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炮、單兵外骨骼、雙脈衝飛彈......只有在中國成真了

2021-02-23 瞭望智庫

最近我軍又給戰士們裝備了一個充滿科幻感的東西。

12月9日,軍事報導稱,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我軍邊防士兵裝備了全新的——單兵外骨骼。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這款單兵外骨骼小巧輕便,在高原地區背著巨大行囊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影響戰士們的行進速度。

根據資料顯示,該外骨骼系統總重小於五公斤,穿戴後人體最大承重可達70公斤,行走時可為肩部減重30%,站立時肩部減重50%,快速穿戴時間小於兩分鐘,快速解脫小於30秒。根據穿戴裝備的戰士反饋,在背上20公斤的物資後,重量全部由外骨骼承擔,不會下到身體上。

在西藏這樣條件惡劣的高海拔地區,單兵外骨骼設備投入使用,將會大大改善我國邊疆戰士的生活和訓練條件。

實際上,雖然這是中國第一次實裝,但是類似的外骨骼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就已經亮過相了。在當時的報導中,一名解放軍女護士在裝備外骨骼之後,能夠輕鬆地背著140斤重的傷員跑動。

不僅僅是軍隊裝備,在嫦娥五號返回艙搜索任務中,需要率先抵達現場的空中分隊也首次裝備人工外骨骼,每個人可以攜帶設備重量提升了一倍!

沒想到,曾經科幻無比的單兵外骨骼,居然這麼快就在中國投入使用了,而且還是白菜化的使用。

但是問題來了,外骨骼技術不是美國先提出來的嗎,怎麼中國先裝備上了?

文 | 羅夏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軍武次位面」(ID:junwu233),原文首發於2020年12月14日,原標題為《中國邊防部隊裝備單兵外骨骼!美國:我當年吹的那些牛,你怎麼當真了?》,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首先毋庸置疑,單兵外骨骼是未來作戰的發展方向之一。這種概念由美國率先提出。單兵外骨骼使用機械協助人體,減輕人體負重、提高士兵耐力,從而攜帶更多武器和裝備。1961年,美國康奈爾航空實驗室開始研發Man-Amplifier外骨骼。雖然設計相當原始粗糙,但是不得不說,它的造型充滿了一種狂野的機械美感。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開始研究軍用動力外骨骼。1965年,DARPA和通用公司聯合研發了哈迪曼系統(Hardiman)。此系統為全身式外骨骼,包含左右兩個部分,伺服系統可感知使用者的動作,並將力量放大25倍。但是這個外骨骼本身的重量就高達680公斤,移動速度只有0.76m/s,實用性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放在複雜的戰場環境,這就是一個移動緩慢的碩大靶子。此後,雖然全世界不斷有新的外骨骼設計出現,但都沒有取得根本性的改變,這種停滯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末。在這期間,很多科幻電影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單兵外骨骼,觀眾們越來越關注這種能夠讓士兵戰鬥力翻倍的炫酷裝備。比如,在1986年的科幻電影《異形2》中,就有能讓人輕鬆拿起重機槍的外骨骼裝備,還有《極樂空間》《明日邊緣》等等。2000年,美國DARPA重整旗鼓,啟動「增強人體體能外骨骼(EHPA)」計劃,試圖打造出能夠讓士兵負重更多、行進更遠的外骨骼。如今,20年過去了,美國的單兵外骨骼技術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的突破。期間,美國不斷曝光新的外骨骼裝備,比如洛克希德-馬丁的HULC外骨骼和雷神公司的XOS-2動力外骨骼。只不過,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動力外骨骼總是處於測試階段測試,至於實裝時間,永遠是下一年。實際上,它們目前都被電池問題所困擾。比如上面那款HULC外骨骼,為了實現電驅動,需要安裝兩塊3.6公斤重的鋰電池,而續航時間只有一小時,根本沒有實用性。總不能安裝核電池吧。不過和美國追求一步到位的電驅動力外骨骼不同,中國雖然也在研製力外骨骼,但思路比較實在:有動力的不行就先上無動力的,全身的不行就先研究半身的,哪個能用就上哪個,先不先進以後再說,我先看看好不好使。研製期間,陸軍裝備部還進行了一次「超能勇士」單兵外骨骼挑戰賽,共有25個單位、29隻隊伍、50多臺單兵外骨骼樣機入圍決賽,進行輕裝機動、負重行軍、物資搬運、炮彈裝填等項目展開較量。這其中有電驅動的、有氣動力的,有無動力的,各式各樣..既然電池技術目前無法突破,那就先研製無動力的。於是,今天我們就看到解放軍開始裝備其中一款無動力外骨骼。當然,光研製出來還不行,最好還要讓它變成白菜價。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現象:所有國家都在吹牛,等中國趕緊研製出來以後,發現好像只有自己當真了……11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12月1日,嫦娥五號成功在月球著陸,隨後在月球表面展開鑽取採樣工作。
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從2004年開始,中國的探月工程,已經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跨越。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完成交會對接畫面。結果,有網友找到了一期2005年的《科學發現報》,在這期報紙的角落,刊登了中國在2004年2月制定的月球探測計劃,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要在3年內發射一個屬於中國的繞月衛星;第二階段,6年內中國的月球車在月面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第三階段,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球土壤樣品帶回地球。2007年10月24日,中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第一階段完成;2013年12月14日,玉兔號月球車成功在月面軟著陸。第二階段完成;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集土壤開始返回地球。在中國探月工程科普的下面,還有一個小方框,介紹了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雄心勃勃的月球探測計劃。
日本將於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並派遣機器人擔任「拓荒者」;印度計劃在2008年發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俄羅斯將在2005年試飛新式登月飛船;美國則表示,我要在2015年重新登月,最晚不超過2020年,而且我還要在月球建立「多國太空站」。今天已經是2020年12月15日了,中國的計劃已經基本圓滿完成,這些國家的月球探測計劃現在怎麼樣了?2008年10月,印度確實發射了「月船1號」,還攜帶了一顆探測器撞擊月球南極。不知道這算不算「自殺式」無人登月探測器。
而在「月船1號」發射前,印度表示,如果順利的話,印度將在2015年送太空人上太空,2020年送太空人上月球。
然而現實是,印度原本要在2011年發射無人登月探測器「月船2號」,結果硬生生拖到了2019年7月才發射。探測器進行月球軟著陸時,在距離月球表面只有2.1公裡的地方與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繫。2019年12月,美國航空航天局找到了探測器墜毀的位置。它已經粉身碎骨,散落在數公裡範圍內的24個不同位置,軟著陸直接變成了硬著陸,又是一場「自殺式」。雖然印度的計劃看起來不太順利,但起碼比美國靠譜多了。2005年時,美國說最晚不超過2020年將會再次登月。現在2020年還剩不到20天.日本雖然航天實力較強,但是卻沒有登月建造基地,而是改行去登陸另外一顆小行星,還往小行星上開了一槍。上世紀80年代,中國得到一條情報:蘇聯新推出的NSV重機槍只有25公斤!一個人就能抱著跑。不可能!這中國科研人員第一反應。一款重機槍,怎麼會只有25公斤呢?百思不得其解,但情報確實是槍重25公斤。於是,新的研究任務來了:我們新一代重機槍的重量必須要跟NSV重機槍達到同樣的水平。
中國科研人員絞盡腦汁,將槍所有不必要的部件全部去掉、簡化,材料使用最輕的,千辛萬苦終於研製出了89式重機槍,整個機槍算上槍架共26.3公斤,與蘇聯差距也不算太大。後來,中國發現,蘇聯的NSV重機槍是槍身重25公斤,根本沒有算槍架,加上槍架其實重達41公斤..2008年,雷神公司開始測設AIM-120D空空飛彈,還聲稱採用了新式的雙脈衝發動機,射程達160公裡.但沒過幾年,雷神公司負責AIM-120的業務發展總監詹寧斯接受採訪時表示:「C-7型和D型使用同一種發動機」,沒有使用什麼雙脈衝發動機。
再看中國。2016年,中國採用雙脈衝技術的PL-15空空飛彈正式亮相,射程超過了200公裡。我國軍事專家傅前哨多次公開表示,殲-20的最大升力係數是「目前所有戰鬥機中最高的」。美國剛開始研製F-22的時候,到處吹噓它的最大升力係數是2.0。當時,蘇-27那麼優美的曲線,升力係數也只有1.6。F-22沒有邊條、沒有鴨翼,也沒有增升裝置,升力係數居然有這麼高,這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傅前哨「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們才發現,美國人在吹牛,F-22的升力係數只有1.5。但是,在設計殲-20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真實數據,就把美國人吹的牛當真了。結果,殲-20的升力係數就拉到了2.0以上……21世紀初,美國提出了一個狂拽炫酷的概念——1小時打遍全球。不得不說,在軍事概念的創新方面,美國是真的有一手,可以想像,這個概念在當時對其他國家造成了多大的震撼。
只不過現在,這個計劃的很多項目都已經夭折,保留下來的,基本已經演變成了高超音速武器實驗項目。而中國在2019年展示了正式裝備的東風-17高超音速彈道飛彈。
20世紀90年代,美國率先開始研究電磁炮技術,並於2007年1月16日完成了首次公開測試。當時這門電磁炮的炮口初始動能達到7.4兆焦耳,初速度2146米/秒。2016年,美海軍首次將BAE系統公司研發的電磁炮搭載到「米利諾基特」號(T-EPF-3)試驗艦上,不過只進行了一些內容較為簡單的搭載測試,並未進行系統集成化試驗,更沒有進行海上試射。搭載電磁炮的「米利諾基特」號試驗艦(紅框標出的為電磁炮)之後,美國的電磁炮研究似乎陷入了停滯,再也沒有什麼大的動作。
這麼多年中國被「忽悠」的太慘了,辛辛苦苦制定計劃、研究裝備,到了最後才發現,只有自己當真了。當然,玩笑歸玩笑,率先實裝外骨骼,完美實現登月計劃,搞出殲-20和東風17,這些事情無一不展現了中國的實用主義思想,複雜計劃的連貫性和嚴謹性,以及超乎想像的執行力。這些品質,不能代表中國已經取得了領先,畢竟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有很大差距,但卻意味著,中國不會永遠落後。
很多人說中國人缺乏想像力,但是中國人卻總是把最狂野的想像變成現實。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植樹造林、高壓電網、三峽工程……這些以往科幻小說中的情節,都在中國一步步變成了現實。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做了開幕致辭。他說:「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但在那時,他對中國人民充滿了信心:「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我們要明白,中國的終點從來都不只是追趕,而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和手段前進。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讀客文化為庫叔提供25本《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贈予熱心讀者。2021全新升級,每日一句心學名言,每月一則心學故事,日積月累通曉知行合一的大智慧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讚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將得到贈書。

相關焦點

  • 百花齊放,我國單兵外骨骼系統為何在一夜之間就白菜化了?
    美軍單兵外骨骼系統 與此同時,一直低調的中國「單兵外骨骼」系統,卻「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西藏海拔5000米的阿里地區,我們邊防軍裝備了全新的「單兵外骨骼」。中國單兵外骨骼系統女兵佩戴的外骨骼系統 不僅如此,在近段時間的軍事演習中,也多次出現國產「單兵外骨骼」系統的畫面,搬炮彈、搞後勤,醫療衛生、邊境巡邏、單兵作戰、武警鎮暴,往日高大上的「單兵外骨骼」系統,似乎已經在我軍大規模裝備了
  • 揭秘現實版鋼鐵俠戰衣:中國單兵外骨骼系統首次曝光
    近日,首屆中國軍民融合技術裝備博覽會開幕,中國國產單兵外骨骼首次正式曝光。這種單兵裝備有多神奇?
  • 中國機械外骨骼項目取得突破,未來單兵動力裝甲也不是夢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作者:虹攝庫爾斯克據weaponews網1月19日報導:中國單兵機械外骨骼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網稱,中國軍方工程師宣布,在單兵機械外骨骼研究和開發方面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突破,中國國防工業最近進行了實地測試,並已經發布了第一代產品。圖片:中國單兵機械外骨骼項目取得進展。據中國研製者稱,軍用機械外骨骼擁有先進的創新設計,融合了多個傳感器,能夠管理微型液壓系統,並能在人與機器外骨骼之間創造有效互動。
  • 科普:未來"星球大戰"式武器--電磁炮與電磁脈衝炮
    圖為波音公司開發的「反電子設備高功率微波先進飛彈項目」(CHAMP)電磁炮,又名電磁導軌炮,其原理與單匝直線電機相同,通過平行導軌間瞬時大電流的變化產生磁場,驅動導軌間的電樞(可滑動的導體)。(SRG),口徑25.4毫米(1英寸),並於3月7日完成首次試射,標誌著美國海軍及其他軍種武器研製進入新時代。
  • 單兵動力外骨骼裝備:從科幻走向實戰
    未來戰場上,穿戴單兵動力外骨骼裝備的士兵如同「超級戰士」一樣,擁有非凡的作戰能力。外骨骼裝備包括力傳感器、感知判斷裝置、控制裝置、傳動執行裝置和驅動裝置,能夠幫助單兵在高負荷狀態下行走、上下坡或匍匐前進。2000年美軍啟動 「增強人體機能外骨骼」計劃,並在持續研發中逐漸突破關鍵性技術。
  • 解放軍單兵外骨骼全面試用,民用領域前景廣闊
    上月,中國軍視網在《國防軍事早報》中提到在海拔5000米高原的惡劣環境下解放軍戰士們配備了全新的機械外骨骼的場面。而在此之前,去年8月央視《軍事科技》的節目中介紹了衛生員的單兵外骨骼裝備,通過機械結構把背負重量轉移到地面,減輕負重後可以讓每名衛生員攜帶更多急救物資,增加更多護甲提高戰場生存能力。
  • 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10月北京開戰
    這是單兵外骨骼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如今,它就要穿在我們官兵身上了!外骨骼是一種符合人體結構特徵,可穿戴於單兵體外的伴隨式智能系統,通過感知人體運動意圖同步「跟隨」人體運動,藉助能源和機械力量能增強單兵力量、運動速度和耐力等機能,具有可穿戴、易操作、高隨動和智能化等特徵,是單兵裝備發展的新領域。
  • 「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賽事指南
    ,陸軍裝備部將舉辦「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單兵外骨骼的軍事應用與未來發展。針對當前和未來作戰中單兵的使命任務和能力需求,圍繞單兵外骨骼在裝備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環境要求與應用場景、發展類型與運用方式等內容進行交流。選題二:單兵外骨骼的關鍵技術與創新發展。
  • 解放軍單兵外骨骼,全新動力裝甲,讓士兵輕鬆搬運155毫米炮彈
    前兩天筆者剛剛寫過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展示的下半身動力裝甲,沒想到今天就看到了中國單兵外骨骼的新聞。10月23日至27日,由陸軍裝備部舉辦、陸軍研究院某研究所承辦的"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在京舉行。挑戰賽經過北京、深圳、西安三個方向分區路演,共吸引了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科研機構、院校、企業等近百支隊伍參賽。
  • 【鐵甲鋼拳科技】消息速遞 | 「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
    10月23日至27日,由陸軍裝備部舉辦、陸軍研究院某研究所承辦的「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決賽在京舉行。其中,鐵甲鋼拳科技自主研發的CEXO-E03腰部助力外骨骼榮獲「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挑戰賽「物資搬運」第二名的獎項。
  • 陸軍裝備部:「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
    單兵外骨骼的軍事應用與未來發展。針對當前和未來作戰中單兵的使命任務和能力需求,圍繞單兵外骨骼在裝備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環境要求與應用場景、發展類型與運用方式等內容進行交流。選題二:單兵外骨骼的關鍵技術與創新發展。
  • 「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在京舉行
    10月23日至27日,由陸軍裝備部舉辦、陸軍研究院某研究所承辦的「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在京舉行
  • 國產單兵外骨骼再添新品,結構有了大變化!
    目前,美俄等軍事強國都相繼推出了多款單兵外骨骼,我國自然也不例外。日前,我國又公開了一款新型新型單兵外骨骼,這款單兵外骨骼和我國以往的產品有了很大的不同。從細節方面看,這款單兵外骨骼並沒有使用外部動力,其儲能結構就是幾根彈簧,整個外骨骼看起來有些簡陋,但是也非常輕便。既然沒有外部動力,那麼這款外骨骼是如何做到能讓人省力的呢?
  • 別吹牛X,中國會當真,美國的戰略忽悠都玩不下去了
    如今,2020年快結束了,各國宏大的探月計劃中,只有「膽子最小」的中國完成了目標。為何說中國膽子最小?反倒是沒亮過什麼炫酷概念的中國,在單兵外骨骼技術方面,成果驚人!比如2019年由陸軍裝備部舉辦的「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居然有近百支隊伍參賽!
  • 看到印度研發的單兵外骨骼,網友感嘆:彈棉花核心技術已「外洩」!
    在當今世界上,單兵外骨骼這個看起來比較有科幻色彩的軍事術語,已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提及,目前美軍和我軍之中均有一定程度的裝備,只不過與我們在小說或者是科幻電影中所看到的單兵的外骨骼有很大的一點不同
  • ONYX動力下肢外骨骼
    談到戰術外骨骼,本號有多篇文章涉及到這個主題,介紹最多的是由加拿大的mawashi公司開發的UPRISE™戰術外骨骼,它是目前筆者看到的較為輕型的被動加固綜合戰術外骨骼中較為酷炫的
  • 談談中國的電磁炮
    除了發射200公裡射程的大型彈丸之外,還可以用來為小型飛彈助推(當然,加速度必須降低,否則有些零件承受不起)。照片中的武漢新炮似乎只有200毫米左右的口徑,但是它可能是第一代的原型,帶有技術驗證的意義,將來還是有向大型化發展的可能。     【後注一】最新的照片顯示炮管並不是圓的,而是一般軌道炮用的方形,那麼這個新炮就很可能是和美軍相似的軌道炮。
  • 印軍曝光射程160公裡的空空飛彈:雙脈衝技術接近霹靂15飛彈
    ,但是我們的霹靂15使用了雙脈衝技術。印度研發Astra Mk-2的目的是獲得更遠射程的空對空飛彈,其雙脈衝技術接近霹靂15飛彈。Astra Mk-2最大的特色是採用了雙脈衝發動機,這是空對空飛彈領域最主要的一個關鍵技術,美軍的AIM 120D甚至被懷疑是否使用了雙脈衝技術,但是我們的霹靂15使用了雙脈衝技術。該技術採用固體裝藥分隔,分段燃燒,能夠延長動力射程,而且能夠多次點火技術,控制系統可調控點火時間,這樣飛彈的射程就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 負重70公斤,西藏高原解放軍再獲神器 — 單兵外骨骼實戰部署
    12月9日,《央視軍事》視頻報導中出現一款新裝備,西藏邊防戰士用起了單兵外骨骼系統。報導稱在海撥5000米以上高原,這款外骨骼系統可以撐起一個成年人體重物資,更重要的在人性化方面還能有效避免腰部和腿部損傷。視頻中戰士正背著20公斤重物資行進中,使用戰士表示這些重量都集中在外骨骼上,不會下到人身上——也就是跟無負重行走一樣。
  • 中國電磁炮
    所以,在軍事技術革命方面,我們也不應該把眼光僅僅局限在「一兩件新武器」上,而是要提高我們的視角,看到中國總體軍事技術的飛越,把我們帶到了一場新的軍事技術革命的門檻上。中國的電磁炮在這些方面能否突破呢?美國的電磁炮如此,中國的電磁炮現在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