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侵入我南海,你對這級艦有多了解?

2021-02-25 中國艦船研究

美國國防官員稱,「拉森」號已經進入南海渚碧礁和美濟礁附近水域進行巡航,上方有偵查飛機配合行動,行動獲得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批准,但沒有通知中方,過程將持續幾個小時,美方預期不會產生摩擦。

  美方官員聲稱,這樣的行動是為了捍衛航行自由,將定期舉行,而且不單獨針對中國,未來幾個星期還會有類似活動,也會在越南和菲律賓在南海興建的設施附近巡航。美軍上次進入中國南海島礁12海裡範圍是在2012年。

是它!是它!就是它!--美國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拉森」號!

美國海軍DDG-82 「拉森」號是一艘「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飛彈驅逐艦。開始,她駐泊在加利福尼亞的聖地牙哥基地,2005年8月,開始移防到日本橫須賀的海軍基地,一直到2008年6月. 「拉森」號以克萊德•埃弗萊特•拉森命名,他在越戰期間駕駛搜救直升機營救了兩名被擊落的飛行員,為了表彰他的勇敢,為他頒發了榮譽勳章。排水量: 9,200 噸(滿載)全長: 155.3米舷寬: 20米動力裝置: 4臺 LM2500-30 燃氣輪機,雙軸,總功率100,000馬力速度: 大於30節武備: 1座 32單元和1座64單元Mk 41垂直發射系統,可裝載96枚「標準」SM-2防空飛彈、「戰斧」巡航飛彈或「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一門127毫米主炮、2門25毫米機關炮、4挺12.7毫米機槍、2座「密集陣」近防系統、2座Mk 32三聯裝魚雷發射管飛機: 可攜帶2架SH-60「海鷹」直升機。

1 前 言

驅逐艦是用於消滅敵人潛艇、水面艦艇和船舶,擔任己方大型軍艦和護航運輸隊警戒,防止被敵攻擊的一種戰鬥艦艇。此外,還可用於偵察、巡邏、對岸射擊、布設水雷障礙等其他任務,是名副其實的「海上中堅」。對於擁有當今全球最強海上軍事力量的美國而言,其海軍中現役的唯一一級驅逐艦——「阿利•伯克」(Arleigh Burke)級無疑也是世界頂尖的驅逐艦。該級艦為世界上第一型配備「宙斯盾」作戰系統並全面採用隱身技術的「宙斯盾」驅逐艦,主要任務為協同戰鬥作戰群的防空作戰。

2 項目簡介

「阿利•伯克」級首制艦舷號為DDG51,所以亦稱為DDG51級。該級驅逐艦項目策劃於70年代中期,目的有兩個:一是用於替換1959~1964年間服役的老舊飛彈驅逐艦——60年代初建成的10艘「孔茲」(Coonts)級和23艘「亞當斯」(Adams)級飛彈驅逐艦,這兩級艦均計劃90年代初退役;二是作為「提康德羅加」(Ticonderoga)級「宙斯盾」巡洋艦的補充力量。然而,由於巴斯鋼鐵造船廠發生勞工問題,導致工程遭到延誤,直到1991年第一艘該級艦「阿利•伯克」號才完工,而此時原先計劃所替換的船隻都早已退役。

「阿利•伯克」級的建造計劃有過幾次變動,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需求的調整,艦型也出現多次的改進,目前已有「FlightⅠ」型、「FlightⅡ」型,以及「FlightⅡA」型。開始時,美國計劃建造63艘,其中31艘用於15個航母編隊,12艘用於4個水面作戰編隊,10艘用於兩棲編隊,10艘用於10個海上補給編隊。以後改為建造49艘,其中24艘用於12個航母編隊,9艘用於3個水面作戰編隊,8艘用於兩棲編隊,8艘用於海上補給編隊。最終的建造計劃則是「阿利•伯克」級Ⅰ型和Ⅱ型共建造28艘,且這28艘已於1991年7月至1999年3月全部服役。ⅡA型的首制艦「奧斯卡•奧斯丁」號於1994財年批准,2000年8月服役。目前ⅡA型已有33艘服役,2艘在建,另有2艘(DDG 114和DDG 115)已列入計劃。根據《簡氏戰鬥艦艇2011~2012》報導,ⅡA型還將繼續建造,預計至2020年DDG 122服役為止,之後從DDG 123開始將升級為「FlightⅢ」型。

3 使命與任務

「阿利•伯克」級的使命是用於航母編隊和其他機動編隊的護航,它是一級以防空為主的多用途大型飛彈驅逐艦。

該級艦的具體任務如下:

① 在高威脅海區擔負航母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和對海作戰任務。

② 在高威脅海區擔負水面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和對海作戰任務。

③ 為兩棲作戰編隊和海上補給編隊擔負防空、反潛護衛和對海作戰任務。

④ 對岸上重要目標用「戰斧」巡航飛彈進行常規打擊和核打擊。

4 設計特點

「阿利•伯克」級的設計建造有很多創新之處。首先,該級艦是世界上第一型配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驅逐艦,也是西方國家海軍驅逐艦中首次採用飛彈垂直發射技術的驅逐艦。其次,該級艦建造打破了傳統,艦身採用全鋼質,沒有採用傳統的鋼質船底和鋁質上層建築混合法,但仍有如船桅等部位採用鋁質材料以減輕重量。之所以全採用鋼材的原因,是因為1975年「Belknap」號(CG-26)失火導致鋁製上層建築全毀,以及觀察英國軍艦在「福克蘭群島戰爭」受損報告,從而決定採用全鋼質。該級艦特別重視被動防禦,除了艦體大多為鋼質材料外,在重要部分還使用了「凱夫勒」裝甲。而基於隱身技術的考量,「阿利•伯克」級艦上部結構平面處皆為傾斜構造,並儘量使艦體邊緣圓滑。第三,該級艦也是首型採用核生化空氣過濾裝置的防護戰艦,且其艦體設計具有氣密的效果,所有船艙皆可增加氣壓來防止核生化汙染。艦船的戰情中心(CIC)則設置於艦體中央,且四周被許多通道環繞,和過去美國海軍的習慣不同。「阿利•伯克」級將戰術資料分至各艙室處理,如聲納室位於戰情中心前方,這樣可以避免因敵方的襲擊而完全喪失戰鬥力。

從船型上來看,該級的船型設計改變了美國驅逐艦的傳統線型,明顯吸取了前蘇聯驅逐艦船型的優點,如:加大了艦寬;採用了豐滿的水線面;水線以上明顯外飄;首部採用V形剖面。其水線處的長寬比也因此從DD963級的9.6降為7.6。這些船型特點使「阿利•伯克」級在外觀上給人的感覺是「肥胖」,不過從性能上講,卻改善了其耐波性,並增加了艦內的容積,有利於艦的內部布置。

「阿利•伯克」級的數據系統也是一種創新,是美海軍首次應用數據多路系統作為艦上數據傳輸新方法的艦艇。數據多路系統是一個將所有主要控制操縱臺連接在一起,並向它們提供艦上信息的通信總線,數據以很高的速度在數據多路系統總線上順次傳輸,每個控制操縱臺利用這些信息提供狀態報文、控制、報警等。數據多路系統是冗餘系統,操縱臺之間的通信分布在兩條總線上進行,如果有一條總線失效,另一條總線就承擔全部通信任務。數據多路系統降低了艦艇對戰鬥損傷的敏感性,並使「阿利•伯克」級電纜的重量大為減輕(約40 t),單獨敷設的數英裡長的電纜被5根每根沿艦的全長延伸的同軸電纜所代替,這使該艦與其分系統都能自由擴展或改變。由於數據多路系統的冗餘度和靈活易於擴展配置的優點,將對艦艇的高速數據傳輸、處理具有重大的意義。

此外,「阿利•伯克」級設計思路非常明確,突出以編隊的防空作戰能力為主。美海軍認為該級艦必須裝備「宙斯盾」系統和飛彈垂直發射系統以解決對付空中飽和攻擊問題,在經費限額的前提下,美海軍認為,該級艦其他方面的裝備應服從於裝備這兩個系統,甚至作必要的犧牲,從而使其排水量不致過大,造價不致超標。出於此決定,「阿利•伯克」級的Ⅰ型和Ⅱ型都沒有裝備直升機,只設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和加油設施,這是美海軍在「阿利•伯克」級費用限額的前提下,為保證該級艦的編隊防空能力,犧牲其區域反潛能力的不得己而為之的措施。因此Ⅰ型和Ⅱ型只具有區域反潛探測能力,而沒有區域反潛攻擊能力,這也成為了多方批評的重點,不過ⅡA型彌補了這一重大缺陷。

為了控制成本,美軍除了不配直升機外,還儘量簡化裝備並犧牲了續航力。簡化裝備方面,以「宙斯盾」系統為例,與「提康德羅加」(CG47)級巡洋艦相比,「阿利•伯克」級把相控陣雷達的發射機由CG47級的2部減為1部,不影響發射能力,只是降低了冗餘度。又如像「阿利•伯克」級這樣大的以防空為主的艦船,按美國的慣例,除了裝三坐標雷達以外,還會配二坐標的遠程對空警戒雷達,而該級上都沒有裝這樣的二坐標遠程對空警戒雷達。此外,「阿利•伯克」級只裝備1座127 mm艦炮,而以前的DD963級和DD993級都裝備2座127 mm艦炮,而且127 mm艦炮沒有設專用的火控雷達。艦上電站的發電機組由CG47級艦的4臺減為3臺。I型艦的電子戰系統裝的是SLQ-32(V)I,只具備偵察不具備幹擾能力。這些簡化措施無疑降低了艦的造價,但是不影響「宙斯盾」系統對空作戰能力的發揮。犧牲續航力方面,「阿利•伯克」級艦航速20 kn時的續航力為4400 nm,比DD963級和DDG993級艦的續航力小1600 nm。續航力的減小是由於燃油貯備量的減少引起的,如果要保持6000 nm的續航力,必然會造成艦的排水量的增大,隨之艦的造價增長。為了控制艦的造價,只好控制排水量犧牲續航力。

5 作戰能力

「阿利•伯克」級的使命是用於航母編隊和其他機動編隊的護航,它是一級以防空為主的多用途大型飛彈驅逐艦。

「阿利•伯克」級的艦載武器裝備、電子裝備高度智能化,並首次採用飛彈垂直發射技術,具有對陸、對海、對空和反潛的全面作戰能力。

對空作戰方面,艦上的SPY-1D相控陣雷達、3部SPG-62目標照射雷達與MK41飛彈垂直發射系統相結合能夠同時攔截約12~18個空中目標。

艦空飛彈為「標準2」Block 3和4A,射程167 km。2座MK15六管20 mm「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是該級艦的主要對空末端硬防禦武器,有效攔截距離為1.5 km,命中概率為0.75。2座「密集陣」系統一首一尾布置,射界開闊。此外還有l門對空作戰距離為15 km的MK 45型127 mm艦炮。電子戰方面,較早期的艦配一套SLQ-32A(V)2電子戰系統,只能用於偵察目標的雷達信號,從DDG 68開始裝SLQ-32A(V)3/SLY-2電子戰系統,既能偵察,又能干擾。不過(V)2版本目前正在升級加裝幹擾、攔截系統。此外艦上還有2座MK 36六管幹擾火箭,在適當的時機可用於幹擾來襲的反艦飛彈。

對陸作戰方面,「阿利•伯克」級可裝備對陸型的「戰斧」Block 3和Block 4巡航飛彈,射程為1600 km,飛行速度0.7馬赫,戰鬥部重454 kg,採用地形匹配和GPS半自動導航系統制導。

反艦方面,Ⅰ型與Ⅱ型艦艦上裝備有2座四聯裝的「魚叉」反艦飛彈發射裝置,射程為240 km,採用主動雷達尋的,不過ⅡA型並未配備。「魚叉」飛彈的超視距探測和目標指示主要靠艦載直升機、警戒巡邏機、電子偵察設備和編隊艦艇的數傳目標指示等手段。此外該級艦還配備了MK45-1型或2型127 mm艦炮,射程23 km。

反潛能力上,Ⅰ型和Ⅱ型艦具有區域反潛搜索能力,裝備有兩種聲納:一種是SQR-19B拖曳線列陣聲納,其探測距離為90 nm;另一種是SQS-53C球艏聲納,直接聲傳播時探測距離為10~15 nm,利用海底反射時為15~20 nm,利用會聚區時為30~35 nm。Ⅰ型和Ⅱ型艦的反潛攻擊能力由兩個層次構成:第一個層次是垂直發射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其射程為1.6~16.6 km,攜帶的戰鬥部為 MK 46-5型魚雷或MK 50魚雷;第二個層次是MK 32魚雷發射管,發射MK 46-5型或MK 50魚雷。MK 46-5型魚雷在航速40 kn時航程為11 km,MK 50魚雷50 kn時的航程為15 km。Ⅰ型和Ⅱ型艦本身不具備編隊的區域反潛攻擊能力,但編隊協同作戰時具有區域反潛攻擊能力。ⅡA型艦具有編隊區域反潛攻擊能力,其反潛攻擊能力由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個層次是2架艦載的LAMPSIII SH-60B/F「海鷹」直升機,執行遠程反潛攻擊;第二、第三個層次是垂直發射的「阿斯洛克」反潛飛彈和MK 32型魚雷發射管發射的MK 46-5和MK 50魚雷。反潛作戰指揮上,「阿利•伯克」級裝備有SQQ-89綜合反潛作戰系統(各艦的版本有所不同),它把各種聲納、數據鏈組成一個有機的系統,使該級艦在編隊協同作戰中具有區域反潛指揮能力。

6 生存能力

現代化海戰中,在高精度制導武器的攻擊下,尤其是在反艦飛彈的攻擊下,驅逐艦的生命力顯得比較脆弱。美海軍在「阿利•伯克」級的設計中,十分重視生存能力,採取了下列種種措施。

(1)隱身性設計

首先,該級艦儘量減小艦的雷達截面積,具體情況為:降低了艦頂端至水線的高度、壓低了上層建築的高度,使艦的外形低矮;與DD963、DDG993和CC47級艦相比,減小了上層建築的總長度;消除上層建築和水上部分艦體的雷達波強反射部位,上層建築的側壁都傾斜一定的角度;上層建築和水上部分艦體使用了專用的雷達波吸波材料。其次,採取了DD963級、DDG993級和CG47級艦上降低機艙機械設備結構噪聲和螺旋槳流體動力噪聲的一系列成熟的技術措施,降低艦的噪聲輻射。最後,設計還非常重視降低艦的紅外輻射,如艦上的熱部位採用屏蔽和絕緣材料,燃氣輪機排氣道也均裝有空氣引射器以降低排氣溫度,每個排氣道頂部裝有「勃裡斯」(BLISS)裝置,用以屏蔽熱輻射。

(2)作戰系統的生命力

該級艦是美國海軍中首次採用總線結構分布處理式作戰系統的艦艇,從而可使作戰系統避免一次命中即喪失艦的全部作戰效能的可能性。此外,艦上的作戰情報中心等重要艙室移到了主船體內,左右兩舷設置過道,更增加了作戰情報中心的安全性,且通信中心也移至主船體內。與CC47級相比,「阿利•伯克」級重要艙室設在主船體內的比例更大。

(3)三防能力

「阿利•伯克」級是美國海軍首次採用集中防護系統的艦艇。全艦防護區按船長分布設為4個,機艙區列為局部防護區,全艦防護區內增壓到2.0~2.5英寸水柱表壓,外部空氣通過三級濾器進入艙內,以消除外部空氣的汙染。該級艦上層建築採用全鋼結構,並且抗衝擊波的承受壓力為48 kPa,它是美國海軍標準值的2.3倍,比CC47級的承受壓力高一倍多,同時也提高了防彈片碎片的能力。此外,該級艦的抗核爆電磁脈衝的能力也比美海軍制定的標準有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了防彈片碎片的能力。

(4)要害部位設置「凱夫勒」輕型裝甲

「阿利•伯克」級的作戰情報中心、通信艙、計算機艙、彈藥庫等要害艙室均使用了「凱夫勒」輕型複合裝甲材料,總計用去130 t。

7 各型區別

「阿利•伯克」級目前共有「FlightⅠ」、「FlightⅡ」和「FlightⅡA」三型,且各自型號中也有細微差別。

Ⅱ型艦與Ⅰ型艦的區別與改進主要為:Ⅱ型艦裝有SRS-1測向儀,這是一種艦載測向系統,可為超現距目標提供可靠的探測和跟蹤;Ⅱ型艦還裝有TADIX-B型戰術數據信息交換系統,用於艦艇間的警戒信息的交換;Ⅱ型的數據鏈也比Ⅰ型更多。

ⅡA型相對於Ⅰ和Ⅱ型,最大的變化就是增加了直升機機庫及相關設施,從而使其可搭載2架SH-60R直升機,直升機將能攜帶「企鵝」和「地獄火」反艦飛彈,不過為此放棄了SQR-19拖曳陣聲吶。其他主要改進還包括:放棄「魚叉」反艦飛彈,增設具有反導能力的RIM-162「改進型海麻雀」飛彈;更新了聲納系統,部分艦增設遙控獵雷系統;使用光纖技術,減輕重量,提高可靠性;重新布置了SPY-1D相控陣雷達的陣面,並在該雷達系統中增加了初始跟蹤處理器。

8 小 結

總的來看,「阿利•伯克」級是以防空為主,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反艦、反潛及對岸攻擊能力,在許多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該級艦的很多特點也是當今各國海軍所積極仿效的,同樣也可稱之為當前驅逐艦的發展趨勢。其中,比較明顯的有兩點,分別為:

長寬比較小,即船寬較大。長寬比小,艦船的適航性和穩定性將有所提升,同時也更利於上層建築的布置以更好的發揮雷達的效能。如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將於2014年服役的「霍巴特」級,意法共同開發的「地平線」級,英國的45型,這些艦的長寬比均小於8,其中「霍巴特」級為7.9,「地平線」級為7.6,45型僅7.2。當然,也有注重艦船快速性而選擇較大長寬比的,因為快速性對於戰時來講,也同樣非常重要。

注重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分很多方面,首先就是隱身性,當今海軍艦船都十分注重隱身性能,不僅是外形上的隱身(全封閉、折角處理、隱藏暴露的裝備等),還有熱隱身、聲隱身等多種隱身措施。其次,內部重要艙室的布置也十分重要,如何確保一些如情報指揮等核心艙室的安全也是需要設計人員思考的,一旦這些重要部位在戰時遭受打擊,那麼艦船將很有可能失去作戰能力。此外,合理的布置還可帶來更大的空間,「阿利•伯克」級與日本「金剛」級的比較就是很好的例子,後者在這方面做的相對較差。值得注意的是,「阿利•伯克」級設有2個煙囪,且其他如「地平線」級、19DD等很多艦型也均設有2個煙囪,這就意味著其機艙也分為2個,這樣設計的原因同樣是為了增強生存能力。當然,硬體方面如裝甲等也是提艦船升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


(來源:MARIC情報站、小號手模型)

投稿、閱讀網址:www.ship-research.com

核心期刊《中國艦船研究》學術論文投稿、免費閱讀

請點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專題研究】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介紹
    該級驅逐艦項目策劃於70年代中期,目的有兩個:一是用於替換1959~1964年間服役的老舊飛彈驅逐艦——60年代初建成的10艘「孔茲」(Coonts)級和23艘「亞當斯」(Adams)級飛彈驅逐艦,這兩級艦均計劃90年代初退役;二是作為「提康德羅加」(Ticonderoga)級「宙斯盾」巡洋艦的補充力量。
  • 【專題】 驅逐艦之王:闖南海美軍阿利-伯克級戰艦全解析
    為了打造21世紀的海上力量,美國海軍正在發展新一代航空母艦、水面艦、瀕海戰鬥艦、海基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等耗資巨大的裝備,加之每年為伊拉克駐軍要投入上百億美元,儘管軍費連年增長,布希政府為2006年度國防預算更是開出了4500億美元的大單,但也不免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斯普魯恩斯」必然選擇下崗,由「阿利·伯克」獨挑大梁。
  • 驅逐艦之王:闖南海美軍阿利-伯克級戰艦全解析
    身兼數職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退役後,阿利·伯克級要身兼數職,或許有人會擔心它能否擔此重任,其實大可不必懷疑它的能力,該級艦設計之初就是一級多用途驅逐艦。雖然該級艦是以防空作戰為主設計的,但是艦上裝備了SQQ一89綜合反潛戰系統。美中不足是早期的阿利·伯克級艦沒有設置機庫,平時不搭載直升機,所以,不能充分發揮該系統的效能,在反潛戰方面,略遜於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 90艘盾艦的碾壓:"伯克"級驅逐艦的現狀與發展
    作為美國海軍當家花旦,「伯克」級驅逐艦已經服役62艘,然而為了應對中國的「下餃子」,當前的建造計劃已經接近90艘!讓我們來看看這個「驅逐艦之王」的現狀吧。一、總共89艘的下餃子!在最初建造62艘計劃完成以後。
  • 「宙斯之盾」——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
    這艘「拉森」號驅逐艦,就是目前美國海軍服役數量最多,技術最為先進,配備「宙斯盾」系統的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中的一艘。1991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當天,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首艦——「伯克」號正式進入美國海軍服役。伯克上將在伯克號服役典禮上說道:「此艦為戰而生,你們擁有的是世上最好的戰艦!」
  • 伯克III型驅逐艦終於來了!雷達性能提高30倍,反導防空高過055
    長期以來,美國海軍使用「伯克」級驅逐艦作為美國海軍水面艦艇的骨幹,「伯克」級驅逐艦是二戰之後美國最重要的驅逐艦建造計劃產物。目前已確定的驅逐艦總數為88艘,是世界上最多的一型驅逐艦。近日,美軍在位於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的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造船廠舉行儀式,標誌著美國海軍首艘「阿利-伯克III」級驅逐艦正式開工建造。
  • 美海軍首艘伯克3驅逐艦下水,雷達性能提升100倍,追趕055全靠它
    ,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飛彈驅逐艦,是唯一持續建造的驅逐艦。在前幾天,伯克級家族中迎來了30年以來變化最大的一個成員,首艘Flight3批次(俗稱伯克3)「傑克.H.盧卡斯」號(DDG-125),雖然這一次美國方面很低調,但這型戰艦,是他們追趕055最大希望。
  • 圖說海軍|韓國海軍的最強盾艦,一艦之下萬艦之上,「世宗大王」級驅逐艦
    上世紀80年代末,韓國的軍事工業開始成熟,造船業也先進,韓國海軍也大力發展大型驅逐艦,其中「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就是其中代表,噸位比較大,當時在亞洲可以稱霸,可以說是一艦之下萬艦之上。 ▲  韓國海軍依據KDX-III計劃建造的「世宗大王」級,其單艦戰力甚至要凌駕於美軍「伯克」級之上。
  • 國產首艘第四代驅逐艦052E在建,實力超過美「伯克」艦
    美國"伯克"級驅逐艦在全球先進艦艇中,美國"伯克"級驅逐艦算是頂級裝備了。它裝有"宙斯盾"作戰系統,並採用整體裝甲防護和隱形技術,具有同時對上百個目標進行探測並排序交戰的能力.該艦有兩組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分別設有29至81個作戰單元,可通用各種飛彈90枚.另外該艦有2座4聯裝魚叉反艦飛彈;在上層建築前後端各有1座密集陣近防系統;艦艏有1座單管127毫米艦炮;兩側設MK32三聯裝反潛魚雷反射管一座;尾部有直升機平臺,但沒有機庫。
  • 「伯克」級驅逐艦最神秘部位:戰情中心CIC詳解
    軍艦上最神秘的部位莫過於CTC戰情中心了,此文是對美海軍當家花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CTC的詳細位置、布局、戰位、團隊和技術細節的介紹。「伯克」級驅逐艦CTC位於主甲板下這個位置。艦橋正下方,非常寬敞的一個艙室,有裝甲和凱夫拉防護。
  • 細說: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進化史
    「阿利·伯克」級建造後,引領了世界海軍驅逐艦發展的潮流,在此後世界各國先後研製的新型防空驅逐艦,無一例外的都受到了「阿利·伯克」級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直接借鑑了「阿利·伯克」級的設計思想。在這二十多年中,海軍裝備的技術水平有了極大的飛躍,因此「阿利·伯克」級在建造中也不斷進行了改進,分成了多個不同的批次。
  • 對比美國星座級,同樣是七千噸級神盾艦,052D為什麼更成功?
    而星座級神盾艦雖然被定義為護衛艦(FFG),但是其技術水準(裝備AN/SPY-6(v)3雷達)和作戰能力在美國海軍裡僅次於伯克3,而且其滿載排水量高達7400噸,事實上是完全有資格被稱為驅逐艦的(DDG)。而美國之所以要把其定義為護衛艦,更多還是為了保全其頭號海軍強國的面子。試想,新一代驅逐艦排水量變小了,作戰能力也降低了(相對於伯克3),美國的面子往哪裡擱?
  • 1/350 基德級 DDG-995"斯科特"號驅逐艦
    下面是關於該艦的介紹:基德級驅逐艦原本是由禮薩·巴列維國王時代的伊朗王國訂購,根據伊朗方面的需求,以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艦體為基礎,減少部分反潛功能來增強防空能力所演進出來的飛彈驅逐艦系列,伊朗將其稱為居魯士級(Cyrus)。艦上裝備標準防空飛彈系統替換了斯普魯恩斯級的近程防空飛彈,以供波斯灣的防空任務。
  • 美國首艘伯克3神盾艦下水,性能勉強對標052D!
    不關注時事,你將會被這個世界拋棄,點擊標題下藍字「全球博弈」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時事解讀。這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在美國海軍重新設計的下一代飛彈驅逐艦DDG(X)首艦於2030年服役前,美國海軍將面臨不得不繼續使用「老艦」,其實這本來也沒什麼,只不過隨著中國海軍的強勢崛起,以052C和052D為代表的的新一代有源相控陣神盾艦在技術層面上領先伯克級一代,而彼時美國已經將中國視為最大的對手,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並計劃在2020年前把60%的美國軍艦部署在亞太地區。
  • 船舊錢少醜聞多,困境中的美國海軍何去何從
    換言之,那時的美國海軍就像是一個巔峰時期的拳王,在對手退役後毅然決然地選擇「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踢北海幼兒園」。這下好了,原本計劃生產的阿利•伯克block3等新型艦艇被大批取消,而在役艦艇的服役時長則被儘可能地延長以減少支出。與此同時,美國海軍還把大量經費和精力放在了諸如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瀕海戰鬥艦等看似先進實際上沒什麼卵用的「高科技艦艇」上。
  • 「伯克」級艦長日記:看真實的美國海軍
    一、前言62艘「阿里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無疑是美國海軍的中堅力量,能成為其艦長也是海軍軍官一生的驕傲。不過其經歷可不像美劇《末日孤艦》那麼拉風而刺激,更多的充斥著各種日常瑣事、疲憊和無奈,以下就是1993年10月-時任驅逐艦DDG 52, USS Barry號艦長的 James G.
  • 法國海軍紅寶石級核潛艇 萬裡迢迢遊蕩南海「湊熱鬧」?
    兩艘艦艇分別為紅寶石級攻擊核潛艇「翡翠」號(SNA Emeraude)和潛艇支援艦「塞納河」號(BSAM Seine)。她說,自從去年九月以來,兩艦已經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航行了15000公裡。大概是這個位置👇法國防長還在其社交媒體帳號上貼出了「翡翠」號與「塞納河」號的現場照片:
  • 大洋堅兵——「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服役使用情況(一)
    全部31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在長達30年的服役生涯中經歷風雨,執行過不計其數的各類任務。當然限於篇幅原因,無法一一遍歷,只能擇其重點。首先就是著名的「我艦奉命撞擊你艦」事件。「我艦奉命撞擊你艦」事件的起因,是《聯合國海洋法》在1982年公布以後,承認各國海軍擁有在他國領海內的無害通過權,但同樣允許沿海國在國際法原則內對無害通過權做限制。
  • 透過「伯克」級艦長日記看真實的美國海軍
    「巴裡」號是「伯克」級驅逐艦第二艘,作者正好是「巴裡」號的第二任艦長,其實比首任艦長要幸運得多,因為首任艦長的大部分任期裡,是在造船廠度過的,等到戰艦下水、試航、驗收、交付,首任艦長差不多就到期了。真正在第二任艦上手裡,才會指揮戰艦去開展各種訓練、考核和實戰部署,這才是戰艦魅力生涯的開始。
  • 曾經 亞洲最大的驅逐艦一 韓國世宗大王級
    ,近看991舷號,掛著韓國國旗,才知道是韓國著名的亞洲最大的水面艦隻---世宗大王號,滿載排水量11200噸,其原型正是美國「伯克」級,採用的基線7.1系統新型SPY一1D(Y)型「宙斯盾」相控陣雷達,127mm KMk45 Mod4主炮、「標準」2 BlockⅢA防空飛彈、「海拉姆」防空飛彈也來自美國,是韓國超越日本「金剛」級甚至「愛宕」級為目標的KDX-3計劃產生的亞洲最大驅逐艦,這艘艦整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