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時報》
從「國防部」發言人用很情緒化的語言指責大陸「歪曲」國共兩軍的抗戰表現,到有「立委」建議搞閱兵,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問題上,臺灣顯得「很在意」。然而現實是,在島內,被學校組織觀看抗戰片,提著燈籠參加抗戰紀念遊行已逐漸變為「上一代人」的記憶。這讓親歷了抗戰的國軍老兵痛心又無奈。在兩岸對這段歷史情感的消長變化中,「與中共爭奪話語權」似乎成了一些臺灣政客主張積極紀念抗戰的最大動力。有臺灣媒體和大陸學者呼籲,抗戰已經結束70年,有著共同記憶的兩岸應翻過國共恩仇。
1923年日本昭和天皇裕仁訪臺灣舊照
國軍老兵痛心島內冷對抗戰紀念
身為臺灣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監事的卜乃夫現年92歲,70多年前抗戰爆發時,他還是個青少年。近日在臺北的家中向《環球時報》記者講起那段歲月時,卜乃夫依然激動不已。
在抗戰爆發初期,卜乃夫就以參加遊擊隊的方式進行對日鬥爭。他至今都念念不忘曾經參加的那支「縱橫蘇皖邊區、到處打擊日軍」的「陳文部隊」。卜乃夫向記者回憶起那場當地遊擊隊取得的最大勝利時津津有味:在陳文的領導下,他們的部隊以30多人進襲揚州西門機場,把日軍的飛機全部炸毀,悉數殲滅機場衛兵。
後來,卜乃夫在蘇北泰州考取了黃埔軍校。當時,前往已經遷至成都的黃埔軍校需要穿過淪陷區。他在常州被日偽軍逮捕下獄,僥倖獲釋後前往浙江金華又遭遇空襲,一路輾轉行程近8000公裡才終於抵達成都。
如今,卜乃夫生活無虞。對於國民黨當局給抗戰老兵的照顧,卜乃夫表示「很滿意」。他說,從兩蔣「總統」開始,國民黨當局有一整套照顧榮民的制度。有家眷的每個月可以領到約1.5萬元新臺幣就養津貼,沒有家眷的可以免費住在各地的榮民之家。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子女教育、就業、喪葬等補助,到榮民醫院就醫也不用花錢。因此長期以來,榮民都是國民黨的「鐵票部隊」。
然而,說到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老人卻「備感難過」。卜乃夫對記者說,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普通臺灣民眾,好像都忘了這件事。截至目前,島內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相當低調,預計舉行的紀念活動只限於軍中,沒有其他部門和機構熱情參與,更談不上全社會關注。臺灣「國防部」1月宣布,將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真相展」「紀念抗戰70周年學術研討會」以及5場紀念音樂會。
卜乃夫對記者說,其實只要是黃埔人,只要是參與過抗戰的老兵,沒有人會忘掉那段神聖的記憶。不只是逢十的大紀念日,就是每年的這一天,同心會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平時他還會通過筆和口去告訴別人不要忘記這段歷史,但他也頗為遺憾地表示,「臺灣社會已經和過去不同,缺少紀念抗戰勝利的熱情是無可奈何的社會演變」。
臺灣學校學生手舉日本國旗歡迎裕仁
裕仁要搭乘小艇
女學生列隊歡迎裕仁
裕仁訪臺灣
臺灣原住民
全臺灣沒有一座抗日紀念館
在記者的印象中,抗戰勝利曾是臺灣學校教科書中耳提面命、諄諄教誨的「歷史大事、國家榮譽」。每逢七月七日這一天,小學生們就會被組織起來一同觀看紀錄片《中國之怒吼》。記者至今還能記起在影中,戴著青天白日徽章帽子的國軍以血肉之軀抵禦日軍的飛機大炮,看到南京破城後日軍大屠殺的暴行,國軍300多萬將士犧牲,但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這曾是蔣介石和蔣經國「執政」臺灣時,每個民眾都津津樂道的民族光榮。
臺灣《旺報》社長黃清龍近日也向記者講起他讀小學時,每年光復節都有慶祝臺灣脫離日本帝國主義統治的遊行,他總是提著燈籠參加。他說,從1950年開始,國民黨努力消除當年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痕跡,所以那時候通過教育、大眾宣傳等方式來加強民眾對抗戰的紀念。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時,記者正供職「華視」製作人。那時華視拍攝了19集的電視節目「浴火重生」,記錄從中華民國中日交往到抗日戰爭結束的歷史。當時,蔣緯國曾自出3000萬新臺幣,委託「中國電視公司」製作紀念抗戰勝利的節目,而不少臺灣媒體都會播出類似節目。但現在,這樣的節目幾乎看不到了。
忠烈祠是臺灣供奉抗戰犧牲者的主要場所。島內共有20座忠烈祠,位於臺北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最為重要。那裡供奉著自辛亥革命以來約40.1萬捐軀者,其中抗戰中犧牲者33.5萬餘人。在臺北市知名的中華路上中山堂前,也有一座「抗戰勝利紀念碑」。但臺灣至今沒有一座抗日戰爭紀念館。臺灣《旺報》曾發表社論說,臺灣地區是全世界遭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後,唯一沒有抗日紀念館的地方。包括臺灣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魯道後人的「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會」2013年便呼籲「請給臺灣抗日先烈先賢一個紀念館」,並主張建在中山堂。
車隊
臺南火車站
裕仁在臺南
裕仁去學校參觀
與之對比鮮明的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啟動了臺灣同胞抗日鬥爭史實專題展覽的建設,在館內添建臺灣展廳,工程預計今年10月完成,將在臺灣光復70周年之際對外展出。在宣布這個消息時,抗戰館館長沈強說,這就是為了全面反映臺灣同胞長達50年抗日鬥爭的歷史和做出的犧牲。臺灣「中時電子報」去年底援引臺「一江山戰役」協會理事長王應文的話說,近年來中共的確在大陸抗日戰場建立了許多碑、塔、亭園區,積極紀念抗戰史的態度,顯示其重視的程度。2014年,大陸民政部公布了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談到臺灣現在不熱衷紀念國軍抗戰,新北市政府一名官員對記者說,在臺灣,關於紀念抗戰的文化已經不流行,相對於這種政治和歷史話題,臺灣民眾現在更關心經濟和民生議題。常與大陸遊客接觸的臺灣導遊徐先生說,近年來,他了解到大陸開始肯定國軍在抗戰中的作用,也從一些主流的大陸影視作品中看出這種變化,但遺憾的是,無論是共軍還是國軍的那段歷史,對很多臺灣人來說已經過去太久了,「很多人會說,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在臺灣的日本官員歡迎裕仁
總督府前
裕仁在臺北
什麼讓島內紀念抗戰意識淡漠
《旺報》社長黃清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兩岸對抗戰的紀念出現了一個消長對比,如果用曲線圖來表示的話,1949年以後,大陸紀念抗戰的意識是一個從低到高的過程,而臺灣是一個從高到平的過程。臺灣「中研院」社會所曾經做過一次抽樣調查,看看臺灣人對近代重大歷史事件是如何認知和評價的。其中有一個問題是:如果要您選擇一個最重要的事件來教給後代,您選擇哪一個?在1949年前出生的受訪者中,56%的人選擇了8年抗戰。將受訪者範圍擴大到20歲以上時,認為抗戰或日本統治臺灣是最重要的比例就降為25%。
為什麼臺灣對抗戰紀念越來越淡漠?有長期關注兩岸情況的人士對記者說,李登輝、陳水扁「執政」後構建的臺灣歷史與大陸歷史不是一個國家的歷史,這樣的闡述被寫進臺灣的教科書中。國民黨被打成「外來政權」,它在大陸的抗戰功勞不被承認。在抗戰勝利60周年時,陳水扁將「抗戰勝利」稱為「終戰」,用詞和日本人一樣。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8日對記者說,臺灣島內愈來愈不重視抗戰紀念,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因為臺灣這20多年的政治生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情感一直在弱化,對歷史記憶的意識觀念變得越來越模糊。
黃清龍認為,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臺灣已經政黨多元化,這個社會存在的各種聲音和想法都會表現出來。被日本殖民50年的歷史,卻讓一部分臺灣人對日本存有一些感情。在很多人眼中,臺灣和日本有著共同的價值觀。而且,臺灣經濟發展與日本關係非常緊密。這種牽牽扯扯的關係造成的結果是,如果把高調紀念抗日的意識放到臺灣,在當前會顯得很突兀。臺灣已經進入一個常民社會,今天更多人關心的是生活品質,不想背負「歷史包袱」。
王建民說,臺灣長期以來的「臺獨化」教育、「去中國化」教育,讓許多人失去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他們不但沒有中華民族統一抗戰的概念,反而頌揚日本殖民統治,這種顛覆性的變化讓人感到非常遺憾。
臺北街道
裕仁參觀屏東造糖廠
乘馬車的裕仁
軍樂隊
抗戰是兩岸的共同記憶
今年1月中旬,國民黨將領許國璋後人領到由民政部頒發的許國璋烈士證書。大陸的電視劇也多肯定國軍的抗日貢獻。對於大陸官方對國民黨抗戰歷史的肯定,黃清龍對記者說,臺灣還是有相當多的人認為,大陸已經願意面對國共兩黨共同抗戰的歷史。他說,因為國共對峙,臺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認為,共產黨「一分抗日,兩分應付,七分壯大自己」。現在臺灣研究抗戰歷史的人中,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承認共軍在敵後戰場的角色是比較到位的,否則抗戰結束後為什麼共產黨在華北、在西北立刻有那麼大的影響力?顯然是在抗戰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臺灣軍方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推出的抗戰英烈紀念月曆中,在少將一欄也出現了時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的名字。但面對大陸要舉行盛大閱兵的傳聞,國民黨「立委」林郁方立即建議臺「國防部」舉行閱兵,理由是「強調中華民國才是抗戰的真正主角」。有人甚至提醒,如果有臺灣退役將領受邀參加大陸方面的紀念活動,要體察「中共的動機」,不要被對方統戰所利用。王建民8日對記者說,這是典型的對抗思維,將這解讀為大陸的統戰行為太荒誕了。抗戰結束已經70年,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不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過往,那一頁都應該翻過去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蕭師言,記者李劍、畢方圓、張怡然)
裕仁乘坐敞篷車
裕仁一行在臺南
臺南車站
日本官員陪同下的裕仁
裕仁一行前往基隆
基隆車站
高雄街道
當時的臺灣民眾
—————————————————
【提示】
發送ls001至ls045中任何一個,可收到人文歷史收集的往期最頻點擊,例如ls008、ls015、ls020、ls033……(ls即是漢字歷史的首字母,一次發一個,不要貪心哦)
分別發送「習近平」「毛澤東」「鄧小平」「宋美齡」「蔣介石」「周恩來」「劉少奇」收到
【人物】專題系列文章。
—————————————————
人文歷史為您集納了最新鮮、最有價值、最細節、最具人情味的歷史趣聞。
商務合作:留言或添加QQ30466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