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5800字,配圖19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戰爭的最初兩年中,英國皇家海軍在龐德的統率下在各個戰場上拼力苦戰,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挫敗的傷感,但皇家海軍依舊恪盡職守,並隨時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給英國帶來的欣喜大概僅次於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拉入戰爭,那位在一年半前還謀劃著派艦隊援助芬蘭對抗蘇聯的首相大人,現在卻用滴得下蜜糖的言辭去稱讚史達林和他的軍隊,一副政客嘴臉。對於龐德而言,蘇聯參戰為他已經不堪重負的海軍又增加了一份重擔——為前往蘇聯的船隊護航。根據英美與蘇聯達成的協議,西方將提供各類裝備和資源支援蘇聯軍隊抗擊德軍,這些物資將主要通過北極航線運往蘇聯。
■ 1941年8月,英美兩國首腦舉行會晤,並在「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的甲板上合影,兩國高級將領則站在羅斯福和邱吉爾身後,其中最右側就是英國第一海務大臣龐德。
北極航線是二戰中最艱苦和最危險的海運線,一般由冰島或蘇格蘭起航,向北穿過挪威海,進入北極圈內的巴倫支海,之後折向南進入蘇聯北部的摩爾曼斯克或阿爾漢格爾斯克。北極海域氣候極端惡劣,風暴肆虐,流冰密布,在和平時期除了探險家外極少有船隻航行。比糟糕的天氣更令人恐懼的是,北極航線中相當長的一段靠近德國佔領的挪威海岸,隨時可能遭到德國海空軍的截殺。
■ 北極航線的航行路線,分為夏季航線和冬季航線,後者距離更短,但更靠近德佔挪威海岸。
英國海軍將滿載貨物的東行船隊稱為PQ船隊,空船的西行船隊稱為QP船隊。1941年9月28日,QP-1船隊由阿爾漢格爾斯克起航,次日PQ-1船隊由冰島解纜,北極航線正式開通。至1941年底,已經有7支PQ船隊抵達蘇聯,運送了750輛坦克、800架戰鬥機、1400輛卡車和10萬噸軍火,這些物資對於拼力抵禦德軍猛攻的蘇聯來說極為寶貴,特別是英美提供的精密車床、高標號燃料、重型卡車等當時蘇聯無法量產或產量有限的物資,更是猶如雪中送炭。
■ 北極航線極為艱險,船隻經常遭遇大片的流冰。
希特勒當然不能容忍北極航線的存在,在他的強令下德國海軍將僅存的大型水面艦艇向挪威集結,包括「提爾皮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舍爾海軍上將」、「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等,外加20餘艘潛艇組成的四個艇群,德國空軍也在挪威部署了第5航空隊,擁有200餘架飛機,將配合海軍聯合絞殺北極護航船隊。1941年12月底起航的PQ-7a船隊成為北極航線上首支遭到德軍襲擊的船隊,此後北極船隊遭遇的攻擊愈加頻繁和猛烈,北極航線的兇險程度與日俱增,而在護航作戰中,英國海軍也蒙受了相當的損失。以1942年4、5月間啟航的PQ-15、QP-11船隊為例,有4艘商船被擊沉,護航隊損失巡洋艦、驅逐艦、潛艇各1艘,另有2艘驅逐艦遭重創。之後的PQ-16、QP-12船隊損失更大,有7艘商船被擊沉,損失物資3.2萬噸。
■ 停泊在挪威峽灣中的「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在北極航線開通的大部分時間裡,這艘德國主力艦是北極護航船隊最大的威脅。
持續增加的損失讓邱吉爾打算暫緩派出新的船隊,可是1942年夏季的蘇德戰場上局勢正在惡化,德軍在南線集結重兵,一面向塞瓦斯託波爾實施猛攻,一面以高加索的油田為目標實施深遠突擊,兵鋒直指頓河、伏爾加河沿岸地區。史達林無法接受西方暫緩援助的任何理由,連連發電催促,而邱吉爾也只能把擔子往龐德的肩頭壓,PQ-17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作為皇家海軍的掌門人,龐德當時並沒有想到,這次護航行動將使他面臨軍旅生涯中最痛苦的抉擇,除了1942年2月德軍艦隊突破英吉利海峽的「雷霆-瑟布魯斯」行動外,這將是他最受爭議的一戰。
PQ-17船隊由36艘貨船組成,運載著20萬噸各類裝備和物資。生性謹慎的龐德為這支船隊排出了一個空前強大的護航陣容,分為三個編隊:近距護航編隊由6艘驅逐艦、2艘輔助防空艦、4艘反潛武裝拖船、4艘掃雷艦、3艘驅潛艇、3艘救援船和1艘補給油船組成,伴隨船隊航行;遠程支援編隊由路易斯·漢密爾頓少將指揮,以第1巡洋艦中隊為核心,包括英國海軍「倫敦」、「諾福克」號和美國海軍「威奇塔」、「塔斯卡盧薩」號共4艘重巡洋艦,並有4艘驅逐艦護衛;最後是由本土艦隊司令約翰·託維上將親自指揮的打擊編隊,包括英軍「約克公爵」號戰列艦和「勝利」號航空母艦,美軍「華盛頓」號戰列艦,英軍「坎伯蘭」號重巡洋艦、「奈及利亞」號輕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與護航編隊保持200海裡的距離。除了上述水面護航力量外,9艘英國潛艇和2艘蘇聯潛艇在曲折漫長的挪威海岸線附近組成警戒幕,監視德軍艦隊的活動,尤其是恐怖的「提爾皮茨」號。
■ 英國海軍本土艦隊司令約翰·託維上將(左)在旗艦「英王喬治五世」號甲板上與蘇聯派駐的聯絡官合影,為北極船隊護航的任務由本土艦隊承擔。
從排兵布陣看,龐德不僅想把PQ-17船隊安全地護送到目的地,還試圖將「提爾皮茨」號誘出加以殲滅。這個套路是不是很有點日德蘭的味道?一個典型的英國式的作戰預想:企圖將敵人引入預設戰場實施海上會戰,但戰況的發展完全顛覆了龐德的預想。
1942年6月27日,PQ-17船隊由冰島赫瓦爾峽灣拔錨起航,駛入丹麥海峽,並在兩天後與護航編隊會合,有2艘商船因為擱淺和流冰撞擊而退出隊列,僥倖逃脫了隨後的厄運。7月1日,PQ-17通過揚馬延島海域後轉向東北,保持7節航速,開始了最危險的航程。超過50艘艦船散布在64平方公裡的海面上,想從德國人眼皮子底下鑽過去而不被發現簡直是天方夜譚,實際上早在船隊通過揚馬延島以南時就被德軍遠程偵察機和巡邏潛艇盯上了。參與護航行動的英國海軍預備役中尉約翰·比爾德莫後來回憶,當天水兵們從德國廣播聽到播音員念出了船隊幾乎每一艘船的名字,那感覺仿佛聽到死刑宣判一般。
■ 1942年6月,PQ-17船隊的商船和護航艦艇在冰島赫瓦爾峽灣內集結。
7月2日下午,7架掛載魚雷的He 115水上飛機發起的空襲揭開了護航戰鬥的序幕。在隨後兩天裡,德軍空襲接二連三,當7月4日船隊經過熊島以北海域時,已經有2艘商船被擊沉,護航艦的猛烈防空火力避免了更多的損失,至少擊落了4架敵機。漢密爾頓少將此時承受了極重的心理壓力,不僅僅因為德軍飛機和潛艇的襲擾,更因為船隊已經進入最靠近挪威海岸的航程,強悍的「提爾皮茨」號隨時可能從某個峽灣殺出,一年前「俾斯麥」號秒殺「胡德」的震撼場面猶在眼前。現在一個問題困擾著從護航隊到海軍部的每一位軍人:這艘被稱為「北方孤獨女王」的可怕戰艦究竟在哪裡?
■ 正在掛載魚雷的德國空軍He 115型水上飛機。7月2日,7架He 115的空襲揭開了PQ-17之戰的序幕。
隨著時間推移,龐德一手策劃的作戰計劃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破綻,潛艇警戒幕的效果因為惡劣天氣大打折扣,更有2艘蘇聯潛艇觸雷損失,出現了漏洞。在7月4日11時至17時,出發巡邏的偵察機因為故障未能完成任務,使得英軍對危險海域的監控出現了6小時的空窗期。龐德和他的參謀們非常擔心,在這段時間裡「提爾皮茨」號已經出擊,6個小時足夠這艘戰艦開出180海裡。更要命的是,由斯卡帕灣起航的打擊編隊由於受到大量流冰的影響,難以高速航行,與護航隊的距離已經拉大到400海裡,是作戰預想的一倍!原計劃4~5小時趕到的援兵如今需要至少11小時。在惡劣的天氣下,「勝利」號航母的飛行甲板嚴重結冰,無法起降飛機。如果「提爾皮茨」號出現,託維的打擊編隊實際上鞭長莫及!
7月4日夜,英德雙方都在利用碎片化的情報信息努力搞清交戰態勢。英國方面掌握的信息是:通過截獲的德軍電報得知,德國空軍在當天凌晨4時已經發現了漢密爾頓的遠程支援編隊,並把1艘重巡誤認為是戰列艦;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發給納爾維克作戰指揮部的電文顯示,「提爾皮茨」號編隊將在9時抵達阿爾滕峽灣,隨行的驅逐艦和魚雷艇應立即完成燃料補給。英國人分析這份電報可以理解為德軍艦隊出擊在即,但也可能是為了躲避英軍空襲而轉移錨地。驅逐艦和魚雷艇加油的命令可能是為出擊做準備,也可能只是例行戰備。另據潛艇報告,「舍爾」號已經在當日9時與「提爾皮茨」號合會,但這只能說明德國人在集結兵力,無法判斷是否出擊。
■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在數艘驅逐艦的護航下航行在挪威峽灣內。這艘戰列艦的動向是英國海軍決定行動的關鍵所在。
根據情報,龐德的幕僚們傾向於「提爾皮茨」號尚未出動,他們提出一條看似充分的理由:目前仍未截獲要求德軍潛艇撤離戰區的命令,在當時落後的敵我識別條件下,為了避免在北冰洋的惡劣海況中誤擊己方戰艦,德軍通常都會採取這一措施。此外,護航隊也沒有截獲任何有關德軍水面艦艇行動的電報。在龐德眼中,這是一場賭博,賭注就是打擊艦隊能在「提爾皮茨」攻擊船隊前趕到截擊位置,關鍵是「提爾皮茨」這頭猛獸是否已經出籠?
在戰場另一端,德國人也在猶豫,雷德爾的主要困難是缺乏燃料。為了保證「提爾皮茨」號這樣的大型戰艦行動,他已經減少了潛艇和其他襲擊艦的燃料配額,甚至向陸軍請求援助。這些寶貴的燃料散裝成桶,用小型船隻一點一滴地運到挪威北部的錨地。在過去兩個月裡,「提爾皮茨」號為節約燃料而減少訓練,這才勉強湊足一次遠程航行所需的燃料。更加讓雷德爾的擔憂的是,本錢不多的德國海軍自「俾斯麥」號沉沒後已經不能承受任何一艘重型戰艦的損失,這讓他倍加謹慎。
■ 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在檢閱部隊,受到兵力不足、燃料匱乏的困擾,他在作戰上更趨于謹慎。
龐德也面臨與雷德爾相似的處境,自開戰以來皇家海軍已經失去了2艘戰列巡洋艦、3艘戰列艦和4艘航空母艦,不列顛已經沒有多少主力艦供他揮霍了。已屆花甲之年的龐德畢竟不再是20多年前在日德蘭戰場上親臨炮火的前線軍官,在辦公室坐久了難免會變得保守和優柔寡斷。在邱吉爾的要求下,龐德在北冰洋上撒下大網,但他害怕承擔任何造成戰艦損失的風險。正是出於這種心態,他向幕僚們做出了將產生嚴重後果的指示:「現在正是戰爭的緊要關頭,不僅要保護運輸船,更務必要確保護航戰艦的安全。我們上次損失了『胡德』,英國海軍再也經不起這樣的損失了。」這個指示為船隊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 英國倫敦的海軍部老樓,在7月4日夜晚龐德和他的幕僚們正是在這裡決定了PQ-17船隊的命運。
7月4日夜間,英軍偵察機的報告傳到海軍部,其中的每一個字都讓參謀們不寒而慄:「中午時分在北角附近發現『呂佐夫』號重巡洋艦,所有港口未發現『提爾皮茨』號及其他德國主力艦!」尤其是後一段信息直接導致海軍部推翻了之前「提爾皮茨」號尚未出擊的判斷,他們不得不準備面對最壞的情況:「提爾皮茨」號正向PQ-17殺來!根據推算,德國艦隊最遲在7月5日日出前2個小時就會與船隊遭遇,屆時能夠抵擋的護航力量不過是漢密爾頓手下的巡洋艦和驅逐艦,而德國人除了「提爾皮茨」外,很可能還有3艘重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戰鬥將是一邊倒的屠殺。
■ 為PQ-17船隊護航的美國海軍「威奇塔」號重巡洋艦(左)和英國海軍「倫敦」號重巡洋艦(右),它們都無法正面對抗強大的「提爾皮茨」號。
高度緊張的神經讓年邁的龐德感到體力不支,還不到21時他已經倦意難耐,只好離開會議室休息片刻,留下參謀們在令人窒息的氣氛中面面相覷。一座維多利亞時代的古老掛鍾沉重地擺動著,每擺一下都意味著「提爾皮茨」號距離船隊更近一步,必須做出決斷,否則就太遲了。在官僚體制內,集體決策往往傾向於規避風險。在龐德缺席的情況下,參謀們經過激烈討論,最終保全戰艦的想法佔據主流。事後,已經無從查證在那個夜晚究竟是誰主張避戰保船。能夠確定的是海軍部的幕僚們以龐德的名義在半小時內向漢密爾頓連續發出了三封至關重要的電報:
21時11分,巡洋艦部隊高速向西撤退;
21時23分,受敵水面戰艦的威脅,船隊應分散駛向俄國港口;
21時36分,船隊解散!
這三封電報宣判了PQ-17船隊的死刑!
漢密爾頓是龐德一手提拔的,對他唯命是從。雖然對電令內容感到震驚,漢密爾頓還是忠實履行了老上級的指令,命令所屬艦船向西撤退。遠在數百海裡外的託維很不認同海軍部的命令,卻指揮不了漢密爾頓,後者宣稱海軍部的命令優先級更高。近距護航編隊的驅逐艦也依令脫離船隊,向西撤退,編隊指揮官布魯姆中校發出信號:「很抱歉丟下你們,真是一次該死的任務!」
■ 為PQ-17船隊護航的美國海軍「溫賴特」號驅逐艦。7月4日夜,所有護航艦艇脫離船隊撤退。
船隊立即陷入恐慌之中,後來倖存的比爾德莫中尉回想起當時的情形,在得知船隊解散的消息後,他的第一反應是眺望西南方的海平面,尋找正在逼近的「提爾皮茨」號。22時20分,護航艦船全部撤離。此後一小時內,船隊徹底分散,商船各自按照不同的航線繼續航行,已經不可能重新編隊。
■ PQ-17解散後的船隻損失情況示意圖,它們大多被潛艇和飛機擊沉,紅色箭頭為德軍水面艦隊行動路線,「提爾皮茨」號始終沒有參與對船隊的攻擊。
7月5日天亮後,德軍對商船的殺戮開始了,水下的潛艇和空中的轟炸機就像貪婪嗜血的鯊魚和禿鷲撲向無助的獵物一般對商船痛下殺手,在當天就有12艘貨船被擊沉,這些慢速商船對於任何一位受過嚴格訓練的潛艇艇長和轟炸機機組而言,都是絕佳的靶子。在隨後幾天裡,更多的商船長眠海底,倖存的船隻被迫駛向更北面的冰海深處以躲避攻擊,那裡的密集浮冰和碩大冰山隨時可能將它們的船殼撕裂。直到船隊分散五天後的7月10日下午,姍姍來遲的蘇聯戰鬥機才飛臨商船上空,提供掩護。在船隊解散後的兩個星期裡,陸續有11艘商船抵達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而剩下的船隻永遠消失在冰海中。
■ PQ-17船隊解散後,分散航行的商船遭到德軍的屠殺,圖為一艘在空襲中被炸彈擊中的商船。
■ 德軍U-255潛艇在攻擊PQ-17船隊後返回基地,指揮塔上懸掛了4面戰果標誌旗,表明擊沉了4艘商船。
讓英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在PQ-17船隊遭到屠殺的過程中,「提爾皮茨」號始終沒有出現。在海軍部發出那三封致命電報時,「提爾皮茨」號還停留在阿爾滕峽灣,躲過了英軍偵察機。實際上直到7月5日15時「提爾皮茨」號才接到出擊命令,殺氣騰騰地高速向北開進,準備用重炮證明自己的進攻精神。然而,坐鎮後方的雷德爾出於失去「提爾皮茨」號的擔心,在當晚21時30分下令召回艦隊,英德兩軍的統帥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保守策略。
■ 儘管「提爾皮茨」號沒有參與對船隊的攻擊,但它的威脅讓英國人做出了誤判,導致了船隊的毀滅。
最終,PQ-17船隊共有23艘商船和1艘救援船被擊沉,157名盟國海員犧牲,有3350臺軍用車輛、430輛坦克、210架飛機和10萬噸軍用物資隨船沉沒,這些裝備足夠裝備一個集團軍。PQ-17船隊成為北極航線上損失最大的一支船隊,同時也是二戰期間損失最慘重的單支護航船隊。與商船隊的巨大損失相比,參與護航的海軍艦艇全部安全返航,未損一兵一卒,這一結果使得龐德和海軍部在此後許多年間一直受到指責。
回顧PQ-17船隊走向毀滅的全過程,最為關鍵的節點就是7月4日21時之後海軍部發出的三封電報,這是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歷史瞬間,不僅僅在於電報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如此重大的決定居然是在龐德不在場的情況下做出的。雖然之前龐德已經給予保全戰艦的指示,但是在真正做出決策的時刻,竟然沒有一個人想到去叫醒熟睡的最高領導,而是以他的名義自行發出電報!由此看來,龐德對於海軍部的領導存在很大的問題,他的領導能力和權威在戰爭期間不斷受到質疑。顯而易見,在一個性格強勢、意志堅定、威望極高的領導者手下,沒有哪個下屬敢於在不請示的情況下擅自決定重大事項。龐德缺乏的正是殺伐決斷的勇氣,在那個夜晚,他的碌碌無為和袖手旁觀造成了一場巨大的悲劇。
■ 在辦公的龐德海軍元帥,從PQ-17護航行動的決策過程看,他對於海軍部的領導存在很大問題。
在PQ-17船隊的護航計劃中,龐德和海軍部犯下了嚴重的錯誤,對於流冰、天氣以及在航行中可能遭遇的困難估計過低,而對「提爾皮茨」號的威脅估計過高,以至於最後走向了驚慌失措的極端。護航艦隊臨敵退卻的舉動對於信奉「逢敵必戰」的皇家海軍來說,更是史無前例的恥辱,PQ-17船隊的災難成為龐德軍人生涯中難以抹去的汙點。
無可否認,龐德在PQ-17船隊的護航行動中犯下了錯誤,但在英國海軍內部有一種觀點認為真正應該負責的是首相本人,PQ-17船隊的悲劇是政治妥協的產物。龐德沒有因為PQ-17乃至戰爭以來的一系列失敗而被撤職,在戰爭高潮階段更換海軍最高領導者顯然會動搖軍心。也許是因為自責,龐德拒絕了皇家授予的貴族頭銜,並拖著日漸虛弱的身體繼續領導著皇家海軍。
■ 龐德海軍元帥的畫像,無論功過是非,這位海軍宿將在第一海務大臣的職位上盡職盡責,帶領英國海軍度過了二戰中最艱難的歲月。
在1943年後,龐德已經越來越難以勝任工作,健康狀況持續惡化,同年7月妻子的去世更是給他以沉重的打擊,在經歷了兩次中風後龐德已經無法視事,於9月20日正式辭去第一海務大臣,他的繼任者是前地中海艦隊司令安德魯·坎寧安。一個月後的10月21日,龐德因腦瘤去世,巧合的是這一天正是特拉法爾加日——納爾遜壯烈殉國的日子。龐德的一生見證了維多利亞時代皇家海軍威震四海的輝煌,也親歷了帝國衰落帶來的陣痛,在二戰的艱難歲月中,龐德盡職盡責地領導著皇家海軍,奮力徵戰,最終守護的不過是昔日榮光逝去的一抹餘暉。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了解更多戰爭史上的精彩故事,推薦閱讀本公號歷史文章:
《戰艦》帝國遲暮的見證者:龐德海軍元帥與二戰前期的英國海軍(上)
《軍人志》天雷劫獄:1944年2月英國皇家空軍「耶利哥」行動
《軍人志》肥水不流外人田:歐洲王室的近親繁殖與悲劇
《戰艦》至貴壓載:1942年美軍「鱒魚」號潛艇的敵後運金之旅
《閃電戰》入侵童話王國:1940年4月德軍進攻丹麥之役
《軍人志》以上帝名義消滅你:中世紀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及其酷刑
《軍人志》十戰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戰役(下)
《軍人志》十戰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戰役(上)
《戰艦》磐石鐵艦:守護馬尼拉灣的美軍「水泥戰列艦」
《閃電戰》國民燒火棍:二戰末期德國「人民突擊步槍」簡史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ISO系統用戶如有意打賞,請掃描或識別下方二維碼,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