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八卦山乙未保臺和平紀念公園,2015/9/3)
2015年9月3日大陸舉行閱兵,慶祝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那一天我到彰化的八卦山,悼念120年前的抗日英雄。
1895年(乙未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戰敗後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日本。日軍登臺後一路南下,繼攻克大甲、豐原及臺中後,到達大肚溪,8月26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天皇叔父)至大肚(現為臺中市大肚區)視察戰情,留下詩作「偵察敵情河岸臻,彈丸咫尺雨飛頻;樹陰定策全無恙,皆是神明賀護人」,並夜宿磺溪書院(在現大肚市區)。27日白天已有零星戰鬥,當晚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崁仔腳露營。
8月28日黎明,日軍渡溪,開始爆發大規模戰鬥,由客家先烈吳湯興、徐驤和黑旗軍將領吳彭年(浙江人)、嚴雪龍等率領的5千多名臺灣義勇軍,舉著臺灣民主國的藍地黃虎旗,在大肚溪南岸的八卦山對進犯的1萬5千名日軍精銳展開大會戰,雖然人數及武器裝備相差懸殊,但是抗日將士們意志堅定,英勇頑強,這場臺灣抗日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持續到10月3日,擊斃包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山根信成少將等在內的日軍上千人。抗日將士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陣亡者近五千人,最後突圍者不足50人。
1965年,在彰化坑子內發現乙未烈士骸骨共679具,1983年元月,彰化縣政府在八卦山戰役遺址設立「八卦山烈士紀念碑公園」,並將遺骸移奉當地。
(彰化八卦山乙未保臺和平紀念公園,2015/9/3)
清廷割讓臺灣之後,明治天皇命海軍司令樺山資紀上將為臺灣總督。1895年5月29日,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統率的近衛師團在澳底登陸,拉開了乙未年抗日浴血戰的序幕。天朝末代臺灣巡撫唐景崧在之前一周發表「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出任總統,宣稱「臺灣同胞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戰死……」。近衛師團迅速攻陷基隆、臺北等北部大城,唐景崧棄職逃回大陸,日人於6月17日在臺北舉行「始政式」,象徵開始對臺的統治。
之後日軍向南推進,在新竹、苗慄等地都面臨激烈抵抗,損失慘重的日軍為了報復,展開了殘酷的屠村與掃蕩。從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至11月18日(日本總督宣布全臺底定),為期半年的戰鬥中,臺灣義勇兵有1萬4000多人戰死,超過10萬平民被日軍報復性殺戮(當時臺灣人口還不到300萬)。
(南投霧社莫那魯道紀念園區入口牌樓)
(電影「賽德克巴萊」海報)
(電影「1895」劇照)
乙未戰爭只是臺灣人民抗日鬥爭的開始,縱觀整個日據的50年當中,臺灣人民從未放棄擺脫異族統治的奮鬥。即使到了日本據臺的第35年(1930年),還發生「霧社事件」 (請參考2011年12月29日「老約客鏡觀世界47:盧山抗日記」,對電影《賽德克‧巴萊》及其歷史背景的介紹。www.yanxing.org, 右上角老約客),當時莫那魯道聯合多個部落,發動抗日武裝起義,殺死332名日本軍警及平民,事件中賽德克人343人戰死,296人自縊身亡,莫那魯道也盾入山林自盡。
(資料來源:網絡)
過去國共兩黨都說是八年抗戰,對日戰爭從1937年的七七事變開始,但這兩年來,大陸的官方說法改為「14年抗戰」,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算起。在七七事變前的6年,日本2萬軍隊佔領中國東北,張學良的30萬東北軍(已歸順並易幟為國民革命軍)退到山海關以內。依中共的說法「東北抗日聯軍與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國一直在血雨腥風的環境下戰鬥直至抗戰勝利,抗聯中的大部分部隊是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與國民黨沒關係。」 並認為「長期以來歷史學家論證是蔣介石還是張學良下令不抵抗,這種論證並不涉及問題的本質,這是國民黨抗戰意志不堅定,沒有擔當抗日戰爭中流砥柱的一個突出表現。」
臺灣同胞的抗日從1895年就開始了,比918提早了36年,臺灣人民在持續的50年對日抗爭中,展現了不願作亡國奴的氣魄。不管是抗戰八年還是14年,對臺灣同胞而言,對日抗戰是整整的50年。
(原作 2015/9/3,改寫 2018/9/3)
(公眾號「老約客談VC」, 在路上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責任編輯:李麗娜 張依
圖文排版:彬彬 潘坤
部份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