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日本統治臺灣50年的血淚史!殖民同化,統治殘酷!

2021-02-11 知識都學雜了


  

  1945年10月25日,臺灣正式回歸中國。當日,臺灣地區日軍舉行投降儀式,中國方面陳儀長官等出席儀式,日軍第十方面軍司令兼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在投降書上簽字。上午10時,陳儀代表中國政府通過廣播電臺宣布:從即日起臺灣和澎湖列島正式重新歸入中國版圖,該區一切土地、國民、政事皆歸於中國主權之下。結束了日本在臺灣長達50年的統治。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籤訂喪權辱國、賠款割地的《馬關條約》,日本以刀架在清政府脖子上的方式,強行獲得了覬覦已久的臺灣。對於當地民眾來說,永遠忘不了日寇在臺灣實行殘酷統治的歷史。日本在臺長達幾十年的殖民統治,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悲慘的一頁……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

  

  殘酷統治

 

  日本佔領臺灣50年,派出19任總督,作為統治中國臺灣地區、實施殖民統治的最高指揮。在1895年6月至1919年10月間,日寇為建立「殖民地體制」,用武力鎮壓和控制臺灣人民的反抗,實行軍人專政,派出的軍人總督有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安樂貞美、明石元等7屆軍人總督;1919年10月至1936年9月,日本殖民當局以為殖民統治已經穩定,為把臺灣建成「理想的殖民地」,軍人體制改為軍政分立制,派出了田健治郎、內田嘉吉、伊澤多喜男、上山滿之進、川村竹治、石塚英藏、太田政弘、南弘、中川健藏等9屆文職總督;1936年以後,為配合全面侵華戰爭的需要,又恢復為軍人專政,派出小木躋造、長谷川清、安藤利吉等3任軍人總督。不論文官武將,19名總督集立法、行政、軍事大權於一身,掌握了當地中國人的生殺予奪大權,個個都是殺人魔王,手上都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

  

  日本在臺灣實施殘酷的殖民統治,總督府於1896年發布了「關於施行臺灣之法律」。這一文件編號為第63號法律,所以稱為「六三法」。「六三法」總共6條,它成為日本統治臺灣的基本法。此法確定臺灣特殊化,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總督的獨裁權力;主要內容是鎮壓抗日義軍和剝奪臺灣人民的基本權利。1906年,頒布實質相同的「三一法」取而代之,兩法沒有根本區別,中國人遭受的苦難不僅沒有改變,而且越來越沉重。

 

  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主要靠軍隊、憲兵、警察維持,更多的是靠權大無邊的警察管制社會和民眾。1897年,日本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制訂了「三段警備法」。規定山澤地帶的治安由軍隊及憲兵負責;村落的治安,由警察擔當;山澤和村落之間,則由憲兵和警察共同戒備。這是一部由軍隊、憲兵、警察三者協力鎮壓統治臺灣人民的殖民法。在日據時期,臺灣民間嚇唬孩兒有一句慣語:「大人來啦!」所謂「大人」就是指當時的日本警察。1896年,第一批日本警察到臺。自此以後,以日本警察為主體的警察,成為伸入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鬼魘,是直接屠殺臺灣中國人的劊子手。日本警察遍及臺灣社會的各個角落,臺灣成為名符其實的警察社會。以1902年為例,全臺設有10個廳警察課、97個支廳、992個派出所,以後最多時各類警察機構達到1500餘處,警察18000餘人。在臺灣的經濟發達地區,每隔2、3公裡就有一個警察機構;每300人就配有一名警察。日本佔領下的臺灣,可以說是日本警察的世界,在警察法西斯式的管制下,中國人的基本權利都被剝奪。

 

  

  為維持殖民統治,對中國人的任何反抗和不滿行為,日本殖民者一律予以殘酷鎮壓。1898年,日本殖民當局頒發「匪徒刑罰令」,全文8條,該「令」專門鎮壓臺灣同胞的反抗,日寇殖民者根據此令殘殺了無數臺灣同胞。在頒發「匪徒刑罰令」的同時,又實施「保甲條例」,規定保甲作為警察軍事統治的輔助組織。條例全文7條,規定10戶一甲,10甲一保,全保全甲內部連坐,保甲另外組織壯丁團,接受警察當局指揮、監督。到1943年,全臺共設保6074個,設甲58378個,控制戶數達50餘萬戶;壯丁團團丁最高時達到134613人。保甲制度作為日本殖民者對臺灣民眾實行殖民統治的重要手段,其實質是用「以臺制臺」的方式控制和奴役當地中國人,保甲制度成為法西斯統治的基礎。

 

  日本殖民者十分害怕中國人的反抗。在日本人秋澤鳥川寫的《臺灣匪志》一書中,把一切對日寇不滿、反對日寇的人士和言行,都歸入「匪」類,主張進行殘酷鎮壓。在日本殖民當局的法西斯統治下,中國人完全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權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隨時都有被扣上「匪」的罪名受到迫害。

   

  日本佔領臺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臺灣人民都沒有停止反抗。在1895年11月28日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宣布「全島完全平定」的十幾天後,北部義軍就揭竿而起。林大北,臺灣宜蘭人,劉永福舊部,12月28日,在大裡筒襲擊日軍分遣隊,打響抗日遊擊戰爭第一槍。林大北起義後,新竹胡阿錦,臺北簡大獅、陳秋菊,宜蘭林李成,以及許紹文、江振源、陳瑞榮等義士起而響應,北部起義一直堅持數年,對剛剛在臺灣建立統治的日寇造成了沉重打擊。北部起義開始後不久,1896年6月14日,中部義軍一千多人在雲林縣鬥門鎮東南10公裡處的大坪頂集會,建號「天運」,改大坪頂為「鐵國山」,公推簡精華、柯鐵等為「十七大王」,他們堅持鬥爭達6年之久。1898年林少貓等抗日義士也舉起義旗,從臺南大目降、潮州等地,到恆春、虎頭山,轉戰數年,在臺灣南部豎起抗日大旗,極大的鼓舞了臺灣人民的鬥志,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殖民統治。即使是日本殖民統治者在臺灣站穩了腳跟之後,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事件(如1907年的「北埔」事件、1902年的「噍吧年事件」、1913年的「苗慄事件」等)也經常發生。

 

  對待臺灣人民的反抗,日寇當局在運用「利誘招撫」、「挑撥分化」策略的同時,也採取了殘酷的屠殺鎮壓政策。在1896年「大平頂事件」中,屠殺中國人3萬人,在1901年「後壁林慘案」中,屠殺中國人3473人,在1902年「噍吧年事件」中,屠殺中國人3萬餘人;在1913年12月間的「苗慄事件」中,屠殺中國人1200餘人;在1915年西來庵起義中,屠殺中國人數萬人。據有的學者統計,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期間,被日寇殘殺的中國人達60萬人。這對當時最多只有500餘萬人的臺灣來說,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大災難,日本軍國主義欠下了中國人民無數永遠也無法償還的血債。

 

    

  除了殘酷鎮壓之外,在日寇法西斯統治下,中國人毫無政治地位,以公務員為例。根據1944年的統計,臺灣公務員總共84559人,其中中國人46955人。表面上看似乎中國人佔55%,事實上差別很大。任敕任官(相當於南京政府簡任官)的只有杜聰明1人,而且他只是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並非行政官員;任奏任官(相當於南京政府的薦任官)的只有27人,其中擔任行政職務的只有15人;任判任官(相當於南京政府委任官)只有368人。除此以外,其餘都是僱傭人員。在警察中,中國人只有六分之一,且警級沒有超過「巡官」的。因此,中國人只是擔任低級職位和僱傭人員,供日本人驅使而已,成為日本殖民當局「以臺制臺、以臺治臺」的工具。

 

  瘋狂掠奪

 

  日本佔領臺灣,是為了把它作為剝削和掠奪的對象。作為日本殖民當局法西斯統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進行瘋狂掠奪。1895年通過實施「官有林野取締規則」,強佔全臺94.15%的山林原野。3年後,時任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設置「臨時土地調查局」,頒布「臺灣地籍令」、「土地調查規劃」,1901年實施「土地徵收規則」,1905年實施「土地登記規則」,根據這些法令,日本總督府強佔民田2700萬畝,日本財團強佔200多萬畝,也就是說臺灣土地的四分之三落入日本殖民者手中。土地向日本殖民者手中高度集中,致使許多的臺灣農民破產、逃亡。

 

  殖民當局強佔了絕大部分土地和山林後,對廣大農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就土地稅一項,1905年收取地稅300萬元,1933年高達570餘萬元。就糧食來說,1900年稻米年輸往日本1400公噸,佔當年臺灣米生產總量的0.46%;到1934年,年輸入日本51.5萬公噸,佔當年生產總量的40%以上。大米主要輸往日本,造成島內糧食嚴重缺乏,因而有「飢餓輸出」之稱,多少中國人生活在饑寒交迫之中。

    

  此外,臺灣豐富的物產也成為日本掠奪的目標。以製糖業為例,殖民當局規定,蔗農生產的甘蔗只能賣給當地日本控制的製糖會社。臺灣蔗農由此成為了日本糖業資本家的奴隸,每斤糖的價格從1921年的11.6錢,下降到1937年3.2錢;每年90%以上的臺灣糖輸入日本。因此人們說:「一部臺灣糖業史,就是一部日本殖民史。」而臺灣糖業的命運也正是日本殖民掠奪下臺灣農業、工業、加工業的縮影。在日本殖民者的眼裡,臺灣的即是日本的,必須無償提供。

 

  

  談及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至今有人為日本殖民者高唱頌歌,認為日據時代是臺灣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不可否認的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的工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日本完全是為了在臺灣建立殖民地經濟。臺灣只是日本淘汰設備、技術的集結地,臺灣的大工業都為日本資本家獨佔,臺灣工業是替日本工業製造初級產品和半成品,臺灣的進出口貿易完全處於日本人的控制之下,日本在臺灣的經濟管理部門成為吮吸中國人民膏血的魔鬼。值得指出的是,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中,正是日本瘋狂對外擴張、發動侵略戰爭時期,因此當時的臺灣實際上是直接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的原料、加工基地。

 

  殖民同化

 

  日本佔領臺灣,除搜刮和掠奪之外,就是圖謀永久統治臺灣,就是想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從侵佔臺灣的第一天起,日本殖民當局就開始做起永久霸佔臺灣的美夢,大力推行殖民強制同化政策。

 

  殖民同化政策之一是推行奴化教育。一是推行差別教育和普及日語。在初級教育階段,重視日本籍學童,輕視中國兒童,日本籍兒童就讀的是「小學校」,中國兒童就讀的則是「公學校」和「國(日)語傳習所」及「教育所」(高山地區的原住民兒童就讀),無論在什麼學校,都把日語當作基本語言。二是防止中國人接受高等教育。從中等教育開始,限制中國學生所學專業;高等教育更是明顯,基本上由日本人獨佔,而且除了醫學專門學校及臺南高等商業學校外,其他一切高等學校都在日本國內舉行考試。在1928年成立的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內,40年代日籍學生佔81.8%,中國學生只佔18.9%。教學內容更是以傳播殖民主義文化為主,有關中國的歷史、思想、文化均在排擠之列,以從根上切除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

 

  殖民同化政策之二是推行「皇民化」。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為壓制臺灣民眾的愛國熱潮,「培養忠良帝國臣民的素質」,把臺灣建成進攻華東、華南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基地,日本第17任總督小林躋造在1936年9月到任不久,即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1937年9月30日,日本殖民當局在臺北市公會堂召開「(日本)國民精神總動員講演會」,臭名昭著的「皇民化運動」就此開始。主要內容是,進行親日思想宣傳和精神動員,極力消除臺灣民眾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皇民化運動」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1941年4月9日,殖民當局成立了「皇民奉公會」。奉公會由時任總督的長谷川清兼任總裁,自總督府到街庄都設有分會,並且均由當地的行政長官負責。此外,還成立了奉公團、青年學生報國會、青年奉公會、女青年奉公會、產業奉公會、核心俱樂部、模國挺身隊等名目繁多的外圍組織,作為推行「皇民化」的社會基礎和基本力量。

 

  要想禁止一種文化,首先必須禁止相應的語言、文字。禁止漢語,強制推行日語是「皇民化」的主要內容。就在「七七事變」前後,日本總督府下達了撤銷全臺學校漢文科、廢止各種報刊中文版的命令,同時頒布相應的懲罰措施,強迫臺灣民眾學習、使用日語。在「七七事變」前後,臺灣花蓮廳發布訓令,規定公務場合如果不用日語者立即解職。在臺灣許多地區,規定不學日語者徵收過怠金。各種苛刻的懲罰禁令數不勝數,甚至如果買車票時聽不懂日語,得到的回答是:「你不是皇民,買票要到後邊去。」在學校說一句漢語罰款一錢。日本殖民當局公開叫囂:「絕對禁止使用臺灣語和漢文,不滿者滾回支那去。」禁止漢文漢字,是日本文化侵略中最毒辣的一招。

 

  

  日本殖民當局在禁止漢語漢文的同時,也強行推行日語。1936年全臺強制設有日語講習所3832處,被迫參加的學生為205214人。1940年增加到15833處,學生763263人。到日本投降前夕,各地奉公班均開設夜間學習日語所,各類學生超過100萬人,這在當時5名臺灣民眾中就有1人在學習日語。對居住在山區的原住民,日寇也不放過,強行推行日語,僅1939年間就設立日語講習所265處,設立日語普及會11處。據有關資料顯示,臺灣的日語普及程度有所提高,1936年為32.9%,1940年達為51%,1944年則為71%。這是日本總督府的統計,虛假的成份很高。

 

  「皇民化運動」不僅是從語言、文字上做文章,宣揚「日式文明」,還強迫中國人從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文化藝術、時令節氣等方面向日本方式看齊。為使臺灣民眾生活日本化,嚴禁信仰民間的各種傳統宗教、神靈,燒毀臺灣民間的諸家神靈,專設日本的天照大神,並且強令在10月27日各行各業都要祭祀;中、小學則規定每月1、8、15日都要按時參拜神社。每逢10月27日,在臺灣各地就能看到這種情況,在日本警察、官員的監督下,臺灣民眾來到設在各地的神社參拜。以清除流行於中國人民中間的宗教活動。

 

  

  在社會習俗方面,日本殖民當局下令撤銷春節等傳統節日;臺灣家庭必須使用日本的風呂(澡盆)、便所、塌塌米,婦女必須穿和服;吃飯要吃日本料理;行禮要行日本90度的彎腰禮;結婚要在日本花嫁神前結婚;葬禮要採用大和安葬式。

 

  為減少中華民族的色彩,日寇當局下令禁演傳統的布袋戲、歌仔戲、歌謠,禁止漢文文學作品,組織演唱戲劇、青年劇、日本軍歌等,「灌注大和魂」,宣揚日本精神、日本軍威、國體明證、大義名分等。

 

  日本種種統治口號的改變,目的都是為了加緊在臺灣的掠奪。推行「皇民化」也是如此,日本藉機加緊對臺灣人民的欺騙和搜刮。宣揚「臣道實踐」和「奉仕」,提出「全島無一人不為聖戰而勞動」,在產業領域組織起形形色色的「挺身隊」、「奉公隊」,榨取工人、農民的勞動成果;強迫開展「金報國運動」,發行「奉公債券」、「報國債券」,挨家挨戶搜括民間藏金。僅1944年,臺灣負擔的日本軍費高達1.5億元,這全是靠明徵暗奪而來,成為日本維持全面戰爭的重要補充。

 

  為挖掉中國人身上的中國根,從40年代初期起,日本殖民當局又開始禁止中國人使用中國名字。1940年2月,日本殖民當局宣布「恩準」臺灣人改用日本式姓名。表示本人提出申請,只要經過知事廳長許可,即可以改變自己的姓名。事實上,改用日式姓名運動,卻是靠政治高壓強迫推行的。殖民當局設立更改姓名推進會,由警察脅迫改名,有一些漢奸當然求之不得,也有一些供職於殖民機構和日人公司的人,因為生存的需要也跟著改名。在殖民者的淫威下,1941年間改名的有71875人,第二年有約10萬人,日本投降時,同意改名字的人也極為有限。

 

  日本殖民當局為加速推行「皇民化運動」,對於全天候使用日語和日本化生活方式的家庭,則獎賞其為「國語(日語)家庭」,在當時緊張的物資供應下,享受比一般人更多的食物供給等優惠待遇,以從物質上進行誘拉。

 

  

  在「皇民化運動」後期,配合日軍的侵略戰爭,日本殖民當局還把徵集當地青年參加侵略戰爭當作一項主要任務。1943年實施陸海軍特別志願兵制,1945年實施徵兵制,由日本侵略者強徵入伍、為日本賣命而戰死的中國人達3萬餘人。至於在戰爭期間被日本強徵入伍的更是多達207183人,這還是根據日本厚生省的統計,實際上肯定超過此數。

 

  本文選自中國臺灣網,原標題《臺灣血淚史:日本統治臺灣的50年》

 

相關焦點

  • 50年殖民,日本在臺灣都幹了些什麼?
    日本殖民臺灣,遵照後藤新平的主張,採取逐步同化政策,一步一步地改造臺灣。他計劃之中,臺灣人接受日本教育,但教育素質不能與日本人的教育相同,重視臺灣的中學設施。在1945年日本退出臺灣時,日本子弟專用的中學,師資與設施都遠遠優於臺灣百姓受教的中學。1922年曾實施日臺共學,但徒具形式而已。五十年來,臺灣百姓不能選舉自己的議會,更遑論選出帝國政府的議會代議士了。
  • 馬關條約後,沒有統治殖民地經驗的日本曾經如何統治臺灣?
    這樣下去,只有被咬、被踢……」用安撫奠定基礎 1898年,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來臺與副手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聯手,銳意經營臺灣,臺灣自此由日本政府的「負債」變成「資產」。日本殖民統治者將強而有力的近代國家行政權力貫徹到社會基層,改變了臺灣原有的中國式統治鬆散的面貌。
  • 日本殖民臺灣五十年遺毒有多深?
    就拿一般人認為對大陸比較友好的馬英九來說,在其擔任我國臺灣地區領導人時期,於2011年建成了日本殖民臺灣時期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的紀念園區。而民進黨的蔡英文,更是過分。她在國民黨老兵忠烈祠裡,面無表情,在紀念臺籍日本兵的時候,卻如見考妣一般。
  • 「閱·思源」系列分享 | 如何深入理解「日據臺灣50年」?
    正如《亞細亞的孤兒》一書中道出臺灣人的悲情宿命,《臺灣歷史綱要》第六章「日本統治的50年」與第二章「荷蘭入侵的38年」,恰好完整復盤了臺灣遭外來侵略的歷史命運,這種在夾縫之中求生和固有的鄉土思維,使臺灣人產生了強烈的本土意識。本章,由李劍根、曹瑋鴻兩位導讀員為大家介紹這一歷史因素的演進,以助於更好地認識並了解近代臺灣所遭受屈辱,以及打下的深刻烙印。
  • 東南亞國家泰國為什麼沒被殖民統治?
    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義大利先後與暹羅籤訂不平等條約,暹羅淪為了西方殖民國家的半殖民地,1896年英法籤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衝國。  19世紀下半葉,西方殖民主義列強在東南亞拉開了劃分勢力範圍,瓜分殖民領地的狂潮——1886年1月,英國通過第三次英緬戰爭吞併上緬甸,完成了對整個緬甸的殖民,並將緬甸併入英屬印度聯邦;1887年1月,法國佔領越南,並將緬甸強行合併,組成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此時,英法兩國的殖民主義勢力在中南半島中部交鋒。
  • 日本統治時期大連的城市規劃與建設
    1908年1月,關東都督發布命令:「在大連凡是由政府出資的各項設施的建設,都由滿鐵負責承建。但市區的規劃須依照當地政府的決定執行。」[4]1919年日本廢除關東都督府改設關東廳後,即進入了對大連殖民統治的中期階段,並從這一年開始,對大連城市規划進行了系統的、全面的擴張。在關東都督府時期,為了解決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的需求,曾多次局部調整了市區規劃方案。
  • 「閱·思源」系列分享 |《臺灣歷史綱要》第六章導讀
    「閱·思源」系列分享 | 如何深入理解「日據臺灣50年」?「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正如《亞細亞的孤兒》一書中道出臺灣人的悲情宿命,《臺灣歷史綱要》第六章「日本統治的50年」與第二章「荷蘭入侵的38年」,恰好完整復盤了臺灣遭外來侵略的歷史命運,這種在夾縫之中求生和固有的鄉土思維,使臺灣人產生了強烈的本土意識。
  • 李光耀談嚴刑峻法:日本軍管政府統治的經驗
    然而,李光耀在1966年公布《破壞法》,甚至連街頭塗鴉都被納入鞭刑罪名。據報導,如今新加坡每年都有上千餘名男性罪犯被判鞭刑。李光耀的嚴刑峻法思想從何而來?在回憶錄《風雨獨立路》中,李光耀說得很清楚:「日治時期的三年零六個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它讓我有機會把人的行為、人類社會以及人的動機和衝動看得一清二楚。」「日本軍管政府的統治方式,是讓你不寒而慄而不必借文明行為來偽裝。
  • 8年,14年,臺灣人民抗日50年
    1895年(乙未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戰敗後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日本。日軍登臺後一路南下,繼攻克大甲、豐原及臺中後,到達大肚溪,8月26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天皇叔父)至大肚(現為臺中市大肚區)視察戰情,留下詩作「偵察敵情河岸臻,彈丸咫尺雨飛頻;樹陰定策全無恙,皆是神明賀護人」,並夜宿磺溪書院(在現大肚市區)。
  • 吳於廑 齊世榮: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
    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阪之戰中消滅了豐臣氏的殘餘勢力,使日本終於擺脫了長期的內戰,完成並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但是,在江戶時代實現的國家統一,只是相對的。因為當時在日本雖然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政權,但幕府的直轄領地只佔全國土地的1/4強,其餘的大部分國土則被分割為200多個半獨立的「 藩國」 。於是,在日本便形成了由幕府和藩國共同構成的封建統治制度,即所謂「 幕藩體制」 。
  • 臺灣對抗戰淡漠:許多人頌揚日本殖民不認同中國
    每逢七月七日這一天,小學生們就會被組織起來一同觀看紀錄片《中國之怒吼》。記者至今還能記起在影中,戴著青天白日徽章帽子的國軍以血肉之軀抵禦日軍的飛機大炮,看到南京破城後日軍大屠殺的暴行,國軍300多萬將士犧牲,但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這曾是蔣介石和蔣經國「執政」臺灣時,每個民眾都津津樂道的民族光榮。
  • 日本在臺灣的測繪
    ——測繪史話掠影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侵佔臺灣。為加強對臺灣的殖民統治,日本對臺灣進行了多次系統測繪。
  • 二十年代往事,日本統治時期的庫頁島
    曾為日本統治。在日本統治時期名為敷香。1806年,俄美公司軍官赫沃斯託夫的艦隊在庫頁島登陸,佔領並焚毀了島南的日本(松前藩藩主)稅務所,將庫頁島收歸俄國所有。日俄雙方於1867年草籤《日俄樺太島假規則》;規定:俄國把俄屬千島群島中的知理保以島、得撫島等四島割讓與日本;沙皇俄國擁有庫頁島整體;允許日本人繼續在庫頁島居住。日本幕府拒絕了條約,提出庫頁島保持原雜居狀態不變。
  • 【追尋先烈足跡】10.25臺灣光復日|同看《臺北的晨光》
    今天,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這是紀念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節日。
  • 張召忠:日本為什麼打臺灣?
    1871年發生琉球漂流民54人被殺的牡丹社事件後,1874年日本藉機出兵臺灣,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領18艘艦船、3600人在恆春琅橋灣登陸,激戰一個月殺死600多臺灣原住民,西鄉從道被任命為臺灣事務都督,在中國主權領土上第一次建立殖民性質的行政事務局
  • 北美十三州如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
    自英國在大航海時代一躍成為海上霸主,英國人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
  • 陳靜靜:美軍統治琉球群島的歷史考察
    摘要:美軍對琉球群島的統治經歷了確立、穩固、弱化和結束四個階段。從1945年7月衝繩戰役結束後,美國琉球群島軍政府開始對該島進行實際統治,到1950年美國琉球民政府建立並與1952年成立的琉球群島政府組成兩級行政機構,為確立統治階段。50至60年代初,從艾森豪時期設立取代民政府副長官的高級專員,到甘迺迪時期高級專員卡拉維採取一系列舉措強化美軍對琉球的管控,為穩固統治階段。
  • 「閱·思源」系列分享 | 荷蘭人是如何侵佔臺灣的?
    1622年6月,荷蘭艦隊司令雷約茲進駐澎湖列島,向明政府要求通商。1624年8月,福建官兵渡海驅逐,荷蘭人轉而佔據臺灣,開啟了38年的殖民統治。《大員港市鳥瞰圖》描繪荷蘭殖民時期的臺灣,現藏於荷蘭米德爾堡哲烏斯博物館。1624年9月,荷艦隊抵達臺灣後,立即在大員建築城堡,取名奧倫治城(後改為熱蘭遮城)。
  • 高盧人的虛榮,對非洲的徵服、統治與崩潰
    通過一系列的入侵行動,法國在短短20年內吞併了非洲120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似乎實現了「偉大法國」的再現。在阿爾及利亞,法國的統治方式激起了當地穆斯林民眾的強烈不滿,伊斯蘭教士阿卜杜·卡迪爾(Emir Abdelkader)率領民眾反抗法國,法軍用了17年,投入大量財政資源,才最終挫敗這些抵抗;在查德,法國殖民官員缺乏對當地文化的理解,法國體制也難以獲得當地舊權威的認可,以至於法國對查德北部和東部的控制基本有名無實;在法屬蘇丹,無論是法國文官和武官,當地殖民政府很難建立有效的秩序。
  • 臺灣第二次皇民化運動讓我們不能再等了
    50多年的殖民統治。如果說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期間什麼殖民政策對臺灣影響最為深遠,那就非日本殖民者在臺灣推行的皇民化運動莫屬。其影響之深遠,生命力之頑強,破壞性之巨大,可謂更古未有。二戰後,臺灣光復,尤其是在蔣介石父子統治臺灣期間,對臺灣的殖民勢力進行了徹底肅清,同時,對由殖民勢力蛻變而來的臺獨勢力進行了無情打擊,使其在蔣介石父子統治時期轉入地下,幾乎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