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1721年春季,俄國海軍掃蕩了瑞典沿海地區,甚至襲擊了斯德哥爾摩。這是所謂「大北方戰爭」的最後一戰。窮途末路的瑞典新國王弗雷德裡克一世向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求和,並於8月30日在尼斯塔德(在今天芬蘭的西南部)籤訂和約。
至此,瑞典與俄國之間長達二十一年的殊死搏鬥宣告結束。瑞典喪失大片土地,國際地位大大下降。俄國取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從此稱霸波羅的海,躋身歐洲列強。
9月4日,即和約籤訂五天之後,彼得一世興高採烈地返回聖彼得堡,在教堂內禱告,然後登上高臺,向喜極而泣、山呼萬歲的群眾祝酒。禮炮齊鳴,群眾得到免費的成桶的酒。「歡樂吧!感謝上帝!」他喊道。隨後是長達兩個月的狂歡。10月22日,在喇叭和雷鳴般的禮炮聲中,聖彼得堡舉行了古羅馬風格的凱旋式。首相加夫裡爾·戈洛夫金讚頌彼得一世為「祖國之父」(這原是授予羅馬皇帝的頭銜),還歌頌他為「彼得大帝,全俄皇帝」。戈洛夫金實際上是根據元老院幾天前的決定,向彼得一世奉上這個稱號。沙皇點頭表示接受。彼得將成為俄羅斯的首位皇帝
俄國統治者稱號的演變
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1721–1917)的前身,是俄羅斯沙皇國(Tsardom of Russia,1547–1721),而俄羅斯沙皇國的前身是莫斯科大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1283–1547)。
莫斯科大公國起初只是許多斯拉夫政權中的一個,甚至不是歷史最悠久、文明最先進的一個。基輔、弗拉基米爾、諾夫哥羅德等斯拉夫政權,「祖上」都比莫斯科大公國「闊得多」。莫斯科大公國統治者的頭銜是大公(Velikii Knyaz,不過後來這個頭銜演變成羅曼諾夫皇朝的皇子皇女們的頭銜)。從1328年起,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因為在斯拉夫諸侯中逐漸佔據主宰地位,並且得到蒙古人的支持(說得難聽些,就是當蒙古人的鷹犬),獲得了另一個重要的斯拉夫政權弗拉基米爾的大公頭銜。
他的後代伊凡三世(伊凡大帝)兼併了俄羅斯的許多城市。尤其是北方的大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和南方的羅斯託夫,將其納入莫斯科大公國囊中,並於1480年決定性地與蒙古人分庭抗禮。1453年拜佔庭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人攻陷之後,伊凡三世自封為東正教世界的領袖。他娶了拜佔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帕裡奧洛格斯,從此自命為拜佔庭皇帝的繼承者。他還開始自稱「愷撒」,這個詞在俄語中變成「沙皇」(tsar)。不過此時「沙皇」還不是非常正式的君主頭銜。
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即後來所謂的伊凡雷帝,於1547年登基,正式將俄國統治者的頭銜改為「沙皇」。
俄羅斯的首位沙皇 伊凡四世
既然「沙皇」源自「愷撒」,那麼我們可以推測,俄羅斯君主使用它,是為了和拜佔庭帝國與羅馬帝國扯上關係,增強自己的合法性。俄國人將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第二羅馬是君士坦丁堡),自然也有這層意思。
愷撒的來源
我們知道,愷撒這個稱號當然是源於古羅馬獨裁者和軍事家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他的甥孫和繼承人屋大維採納他的名字,也自稱為愷撒。屋大維建立的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朝,尤利烏斯—克勞狄皇朝的每一位皇帝也都用「愷撒」這個名字。公元68年,該皇朝的末代皇帝尼祿死去,篡位者加爾巴與愷撒家族沒有任何血緣或姻親關係,但為了加強自己的合法性,也採用「愷撒」的名字。愷撒讓自己的名字後成為皇帝稱號
俄國人自我提拔,大家認帳嗎?
讓彼得一世採用「皇帝」頭銜,當然不是戈洛夫金和其他大臣心血來潮。早在1717年,大臣米哈伊爾·莎菲羅夫在翻閱舊檔案與文件時發現了一封1514年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寫給瓦西裡三世沙皇(伊凡雷帝的父親)的信。在這封信裡,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敦促瓦西裡三世與他結盟,共同對付波蘭國王,並稱呼沙皇為「偉大君主瓦西裡,皇帝和全俄羅斯主宰者」。這封信是用德語寫的,但裡面的「皇帝」用的是imperator一詞。莎菲羅夫將此信拿給彼得大帝看,他立刻命令將其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分發給在聖彼得堡的所有外國使節。同時他讓俄國外交官在西歐各大報紙上刊登這封信,並宣布:「這封信足以無可辯駁地證明,全俄羅斯君主理應享有皇帝頭銜,因為很多年前神聖羅馬皇帝就承認俄國君主的皇帝頭銜。並且寫這封信的人,是世界上地位最崇高的一位皇帝。」這種「自古以來」風格的史料挖掘和借用歷史,當然是一種宣傳手段。大家承認不承認,還要看俄國沙皇自己的實力。歐洲各國對俄國「皇帝」頭銜的承認,是分階段的。荷蘭和普魯士是彼得大帝的盟友,當即承認他的皇帝頭銜。俄國的手下敗將瑞典於1723年承認;丹麥於1724年承認。這幾個國家的主要考慮是與俄國的貿易,以及害怕俄國的軍事威脅。但一山不容二虎,已經差不多一千年時間裡只有一個皇帝了,現在出現了第二個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皇帝肯定不高興。不少國家因為害怕得罪哈布斯堡家族,暫緩承認彼得一世的皇帝頭銜。奧斯曼帝國於1739年承認安娜女皇(彼得大帝的侄女)的皇帝頭銜。英王喬治一世始終拒絕承認他的老對手彼得一世是皇帝。喬治一世駕崩十五年之後的1742年,英國人才承認俄國君主是皇帝。法國和西班牙於1745年承認,與俄國有血海深仇的波蘭於1764年承認。英王喬治一世就不肯承認俄國君主比自己高級
更多精彩內容
盡在《羅曼諾夫皇朝:1613—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