用不到主炮向後射擊吧……
  • 《戰艦帝國》解密挑戰七巨頭之納爾遜號
    從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Navy Holiday),各國的大型戰列艦建造計劃都被終止或取消,代之以對已有的戰列艦的進行更新和改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共有7艘,全部搭載16英寸左右主炮,被海軍人士稱為"Big Seven"(七巨頭)。而今天帶你還原真實的則是其中的納爾遜號,趕快來看看七巨頭之納爾遜號吧!
  • 《戰艦》帝國遲暮的見證者:龐德海軍元帥與二戰前期的英國海軍(上)
    在皇家海軍悠久的歷史上誕生了諸多璀璨將星,但龐德在其中顯得星光黯淡,這與他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爭中掌舵皇家海軍的地位並不相符,但是從其軍旅生涯看,他絕不是庸碌無為之輩。龐德出生的年代正值維多利亞女王治下的黃金時代,大英帝國國勢鼎盛,皇家海軍傲視全球,很多上層社會的年輕人都以從軍為榮,龐德也不例外。像很多英國海軍名將一樣,龐德在1891年以訓練艦「不列顛尼亞」號士官生的身份開始了海軍生涯,年僅14歲。在隨後20年時間裡,龐德的仕途一帆風順,在從驅逐艦到戰列艦的各類戰艦上服役,還曾遠赴亞洲和地中海,也有在海軍部和軍校歷練的經歷。
  • 間戰期間最強海面戰力——納爾遜級
    在《戰艦聯盟》中,這個規格的戰列艦目前已全部在遊戲中實裝。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其中來自老牌海軍強國大英帝國的納爾遜級。一戰期間,皇家海軍首次使用了領先世界的15英寸主炮,一戰結束之後,處於鼎盛時期的皇家海軍為保持優勢,隨即開始了新一代戰列艦的設計,這便是後來的1920/1921系列。
  • 海軍文庫 | 最後的戰列巡洋艦:英國海軍"聲望"號
    英國皇家海軍"聲望"號戰列巡洋艦(HMS Renown)是世界上最後退役的一艘戰列巡洋艦。
  • 皇家方舟號,英國海軍的見證者,現作為航母登陸《戰艦世界》
  • 外形獨樹一幟,設計上運用了大量新理念的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就是在條約籤訂的當天,英國國會批准了在1931年之前建造2艘戰列艦的提案,這2艘戰列艦將補齊皇家海軍與美日兩國在戰列艦上的差額。到當年的9月11日,以O3b為基礎的新型戰列艦設計正式通過,奇特的「納爾遜」級戰列艦誕生了。 「納爾遜」級與之前英國建造的所有戰列艦都不同,其全身透露著一種突破舊規範和大量採用新技術的氣息。
  • 英國皇家海軍:走向全球
    國內大部分人之所以對這件新聞感興趣,我們對英國皇家海軍做一個了解。相比上一個10年,英國皇家海軍(Royal Navy)對於21世紀的第3個10年有著更為積極的態度。雖然皇家海軍(RN)的兵力規模因《2010年度防務與安全戰略評估報告(Strategic Defence and Security Review)》的出臺以及隨之而來的政策調整而慘遭嚴重削減仍然是許多高級軍官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痛苦回憶,但有許多現役官兵是在此之後加入海軍的,對於這段慘痛的歷史並沒有過多印象。
  • 外形醜陋的納爾遜級戰列艦,英國戰後的開山之作,實力暴打俾斯麥?
    ,打得準的話幾輪齊射帶走一艘滿血的戰列艦;當我在遊戲中開著納爾遜這艘船打對面的時候感覺就是「好爽」,因為傷害高啊。而納爾遜級戰列艦是英國在一戰之後設計的第一款戰列艦,而且這款戰艦在設計的時候非常大膽新穎,採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它之所以讓人感到奇怪是因為它的一改此前英系戰列艦的長艏樓以及帶有衝角和內傾艏柱的艦首設計,而是採用平甲板艦首和直線型艏柱,並率先採用了封閉式的箱型建築以及一體化桅杆。
  • 日不落之矛:英國皇家海軍真的沒落了嗎? | 循跡曉講
    今天咱來講講英國皇家海軍,本人最近新開的專題《日不落之矛-英國皇家海軍》要上線了,希望大家多多關注。至於英國,不好意思離太遠不關心,至於英國下邊的一支軍隊,那就更沒興趣了。 不過,這話真不能這麼說,英國皇家海軍看上去跟咱關係不大,其實小到咱們的日常生活,大到今天的國際政治,那跟皇家海軍的聯繫可多著呢。
  • 【資源拓展】——飛船戰艦----英國皇家海軍「無畏2050」
    【資源拓展】飛船戰艦----英國皇家海軍「無畏2050」英國皇家海軍日前公開了名為T2050(HMS Dreadnought 2050
  • 《戰艦》邱吉爾首相要去諾曼第觀戰,他指定的「觀光船」你可能想不到
    在這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揭幕之際,素來行事張揚、愛出風頭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想親赴諾曼第灘頭觀戰。按說這樣一位大人物親臨前線自然要選擇一艘與其身份相當,又有充分安全保障的艦船作為座艦,不想邱吉爾放棄乘坐船堅炮利、條件舒適的戰列艦,而是選擇了一艘體量較小的輕巡洋艦「貝爾法斯特」號。這艘戰艦有何過人之處,竟在關鍵的歷史時刻受到首相大人的青睞呢?下面就為您細細解說。
  • 《戰艦》帝國遲暮的見證者:龐德海軍元帥與二戰前期的英國海軍(下)
    在戰爭的最初兩年中,英國皇家海軍在龐德的統率下在各個戰場上拼力苦戰,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挫敗的傷感,但皇家海軍依舊恪盡職守,並隨時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無可否認,龐德在PQ-17船隊的護航行動中犯下了錯誤,但在英國海軍內部有一種觀點認為真正應該負責的是首相本人,PQ-17船隊的悲劇是政治妥協的產物。龐德沒有因為PQ-17乃至戰爭以來的一系列失敗而被撤職,在戰爭高潮階段更換海軍最高領導者顯然會動搖軍心。也許是因為自責,龐德拒絕了皇家授予的貴族頭銜,並拖著日漸虛弱的身體繼續領導著皇家海軍。
  • 二戰巔峰時期的日本海軍能完爆英國皇家海軍?同志們想多了
    英國海軍主力艦隊包括17艘戰列艦(5艘R級、5艘伊莉莎白女王級、5艘英王喬治五世級、2艘納爾遜級)和3艘戰列巡洋艦(2艘聲望級和1艘胡德),共計20艘,裝備356毫米艦炮50門、381毫米艦炮100門、406毫米艦炮18門,共計168門。
  • 冷研說戰爭|一個能打炮,一個能肉搏:納爾遜靠這兩個人打贏特拉法加海戰
    特拉法加海戰中作為納爾遜的副手的柯林伍德和副旗艦皇家主權號艦長愛德華·羅瑟拉姆戰後經歷卻鮮為人知。從戰鬥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柯林伍德帶領的下風艦隊是最先打響戰鬥的,皇家主權號更是第一個接敵的英國戰艦。在戰鬥中,它被四艘法西聯合艦隊的戰艦包圍,被打得傷痕累累,勝利後只能靠護衛艦拖行。
  • 英國海軍謀求轉型擺脫困境
    會議期間,英國第一海務大臣、海軍上將託尼·拉達金針對皇家海軍未來的改革發展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未來4年英國國防開支將增加165億英鎊(1英鎊約合8.87元人民幣),可為皇家海軍實現現代化改革提供資金支持。當前,英國皇家海軍的疲憊和困頓已達頂峰,19艘水面艦艇中可用者甚少,在波斯灣地區部署的23型護衛艦「蒙特羅斯」號,多年等不到「繼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