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帝國海軍實力怎麼樣?有哪些裝備?

2021-02-13 武器視界

日本帝國海軍(日語: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かいぐん,英語:Imperial Japanese Navy,縮寫:IJN,艦艇前綴:HIJMS,His Imperial Japanese Majesty's Ship的縮寫)是日本帝國時代前後(1889年到1945年)日本帝國的海上武裝力量。

日本帝國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4年)、解散於1945年(昭和20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近代日本對外戰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主要參戰了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日俄戰爭的對馬海峽海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等。

創立早期

日本明治維新後,1870年(明治3年),日本帝國陸海軍正式分離。1872年(明治5年),「海軍省」在川村純義與勝海舟的指導下在東京都築地區建立。1876年(明治9年)創立了「海軍兵學校」。1893年(明治26年)成立了「軍令部」。由於薩摩藩在「西南戰爭」中失去的影響力,早期的明治政府把陸軍的發展重於海軍。1903年(明治36年),在成立了「參謀本部」後,通過了兩名海軍大臣西鄉從道和山本權兵衛的主張,開始對艦隊的裝備和組織結構進行了一番改革,到了「日清戰爭」(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已經擁有了三十一艘軍艦和二十四艘水雷艇。

到了日俄戰爭時,則達到了七十六艘軍艦外加七十六艘水雷艇的規模。1920年(大正9年),在「日俄戰爭」結束後,海軍開始了一套以美國海軍為假想敵的「八八艦隊」(八艘戰艦加上八艘巡洋艦)增強政策。因為在1922年(大正11年)籤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和1930年(昭和5年)的「倫敦海軍條約」的影響導致主力艦的建造被一度中斷,但在「倫敦海軍條約」破裂後則重新開始了擴充。1941年(昭和16年),到了「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日本海軍的旗下擁有了十艘戰艦,三百八十五艘艦艇和包括「零戰」在內的三千二百六十架軍用機。從「日俄戰爭」(明治38年)勝利以來一直到「太平洋戰爭」(昭和20年)戰敗,日本帝國海軍一直和英國皇家海軍與美國海軍構成了全球範圍內的「世界三大海軍」。

甲午戰爭

因為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為了對抗「北洋水師」新建造的軍艦,日本海軍延續了自己現代化的改革。「第一次中日戰爭」(日清戰爭,甲午戰爭)終於在1894年(明治27年)8月1日正式開戰,雖然在之前已經有了幾次交戰。9月17日,日本海軍在鴨綠江口的「黃海海戰」中重創了北洋水師,中國海軍艦隊損失了十二艘軍艦裡的八艘。雖然日本海軍在這次戰役中獲得了勝利,但是日本海軍軍艦無法有效的擊穿中國海軍的兩艘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的戰列艦(「定遠」最終被魚雷擊沉,而「鎮遠」則被虜獲)。此次交戰讓日本海軍注意到了對大型戰列艦和小型攻擊型艦艇的需求。根據隨後在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籤訂的「下關條約」(馬關條約),臺灣和澎湖群島分別被轉移到了日本政府的管轄下直到了1945年(昭和20年)。雖然日本也獲得了遼東半島,但是在俄國的逼迫下把其歸還給了中國政府,之後俄國自己則接管了這片地區。

日俄戰爭

在日清戰爭後由於俄國介入而被迫歸還遼東半島的事實,使日本海軍開始規劃未來的戰爭。隨即在「臥薪嘗膽」的口號下開始了橫跨十年的海軍擴張計劃,在此期間建造了109艘軍艦,總噸位超過了二十萬噸,海軍人員的規模從15100人擴大到了40800人。全新的艦隊包括了六艘戰列艦、八艘裝甲巡洋艦、九艘巡洋艦、二十四艘驅逐艦和六十三艘魚雷艇。其中1902年(明治35年)交付的三笠號戰列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軍艦之一。在此期間,三菱等公司也開始自行建造艦艇。日本海軍也開始組建了潛艇部隊,1904年(明治37年),日本海軍從通用動力電船公司購買的五艘潛水艇運抵橫須賀海軍工廠,次年年底組裝完畢並投入了使用。

1904年(明治37年)2月8日,醞釀已久的日俄戰爭正式爆發。1905年(明治38年)5月,在日本海海戰中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的旗艦三笠號率領著日本海軍幾乎全滅了俄羅斯海軍第二太平洋艦隊。俄國海軍38艘派往遠東的軍艦中有21艘被擊沉,7艘被捕獲,6艘被解除了武裝,4545名官兵戰死,6106人被俘。日本海軍則只損失了三艘魚雷艇和116人。

擴張時期

日本海軍之後在「複製·改進·創新」的政策下繼續了自己的擴張道路。工廠經常會為測試和分解買入兩艘相同型號的外國艦艇,隨後對其進行研究和改進。這樣子的作法使得最初只能依靠進口的軍艦逐漸可以在國內進行組裝,直到最後可以完全國產,從一八八〇年代開始的小型魚雷艇到一九〇〇年代早期的大型戰列艦。1905年(明治38年)建造的「薩摩」百分之八十的部件來自於英國,而在1910年(明治43年)完成的「河內」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部件需要靠進口。

日本海軍最後的大型軍艦進口是在1913年(大正2年)從「維克斯」購買的「金剛」戰列巡洋艦。1918年(大正7年),日本在大部分軍艦的製造工藝上已經達到了世界水平。在經歷了「日本海海戰」(對馬海峽海戰)後,佐藤鐵太郎等海軍思想家開始規劃了一個將來和「美國海軍」對抗的政策,佐藤希望日本戰列艦的規模必須達到對方實力的百分之七十以上。1907年(明治40年),海軍開始了建立「八八艦隊」政策,但是因為財政問題未能成為現實。1920年(大正9年),日本海軍基本成為了世界第三大海軍。

一戰時期

介於在1902年(明治35年)籤訂的「英日同盟」條約,日本以英國的盟友身份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青島戰役」中奪取了德國在青島的海軍基地。1914年(大正3年)9月5日,日本海軍的水上機母艦「若宮」發起了世界上第一次海航攻擊。1914年(大正3年)11月6日,駐守青島的德軍投降後,一個戰鬥部隊把德國海軍的「東亞巡洋艦戰隊」追到了南大西洋後被皇家海軍在「第一次福克蘭群島戰役」中被殲滅。日本根據「凡爾賽條約」下的「南洋廳」獲得了德國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部分領地,包括了馬裡亞納群島(除了關島),加羅林群島和馬紹爾群島。雖然英國一度要求向日本海軍借四艘「金剛級」戰列艦,但是被日本拒絕。

1917年(大正6年)3月,日本海軍向地中海派出了一個特別小隊,其中包括了一艘防護巡洋艦「明石」和八艘最新型的驅逐艦,保護了協約國在馬賽,塔蘭託和埃及的海運線。「明石」後來被「出雲」替換並且加入另外四艘驅逐艦和「日進」裝甲巡洋艦。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海軍保護了七百八十八艘協約國的船隻,驅逐艦「樺」被一艘奧地利的潛水艇擊沉導致五十九名官兵戰死。1918年(大正7年),「吾妻」巡洋艦被派往了印度洋維持新加坡和蘇伊士運河之間的海域。在戰爭結束後,日本獲得了七艘從德國海軍被除籍的潛水艇。主條目:青島戰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大正7年),日本海軍邀請了法國軍事團隊來到了日本演示航空兵的運作。1921年(大正10年),一個叫做「森皮爾」的英國軍事顧問隊在日本居住了一年半展示了最新的飛機(如格洛斯特「雀鷹」)和戰術。同年日本海軍的預算達到了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二,世界上第一艘正式的航空母艦「鳳翔」竣工。四百一十毫米口徑的「長門」和四百六十毫米口徑的「大和級」戰列艦後來成為了日本海軍「大艦巨炮主義」的象徵。1928年(昭和3年),日本海軍推出了「吹雪型驅逐艦」驅逐艦,開創性的一百二十七毫米口徑炮和魚雷塔成為了其它海軍模仿的目標,而它六百一十毫米的「九三式魚雷」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前為世界上最優秀的魚雷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特別是因為「第二次中日戰爭」的影響,日本海軍開始把未來的主要對手定為美國海軍。日本海軍在這段時期所面臨的問題可以說要比其他如何海軍都要嚴峻。日本的經濟運轉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海外資源的進口,而為了保護如在南海地區的石油,必須維持一個大型遠洋艦隊。但是這樣子的體系就和原本受到馬漢思想影響的「艦隊決戰」(讓潛水艇在太平洋先伏擊來襲的敵艦,隨後再在日本海和剩下的敵人進行一次最後的決戰)政策相衝突。在佐藤鐵太郎的建議下日本曾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強調了維持達到美國海軍戰列艦數量百分之七十(給予日本在決戰中優勢)的要求,而對方則只希望保持在百分之六十。

日本工業輸出的局限性逼迫日本只能追求在戰艦質量,訓練和戰術上優於對手。但是日本海軍忘了他們以後在「太平洋戰爭」中將面對的敵人缺少了以前交戰對手的政治與地理的束縛,而且未能將艦隊和人員的損失計算在內。這些年裡在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問題上也有過激烈的爭論,但未能得出一個最終論證,使得兩種軍艦都得到了開發,卻未能幫助某一種取得數量上的絕對優勢。1941年(昭和16年),日本帝國海軍擁有了十艘戰列艦,十艘航空母艦,三十八艘重型和輕型巡洋艦,一百十二艘驅逐艦,六十五艘潛水艇和其它艦艇。

二戰時期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依靠了裝備和戰術的優越性在快速進攻的準則下席捲了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對手。不過美國在工業輸出和新穎技術發展的推動下漸漸的把戰局扭轉了過來。日本海軍未曾在防守工事上做過大規劃,暴露了自己重要的通訊系統,缺乏有效反潛力量來保護海運補給航線,同時又沒用其龐大的潛水艇部隊來運送物資裝備。到了戰爭末期,日本帝國海軍只能被迫使用極端的作法,如「特別攻擊隊」來阻止敵人的進攻。1945年(昭和20年)8月14日,日本政府接受了「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放送協會」播放了由昭和天皇閱讀的「終戰詔書」,正式宣布了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團的十一人,包括代表了「大本營」的大日本帝國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在降書上簽了字。

日本海軍組成戰列艦

1941年(昭和16年),日本海軍在戰列艦上的巨大投資促使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在同年年底竣工。「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後半期也是戰列艦之間進行的最後幾次較量。1944年(昭和19年)10月25日凌晨,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一隻增援部隊,包括了六艘戰列艦,四艘重型巡洋艦,四艘輕型巡洋艦,二十八艘驅逐艦和三十九艘魚雷艇,在「雷伊泰灣海戰」中的「蘇裡高海峽之戰」裡開火併且擊沉了西村祥治中將指揮的「山城號戰艦」和「扶桑」號戰列艦。

同日在「薩馬島之戰」中,慄田健男中將旗下的「大和」,「長門」,「金剛」和「榛名號戰艦」四艘戰列艦在美國海軍驅逐艦與護衛驅逐艦的幹擾下,外加自己對於戰局的誤算未能有效的殲滅對方「塔非三」機動部隊中的護航航空母艦。隨著海軍航空力量的成熟,在「太平洋戰爭」的後期,戰列艦常常只能執行對岸襲擊和為航空母艦護航等任務。「大和」和「武藏」在未能到達可以對敵方艦隊進行射擊的距離內就因對空襲而被擊沉。隨著科技技術的轉變,對更大噸位與口徑的戰列艦計劃如「超大和型戰艦」則被取消。

在一九二〇年代,「加賀」(原本是戰列艦)和「赤城」(原本為戰列巡洋艦)為了符合「華盛頓海軍條約」被改造成了航空母艦。1935年(昭和10年)至1938年(昭和13年)間,「加賀」和「赤城」為了容納更多飛機經歷了幾次改裝。日本海軍旗下的十艘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爭」開始的時候是世界上最大乃至最先進的航母艦隊之一。

戰爭的初期美國海軍擁有七艘航母,但在太平洋只有三艘。而英國皇家海軍的八艘航空母艦隻有一艘在印度洋周邊服役。直到「埃塞克斯級」的出現,日本海軍的「翔鶴級」航空母艦在很多方面基本擁有最先進的設備。不過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的影響,限制了不少艦艇的大小。在「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海軍損失了四艘旗艦航母與相關船員,迫使其只能把商用和其它軍艦改裝成如「飛鷹」般的小型護航航母。

而另外一套改造計劃,「信濃」,則把「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改裝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噸位的航空母艦。雖然其餘的旗艦航母在戰爭結束前都未能完成,但是在1944年(昭和19年)6月出航的「大鳳」號成為了日本海軍唯一一艘安裝了裝甲甲板和全封密式倉庫的母艦。

在「太平洋戰爭」開始時,日本海軍擁有了全世界最完善的戰鬥系統之一。「零式」戰鬥機作為最先進的艦上戰鬥機之一,三菱「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和川西「二式飛行艇」也是它們各自領域裡最優秀的飛機之一。同時,很多日本海軍航空隊隊員不僅接受了高強度的訓練而且不少都經歷了「第二次中日戰爭」的洗禮。

日本海軍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和「一式陸上攻擊機」在1941年(昭和16年)12月10日成功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巡洋艦。隨著戰爭的延續,雖然日本海軍的航空機擁有相當可觀的航程,但卻為其犧牲了重要的裝甲。當安裝了更多保護措施的重型美國海軍艦載戰鬥機大量出現時,常常可以針對性攻擊敵人的這項弱點。而為了訓練一名出色的艦載航空兵一般需要兩年的時間,日本海軍缺少了一套有效的訓練系統來彌補在作戰中不斷失去的優秀戰鬥機駕駛員。日本海軍航空兵在戰爭後期的經驗不足在「菲律賓海海戰」等戰役中付出了殘酷的代價。在「雷伊泰灣海戰」後則越來越依賴於「特別攻擊隊」。到了戰爭末期,日本海軍雖然推出了幾種如川西「紫電改」和「雷電」等優秀的設計,但因為工業能力與資源的限制,外加對方針對性的轟炸未能量產化。為了彌補數量上的劣勢出現了如九州「震電」殲擊機和「櫻花」特別攻擊機等極端設計。而中島的「橘花攻擊機」和三菱的「秋水」得到了盟友德國方面的技術援助(大部分通過圖紙),但都未能對戰局有任何改變。

潛艇部隊

日本海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擁有了種類最豐富的潛水艇部隊。從有人操縱的「回天」式魚雷,「蚊龍」與「海龍」式小型特殊潛水艇,中型潛水艇,補給潛水艇(大部分為陸軍所用),遠距離潛水艇(不少載有飛機),「伊二〇一型」高速潛水艇到可以攜帶三架晴嵐攻擊機的「伊四〇〇型潛艦」。其中還包括了世界領先的五百三十三毫米「九五式魚雷」。

1942年(昭和17年)9月9日,「伊號第二五」潛水艇的藤田信雄兵曹長執行了在整個戰爭中唯一次對北美大陸本土的空襲。有些其它潛水艇如「伊三〇」,「伊八」,「伊三四」,「伊二九」和「伊五二」艦艇遠渡重洋到達了在德國控制下的歐洲戰場。「伊號第一〇潛水艦」,「伊一六」和「伊二〇」參加了從1942年(昭和17年)5月份開始的「馬達加斯加之戰」。不過總體來說日本海軍潛水艇部隊在戰爭中沒有取得太大戰果。很多潛艇與其對商船進行攻擊,卻把目標定為了更加快速而且擁有更多保護措施的戰艦。

1942年(昭和20年),日本海軍的潛水艇擊沉了「約克鎮」和「胡蜂」號艦隊航母,一艘巡洋艦外加其它幾艘驅逐艦和艦艇,擊傷了如「薩拉託加」號等。但是隨著敵方對於保護措施的加強未能保持如此的戰績。到了戰爭末期,不少潛艇被用於運送物資。日本海軍的一百八十四艘潛水艇隊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沉了大約一百萬噸(一百七十艘)的商船。相比,皇家海軍擊沉了一百五十萬噸(四百九十三艘),美國海軍擊沉了四百六十五萬噸(一千〇七十九艘),而德國海軍旗下的一千艘「U-潛艇」則擊沉了超過一千四百五十萬噸(兩千艘)的敵艦。終戰後,被除籍的幾艘大型艦艇如「伊四〇〇」,「伊四〇一」,「伊二〇一」,「伊號第二〇三潛水艦」在蘇聯的反對下被送到了美國進行分解。

特別攻擊隊

在「第二次世界戰爭」(太平洋戰爭)結束前,日本海軍為了彌補漸漸處於劣勢的主力艦隊組建了不少以「一人換一艦」為目的的「特別攻擊隊」(「特別攻撃隊」)。這些部隊包括了「神風」式轟炸機,「震洋」式攻擊艇,「海龍」式特殊潛水艇,「回天」式魚雷和「伏龍」式手持水雷。1945年(昭和20年)6月,大約兩千架「特攻」部隊的飛機在「衝繩島戰役」中擊沉了三十四艘戰艦,擊傷三百六十四艘。

相關閱讀:

二戰中的日本到底有多牛?

致命武器之日本零式戰鬥機歷史詳解

二戰期間日本航空母艦的悲慘下場

二戰日本並非無條件投降,唯一條件令人深思!

二戰日本為何「腦子進水」向美國開戰

二戰著名戰列艦排行榜(上篇)

二戰著名戰列艦排行榜(下篇)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海軍的實力有幾何
    好吧,那今天就來講講二戰日本海軍實力到底幾何。嚴格來說,從1922年《華盛頓條約》籤訂之後,日本海軍的噸位就被規定為世界第三。所以理論上,日本海軍的實力也應該是世界第三。三個檔次中它屬於第二檔,至於二戰中經常被提及的另一個著名海軍參戰國德國,其實除了潛艇部隊以外,水面艦艇實力實在太弱,本文就不提及了。噸位
  • 二戰中,日本海軍的實力是怎樣的存在
    海軍航空兵在各大海戰裡都開始起到巨大作用,這一轉變直接導致了大艦巨炮的覆滅,影響深遠直至現在的世界各國提到海軍力量直接想到的就是航母戰鬥群。在二戰中日本海軍敢於偷襲美國珍珠港,敢於和英國海軍叫囂,那麼日本海軍的實力在當時是怎樣的存在呢,今天就跟大家嘮嘮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實力。日本海軍其實創立時間並不長,不僅創立時間短,實力更是在當時的世界排名不算靠前。
  • 大日本帝國海軍
    在發生戰爭的時候,一般會和陸軍合同設置一個大本營。大日本帝國海軍的主要戰歷包括了中日戰爭(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日俄戰爭的日本海海戰(對馬海峽海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名義上,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艦艇的名字前都以「HIJMS」(His Imperial Japanese Majesty's Ship)或「日本國天皇陛下的軍艦」來書寫。
  • 二戰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和到什麼程度,有哪些具體的例子?
    海軍(喝著咖啡拿起電話慢悠悠道):麼西麼西,不好意思,現在還沒到上班時間。什麼?你們陸軍上班打仗關我們海軍什麼事?想要炮火支援?有海軍部的批條嗎?有陸軍部和海軍部的蓋章嗎?沒有的話請預約。沒事我就掛了。嘟嘟嘟……陸軍(憤怒的甩筆道):八嘎呀路,該死的海軍馬鹿,看來他們是靠不上了,只能靠自己了,全體上刺刀,吹衝鋒號。
  • 二戰德國軍事實力和日本軍事實力對比!
    日本開戰後在中國投入的兵力共計600萬,加上東南亞的兵力,應該在700萬上下,幾乎全是正規軍。武器裝備,德國軍隊比日本軍隊更具機械化,也較為先進。日本日本沒有獨立的空軍,只設立有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日本空軍在世界上排不上名號,但零式戰鬥機卻是世界性能最好的飛機之一。而海軍航空兵,則創下了許多世人不能比擬的功績。毀滅了美國太平洋戰艦後(雖然是偷襲的),又擊沉了英國兩艘大型戰列艦,終結了「巨炮主義」。應該說,二戰初期日本的海軍航空兵,名列第一。自中途島戰役後開始沒落。
  • 日本正在悄悄地復活帝國海軍
    應該說日本帝國海軍從來就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筆者在悟空回答中回答當年日本為何選擇南下而不是北進時有過這樣的分析。一戰以後,老牌的英國海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與日本能夠一決高下的只有美國海軍,過去戰勝過亞洲最強國家以及歐洲強國的日本,還是想使用老一套的手法利用偷襲來把世界最強國打趴下,然後再通過談判達成自己的目的。
  • 甲午戰敗,大清帝國海軍後來怎麼樣了?
    100多年過去,如今已經很少人知道,大清帝國在滅亡前兩年的這次南徵壯舉,而更少人知道的是,在1894年甲午海戰慘敗後的大清帝國,曾經在1895-1911年最後的帝國餘音中,迅速重建大清海軍。儘管處於重建之中,與日本海軍以及列強海軍仍有較大差距,但滅亡之前的大清帝國,與人們印象中積貧積弱的印象相反,大清帝國在滅亡之前的十幾年,顯示出了奮發圖強的勇氣與決心。
  • 日本海軍二戰中的航母
    1918年,英國海軍改裝了「暴怒」號巡洋艦,前後甲板主炮被改裝成起降平臺,呈前甲板起飛、後甲板降落的模式。同年,英國海軍「百眼巨人」號進入改裝階段,直通甲板航母開始浮現。1922年,美國海軍也改裝建成了「蘭利」號,英美開啟了航母時代,到了1920年前後,幾個海上強國都走上了航母發展道路,其中就有日本的身影。
  • 二戰期間軸心國成員,德國和日本之間到底有哪些矛盾?
    1940年德日意籤定三國同盟條約現場那二戰期間軸心國成員德國和日本之間到底有哪些矛盾呢?第一,在二戰軸心國集團中納粹德國是典型的歐洲國家,而日本是典型的亞洲國家。雙方建立同盟的基礎很薄弱,讓他們勾結在一起的共同點都是有侵略擴張的野心和欲望。當時的德國和日本都大肆鼓吹「種族主義」和「本民族優越論」。
  • 近現代栓動步槍有哪些?
    之後其改進型號(Kar 98k步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是德國軍隊步兵的制式步槍。3.Kar 98k毛瑟步槍Kar 98k毛瑟步槍,是Gew 98毛瑟步槍的一種改進型,1935年開始服役,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是納粹德軍的制式步槍。
  • 《八佰》背後 | 聚焦二戰日本帝國陸軍單兵武器裝備
    中日雙方軍隊傷亡比率為7:1,除了當時兩國之間經濟、軍事實力懸殊,部隊官兵軍事素養差距較大外,二戰日本陸軍單兵武器裝備之獨特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那麼,當時日軍陸軍作戰部隊的武器裝備到底都有哪些呢?南部式特型袖珍手槍,直至二戰結束也從未被日本陸軍和海軍正式採用,只由陸、海軍高級軍官私人自費購買,當時售價為180日元/支。
  • 二戰時的日本娃娃兵,上戰場前高呼「萬歲」,送死前痛罵將軍
    激烈的二戰時期,很多國家被逼到動用「娃娃兵」,這也是一種無奈的表現。
  • 《戰艦》帝國遲暮的見證者:龐德海軍元帥與二戰前期的英國海軍(上)
    20世紀最初的40年對於大英帝國及其引以為豪的皇家海軍而言,是由盛而衰的痛苦時期。在經歷了維多利亞時代的鼎盛後,日不落帝國在一戰中元氣大傷,昔日執行兩強標準的皇家海軍也只能藉助談判和條約維持均勢。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皇家海軍始終在軍費匱乏的困境中努力保持實力。
  • 把德國航母的設計帶溝裡了:二戰前日本海軍對德國的設計援助
    其中,根據當時英國海軍的裝備狀況,德軍的航母配額是38500噸。這使得德國建造航母成為可能。德國軍隊對航母的了解並不多,一戰時期,德國海軍參加的是大炮巨艦式的舊式對決,又因為《凡爾賽合約》的限制錯過了探索。
  • 為何日本海軍能在數十年內迅速崛起?
    海軍一直被認為是最需要底蘊和時間積累的技術型軍種。也因此有了「百年海軍」之說,意思是海軍的建設需要漫長的積累,才能有符合預想的結果。但近現代歷史上的日本海軍,卻似乎是這個現象的異類。這種可怕的彎道超車速度,又是哪些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呢?百年海軍的說法固然沒錯,但這並不代表後發追趕者沒有辦法去獲得捷徑。二戰前的日本海軍發展歷史,就是得益於技術發展背景和正確的外交手腕。所以,才讓日本海軍在100年內成為了世界前三的海軍力量。即便是在二戰後,這個歷程還在發揮作用。
  • 臺海局勢連載06:臺軍實力到底怎麼樣?主戰裝備有哪些?
    ,使大家對臺軍武器裝備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有一個概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下面我主要就陸海空軍的主戰裝備和重點裝備發展計劃介紹一下,使大家對一些重點裝備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一部分內容太多,好多是型號和性能,非常枯燥,這裡只能先介紹一下兵力概況,然後再介紹一下陸軍、空軍和電子裝備的情況,最後側重於海軍裝備詳細介紹一下。
  • 以日本目前的軍事實力,它可以打敗哪些國家?結果讓人意想不到
    眾所周知,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日本就已經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國家了。
  • 裝備|難重演「零戰神話」的二戰日本「紫電」戰鬥機
    在戰爭的這最後幾年中,零式戰鬥機顯然已經無法撐起舊日本帝國的天空。而承擔起「保衛帝國領空」任務的後繼者——「紫電」戰鬥機及其後繼型「紫電改」,雖然沒有了零戰曾經的顯赫威名,但仍然是一種性能優秀的戰鬥機,堪稱日本航空史上最後的輝煌。
  • 一旦爆發戰爭,日本軍事實力有多強,又有多少「隱藏力量」被釋放
    日本的軍事發展一直都受到制約,只能保留自衛隊保護本國的安全,不能發展核武器之類威懾性非常強的進攻性武器。二戰剛結束的日本,國內資源消耗殆盡,軍事力量大受打擊,經濟大廈即將崩塌,在美國的幫助下才度過難關。今天的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工業水平在世界上排得上號,其自衛隊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已經脫離「自衛」這個範疇。假如突然爆發一場戰爭,日本的軍事實力有多強,又有多少隱藏的軍事力量被釋放呢?
  • 海軍亞洲無敵,分分鐘造核彈,日本的軍事實力真有這麼厲害嗎?
    比如日本航空自衛隊,裝備有兩百多架F-15J,麥道公司的技術設計,加上三菱重工的精細做工。這種美式風格的日本工業產品,還是頗有實力的。放眼當下的各型四代機,F-15J都算得上優秀。當然,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乃是美國F-35隱形戰機的大買家,訂單多達147架。目前日本航空自衛隊已經裝備二十餘架F-35A,其空中軍事實力在亞洲可以說是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