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中的8大輕機槍,並不是只有「捷克式」機槍

2021-02-13 生活聞天下

在抗日戰爭中,因為工業基礎薄弱,當時的中國軍民只能夠使用進口的輕機槍或者其仿製品與入侵的日軍進行作戰。這也導致了抗戰時中國軍隊裝備的輕機槍型號雜駁,難以辨認。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抗戰時中國軍隊主要使用的幾款輕機槍。

瑞士KE-7型啟拉利輕機槍——被當成機槍用的自動步槍

啟拉利輕機槍是由瑞士軍火公司,也就是後來在槍械界十分出名的SIG公司的前身。在1928年-1939年之間,當時的中國政府先後從瑞士進口了3025挺。因為該槍仿製容易,因此四川的華興機械廠在1939年之前,一共生產了6000多挺。

淞滬抗戰期間的啟拉利輕機槍

啟拉利KE-7本來是一款全自動步槍,但是因為採用25發弧形彈匣供彈,能夠在半自動模式和全自動模式下進行切換,因此被當時缺乏自動火力的中國軍隊當做班組輕機槍使用。瑞士原版的啟拉利使用的是7.5*55毫米的彈藥,而中國進口版和仿製版使用的都是7.92*57毫米彈藥,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華興機械廠仿製的版本

除了少量的中央軍使用該槍之外,該槍的主要使用單位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川軍。八路軍和新四軍獲得該槍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繳獲,而川軍主要是使用華興機械廠生產的仿製版本。

啟拉利輕機槍還是很好辨認的

至於該槍的外形則十分好辨認,手槍式的握把,下插的彈匣和槍管下的木質護木是該槍最大的辨識點。

啟拉利輕機槍

該槍之所以在1939年年之前就停產,原因是在和日軍裝備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對陣時,並不佔優勢。其採用風冷製冷且槍管不可快速更換,在戰鬥中火力持續性不佳。因此,後來華興機械廠轉產性能更好的ZB-26輕機槍。

法國哈奇開斯1922型輕機槍——子彈難找的「少爺槍」

在不考慮後勤和維護的情況下,法國的哈奇開斯1922型輕機槍算得上是一款不錯的機槍。該槍的射擊精度高、射擊時動作穩定。因此,當時的中國一共從法國進口了4520挺哈奇開斯1922型輕機槍,該槍主要裝備給桂軍和滇軍使用,其他部隊使用較少。

正在對空射擊的哈奇開斯1922型輕機槍

該槍最大的問題是子彈的口徑沒有和當時國內其他機槍一樣統一成毛瑟彈,而是使用了3種規格的子彈,7.5*57毫米子彈、萊伯爾8mm子彈和7.92*57毫米子彈,除了最後一種毛瑟彈當時國內在大規模生產,其餘的兩種子彈大多數情況下只能進口。

7.5*57毫米子彈

這導致一段時間之內,後勤軍官十分不喜歡看到這種槍,因為很難給用這種機槍的部隊配發對應的子彈。

彈板並不是當時中國軍隊慣用的供彈具

其次是該槍沒有使用當時國內通用的彈匣供彈和彈鏈供彈,而是使用了彈板供彈。一共有15發彈板和30發彈板兩種規格。當時國內只有少部分維修繳獲日本九二式重機槍的單位才在生產彈板,因此在捷克式生產推廣之後,該槍同樣開始從一線部隊退出。

比利時FN-1930式輕機槍——和美國輕機槍同祖宗的比利時造

槍械設計大師白朗寧在1917年正式生產出首挺原型槍,隨後該槍在1918年被美國軍方相中採購,並命名為「M1918年式白朗寧自動步槍」,也就是後來二戰中美軍的BAR。隨後,在上世紀30年代,比利時仿製生產該槍,在將口徑擴充為7.92毫米之後,命名為FN-1930式輕機槍。

使用FN-1930式輕機槍的中國軍隊

該槍從外觀上咋一看和上文提到的「啟拉利」輕機槍很像,但是兩者還是能夠比較容易進行區分的。

FN-1930式輕機槍的外觀特點

FN-1930式輕機槍的槍管後端有一段螺紋,用來在槍管射擊時進行散熱;槍管後方有一個類似「捷克式」機槍的提把,用來快速更換槍管,在槍管的下方,並沒有像「啟拉利」輕機槍那樣長的木質護木。

紅圈處就是一挺FN-1930輕機槍

當時中國對該槍十分滿意,加上該槍在對上日軍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時,同樣具有優勢,因此進口量巨大。僅僅1933年到1937年就進口了14148挺,抗戰爆發後又進口了15412挺,總共進口了29560挺。唯一的遺憾是該槍製造難度較高,因此沒有大規模仿製生產。

丹麥麥德森輕機槍——性能超過「捷克式」的通用機槍

麥德森輕機槍進入中國的時間比較早,在清政府編練新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採購麥德森輕機槍的早期型號,不過此時數量較少,批次比較零散,型號也是早期型號。

清政府時期進口的麥德森輕機槍

麥德森輕機槍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在加裝三腳架之後,轉變為重機槍形態,也就是和二戰時德國MG系列機槍一樣的設計理念。而且麥德森輕機槍採用了32發彈匣進行供彈,輕機槍狀態下火力持續性優於只有20發彈匣的「捷克式」輕機槍,在重機槍狀態下也能夠和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對射。

麥德森輕機槍以及其使用的三腳架

1937年到1940年,當時中國一共進口了3300挺麥德森輕機槍,前線部隊對該槍的反映十分良好。加上該槍總體生產難度小於「捷克式」輕機槍,因此當時的中國政府決定從丹麥購買全套的生產圖紙和相應的生產設備在國內自行生產,取代「捷克式」輕機槍。

中國軍隊裝備的麥德森輕機槍

然而,1941年麥德森輕機槍的設計圖紙和相應的生產設備在途徑滇緬公路時,被日軍的飛機炸毀,因此最後麥德森輕機槍的國產化計劃只能夠不了了之。

麥德森輕機槍的外形同樣十分好辨認

麥德森輕機槍的外觀同樣十分好辨認,第一就是其碩大的上置型彈匣,其次就是麥德森輕機槍沒有裝備手槍式握把。憑著這兩點就能夠區分從一大堆輕機槍中區分麥德森輕機槍了。

德國MG13通用機槍——德國淘汰下來的大殺器

很多人都知道二戰時德國的MG34/42型通用機槍,但是在二戰爆發之前,德國軍隊已經裝備了另一款通用機槍——MG13型通用機槍。

裝甲部隊使用的MG13機槍

該款通用機槍在1930年開始正式裝備給德軍使用,但是因為在4年後性能更好的MG34型通用機槍的出現,因此德軍的MG13機槍除了一部分封存,另一部分則出口到了中國。

中國軍隊使用的MG13輕機槍

中國裝備的MG13機槍數量很少,但是該槍火力強大,能夠輕鬆壓制日軍機槍火力。但是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供應能力較差,加上零部件供應困難,因此該槍屬於抗戰中的小眾機槍。

蘇聯DP系列輕機槍——聲名遐邇的「大盤子」

DP系列輕機槍即蘇聯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進入中國的型號主要有兩種,DP-27輕機槍和DP-28型輕機槍。該槍的進口記錄比較凌亂,唯一有案可查的大宗進口是1938年的2600挺。

正在使用DP輕機槍的中國軍隊

在抗戰爆發前,或走私,或地方軍閥都或多或少得到過一部分DP輕機槍。而在抗戰爆發後,根據國民黨政府與蘇聯籤訂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開始為中國軍民提供DP系列輕機槍。除此之外,由進入蘇聯境內抗聯人員改編而來的遠東88旅,也裝備有該款輕機槍。

不能快速更換槍管是個問題

DP輕機槍外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其47發的彈盤了,這個彈盤為DP系列輕機槍提供了相當不錯的持續火力。當然該槍也有缺點,就是其槍管沒辦法進行快速更換,沒辦法進行長時間的持續射擊。

ZB-26「捷克式」輕機槍——抗戰輕機槍的中流砥柱

這是一款中國軍迷最熟悉的抗戰輕機槍了,「捷克式」輕機槍時抗戰時中國戰場上數量最多的輕機槍,總數前後相加估計達到10萬挺,其中僅國民政府從捷克斯洛伐克進口的官方記錄就有3萬多挺。

中國軍隊裝備的ZB-26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之所以能成為抗戰時最出名的輕機槍,在於當時的中國能夠自行生產該槍。早期主要是各地軍閥從國外進口散件組裝生產,後期中國政府從捷克斯洛伐克買到了原廠的設計圖紙,並藉此統一了當時的「捷克式」輕機槍生產,因此產量大增。

「捷克式」的辨別特徵

除了上置的20發短彈匣之外,遍布整根槍管的散熱螺紋,槍管強身左側的表尺調節裝置都是該槍獨有的外觀特點。

該槍的使用時間很長,除了抗日戰爭之外,土地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甚至是七八十年代的民兵訓練,都還在使用該槍。

「布倫」(勃然)輕機槍——「捷克式」的遠方親戚

ZB-26輕機槍的性能如此出色,自然當時世界上其他的軍事強國不可能視而不見。英國在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ZB-26的升級型號ZB-30/33,口徑改為英軍的7.7毫米,並將其命名為「布倫」輕機槍。

英軍「布倫」輕機槍

在租借法案生效後,為了擴大產能,英國提供了「布倫」輕機槍的生產圖紙和生產設備,在加拿大生產供給中國戰場的7.92毫米版本的「布倫」輕機槍,因為音譯的差別,這批輕機槍也被稱為「勃然」輕機槍、加拿大機槍和「七九勃然」。

七九勃然

有別於「捷克式」輕機槍遍布整根槍管的散熱螺紋,「布倫」輕機槍的槍管並沒有散熱螺紋,而且其槍身左側也沒有表尺調節裝置,這是其與「捷克式」輕機槍的區分點。

結語

本文主要列示了抗戰中的一些主流輕機槍,並沒有把所有的輕機槍型號都列出來,因為各種小批量的輕機槍太多,比如劉易斯輕機槍等其他使用量較小的輕機槍。而這麼多型號的輕機槍,也向我們證明了,國防工業自主化的重要性。

往期精彩:

國產新步槍曝光,央視給出權威評價:打的準後座力小

95步槍即將被替換?中國新式步槍顏值霸氣,帥呆啦

老大,我養了只雞,每天還能免費領10個雞蛋

相關焦點

  • 武器大全: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中的8大輕機槍,並不是只有「捷克式」機槍
    中國軍隊使用的MG13輕機槍中國裝備的MG13機槍數量很少,但是該槍火力強大,能夠輕鬆壓制日軍機槍火力。但是當時中國軍隊的後勤供應能力較差,加上零部件供應困難,因此該槍屬於抗戰中的小眾機槍中國軍隊裝備的ZB-26輕機槍「捷克式」輕機槍之所以能成為抗戰時最出名的輕機槍,在於當時的中國能夠自行生產該槍。
  • 二戰時期七款經典輕機槍
    它在96式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口徑提升到7點7毫米,槍口上安裝了喇叭形狀的消焰器,其他方面與96式基本一樣。這種1939年研製的輕機槍在太平洋戰爭與美軍的作戰中大量使用捷克式輕機槍是抗戰名槍,中國是使用ZB-26輕機槍數量最多的國家。
  • 捷克式、99式、布倫式……為何二戰輕機槍都喜歡置頂彈匣
    包括二戰著名的捷克式zb-26輕機槍,英國的布倫式,日本的歪把子和99式,蘇聯的大轉盤德普等輕機槍。這挺機槍的特點是比較輕便,重量只有9.6公斤,使用20發彈匣供彈,在戰場上可以當做自動步槍使用,深受中國軍隊的喜愛,抗戰時期中國也大量仿製ZB-26機槍,據統計,在抗戰戰場上,大約先後裝備了10萬支ZB-26及各種改進的輕機槍。ZB-26是中國軍隊少有的精良裝備,其優異的性能讓日軍也讚嘆不已。
  •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會戰:每小時死傷人數輒以千計
    此戰讓世界開始對中國的抗戰刮目相看。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認為,此戰的意義在於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使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破產。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中國軍隊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為後來日軍復仇製造南京大屠殺埋下了伏筆。
  • 侵華日軍噩夢:我軍使用的捷克式機槍有多厲害?
    1927年,擁有相同口徑的捷克式輕機槍就已經在天津大沽造船廠開始安裝實槍測繪仿製。強大的輕機槍自動火力令習慣與地方雜牌軍作戰的工農紅軍大開眼界,在1932年8月11日的馮壽二遭遇戰中,紅軍經苦戰擊退國軍第83師60團,並繳獲了該團裝備的90多挺輕機槍。
  • 「加拿大輕機槍」——布倫輕機槍
    當時參選的型號有英國人自己的維克斯輕機槍、丹麥的麥德森輕機槍和捷克的ZB輕機槍。經過一系列對比測試之後,英國人認為捷克的ZB輕機槍最有前途,但是對ZB的一些細節英國人並不滿意,要求捷克的布爾諾公司進行修改。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交涉過程中,對方無視我方誠意,早有預謀地潛藏、調動大量兵力,企圖憑藉人多勢眾迫使我方退讓。「他們的人陸續從山崖後冒出來,黑壓壓擠滿了河灘……」參謀陳鴻宇回憶說,「我們人雖少,可拼了命也不能退呀!」祁發寶張開雙臂擋在外軍面前,大聲呵斥:「你們破壞共識,要承擔一切後果!」同時組織官兵佔據有利地形。官兵們組成戰鬥隊形,與數倍於己的外軍對峙。
  • 九六/九九式輕機槍是日本山寨捷克式?別扯淡了!
    太平洋戰場上被美軍繳獲的九九式輕機槍,九九式輕機槍在太平洋戰場上較多,中國戰場比較少。有這麼一種說法,說在中國戰場上,日軍遭到了中國軍隊捷克ZB26輕機槍的痛擊,被打得滿地找牙,手裡的「歪把子」輕機槍完全沒法跟中國軍隊的ZB26抗衡。
  • 日本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中國軍民為何稱之為「歪把子」機槍?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一一年式軽機関銃)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因於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
  • 大正十一式(歪把子輕機槍)的設計最大敗筆:及其複雜的裝彈方式!
    事實上,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只有在不冷不熱、不幹不溼的季節,並且在精心擦拭保養以及戰鬥烈度柔和的理想條件下,故障率才會相對低一些。人機工程惡劣獨特的供彈方式,使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的人機工程極為惡化。輕機槍在一線步兵班、組中是使用最頻繁、使用強度也是最高的武器。機槍人機工程的好壞優劣,直接關係到其戰鬥效能的發揮以及戰場生存能力的強弱。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在人機工程方面的問題較多:(1)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在戰鬥使用中裝彈程序複雜,對副射手的依賴性大。日本陸軍堅持採用步槍彈夾供彈的理念,是為了方便戰鬥使用。例如,可以利用射擊間隙,及時把裝彈機補滿。
  • 輕機槍一般配備幾個人?為什麼?
    二戰輕機槍多是2個人,1個射手1個彈藥手。輕機槍射手一般是全班最高大,射擊技術最好的士兵。為啥?
  • 河北科技學院//智能製造工程學院//一寸山河一寸血, 讓我們銘記這些邊疆英雄!
    交涉過程中,從央媒發布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印軍人員陸續從山崖後冒出來,黑壓壓擠滿了河灘……而這,顯然是早有預謀。    而此時,祁發寶站在最前面的河水中,伸出雙臂,攔住越線前來的大批印度士兵,並大聲呵斥:「你們破壞共識,要承擔一切後果!」同時組織官兵佔據有利地形。     官兵們組成戰鬥隊形,與數倍於己的外軍對峙。
  • 能壓制日本歪把子的捷克式機槍|輕武專欄
    估計捷克人怎麼都不會想到,ZB26輕機槍在國際上沒起什麼太大的波瀾。反倒是萬裡之外的中國成了它裝備數量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國家....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當年我們當年選擇了捷克式輕機槍?其中那個1924式新毛瑟是短98K,而輕機槍當時選的是法國的哈奇開斯M1992輕機槍,而且也的確裝備了一部分,然而事實證明哈奇開斯輕機槍就是個巨坑。
  • 布倫機槍的名字原來是這麼取的:從「捷克式」到布倫輕機槍的一步步演變
    當時英軍並不是很急切地需要一種輕機槍,因此在隨後的幾年裡又測試了多個提交的新型號,包括布裡德莫爾-法誇爾Mk2(1924年)、FM24輕機槍(1925年)、麥克克魯登輕機槍(1926年)、埃克裡森輕機槍(1927年)、麥德森輕機槍(1928年)、7.7mm口徑BAR(1929年)。
  • 「中歐勇士」捷克式輕機槍
    這些裝備加起來幾乎可以舉辦一個「世界武器博覽會」。  此外不同的武器對使用者的要求也不一樣,這句給士兵的訓練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可以這麼說武器的本土化統一化是一個國家國防的基礎。捷克政府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在法國的幫助下捷克很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工體系,它生產的各式機械和彈藥源源不斷的裝備了捷克部隊。而捷克式輕機槍就是其典範之作。
  • 捷克式vs歪把子,抗日戰場主力輕機槍對比
    因此,只有衝殺在最前線的士兵們對這種武器的態度才是最好的評價!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爆發的中日戰爭中,對陣雙方手中都擁有步兵最小單位用於火力支援的作戰武器——輕機槍。中國軍隊使用最多的就是ZB-26型「捷克」式輕機槍,而日軍最初使用的是當時裝備最為普遍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俗稱「歪把子」,日方稱之為「一一年式軽機関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