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1919年,中國經歷了一戰的漫長鬥爭,作為協約國之一,終於取得了勝利。可是作為勝利者的一方,在巴黎和會上的中國,卻還是要被迫籤訂不公平的條約——「凡爾賽合約」,將德國在山東省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外交委員會事務長林長民得知此事,在《晨報》、《國民公報》撰文呼籲:
"山東亡矣,國將不國矣,願合四萬萬眾誓死圖之!"
漫長的戰爭、積弱積貧已久的國力、不作為的北洋政府.因為這份條約的籤訂,終於點燃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在北京掀起了一場以青年學生群體為主的示威遊行活動,除一開始的3000多名學生外,慢慢地還有廣大的人民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參與進來,進行請願、罷工等,來抗議政府此次的妥協。
而這場持續了近兩個月的示威活動,就是我們熟知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作為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這時起,無產階級正式走上了歷史的舞臺,並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一百年後的我們,生活在繁榮和平的中國,未曾親身經歷過百年前那個動蕩的年代,也無法親眼看見先賢前輩們為了中國的解放與獨立所做出的努力,只能通過教科書上對近代史的記載來想像曾經的苦難與輝煌。
勿忘國難,勿忘國恥.這是我們一直以來所受到的教育,對於中國人來說,近代史是我們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階段,那時,我們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面臨著堅船利炮的威脅,面臨著虎視眈眈的列強。從鴉片戰爭起,這個古老的國度被迫打開了國門,被欺壓、掠奪,近代史的這一百年,是流著血淚的一百年。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也正是五四運動的一百周年,本次書單便為大家推送5本近代史相關的書籍,讓我們一同回顧那段充滿傷痛與抗爭的歷史。
作者:徐中約
豆瓣:8.9分
《中國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後五次修訂,銷售數十萬冊,為歐美及東南亞等地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權威著作及最暢銷的學術教科書,是一本極具深遠影響的經典作品。
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國起,下迄21世紀,縷述四百年來中國近代社會之巨變。然作者明確指出,這段艱難的歷程並非如大多西方漢學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斷輸入而中國僅僅被動回應的歷史。
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對外來因素的民族或種族抗爭」以及「在新的天地裡尋求一條求生之道」三條線索,作為推動近代中國發展的三股最重要動力,並通過對近代中國內部社會動蕩的描摹,向世界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儒家帝國經無比艱難,蛻變為一個近代民族國家」的歷史。
一部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顧城的這兩句詩原題是《一代人》,而在近代,我們看到的是整整幾代中國人的悲壯奮鬥。
作者:唐德剛
豆瓣:8.3
長江三峽的曲折動蕩,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帶。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二千年一遇的「社會文化大轉型」的序幕。在史學大家唐德剛的慧眼中,「人文史觀」一如「自然史觀」,1840年的一場戰役不僅掀起了中國社會政治形態的大變革,也使歷史潮流中的長河,尤需歷時百年的詭譎動蕩,方能進入壯闊的太平洋。唐德剛交融三峽史觀與人文探索於本書,成就一部客觀而深入的中國近代史書。
作者唐德剛文筆極佳,大雅大俗口若懸河,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同時極具獨立清醒的學術立場,觀點鮮明不落窠臼,更可貴的是作者炙熱的拳拳愛國之心與家國情懷,寫就了一本講述近代史的佳作。(不過讀者們需要注意,最好看臺灣香港海外的版本,國內版有所刪減,可能對造成一些閱讀體驗的缺失。)
作者:茅海建
豆瓣:9.1
《天朝的崩潰》是作者茅海建系統研究鴉片戰爭十餘年所得的成果。茅海建詳盡考訂了與戰爭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史實,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範去理解歷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境中的「合理性」。同時,通過對有關人物及其言行活動分析,觀察清王朝在歷史轉折關頭的作為,揭示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
茅海建先後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曾任軍事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現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天朝的崩潰》考證詳實,光註解就佔三分之一文字量,但是其學術性並不影響可讀性,書中大量精妙敘述比歷史小說還引人入勝。書中所描述的歷史不僅發生在過去,對於當今的中國也是振聾發聵的,讀史可以明智,莫過此書。
作者:梁啓超
豆瓣:8.9
「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故為李鴻章作傳,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筆力行之。著者於時局稍有所見,不敢隱諱,意不在古人,在來者也。」——梁啓超
李鴻章是近代史上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在百姓的心中,會將他與戰敗的北洋水師、屈辱的《馬關條約》所聯繫在一起,可是當我們真正走進近代史,從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角度去看待李鴻章,而非看待一個晚清的符號時,又會看到一段不一樣的歷史。
如梁公所言: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李鴻章所處的時代和他自身所在的位置,讓他承擔著一個時代的壓力,天下人的目光聚焦在這個老人的身上,正所謂「譽之者千萬,而毀之者亦千萬」。
作者:埃德加·斯諾
豆瓣:8.9
《紅星照耀中國》(曾譯《西行漫記》)自1937年初版以來,暢銷至今,真實記錄了斯諾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報導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本書作者埃德加•斯諾為美國著名記者。他於1928年來華,在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導,成為第一個採訪紅區的西方記者,他對當時的世界時政(如共產國際)和中國歷史(如農民起義)等有相當的了解,不只是一個敢於冒險的新聞記者。
斯諾無黨派人士的背景讓這本書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個外國人眼中的紅色中國(主要指陝甘寧邊區),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不是黨史的黨史。
本書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又紅又專,而是以一種客觀中立的態度來描寫斯諾所遇見的革命人的形象,相信每個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為紅軍戰士們的奮勇精神而感動,為領袖們的光輝理想和美好信念而動容,那烈火一樣昂揚的時代精神,在穿越了近百年時光的今天,也一樣讓人熱淚盈眶。
風雨飄搖的時代已經遠去,但是在二十一世紀,世界上仍有戰爭,國與國之間仍然充斥著利益的紛爭。每個時代的人有每個時代的命運,但是過往的歷史依舊可以給我們許多的啟發——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而這正是我們了解歷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