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帝國遲暮的見證者:龐德海軍元帥與二戰前期的英國海軍(上)

2021-03-03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5600字,配圖17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20世紀最初的40年對於大英帝國及其引以為豪的皇家海軍而言,是由盛而衰的痛苦時期。在經歷了維多利亞時代的鼎盛後,日不落帝國在一戰中元氣大傷,昔日執行兩強標準的皇家海軍也只能藉助談判和條約維持均勢。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皇家海軍始終在軍費匱乏的困境中努力保持實力。當二戰爆發時,英國海軍艦隊從規模上依然位居世界前列,但背後支撐它的帝國已經不再強盛,而它面對的敵人更為狡詐強橫。在二戰最初三年裡,皇家海軍遭受了自納爾遜時代以來最嚴重的挫敗,在各個戰場上損兵折將,局勢危殆,以至於淪落到用基地換舊驅逐艦,依靠前殖民地的援助維持局面的地步。帶領英國海軍度過那段艱難歲月的人就是時任第一海務大臣的達德利·龐德海軍元帥。

■ 在1939年至1943年間擔任第一海務大臣的達德利·龐德海軍元帥。

在皇家海軍悠久的歷史上誕生了諸多璀璨將星,但龐德在其中顯得星光黯淡,這與他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爭中掌舵皇家海軍的地位並不相符,但是從其軍旅生涯看,他絕不是庸碌無為之輩。

1877年8月29日,龐德出生在靠近南英格蘭海岸的懷特島,他的父親阿爾弗雷德·龐德是伊頓公學的高材生和知名大律師,他的母親伊莉莎白·皮克曼出身於美國波士頓的富豪之家,龐德的名字達德利就來自母親家族的先祖,一位成功的麻薩諸塞商人。不過,龐德的母親性格古怪、為人苛刻,龐德終其一生都與母親關係緊張,童年的陰影多少對他的性格產生了消極影響。

■ 懷特島的海岸風光,龐德於1877年出生在這座風景迷人的島嶼上。

龐德出生的年代正值維多利亞女王治下的黃金時代,大英帝國國勢鼎盛,皇家海軍傲視全球,很多上層社會的年輕人都以從軍為榮,龐德也不例外。像很多英國海軍名將一樣,龐德在1891年以訓練艦「不列顛尼亞」號士官生的身份開始了海軍生涯,年僅14歲。在隨後20年時間裡,龐德的仕途一帆風順,在從驅逐艦到戰列艦的各類戰艦上服役,還曾遠赴亞洲和地中海,也有在海軍部和軍校歷練的經歷。當1914年8月一戰爆發時,龐德已經是本土艦隊「聖文森特」號戰列艦的一名中校軍官。

1914年12月,龐德晉升海軍上校,擔任第一海務大臣費希爾的助理,1915年5月被任命為「巨像」號戰列艦艦長,並在次年參加了著名的日德蘭海戰,指揮鎮定自若,操艦嫻熟有方,協同友艦擊沉德國巡洋艦「威斯巴登」號,並在夜戰中成功規避魚雷攻擊。這是龐德作為前線指揮官最耀眼的時刻。

■ 1916年停泊在斯卡帕灣的「巨像」號戰列艦,龐德指揮該艦參加了日德蘭大海戰。

一戰結束後,已經擁有豐富履歷的龐德開始進入海軍高層任職,先後擔任海軍部計劃司和作戰司的主任、地中海艦隊參謀長、英王海軍侍從官、戰列巡洋艦中隊司令等要職,顯而易見,如果沒有卓越才幹他是不會被委以重任並獲得提拔的。龐德於1930年晉升海軍中將,於1932年擔任第二海務大臣,1933年晉升海軍上將,1936年出任地中海艦隊司令,在此期間龐德曾被指責辦事拖沓、官僚習氣重,但這些負面聲音並未阻止他在1939年7月31日被首相張伯倫任命為第一海務大臣並晉升海軍元帥。一個月後,二戰爆發。

■ 二戰時期的英國陸海空軍三首長,自左向右分別為帝國總參謀長布魯克、第一海務大臣龐德和空軍參謀長波特爾。

第一海軍大臣是英國皇家海軍中由職業軍人擔任的最高職務,同時也是海軍參謀長,其地位相當於我國的海軍司令員,或是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海務大臣與海軍大臣是兩個不同的職位,後者由文官擔任,兩者的關係類似於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與海軍部長,而當時與龐德搭檔的就是後來擔任首相的邱吉爾。

■ 1940年,英王喬治六世(左二)造訪海軍部,與新任海軍大臣亞歷山大(左三)和第一海務大臣龐德(左一)合影,亞歷山大是邱吉爾的繼任者。

當英國再度投入一場全球戰爭時,龐德統率的艦隊依然是令人生畏的,擁有12艘戰列艦、3艘戰列巡洋艦、8艘航空母艦、18艘重巡洋艦、38艘輕巡洋艦、約200艘驅逐艦和50餘艘潛艇,而英國海軍最大的財富是幾個世紀積累的悠久傳統和厚重底蘊。昔日那個來自懷特島的小士官生如今已經站在軍旅生涯的巔峰,然而在新的戰爭中,龐德卻未能獲得與德雷克、納爾遜、費希爾等歷代名將相提並論的輝煌業績,這固然與其才幹不足有關,也與英國海軍的衰落密不可分。

■ 1939年英國報紙上刊登的有關皇家海軍龐大陣容的繪畫,就規模而言英國海軍依然令人生畏。

在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時代,不列顛人正是通過工業貿易和海軍兩大支柱支撐起全球霸權。然而,一戰後英國陷入長期的經濟滑坡,公眾要求削減軍費的呼聲日益高漲,使英國海軍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高失業率、貿易不振的經濟狀況下,想要維持一戰時期的艦隊規模無異於痴人說夢。儘管如此,英國海軍還是利用《華盛頓條約》保持了在艦隊噸位、艦艇數量上的優勢地位,同時也在技術方面力圖推進創新。但是,導致英國海軍實力衰退的深層次原因在於海軍高層保守思維越發嚴重,包括龐德在內的許多老派海軍將領們對於新興技術及其引發的軍事變革認識不足,尤其在海軍航空兵的建設上產生了嚴重失誤,並與獨立成軍的皇家空軍陷入內耗,以至於海軍航空兵一度被空軍吞併。在國防撥款上空軍也壓倒了海軍,在1939年空軍軍費為1.057億英鎊,而海軍僅為9790萬英鎊。與蓬勃發展的美日海軍相比,英國海軍在航空兵方面已顯落後,在作戰理念和戰術上的差距更為明顯。

■ 1939年英國海軍「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及其艦載機群,該艦是英國海軍在戰前設計的最現代化的航母,但是僅建造了1艘,而且其艦載機依然以雙翼機為主。

作為親身經曆日德蘭海戰的海軍將領,龐德對於大艦巨炮時代的榮光無疑充滿眷戀,因此也無力從根本上扭轉海軍內部的慣性思維,但還是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龐德和託維、坎寧安、弗雷澤等麾下將領一道試圖給予下級更多的自主性,努力改變海軍部保守人士對於戰列線戰術的沉迷。由於性格原因,龐德與本土艦隊司令福布斯、託維等人的關係並不融洽。在與性情狂放強勢、思維天馬行空的邱吉爾相處時,龐德倒是處置得宜,從未與首相大人發生過正面衝突,因此在海軍內部被譏諷為「邱吉爾的錨」、「狡猾的老獾」。不過,深諳官場之道的龐德也善於敷衍搪塞邱吉爾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1939年邱吉爾異想天開地要求將艦隊開進波羅的海支持芬蘭,就被龐德給拖延下來,不了了之。

■ 龐德與首相邱吉爾在一起,在兩人共事期間相處融洽,沒有發生嚴重的矛盾。

雖然龐德可能不是最適合的人選,但沒人否認他有資格擔任第一海務大臣,唯一令人擔憂的是他的健康,一位海軍醫生曾私下對其提出警告,但其他勝任此職務的海軍將領身體比龐德還要差。不過,在隨後的工作中,龐德還是表現出疲態,經常在會議期間打盹。出身一線部隊的龐德並非懶政之人,工作非常投入,每晚都工作到疲憊難耐才入睡,然而隱含在腦部的疾病已經讓他身體不適,精力不濟了。

在二戰初期,戰局發展並未讓龐德太過費心,其主要對手德國海軍完全沒有昔日公海艦隊的威勢,僅有的幾艘大型艦艇要麼龜縮在波羅的海,要麼偷偷摸摸地潛入北大西洋打家劫舍,皇家海軍依然掌握著決定性的優勢:本土艦隊主力雲集斯卡帕灣,嚴密監控北海和進出大西洋的航道;在全球各地的海洋上,英國巡邏艦隊搜索著為數不多的德國襲擊艦,並且取得了顯著的勝利。1939年12月對「斯佩伯爵」號裝甲艦的成功圍殲讓人追憶起1914年全殲斯佩艦隊的福克蘭海戰,似乎新的戰爭依舊會以相同的節奏繼續下去。那段時間最讓龐德不快的事情是德軍U-47潛艇偷襲斯卡帕灣,擊沉「皇家橡樹」號戰列艦。

■ 這幅畫作描繪了1939年12月普拉塔河口海戰中,英軍「埃克塞特」號重巡洋艦與德軍「斯佩伯爵」號裝甲艦交火的場面。

然而,戰局在1940年春季急轉直下。首先,德軍以全新的海陸空立體攻勢侵佔丹麥、挪威。掌握制海權的英國艦隊儘管在納爾維克重創德軍,並掩護陸軍發起反擊,但在德國空軍的制空權優勢面前屢遭挫折,某些損失正是由龐德本人的命令造成的:他曾在明知可能遭遇轟炸的情況下強令一支驅逐艦中隊掩護運輸船隊前往特隆霍姆,結果艦船在空襲中損傷頗大。更大的災難隨後降臨法國,德軍以新穎的「閃電戰」席捲西歐大陸,30萬英國遠徵軍被困敦刻爾克,皇家海軍在民船和空軍的支援下,利用敵人的錯誤才奇蹟般地將他們救回本土。當法國戰役偃旗息鼓時,英國人愕然地發現,帝國正面臨著自拿破崙戰爭以來最嚴峻的困局,從挪威北角到比斯開灣的漫長海岸線均為德軍佔據,唯一能阻擋德軍鐵蹄的僅有英吉利海峽而已。這一切僅僅發生在三個月中,在歷史上從未有一個陸地強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改變了一個海軍強國的地緣形勢。

■ 1940年6月,英國海軍啟動「發電機」行動,將被困在敦刻爾克的30萬英國遠徵軍撤回英國本土。

在地中海方向同樣局勢險惡,義大利的參戰和法國的投降使得英國地中海艦隊在與義大利艦隊的實力對比上處於劣勢,直布羅陀、馬爾他和亞歷山大被相互隔斷,隆美爾的狂飆突進已經威脅到埃及的安危,英國在地中海的戰略布局正搖搖欲墜。儘管在不利條件下英國艦隊在一系列海上交鋒中屢敗義大利艦隊,但無助於改善整體態勢。在1941年5月的克裡特之戰中,英國的制海權優勢再度被德軍的空中優勢所摧毀,損失3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並有2艘戰列艦、1艘航母、6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遭到重創,自從日德蘭海戰後,英國海軍還從未在一場戰役中損傷如此多的艦船。在這一年的戰鬥中,龐德及很多老派軍人深切感受到戰前對海軍航空的輕視帶來的惡果,龐德和他的幕僚們處在極度的焦慮和憂愁之中。

■ 這幅畫作表現了1941年5月間,在克裡特島外海英軍「阿賈克斯」號輕巡洋艦遭遇德軍空襲的場面。

從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英國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裡幾乎獨力對抗德國及其盟友,這種壓力直到德國進攻蘇聯後才有所緩解。在這段時間裡,龐德意識到德國海軍雖然沒有一戰時期的規模,但作戰更為積極靈活,為數不多的重型戰艦想方設法潛入大洋,配合偽裝襲擊艦展開行蹤不定的遊獵。儘管它們造成的實際損失比較有限,但牽制了英國海軍的大量兵力。本土艦隊集結重兵監視丹麥海峽等關鍵水道,還是讓德國人屢屢得手。這種被動局面直到1941年5月英軍全力圍殲「俾斯麥」號之後才有所改觀,這是少數能讓龐德感到寬慰的勝利,可是這背後是「胡德」號被秒殺的悲痛,為了對付這艘德國新銳戰艦,龐德幾乎調動了大西洋上所有可用的主力戰艦,而且還頗有運氣成分。然而,「俾斯麥」號的姊妹艦「提爾皮茨」號正在波羅的海裡躍躍欲試,依然是英國海軍的心腹大患。在一年後,正是這艘戰艦的存在讓龐德犯下了職業生涯中最大的錯誤。

■ 1941年5月27日,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在英軍的圍攻下進行最後的戰鬥。

摧毀「俾斯麥」號的喜悅並未持續多久,半年後更大的噩耗從遠東傳來,將邱吉爾和龐德再度推向風口浪尖。為了震懾咄咄逼人的日本,在首相的堅持下龐德派出由「威爾斯親王」和「反擊」號組成的Z艦隊遠赴新加坡。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戰,三天後Z艦隊就在馬來外海被日本海軍第22航空戰隊的攻擊機送下海底,艦隊司令湯姆·菲利普斯殞命,他是龐德的摯友,同時也是皇家海軍中對飛機最不屑的代表人物之一。血的事實證明,即便是最強大的戰艦也難以抵擋現代空中力量的攻擊。

■ 1941年12月10日,日軍攻擊機在馬來外海向英軍「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發起攻擊。Z艦隊的覆滅是英國海軍在「胡德」號沉沒後遭遇的又一次重大失敗。

在戰爭最艱難的階段,皇家海軍實際上一直受到德日航空兵的壓制,它們被迫遠離對手航空兵的打擊範圍,這種情況在以往的戰爭中從未出現過。同時,海上戰爭的形式也與過去大相逕庭,艦隊之間的水面交戰屈指可數,更多的是在廣闊的海洋上曠日持久的反潛、反破交的護航戰鬥,這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海軍的決策者們始料不及的。在這種全新的作戰形勢中,航母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證明,無論是塔蘭託奇襲,還是圍殲「俾斯麥」,英軍航母都發揮了關鍵作用。感到諷刺的是,英國海軍是發展航母的先行者,然而由於保守思維和海空軍的內鬥,英國航母及海航的發展落後於美日。到1942年時,海軍部終於意識到航母的重要性,計劃建造超過50艘航母,可是處於戰時狀態的英國造船業已經沒有餘力大量建造新航母了,正如40年前費希爾的警告:「你不能依靠補充預算匆忙地建造戰艦。」

在1940年至1942年間,最讓龐德憂心的是大西洋上德軍潛艇愈發嚴重的威脅,其危險程度已經上升至戰略高度。在上次大戰中德國潛艇的進攻曾讓第一海務大臣傑利科做出國之將亡的悲觀預言,眼下同樣的夢魘正困擾著龐德。在二戰前,英國商船隊的總登記噸位約2100萬噸,約佔全球商船噸位的31.8%,海上交通線總裡程超過8萬海裡,每年海運貨物達6800萬噸,每天航行在海上的英國商船多達2500艘。連接著英國本土與世界各地的海運線就是維持帝國生存的血脈,而北大西洋航線更是其中的大動脈。從1940年夏季開始,德軍潛艇的攻擊讓這條生命線越來越脆弱。

■ 聚集在港灣內的英國商船隊,龐大的商船隊和繁忙的海運線是支撐大英帝國的根基。

截止1940年6月,德軍潛艇的威脅尚不明顯,總共擊沉了242艘商船,約合85萬噸,這種損失還在英國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同期新建商船足以彌補損失。英國海軍的反潛作戰也有一定成效,擊沉了24艘德軍潛艇,考慮到開戰時德國人只有57艘潛艇,這個成績也是相當不錯的。然而,隨著法國淪陷,德軍潛艇以法國港口為基地實施作戰,出擊距離大為縮短,整補維修更為便利,作戰效率大幅提高,相比之下皇家海軍缺乏兵力封鎖從挪威到法國的漫長海岸線,護航兵力更是捉襟見肘,大西洋之戰的形勢隨之發生重大轉變。

在1940年夏秋時節,德軍潛艇戰迎來了「歡樂時光」,從6月到10月累計擊沉商船272艘,約合139.5萬噸。日趨嚴峻的航運形勢讓向來意志堅定的邱吉爾都為之膽寒,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一刻都不能忘記,不論在陸地、在海洋、在天空或其他任何地方發生的一切,都最終與大西洋戰役的結果息息相關。那個可怕的、從不間斷的苦難歷程——我們經常處於極度的困境和挫折中,而且總是面臨著無形的危險。」

■ 這幅畫作展現了德軍潛艇在北大西洋上攻擊盟國商船的場面。

面度潛艇的威脅,龐德及其幕僚最早採取的對策就是源於一戰的護航船隊體制,其原理基於數學概率論:商船與潛艇相遇是隨機的,一定數量的船隻分成批次越多,遭遇機率就越大;由於潛艇數量有限,攜帶彈藥數量受限,只能攻擊少數目標,船隊規模越大,每艘船被擊沉的機率就越小。護航體制在一戰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德國人也改進了進攻方式,這就是前潛艇艇長、現任德軍潛艇司令鄧尼茨潛心研究的集群攻擊戰術,也就是人們熟知的「狼群戰術」,即以6~8艘甚至更多的潛艇組成攻擊集群,在護航船隊可能經過的海域展開一道綿延上百海裡的巡邏幕,其中任何一艘潛艇發現船隊就向潛艇司令部通報,由基地通過無線電組織其他潛艇向船隊方向集結,實施連續的集中攻擊。

隨著潛艇數量的增多,鄧尼茨將作戰範圍擴大到整個北大西洋,並通過成功運用「狼群戰術」對英國海運線實施更為有效的絞殺。到1941年時,德國海軍的噸位戰顯露出能夠置英國於死地的恐怖威力,僅在當年第一季度,英國損失的船隻噸位就高達170餘萬噸,全年損失商船數量高達432艘,而新建船隻噸位僅能彌補損失的45%!海運線的失血程度已經超出了英國人的承受力。

■ 1941年6月,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在法國聖納澤爾港迎接遠航歸來的U-94潛艇。

幸運的是,美國在1941年12月參戰,大洋彼岸的強大造船能力為岌岌可危的英國航運輸入了新鮮血液,而美國海軍的參戰也將改善英國海軍在大西洋反潛戰的困境。不過,直到1942年夏季,美國海軍才逐漸建立起有效的反潛護航機制,而大西洋之戰的真正轉機還有賴於反潛機、雷達、無線電測向儀、火箭深彈等新型反潛技術的發展,以及以護航航母為核心的機動反潛作戰的成熟。在1941年至1942年間,龐德依然要為大西洋上的拉鋸戰而心急如焚,海軍部針對潛艇的活動範圍調整航線,縮短航行距離,節約航行時間,降低船隊遭到潛艇攻擊的危險。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了解更多戰爭史上的精彩故事,推薦閱讀本公號歷史文章:

《軍人志》天雷劫獄:1944年2月英國皇家空軍「耶利哥」行動

《軍人志》肥水不流外人田:歐洲王室的近親繁殖與悲劇

《戰艦》至貴壓載:1942年美軍「鱒魚」號潛艇的敵後運金之旅

《閃電戰》入侵童話王國:1940年4月德軍進攻丹麥之役

《軍人志》以上帝名義消滅你:中世紀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及其酷刑

《軍人志》十戰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戰役(下)

《軍人志》十戰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戰役(上)

《戰艦》磐石鐵艦:守護馬尼拉灣的美軍「水泥戰列艦」

《閃電戰》國民燒火棍:二戰末期德國「人民突擊步槍」簡史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ISO系統用戶如有意打賞,請掃描或識別下方二維碼,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戰艦》帝國遲暮的見證者:龐德海軍元帥與二戰前期的英國海軍(下)
    在戰爭的最初兩年中,英國皇家海軍在龐德的統率下在各個戰場上拼力苦戰,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挫敗的傷感,但皇家海軍依舊恪盡職守,並隨時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PQ-17船隊成為北極航線上損失最大的一支船隊,同時也是二戰期間損失最慘重的單支護航船隊。與商船隊的巨大損失相比,參與護航的海軍艦艇全部安全返航,未損一兵一卒,這一結果使得龐德和海軍部在此後許多年間一直受到指責。
  • 《戰艦》邱吉爾首相要去諾曼第觀戰,他指定的「觀光船」你可能想不到
    「貝爾法斯特」號是英國海軍歷史上第一艘以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命名的戰艦,它的建造地點也在這座城市的哈蘭德-沃爾夫船廠。「貝爾法斯特」號於1936年12月10日開工,1938年3月17日下水,當天恰好是聖派屈克節,下水典禮由張伯倫首相的夫人主持。該艦於1939年8月3日竣工,總造價為214萬英鎊。
  • 《戰艦》雷驅之王的末路:日本海軍「島風」號驅逐艦之太平洋戰記
    1936年12月,《華盛頓海軍條約》失效,各海軍強國重開造艦競賽,在驅逐艦的建造上,日美兩國的競爭尤為激烈。美國海軍在30年代後期建造的本森級驅逐艦最高航速達37.5節,而日本海軍同期設計的陽炎級驅逐艦航速為35節。同時,日本獲悉美軍後續的新型驅逐艦航速達38節(即弗萊徹級,實際航速37節),且美軍新型戰列艦的航速在27節以上。
  • 《戰艦帝國》秘史:二戰中死的最憋屈的將領(上)
    體驗海戰感受熱血激情,《戰艦帝國》帶您重回硝煙瀰漫的二戰年代。以探尋各大傳奇戰艦為線索,拉開了重現二戰經典海戰的序幕。
  • 昔日德國海軍司令,今日《巔峰戰艦》披掛上陣!
    ,而是總覺得應該已經出過了),畢竟,這位大爺,可是二戰中前期的德國海軍總司令啊啊啊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沉浸在一片和平的氛圍中,各國都在為戰後儘快恢復經濟而努力。英國是靠海軍發跡的島國,依託強大的海軍實力不斷地進行海外擴張,掠奪殖民地,創造了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可以說,沒有海軍就沒有鼎盛的大英帝國。所以,海軍大臣一職在英國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邱吉爾勝任這項工作。
  • 皇家方舟號,英國海軍的見證者,現作為航母登陸《戰艦世界》
  • 長門號:舊日本帝國海軍輝煌時代的開啟者和覆滅的見證者
    按照日本海軍命名原則,「長門號」的名稱來自舊日本的長門國。二、偷襲珍珠港的命令從「長門號」發出1920年11月25日,「長門號」完工交付,第二年,「長門級」的第二艘戰艦「陸奧號」交付。不過,根據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日本海軍主力戰艦噸位被限制在315,000噸以內,同時,主炮不允許超過406毫米。
  • 二戰德國海軍不只是潛艇厲害,一艘袖珍戰列艦竟招致英國海軍傾巢出動!
    1934年6月,德國威廉港的船臺上,一艘新戰艦即將下水。蒞臨現場的施佩的遺女將它命名為「海軍上將施佩伯爵」 (下文簡稱「施佩」號)號,以紀念20年前戰死的父親。▲ 參加喬治六世加冕禮的「施佩」號二戰爆發後,「施佩」號被重視水面艦艇的海軍元帥雷德爾選中,成為德國海上破交作戰的一枚重要棋子。
  • 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帝國海軍實力怎麼樣?有哪些裝備?
    1941年(昭和16年),到了「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日本海軍的旗下擁有了十艘戰艦,三百八十五艘艦艇和包括「零戰」在內的三千二百六十架軍用機。從「日俄戰爭」(明治38年)勝利以來一直到「太平洋戰爭」(昭和20年)戰敗,日本帝國海軍一直和英國皇家海軍與美國海軍構成了全球範圍內的「世界三大海軍」。
  • 二戰巔峰時期的日本海軍能完爆英國皇家海軍?同志們想多了
    由此可見,英國海軍擁有數量優勢,而日本海軍在16英寸以上艦炮上有優勢,但是2艘大和級未必能夠抵消數量上的劣勢,還有一點是英國海軍主力艦在遠程火控上要優於日本海軍,不要看日本人自己吹炮術天下第一,實際上現代遠程炮控技術的開山鼻祖還是英國海軍,日本海軍也不過亦步亦趨地學習著,其射擊技術遠沒有想像的那麼高,所以主力艦決戰,英國海軍勝出的可能性較大。
  • 大日本帝國海軍
    >2.3 鎮壓義和團之亂(1900)2.4 日俄戰爭(1904-1905)2.5 帝國海軍的擴張2.6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2.7 兩次大戰之間2.8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2.9 海上自衛隊3 參見4 注釋5 參考文獻6 外部連結
  • 那些關於海軍的往事:戰艦提爾比茨號
    提爾比茨號的建造,作戰經歷是準備略述一下,重點會講講提爾比茨號和俾斯麥號在考證上的區別,最後會說說自己對二戰德國海軍戰略的認知。提爾比茨號的建造和作戰經歷:和俾斯麥號一樣,提爾比茨號的名字也是取自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的一位大人物——德國海軍之父提爾比茨上將(Alfred Von Tirpitz)。
  • 日本正在悄悄地復活帝國海軍
    應該說日本帝國海軍從來就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筆者在悟空回答中回答當年日本為何選擇南下而不是北進時有過這樣的分析。一戰以後,老牌的英國海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與日本能夠一決高下的只有美國海軍,過去戰勝過亞洲最強國家以及歐洲強國的日本,還是想使用老一套的手法利用偷襲來把世界最強國打趴下,然後再通過談判達成自己的目的。
  • 獨挑大梁:二戰前期的皇家海軍管鼻燕戰鬥機傳奇
    1940年,英國皇家海軍已經不可避免的深陷二戰泥潭。由於國家還未來得及轉入戰時狀態,軍用飛機的生產線和調配圈就成為了海軍與空軍的主要爭奪目標。當新式的颶風和噴火戰機都被優先派往空軍,海軍的航母艦載機部隊也迎來了外形詭異的管鼻燕式戰鬥機。你甚至會從外形判斷其是一款輕型轟炸機。
  • 帝國海軍的超級戰艦:「大和級」戰列艦的誕生背景
    「古董級戰艦」在當時的日本帝國海軍以美國海軍(主要是西太平洋區域)為假想敵的情況下,根本就沒有正面抗衡的能力。因此,這個時候的日本帝國海軍,如果想要和美國爭奪太平洋地區的主導權的話,那麼就必須重新建造更多的新型主力戰列艦來彌補自己在海上力量的不足,但是問題來了,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限制了日本帝國海軍的擴充計劃,使得它的海軍艦艇在總噸位上只能達到美英海軍的
  • 新書預告:《身歷其境》——美國總統參謀長威廉•萊希海軍上將二戰回憶錄
    萊希海軍上將二戰回憶錄《身歷其境》,上海譯文出版社近期出版,預計2020年6月面市,是「讓歷史感同身受」叢書的第二本。1944年12月,萊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獲五星上將軍銜的海軍軍官。二戰期間,萊希陪同羅斯福和杜魯門兩位總統,出席了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波茲坦會議等一系列重大國際會議,直接參與了盟軍重大戰略決策。1950年出版回憶錄《身歷其境》(I Was There),全書約45萬字,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是「讓歷史感同身受」叢書的第二本。
  • 艦隊集結萬「艦」齊發 《戰艦傳奇:海軍帝國》等待你的加入
    由MIRACLE GAMES(奇遊靈動)代理並發行的全球海戰競技巨作《戰艦傳奇:海軍帝國》是一款劇情和玩法深度還原二戰史實的海戰遊戲,玩家在這裡將化身遠赴太平洋的艦隊指揮官,享受大炮巨艦帶來的海戰樂趣。
  • 從鼎盛到衰落,英國海軍留下了怎樣的悲喜劇?
    這是對於英國皇家海軍發展史的精闢概括。  英國歷史學者本·威爾遜的《深藍帝國:英國海軍的興衰》一書,按照編年的順序,講述了英國海軍從8世紀到21世紀初的發展史,展現了英國從處於歐洲邊緣地位的三流海洋國家,崛起為全球性海洋霸主和貿易帝國的壯闊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