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竟然沒有一座抗日紀念館 這是真的?

2021-12-24 人文歷史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

從「國防部」發言人用很情緒化的語言指責大陸「歪曲」國共兩軍的抗戰表現,到有「立委」建議搞閱兵,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問題上,臺灣顯得「很在意」。然而現實是,在島內,被學校組織觀看抗戰片,提著燈籠參加抗戰紀念遊行已逐漸變為「上一代人」的記憶。這讓親歷了抗戰的國軍老兵痛心又無奈。在兩岸對這段歷史情感的消長變化中,「與中共爭奪話語權」似乎成了一些臺灣政客主張積極紀念抗戰的最大動力。有臺灣媒體和大陸學者呼籲,抗戰已經結束70年,有著共同記憶的兩岸應翻過國共恩仇。

1923年日本昭和天皇裕仁訪臺灣舊照

國軍老兵痛心島內冷對抗戰紀念

身為臺灣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監事的卜乃夫現年92歲,70多年前抗戰爆發時,他還是個青少年。近日在臺北的家中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起那段歲月時,卜乃夫依然激動不已。

在抗戰爆發初期,卜乃夫就以參加遊擊隊的方式進行對日鬥爭。他至今都念念不忘曾經參加的那支「縱橫蘇皖邊區、到處打擊日軍」的「陳文部隊」。卜乃夫向記者回憶起那場當地遊擊隊取得的最大勝利時津津有味:在陳文的領導下,他們的部隊以30多人進襲揚州西門機場,把日軍的飛機全部炸毀,悉數殲滅機場衛兵。

後來,卜乃夫在蘇北泰州考取了黃埔軍校。當時,前往已經遷至成都的黃埔軍校需要穿過淪陷區。他在常州被日偽軍逮捕下獄,僥倖獲釋後前往浙江金華又遭遇空襲,一路輾轉行程近8000公裡才終於抵達成都。

如今,卜乃夫生活無虞。對於國民黨當局給抗戰老兵的照顧,卜乃夫表示「很滿意」。他說,從兩蔣「總統」開始,國民黨當局有一整套照顧榮民的制度。有家眷的每個月可以領到約1.5萬元新臺幣就養津貼,沒有家眷的可以免費住在各地的榮民之家。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子女教育、就業、喪葬等補助,到榮民醫院就醫也不用花錢。因此長期以來,榮民都是國民黨的「鐵票部隊」。

然而,說到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老人卻「備感難過」。卜乃夫對記者說,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普通臺灣民眾,好像都忘了這件事。截至目前,島內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相當低調,預計舉行的紀念活動只限於軍中,沒有其他部門和機構熱情參與,更談不上全社會關注。臺灣「國防部」1月宣布,將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真相展」「紀念抗戰70周年學術研討會」以及5場紀念音樂會。

卜乃夫對記者說,其實只要是黃埔人,只要是參與過抗戰的老兵,沒有人會忘掉那段神聖的記憶。不只是逢十的大紀念日,就是每年的這一天,同心會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平時他還會通過筆和口去告訴別人不要忘記這段歷史,但他也頗為遺憾地表示,「臺灣社會已經和過去不同,缺少紀念抗戰勝利的熱情是無可奈何的社會演變」。

臺灣學校學生手舉日本國旗歡迎裕仁

裕仁要搭乘小艇

女學生列隊歡迎裕仁

裕仁訪臺灣

臺灣原住民

全臺灣沒有一座抗日紀念館

在記者的印象中,抗戰勝利曾是臺灣學校教科書中耳提面命、諄諄教誨的「歷史大事、國家榮譽」。每逢七月七日這一天,小學生們就會被組織起來一同觀看紀錄片《中國之怒吼》。記者至今還能記起在影中,戴著青天白日徽章帽子的國軍以血肉之軀抵禦日軍的飛機大炮,看到南京破城後日軍大屠殺的暴行,國軍300多萬將士犧牲,但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這曾是蔣介石和蔣經國「執政」臺灣時,每個民眾都津津樂道的民族光榮。

臺灣《旺報》社長黃清龍近日也向記者講起他讀小學時,每年光復節都有慶祝臺灣脫離日本帝國主義統治的遊行,他總是提著燈籠參加。他說,從1950年開始,國民黨努力消除當年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痕跡,所以那時候通過教育、大眾宣傳等方式來加強民眾對抗戰的紀念。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時,記者正供職「華視」製作人。那時華視拍攝了19集的電視節目「浴火重生」,記錄從中華民國中日交往到抗日戰爭結束的歷史。當時,蔣緯國曾自出3000萬新臺幣,委託「中國電視公司」製作紀念抗戰勝利的節目,而不少臺灣媒體都會播出類似節目。但現在,這樣的節目幾乎看不到了。

忠烈祠是臺灣供奉抗戰犧牲者的主要場所。島內共有20座忠烈祠,位於臺北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最為重要。那裡供奉著自辛亥革命以來約40.1萬捐軀者,其中抗戰中犧牲者33.5萬餘人。在臺北市知名的中華路上中山堂前,也有一座「抗戰勝利紀念碑」。但臺灣至今沒有一座抗日戰爭紀念館。臺灣《旺報》曾發表社論說,臺灣地區是全世界遭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後,唯一沒有抗日紀念館的地方。包括臺灣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魯道後人的「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會」2013年便呼籲「請給臺灣抗日先烈先賢一個紀念館」,並主張建在中山堂。

車隊

臺南火車站

裕仁在臺南

裕仁去學校參觀

與之對比鮮明的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啟動了臺灣同胞抗日鬥爭史實專題展覽的建設,在館內添建臺灣展廳,工程預計今年10月完成,將在臺灣光復70周年之際對外展出。在宣布這個消息時,抗戰館館長沈強說,這就是為了全面反映臺灣同胞長達50年抗日鬥爭的歷史和做出的犧牲。臺灣「中時電子報」去年底援引臺「一江山戰役」協會理事長王應文的話說,近年來中共的確在大陸抗日戰場建立了許多碑、塔、亭園區,積極紀念抗戰史的態度,顯示其重視的程度。2014年,大陸民政部公布了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談到臺灣現在不熱衷紀念國軍抗戰,新北市政府一名官員對記者說,在臺灣,關於紀念抗戰的文化已經不流行,相對於這種政治和歷史話題,臺灣民眾現在更關心經濟和民生議題。常與大陸遊客接觸的臺灣導遊徐先生說,近年來,他了解到大陸開始肯定國軍在抗戰中的作用,也從一些主流的大陸影視作品中看出這種變化,但遺憾的是,無論是共軍還是國軍的那段歷史,對很多臺灣人來說已經過去太久了,「很多人會說,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在臺灣的日本官員歡迎裕仁

總督府前

裕仁在臺北

什麼讓島內紀念抗戰意識淡漠

《旺報》社長黃清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兩岸對抗戰的紀念出現了一個消長對比,如果用曲線圖來表示的話,1949年以後,大陸紀念抗戰的意識是一個從低到高的過程,而臺灣是一個從高到平的過程。臺灣「中研院」社會所曾經做過一次抽樣調查,看看臺灣人對近代重大歷史事件是如何認知和評價的。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如果要您選擇一個最重要的事件來教給後代,您選擇哪一個?在1949年前出生的受訪者中,56%的人選擇了8年抗戰。將受訪者範圍擴大到20歲以上時,認為抗戰或日本統治臺灣是最重要的比例就降為25%。

為什麼臺灣對抗戰紀念越來越淡漠?有長期關注兩岸情況的人士對記者說,李登輝、陳水扁「執政」後構建的臺灣歷史與大陸歷史不是一個國家的歷史,這樣的闡述被寫進臺灣的教科書中。國民黨被打成「外來政權」,它在大陸的抗戰功勞不被承認。在抗戰勝利60周年時,陳水扁將「抗戰勝利」稱為「終戰」,用詞和日本人一樣。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8日對記者說,臺灣島內愈來愈不重視抗戰紀念,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因為臺灣這20多年的政治生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情感一直在弱化,對歷史記憶的意識觀念變得越來越模糊。

黃清龍認為,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臺灣已經政黨多元化,這個社會存在的各種聲音和想法都會表現出來。被日本殖民50年的歷史,卻讓一部分臺灣人對日本存有一些感情。在很多人眼中,臺灣和日本有著共同的價值觀。而且,臺灣經濟發展與日本關係非常緊密。這種牽牽扯扯的關係造成的結果是,如果把高調紀念抗日的意識放到臺灣,在當前會顯得很突兀。臺灣已經進入一個常民社會,今天更多人關心的是生活品質,不想背負「歷史包袱」。

王建民說,臺灣長期以來的「臺獨化」教育、「去中國化」教育,讓許多人失去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他們不但沒有中華民族統一抗戰的概念,反而頌揚日本殖民統治,這種顛覆性的變化讓人感到非常遺憾。

臺北街道

裕仁參觀屏東造糖廠

乘馬車的裕仁

軍樂隊

抗戰是兩岸的共同記憶

今年1月中旬,國民黨將領許國璋後人領到由民政部頒發的許國璋烈士證書。大陸的電視劇也多肯定國軍的抗日貢獻。對於大陸官方對國民黨抗戰歷史的肯定,黃清龍對記者說,臺灣還是有相當多的人認為,大陸已經願意面對國共兩黨共同抗戰的歷史。他說,因為國共對峙,臺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認為,共產黨「一分抗日,兩分應付,七分壯大自己」。現在臺灣研究抗戰歷史的人中,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承認共軍在敵後戰場的角色是比較到位的,否則抗戰結束後為什麼共產黨在華北、在西北立刻有那麼大的影響力?顯然是在抗戰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臺灣軍方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推出的抗戰英烈紀念月曆中,在少將一欄也出現了時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的名字。但面對大陸要舉行盛大閱兵的傳聞,國民黨「立委」林郁方立即建議臺「國防部」舉行閱兵,理由是「強調中華民國才是抗戰的真正主角」。有人甚至提醒,如果有臺灣退役將領受邀參加大陸方面的紀念活動,要體察「中共的動機」,不要被對方統戰所利用。王建民8日對記者說,這是典型的對抗思維,將這解讀為大陸的統戰行為太荒誕了。抗戰結束已經70年,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不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過往,那一頁都應該翻過去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蕭師言,記者李劍、畢方圓、張怡然)

裕仁乘坐敞篷車

裕仁一行在臺南

臺南車站

日本官員陪同下的裕仁

裕仁一行前往基隆

基隆車站

高雄街道

當時的臺灣民眾



—————————————————

【提示】

發送ls001至ls045中任何一個,可收到人文歷史收集的往期最頻點擊,例如ls008、ls015、ls020、ls033……(ls即是漢字歷史的首字母,一次發一個,不要貪心哦)

分別發送「習近平」「毛澤東」「鄧小平」「宋美齡」「蔣介石」「周恩來」「劉少奇」收到

【人物】專題系列文章。

—————————————————

人文歷史為您集納了最新鮮、最有價值、最細節、最具人情味的歷史趣聞。

商務合作:留言或添加QQ304664957



相關焦點

  • 在臺灣竟然沒有一座抗日紀念館 這是真的?
    有家眷的每個月可以領到約1.5萬元新臺幣就養津貼,沒有家眷的可以免費住在各地的榮民之家。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子女教育、就業、喪葬等補助,到榮民醫院就醫也不用花錢。因此長期以來,榮民都是國民黨的「鐵票部隊」。然而,說到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老人卻「備感難過」。卜乃夫對記者說,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普通臺灣民眾,好像都忘了這件事。
  • 【往●事】抗日名將陳克非
    自1949年解放,陳立樹和他的4個兄弟姐妹遷往臺灣,從此再沒和留在大陸的父親陳克非相見。昨日,幾個子女把父親的35件遺物,全部捐獻給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當中還包括了他們的「全家福」合照。  63年前的冬天,陳克非在秘密起義前,特意把妻子馬如君及5個子女從成都輾轉送往臺灣。誰知,這一去竟成了一家人的生死離別。  「當時的成都機場一片混亂,乘客只允許隨身攜帶幾件行李。」陳立家記得,他們要一邊躲避追捕,一邊偷偷藏著父親的軍服、書信和私章。「兄弟姐妹每人背幾件,雖然很困難,但誰也不捨得丟掉,那是父親留給我們的力量」。
  • 抗戰老兵很心痛:抗戰歷史正被臺灣社會遺忘!
    他說,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普通臺灣民眾,好像都忘了這件事。截至目前,島內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相當低調,預計舉行的紀念活動只限於軍中,沒有其他部門和機構熱情參與,更談不上全社會關注。臺灣「國防部」1月宣布,將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真相展」「紀念抗戰70周年學術研討會」以及5場紀念音樂會。
  • 臺灣志士李友邦 抗日親共慘遭毒手
    李友邦所成立的臺灣義勇隊舊照。  事實上,當年李友邦居住的李家大宅,如今還保留有其早年的手稿,闡述他的抗日理念、緣由,其中還有一段如此寫道:「民族之仇、不共戴天,四腳(指日人)不過五十萬,咱人卻有六百萬,只要有勇氣、只要有熱情,拿鋤頭、夯菜刀,十個殺一個(日人)就夠了。」足見其當年的抗日熱血。
  • 臺灣對抗戰淡漠:許多人頌揚日本殖民不認同中國
    卜乃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其實只要是黃埔人,只要是參與過抗戰的老兵,沒有人會忘掉那段神聖的記憶。不只是逢十的大紀念日,就是每年的這一天,同心會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平時他還會通過筆和口去告訴別人不要忘記這段歷史,但他也頗為遺憾地表示,「臺灣社會已經和過去不同,缺少紀念抗戰勝利的熱情是無可奈何的社會演變」。
  • 「為什麼強調抗日?不準提抗日英烈!」
    感謝賞臉,但是我不是國民黨員,也沒有要參選。不不不,我沒有從政的能力。我比較擅長狗吠火車。我在乎的是,柯文哲不準中山堂,慶祝七七抗戰,勝利70年。之前,柯文哲說「殖民越久越高級!」現在,柯市府說:「為什麼要慶祝勝利?不要有勝利的感覺!」「為什麼要強調臺灣抗日?不可以提抗日英烈。」
  • 馮學榮:這些抗日烈士,竟然是日本人
    人物誌一日籍抗日烈士福間一夫 福間一夫,是當年東北抗日聯軍的日本籍戰士。 日本人參加我東北抗日聯軍,幫中國人打日本人。 這句事乍一聽,怎麼都不像真的,然而,這偏偏就是真的。 不料,這些中國勞工的回答,竟然是這樣的:福間一夫跟別的日本人不一樣,他平時對我們很好! 楊靖宇一聽,覺得很奇怪,因為,很少聽到中國人說日本人好的。 後來又問了幾個人,仔細調查之後,楊靖宇他們發現,福間一夫竟然,是真的有口皆碑。 好吧,終於遇上一個好日本人了。
  • 抗日名將李明揚故居紀念館舉行開館儀式
    泰州成為抗日的一方熱土,淪陷區的愛國人士,進步青年紛紛投奔泰州參加抗日。一時間,泰州的軍隊練兵熱烈,宣傳抗日、保家衛國的報紙雜誌也紛紛出版,泰州地區的抗日激情傳遍大江南北,聲名遠揚,不少自發抗日的小股部隊慕名投奔李明揚。聯共中立  「陳毅三進泰州城」,早已成為我黨統戰工作的光輝典範,也為新四軍東進抗日、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 了解臺灣,從這本書開始丨新書推薦
    魯道領導之下,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武裝抗日行動,傷亡慘重,結局悲壯,寫下臺灣抗日史重要的一頁。這一天,霧社地區的日本人為了配合「臺灣神社祭」正舉行聯合運動會,以紀念三十五年前徵臺喪生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這項活動集合了大部分的日本人,因疏於戒備,霧社泰雅族的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便號召了波亞倫社、斯克社、荷歌社、塔洛灣社、羅多夫社等六個部落的族人共同起事。
  • 【地圖】9月3日,從溫州市紅色革命紀念館分布地圖上打開抗戰歷史!
    PC端網頁版紅十三軍軍部舊址由三大塊組成:即紀念碑廣場,軍部舊址和紅軍歷史紀念館。紅十三軍紀念館是一座古典式的建築物,館中陳列著紅十三軍的歷史資料和紅軍戰士使用過的土炮、刀槍等實物及展覽圖片。紅十三軍軍部舊址1996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黨史教育基地、浙江省紅色之旅經典景區、浙江省青少年紅色旅遊精品路線。
  • 以史鑑妖 從臺灣抗日史料看李登輝
    香港中評社8月25日社評表示:在世界都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之時,下臺多時的前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近來卻大放厥詞,不僅在臺灣,而且還公然向日本媒體投書聲稱:他和他的哥哥曾在戰時加入日本軍隊,為他們的「祖國」而戰。他還說戰時臺灣和日本是一個國家,臺灣沒有抗日。「臺灣很感謝被日本統治」。
  • 這段歷史,不容淡忘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75周年,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主辦,北京和平教育基金會、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協辦的「綠水青山待我還——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攝影展」線上展覽開通儀式暨學術座談會,2020年10月25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舉行。
  • 戰爭與和平——首爾戰爭紀念館(上)
    走進這裡會立刻感到一種不安:黃色燈光投影,白色大字1950.6.25,提示著戰爭爆發的時間。這裡的展板大多取消了中文說明,或許是怕刺激中國遊客,引起爭端吧。不過,僅有的幾處中文說明以及展板上的圖片、人物形象乃至燈光等造型手段,都相對比較客觀,並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政治傾向,更沒有對敵軍或領導人進行醜化。
  • 還我河山:臺灣鏟了屏東抗日碑上這四字,忘記昔日日軍從此地登陸侵臺
    在臺灣屏東縣石門古戰場,有一座刻著「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的紀念碑,但據臺媒11月21日報導,日前碑上的字跡已被拆掉,當地民眾十分錯愕。對於拆除碑文,屏東縣文化處強調沒有政治因素,只是想了解日據時期的字跡是否存在,拆下的碑文已被存放,正在研究如何呈現這兩段歷史。身為「牡丹社事件」受害者後代的原住民覺得不受尊重,有的譏諷道:「是抹滅歷史的轉型正義嗎?」
  • 九三勝利日今天,在臺灣叫「九三」軍人節
    軍人節同時也是「中華民國」政府舉行「中樞秋祭」的日子,「總統」、「五院院長」等臺灣高層政要親臨「國民革命忠烈祠」,向奉祀祠內的眾多殉職軍人,以及對「國家」有功的人員表達最深的敬意。在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由其所主持的臺灣「九三」軍人節與「中樞秋祭」活動中,幾乎全然不提抗日戰爭勝利及臺灣光復的歷史,極力淡化「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日的重大歷史意義。
  • 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這天,兩岸氛圍大不同
    這是整個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光輝時刻,也是值得全體中國人民紀念的重大歷史事件。75周年線上展覽開通儀式暨學術座談會」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舉行。統派人士表示,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血淚換來的勝利果實,因此呼籲島內應該恢復10月25日為假日、設置抗日紀念館,同時反對美日外部勢力繼續幹預臺海事務
  • 珍珠港事件︱如果沒有日本當年的偷襲,世界又會怎樣?
    在珍珠港紀念館參觀時曾遇到過一幫五口之家集體出遊的日本人,他們從日本本土到夏威夷旅遊並專程到珍珠港參觀。帶著內心的疑問和好奇,我用日本語同他們中的那對夫婦就珍珠港事件暢聊了大約十多分鐘。由於亞洲人長相差不多,加上機緣巧合,他們竟然沒聽出來我不是日本人。待我主動自我介紹後,這對夫婦竟然目瞪口呆,連說「沒想到,沒想到!」(也許是在夏威夷日本人太多的緣故吧,他們把我也誤認為成了日本人。)
  • 這位抗日名將,在臺灣深陷兵變謎案,被蔣介石軟禁33年!
    可這位將軍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以及退守臺灣的歲月中,孫將軍鬱郁不得志,甚至被蔣介石軟禁,這是怎麼回事?戰功被剝奪,明顯就是國民黨內部存在矛盾,而這一矛盾在當年抗日的滇緬戰場就已經存在了。自此以後,孫立人就再也沒有上過戰場。
  • 8年,14年,臺灣人民抗日50年
    8月28日黎明,日軍渡溪,開始爆發大規模戰鬥,由客家先烈吳湯興、徐驤和黑旗軍將領吳彭年(浙江人)、嚴雪龍等率領的5千多名臺灣義勇軍,舉著臺灣民主國的藍地黃虎旗,在大肚溪南岸的八卦山對進犯的1萬5千名日軍精銳展開大會戰,雖然人數及武器裝備相差懸殊,但是抗日將士們意志堅定,英勇頑強,這場臺灣抗日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持續到10月3日,擊斃包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山根信成少將等在內的日軍上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