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很心痛:抗戰歷史正被臺灣社會遺忘!

2021-12-24 環球時報

隨著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的臨近,臺灣官方最近一系列的舉動,給人一種臺灣「很在意」抗戰歷史的感覺。先是「國防部」發言人用很情緒化的語言指責大陸「歪曲」國共兩軍的抗戰表現,之後又有「立委」建議搞閱兵...

然而,在臺灣,真實的情況確是,學校組織觀看抗戰歷史片,提著燈籠參加抗戰紀念遊行,已逐漸成為「上一代人」的記憶。不少親歷了抗戰的國軍老兵,對臺灣社會對抗戰歷史的冷漠感到痛心和無奈...


國軍老兵痛心島內冷對抗戰紀念

身為臺灣「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監事的卜乃夫現年92歲,70多年前抗戰爆發時,他還是個青少年。近日他在臺北的家中向記者講起那段歲月時,依然激動不已。

在抗戰爆發初期,卜乃夫就以參加遊擊隊的方式進行對日鬥爭。他至今都念念不忘曾經參加的那支「縱橫蘇皖邊區、到處打擊日軍」的「陳文部隊」。他回憶起那場當地遊擊隊取得的最大勝利時津津有味:在陳文的領導下,他們的部隊以30多人進襲揚州西門機場,把日軍的飛機全部炸毀,悉數殲滅機場衛兵。


後來,卜乃夫在蘇北泰州考取了黃埔軍校。當時,前往已經遷至成都的黃埔軍校需要穿過淪陷區。他在常州被日偽軍逮捕下獄,僥倖獲釋後前往浙江金華又遭遇空襲,一路輾轉行程近8000公裡才終於抵達成都。

如今,卜乃夫生活無虞。對於國民黨當局給抗戰老兵的照顧,卜乃夫表示「很滿意」。他說,從兩蔣「總統」開始,國民黨當局有一整套照顧榮民的制度。有家眷的每個月可以領到約1.5萬元新臺幣就養津貼,沒有家眷的可以免費住在各地的榮民之家。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子女教育、就業、喪葬等補助,到榮民醫院就醫也不用花錢。因此長期以來,榮民都是國民黨的「鐵票部隊」。


不過,說到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老人卻「備感難過」。他說,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普通臺灣民眾,好像都忘了這件事。截至目前,島內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相當低調,預計舉行的紀念活動只限於軍中,沒有其他部門和機構熱情參與,更談不上全社會關注。臺灣「國防部」1月宣布,將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真相展」「紀念抗戰70周年學術研討會」以及5場紀念音樂會。

卜乃夫說,其實只要是黃埔人,只要是參與過抗戰的老兵,沒有人會忘掉那段神聖的記憶。不只是逢十的大紀念日,就是每年的這一天,同心會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平時他還會通過筆和口去告訴別人不要忘記這段歷史,但他也頗為遺憾地表示,「臺灣社會已經和過去不同,缺少紀念抗戰勝利的熱情是無可奈何的社會演變」。

全臺灣沒有一座抗日紀念館

在記者的印象中,抗戰勝利曾是臺灣學校教科書中耳提面命、諄諄教誨的「歷史大事、國家榮譽」。每逢七月七日這一天,小學生們就會被組織起來一同觀看紀錄片《中國之怒吼》。

記者至今還能記起在影片中,戴著青天白日徽章帽子的國軍以血肉之軀抵禦日軍的飛機大炮,看到南京破城後日軍大屠殺的暴行,國軍300多萬將士犧牲,但最終助中華民族戰勝了日本侵略者。這曾是蔣介石和蔣經國「執政」臺灣時,每個民眾都津津樂道的民族光榮。


可現在,這樣的節目幾乎看不到了...

此外,雖然臺灣有20座忠烈祠,供奉著抗戰犧牲者。在臺北市知名的中華路上中山堂前,也有一座「抗戰勝利紀念碑」。但臺灣至今卻沒有一座抗日戰爭紀念館。

與之對比鮮明的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啟動了臺灣同胞抗日鬥爭史實專題展覽的建設,在館內添建臺灣展廳,工程預計今年10月完成,將在臺灣光復70周年之際對外展出。


抗戰館館長沈強說,這就是為了全面反映臺灣同胞長達50年抗日鬥爭的歷史和做出的犧牲。

什麼讓島內紀念抗戰意識淡漠

為什麼臺灣對抗戰紀念越來越淡漠?有長期關注兩岸情況的人士說,李登輝、陳水扁「執政」後推行臺獨教育,宣稱臺灣的歷史與大陸歷史不是同一個國家的歷史,結果國民黨也被打成了「外來政權」,它在大陸的抗戰功勞在臺灣便不被承認。而在抗戰勝利60周年時,陳水扁甚至將「抗戰勝利」稱為「終戰」,這可是日本人的用詞啊!


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也分析說,臺灣已經政黨多元化,這個社會存在的各種聲音和想法都會表現出來。被日本殖民50年的歷史,竟讓一部分臺灣人對日本存有一些感情。在很多人眼中,臺灣和日本有著共同的價值觀。而且,臺灣經濟發展與日本關係非常緊密。這種牽牽扯扯的關係造成的結果是,如果把高調紀念抗日的意識放到臺灣,在當前會顯得很突兀。臺灣已經進入一個常民社會,今天更多人關心的是生活品質,不想背負「歷史包袱」。


(大陸厚葬抗日英烈)

王建民說,臺灣長期以來的「臺獨化」教育、「去中國化」教育,讓許多人失去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他們不但沒有中華民族統一抗戰的概念,反而頌揚日本殖民統治,這種顛覆性的變化讓人感到非常遺憾...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記者 李劍 畢方圓 張怡然)

相關焦點

  • 優撫抗戰老兵刻不容緩 紀念抗戰
    大陸最多,散落於各省,尤以當年兵源大省(參見表3)和主要戰區為多;退臺抗戰老兵分布於臺灣地區各縣市;國外分布多見於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抗戰期間和勝利後,由於軍事失利、傷病、被俘、走失、逃避內戰、為戰友守靈、積累還家之資等原因,加之緬北是華人、華僑聚居區,老兵易融入當地社會,部分老兵決定留緬。另有少數抗戰老兵從臺灣或大陸去了美國等其他國家。
  • 遙遠的軍艦島,我們不知道歷史, 身邊的抗戰老兵,我們要銘記.
    反觀同樣作為受害者的中國,由於缺乏相關的歷史知識,中國民眾普遍沒有聽說過這段歷史。有這麼一個地方,我們都不知道,因為,我們遺忘了從這段歷史裡走出來的人,河南平頂山的李海水,他是抗戰軍人,機槍手與七位戰友被俘虜至日本,就在罪惡的九州煤礦挖煤,被迫作為奴隸勞工。
  • 相約12月18日你們沒有被遺忘——看望抗戰老兵遺孀
    初步統計,目前倖存抗戰老兵最少還有上萬名,平均年齡逾90歲。相當一部分老兵至今老無所依,且孤寡比例較大,甚至有的老兵和子女因此反目,隔閡深如海。這些老兵和老兵遺孀,大多生活在偏僻的山區,所以給他們最後的關懷,迫在眉睫。
  • 「關愛老兵,你我同行」端午節前夕看望抗戰老兵
    6月24日上午,值傳統端午佳節即將來臨之際,為了陪伴那些曾經為了民族存亡,毅然走上戰場,捨生忘死保衛國家的抗戰老兵們過一個溫馨的端午節,「粽情端午,與愛同行」——江西省商務廳行業綜合黨委和江西省四川商會黨支部聯合舉辦了端午節慰問抗戰老兵活動,為南昌市的抗戰老兵送去端午節祝福和禮盒、牛奶、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資。
  • 抗戰老兵:我不怕死,可我怕...
    據史料記載,抗戰期間,貴州先後有近80萬將士奔赴前線英勇抵寇,佔當時貴州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他們曾參加過淞滬、臺兒莊、平型關、中條山、南京、崑崙關、長沙、常德、衡陽、湘西、黔桂、滇西以及印緬等著名的戰役或戰鬥。  「近十年來,通過近百名志願者的努力,共發現黔籍抗戰老兵400餘人,其中最大的年紀107歲,最小的85歲。」
  • 臺灣對抗戰淡漠:許多人頌揚日本殖民不認同中國
    當局只想爭兩岸話語權 民眾不願為歷史背包袱  臺灣人還在意抗戰歷史嗎  從「國防部」發言人用很情緒化的語言指責大陸「歪曲」國共兩軍的抗戰表現,到有「立委」建議搞閱兵,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問題上,臺灣顯得「很在意」。
  • 【歷史】中國:被遺忘的盟友
    即使對於出生在一九四五年之後許多年的世代來講,中國民族主義的驕傲,還是深受日本侵略中國的怒氣所影響。一九九〇年代,作家方軍年僅四十出頭,親赴日本進行「發現之旅」,採訪當年參與侵華戰爭的老兵。他的結論是:「我希望我們的祖國富強,我希望我們的孩子堅強。不富強、(不堅強,)我們就還可能讓出東三省,(敗退盧溝橋,)撤出大上海,血流南京城。」日本在華戰時紀錄仍可以引起深刻的情感。
  • 臺灣歷史教科書裡的抗戰:國軍正面戰場描寫遠少於大陸教材
    近年來,大陸方面逐漸肯定了國民黨在抗戰中的積極作用,民政部在日前也為國民黨抗日將領許國璋頒發了烈士證書。與此同時,不少大陸網友也對海峽對岸對抗戰的態度感到好奇。對此,觀察者網小編整理了1998年、2004年這兩個版本的臺灣歷史教科書中有關抗戰的章節,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 潮籍抗戰老兵
    劉松得:94歲。籍貫:廣東潮州。牆上列位老兵,當為潮人先賢前輩,覽者應肅然以敬,瞿然以勵。賴海:廉江人,攝影家,現居廣州。原機械設計工程師,近年涉足歷史文化。從二〇一三年始,陸續拍攝、採訪潮籍抗戰老兵。
  • 昆明航空助力 騰衝93歲抗戰老兵實現藍天夢想
    2019年4月16日,由雲南省僑聯青委會、騰衝機場、昆明航空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圓抗戰老兵藍天夢」公益活動圓滿落幕。此次活動實現了騰衝滇西抗戰老兵車懷春老人搭乘飛機的願望,表達了對抗戰老兵的關懷和敬意。
  • 蘇聖雄 | 從軍方到學界:抗戰軍事史研究在臺灣
    (一)劉鳳翰的拓荒 臺灣學界研究抗戰軍事史,投入時間較晚。以臺灣最重要的近代中國研究機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研院近史所」)來說,其創所初期的工作方向是整理清末外交檔案,然後以此為基礎進行學術研究,並未涉及抗戰史。
  • 臺灣光復乃全民族抗戰勝利之果 祖國統一是新時代歷史大勢所趨
    臺灣光復乃全民族抗戰勝利之果  祖國統一是新時代歷史大勢所趨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  高 翔  75年前,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之中,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得以光復,回到祖國懷抱。
  • 王睿:抗戰勝利70年,連戰為什麼又來了
    大半臺灣人最多會說那是「中華民國」的歷史成就。若改問那是不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成就?大概也沒人會反對,或補上一句那是美國原子彈的功勞而已。但問到臺北官方已在7月4日舉辦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國防戰力展示」,恐怕知道的人不多,關心的人更少。要不是李登輝到東京大放厥詞,牽動了臺灣社會的集體視聽和記憶,大概今年就像去年馬關條約120周年那樣,只有極少數的團體和個人會覺得有意義。
  • 懷念愛瀾 | 譚飛程:我與抗戰
    正因為寫作條件不佳,我一度曾想放棄。那段時間,某關愛抗戰老兵組織的人士延請我加入他們,我想這是好事便加入了。一次我看到同組織的人在談抗戰時,把一·二八和八·一三搞混了,便客客氣氣地提了出來。可是我沒想到,這一句話便捅了馬蜂窩。
  • 浙東抗戰老兵紀念園入園老兵名單
    寧波發現的最後一位70軍老兵。1944年初在台州臨海入伍,先後在黃巖、溫州等地與日軍作戰,後退至白水洋及仙居一帶。1945年8月隨70軍部隊赴臺灣接受日軍投降。1950年後又參加過援朝戰爭。 畢業於黃埔三分校17期步科,抗戰時期隸屬國民革命軍88軍79師235團,團長魏蓬霖。在部隊任中尉副連長,後曾去過突擊隊,始終在前方。1949年解放前夕,解甲歸田,回到奉化務農。
  • 【致敬老兵】張玉華——百歲將軍的抗戰傳奇
    在9月3日的閱兵式上,由300多名抗戰老兵、英烈子女、抗戰支前模範組成的兩個乘車方隊,行進在受閱方隊最前面,接受祖國和人民的致敬。
  • 黃埔抗戰老兵銘記民族苦難史
    新中國成立後,尤廣才當上了英語教師,工作之餘將自己的抗戰經歷整理成書——《血鑑:一個遠徵軍抗戰老兵的回憶錄》。他希望人們能銘記這段民族的苦難歷史。 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尤廣才打算在參加紀念活動時寫下:八年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中國歷史上最光榮的篇章。
  • 【紀念抗戰】抗戰勝利的先聲——湘西會戰
    抗戰勝利的先聲——湘西會戰作者 明月江客       抗日戰爭進入1945年,勝利的曙光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太平洋戰場上,在美軍的強大攻勢下,日軍節節敗退。       湘西會戰是抗戰末期,正面戰場取得的一次輝煌的大捷,正面戰場在此次戰役後,開始轉入戰略反攻,湘西會戰實為抗戰勝利的先聲!
  • 德慶抗戰老兵梁廣榮:我發火了,狠狠地踢了日本兵一腳
    不過,相當長的歲月裡,連他的大部分晚輩和村民都不知道他曾親歷過中國歷史上那一段榮耀的時光。抗戰勝利69周年的今天,我們向那些抗戰老兵致意,他們是光榮的締造者,他們是歷史的見證人。近日,記者一行走進肇慶市德慶縣馬圩鎮誥贈村,93歲的梁廣榮回憶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的抗戰往事。
  • 抗戰大課堂——抗戰後期國軍編制詳解
    國軍的野炮,山炮,其實主要都是以 75毫米口徑,老兵們一般都稱呼為75山炮。有少量的76.2毫米口徑的蘇聯炮,如果有老人能說出七六二炮這個名詞,基本上就可以認定是抗戰老兵了。講一下迫擊炮的口徑,國軍步兵師下轄的迫擊炮,是82毫米口徑的迫擊炮,這是抗戰時期的主要迫擊炮口徑,這是國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