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鑑妖 從臺灣抗日史料看李登輝

2021-02-07 人民日報海外網

  香港中評社8月25日社評表示:在世界都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之時,下臺多時的前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近來卻大放厥詞,不僅在臺灣,而且還公然向日本媒體投書聲稱:他和他的哥哥曾在戰時加入日本軍隊,為他們的「祖國」而戰。他還說戰時臺灣和日本是一個國家,臺灣沒有抗日。「臺灣很感謝被日本統治」。李登輝說臺灣沒有抗日,完全無視歷史史實,現用臺灣文獻館所保存大量抗日檔案資料,來證明李登輝在說謊的事實。

  日據時期武裝抗日史料,主要現存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此館在2002年以前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要典藏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最為重要。從1960開始至1980年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整理館藏文獻中的有臺灣人民武裝抗日的檔案資料,彙編成一套套公開出版的叢書。該叢書不僅成為研究日據臺灣時期臺灣人民武裝抗日課題不可或缺的資料,它也可作為無聲的證言,來反駁李登輝言臺灣人民沒有抗日的謊言。

  臺灣文獻委員會出版最早的抗日史料集為賀嗣章編譯的於1965年出版的《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文件》。該「文件」來源出自公文類纂1913年永久保存第四十一卷,以及1914年永久保存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卷。主要內容是臺灣焦吧哖抗日事件中的羅福星等人被臺灣總督府當局逮捕後,送至苗慄臨時法院審訊的所有經過。

  1974~1976年時,臺灣文獻委員會又在林衡道的主持編譯下,出版了《餘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文件》,資料來源出自公文類纂1915年永久保存第三十八至五十八卷,以及1916年永久保存第三十至三十一卷。該「文件」主要記載臺灣西來庵抗日人物餘清芳等人被臺灣總督府當局逮捕後,送至臺北、臺中、臺南法院的偵訊筆錄、搜查報告。

  1976年,臺灣文獻委員會又出版了郭嘉雄、陳得文等人編譯的《臺灣前期武裝抗日運動有關檔案》。該「檔案」資料來源出自公文類纂1896年永久甲種第六卷,1897年永久乙種年第一、二十三卷,主要是記錄鎮壓臺灣抗日的「殘匪」與臨時法院制定條例。此「檔案」中的1907第三十卷,記錄發生在新竹的北埔事件。1912年第三十一、三十二卷,記錄發生在南投的林圯埔事件。1913年第四十一卷,記錄發生在臺南的關帝廟事件。1914年第三十六卷,記錄發生在臺中的東勢角事件。1914年第三十六卷,記錄發生在南投的陳阿榮事件與苗慄大湖事件。1914年第三十九卷,記錄發生在臺北的新莊事件。

  1978年,臺灣文獻委員會又出版了由吳柏村編譯的《臺灣南部地區抗日分子名冊》。該「文件」資料來源出自公文類纂1898年臺南縣調查名簿。依地區劃分為店仔口(今臺南縣白河鎮)、樸仔腳(今嘉義縣樸子市)、潮州(今屏東縣潮州鎮)、麻荳(今臺南縣麻豆鎮)、阿公店(今高雄縣岡山鎮)、嘉義(今嘉義市)、鳳山(今高雄縣鳳山市)、鹽水港(今臺南縣鹽水鎮)、打貓(今嘉義縣民雄鄉)、大甫林(今嘉義縣大林鎮)、新港(今嘉義縣新港鄉)、蕃薯藔(今高雄縣旗山鎮)、枋藔(今屏東縣枋寮鄉)的辨務署管內名冊。

  1978年,臺灣文獻委員會出版了吳柏村、吳定葉編譯的《臺灣南部武力抗日人士誘降檔案》。該「檔案」資料來源出自1899年總督府的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臺南縣第五十九卷。依地區劃分為店仔口、樸仔腳、嘉義、打貓、鹽水港、潮州、麻荳、鳳山、阿公店、蕃薯藔、阿緱(今屏東市)、東港(今屏東縣東港鎮)、恆春(今屏東縣恆春鎮)、大穆降(今臺南縣新化鎮)辨務署管內,以及第十、十五憲兵隊的記錄。

  1978年,臺灣文獻委員會又出版了吳家獻編譯的《雲林、六甲等抗日事件關係檔案》。該「檔案」資料來源出自1896年總督府的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臺南縣第四十卷,以及1914年「十五年保存」第三十二卷。「雲林」部分記錄簡義、柯鐵率領義軍攻克雲林支廳,以及日軍掃蕩之經過。「六甲」部分記錄羅臭頭(又名羅阿頭)率眾襲擊六甲支廳(臺南縣六甲鄉)的經歷。

  1979年,臺灣文獻委員會出版了吳定葉、黃耀東編譯的《日據初期警察及監獄制度檔案/附錄:臺灣中部前期抗日運動檔案》,警政與獄政的資料來源出自公文類纂1895年甲種永久第七卷、1896年乙種永久第七卷、1897年甲種永久第十五卷、1899年乙種永久第二十九卷、1901年甲種永久第七卷。附錄的抗日資料來源,譯者未標明保存號與卷號。

  1979年,臺灣文獻委員會出版了陳得文、吳家憲編譯的《臺灣北部抗日運動有關檔案》,書中彙編了1899年時盧阿野、林季成、盧錦春、王秋逢等抗日案,以及1896年至1898年時,臺灣北部抗日義士誘降案,但譯者都未標明保存號與卷號。但1898年的簡大獅事件,資料來源標明出自公文類纂該年永久保存臺北縣第十七、十八卷。

  另外,由臺灣文獻委員會於1978年編譯的《日據初期官吏失職檔案》、1978年編譯的《日據初期重要檔案》、1979年編譯的《日據初期警察及監獄制度檔案/附錄:臺灣中部前期抗日運動檔案》及1982年編譯的《日據初期司法制度檔案》等書籍都是大量記載日據時期臺灣人民武裝反映日本殖民統治。

  以上僅為臺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前身「臺灣文獻委員會」出版的抗日類別的專書。臺灣文獻館是臺灣現在「總統府國史館」的附屬機構,為臺灣史政文獻保存機關,它的專責主要辦理臺灣省通志之纂修。該館保存大量臺灣總督府檔案、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省級機關檔案、古文書、碑碣拓本、日文古籍、民俗文物等等相關臺灣史料。該館可是臺灣官方重要文化機構,故該館保存的檔案資具有料充史料價值,公開出版的大量抗日檔案資料,足以說明李登輝所謂的「臺灣沒有抗日」之言,實為側援處於窘境的日本首領安倍而說出的媚日謊言。

    歡迎關注「港臺腔」(微信公號:gangtaiqianghktw),有更多相關解讀。

責編:劉國民

相關焦點

  • 憤慨 中臺辦國臺辦怒斥李登輝:賣國者從無好下場
    針對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舉辦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及擬在臺籌設慰安婦紀念館,李登輝稱,70年前,日本和臺灣是「同一個國家」,所謂臺灣抗日不是事實;臺灣的慰安婦問題早已解決,重提舊事毫無意義;馬英九紀念抗戰的目的是「刁難日本,討中國歡心」。
  • 蔣經國為何選擇了李登輝?| 循跡曉講
    想看美國騷亂、新冠疫情的系列文章,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 李登輝身世曝光:滿門日本「忠烈」的雜種!
    70周年,日本首相安倍昨日就日本在二戰時的行徑痛切反省、表明歉意,其中特別指出臺灣在當時蒙受苦難。不過,前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顯然不覺在二戰時期受日逼迫。據臺灣媒體15日報導,李登輝自稱認同日軍行為,和他哥哥一起自願成為日本兵,甚至對日本將他哥哥奉祀在靖國神社深深感激。據報導,李登輝新書《新·臺灣的主張》月底上市,其中有相當篇幅是李登輝自述的二戰回憶。李登輝在新書中提到,當年與哥哥自願成為日本兵,「一心懷抱著為國家挺身作戰、光榮赴死的理想」。
  • 李登輝之死:臺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正是這一年,李登輝加入共產黨,不過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開始捕殺共產黨,他以「不合適過黨的組織生活,不願意受黨的紀律約束」為由退黨。隨後,李登輝先後赴美讀書,主修農業經濟,返臺後進入臺大教書。再之後,1972年,臺灣被驅逐出聯合國,臺灣也迎來「小蔣」時代,在蔣經國的領導下,整個臺灣開始振興經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 莫忘臺灣抗日(六)--草莽三猛之林少貓(上)
    林少貓的犧牲也代表著臺灣抗日鬥爭中期以遊擊戰為主的抗日鬥爭失敗了。林少貓是一八六三年生人。他小名叫小貓,所以後來大家都親切的稱之為林少貓。乙未戰爭爆發的時候,林少貓經營著一家名為金昌美的米廠,身為廠東。所以當時他的家族是當地的望族,生活很富裕。但是當割臺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林少貓毅然集合了數百的地方子弟,投入黑旗軍中,轉戰臺灣中南部。
  • 對話王炳忠:我是臺灣同胞,我在閱兵現場
    這些年大陸也在逐步承認國軍的抗戰功績,今天在閱兵現場也有國軍老兵,你怎麼看這種變化?我:我覺得臺灣人應該有點包容心,互動是兩方善意的一起成長,而不是永遠要求對方按照你的思路來講。你剛才提到了大陸對國軍抗戰歷史功績認識的變化,其實我們過去在課本裡也沒有聽說過東北抗日聯軍,沒有聽說過趙一曼,也不曉得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後中共在東北各地的一些活動,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知就是共產黨根本沒有抗日。但顯然歷史事實不是這樣。
  • 《觀察》第89期(2021/01)-從劉永福看歷史教科書的意識形態轉變
    臺灣抗日的部分,認為劉永福鼓舞了臺人的愛國精神。高中教科書早期由郭廷以主編,在中法戰爭部分對劉永福的戰功著墨不少,也認同他在臺灣抗日領袖的地位。1972年後的版本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對臺灣抗日的部分增加不少細節描述,但基本論調沒有調整,對劉永福及義軍的表現基本上持正面立場。直到1996年的教科書,除對乙未戰役的詳細日期略有調整,其他內容大致沒有變化。
  • 在臺灣竟然沒有一座抗日紀念館 這是真的?
    但臺灣至今沒有一座抗日戰爭紀念館。臺灣《旺報》曾發表社論說,臺灣地區是全世界遭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後,唯一沒有抗日紀念館的地方。包括臺灣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魯道後人的「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會」2013年便呼籲「請給臺灣抗日先烈先賢一個紀念館」,並主張建在中山堂。
  • 臺灣竟然沒有一座抗日紀念館 這是真的?
    卜乃夫對記者說,其實只要是黃埔人,只要是參與過抗戰的老兵,沒有人會忘掉那段神聖的記憶。不只是逢十的大紀念日,就是每年的這一天,同心會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平時他還會通過筆和口去告訴別人不要忘記這段歷史,但他也頗為遺憾地表示,「臺灣社會已經和過去不同,缺少紀念抗戰勝利的熱情是無可奈何的社會演變」。
  • 華南抗戰的史料整理與研究概述
    1984年,廣東省檔案館編輯出版了《東江縱隊史料》(廣東人民出版社,以下凡由該社出版者不再一一註明);1985年,中共韶關市委黨史辦公室選編了《粵北抗戰資料選編》;1985-1986年,中共廣東省委黨史委員會等編輯出版了《廣東華僑港澳同胞回鄉服務團史料》、《瓊崖抗日鬥爭史料選編》;1991年,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選編了回憶錄性質的《抗戰時期粵北青運》一書。
  • 莫忘臺灣抗日(十一)--噍吧哖(西來庵)事件(上)
    ,領導人為餘清芳、羅俊、江定等人,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主要為漢族閩南人與原住民族大武壠族)第一次以宗教力量大規模武力抗日的重要事件。這是日據史料的說法。日本殖民當局用這個名字是有其特殊目的的。首先,他們迴避了這次反日事件領導者餘清芳的名字,其中的原因我們後邊會講到。其次,他們迴避了這次反日事件是大範圍地域的反日事件,包括了淡水,基隆,臺北,彰化,南投,嘉義和臺南等地區。西來庵只是這次反日事件的策源地。而西來庵這個名字很容易誤導公眾的思維,形成這是一起宗教誤導為主有地域局限性的錯覺。日本殖民當局想儘量淡化這次事件的影響是明顯的。
  • 75 年前的臺灣光復是臺灣回歸祖國的歷史裡程碑——紀念臺灣光復75 周年
    因為祖居臺灣,我們從記事開始,就知道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後來上學,每逢這個節日,都舉行遊行慶祝,是非常隆重的。毫無疑問,75 年前的臺灣光復,是臺灣回歸祖國的歷史裡程碑。作為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的臺灣,在隋唐時期即有漢族人民移居澎湖地區並涉及臺灣,當時稱為「琉球」。隋王朝曾三次出師臺灣。
  • 臺海記憶 揭秘李登輝的「臺獨」之路
    1984年,李登輝就任臺灣地區副領導人。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突發疾病去世,李登輝繼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儘管內心傾心「臺獨」,但在李登輝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最初幾年,他並沒有突破「一個中國」政策的底線,明目張胆地大搞「臺獨」。等李登輝完全掌握了大權之後,便開始露出了「臺獨」真面目。
  • 揭秘李登輝的「臺獨」之路
    1984年,李登輝就任臺灣地區副領導人。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突發疾病去世,李登輝繼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儘管內心傾心「臺獨」,但在李登輝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最初幾年,他並沒有突破「一個中國」政策的底線,明目張胆地大搞「臺獨」。等李登輝完全掌握了大權之後,便開始露出了「臺獨」真面目。
  • 被李登輝洩露的解放軍少將間諜
    這位解放軍少將叫劉連昆,他是1949年以來臺灣策反的最高級別的解放軍軍官,1999年被逮捕、處決。劉連昆這樣一位堂堂的解放軍少將,又怎麼成為臺灣間諜?他到底為臺灣提供了什麼樣的情報,最後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被抓獲?劉連昆1933年1月生於齊齊哈爾市,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畢業。
  • 王豐:臺灣人的悲哀是有太多「李登輝們」
    中國南海。(圖片來源:臺媒)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在2日舉行的一場所謂有關中國南海的研討會上,美國海軍前作戰部長羅福賀(Gary Roughead)聲稱,臺灣須具備抵抗侵犯的能力,無論海上或空中。除了投入新科技領域,與一些國家整合也很重要,不只是美軍,能與日本兼容也很重要。對於羅福賀的公然叫囂,臺灣作家王豐以「臺灣人骨頭該硬起來 跟美日的挑撥說不」為題在臉書帳號發文批評。
  • 臺灣當局扣押大陸漁船並逮捕4人…藝人潑漆李登輝肖像遭起訴
    據臺媒報導,臺灣馬祖海巡隊5日強行登上大陸漁船,還逮捕了4人。曾明言討厭"臺獨教父"據臺媒報導,68歲臺灣藝人鄭惠中8月14日下午進入臺北賓館李登輝追思會場,並將裝有紅色油漆的氣球砸向李登輝的肖像。此前,鄭惠中曾明言,不滿李登輝這個「臺獨教父」。
  • 李登輝:是他騙了蔣經國?還是蔣經國騙了他?
    李登輝進入蔣經國的視野是1972年。在這前後都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從外部來講,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驅逐聯合國一切機構中的臺灣代表。20多個國家立即與臺灣斷交。
  • 李登輝為了自保,要葬在「國軍」公墓?
    如果認為還行,請順手在文章末尾處——點「在看」、點讚和分享。「國軍」公墓大中國意識濃烈 李登輝要葬這?中評社報導,李登輝過世後,傳將長眠於新北市汐止區五指山的「國軍」示範公墓「特勳區」最高處,待家屬進行最後確認。
  • 畢業於清華大學的抗日名將孫立人
    字撫民,號仲能,安徽廬江人,抗日名將。歷任國民政府師、軍長,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                                                                                     抗戰時期,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中國遠徵軍入緬甸後,取得仁安羌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