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當時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
本圖集特別選摘了張學良101年風雨人生中的經典鏡頭,以此來緬懷張學良先生。張學良,人稱「少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曾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周恩來對其評價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1919年時的張學良,十九歲,東北講武堂第一期學員
「東北講武堂」是東北地區歷史最久,培養幹部最多的軍事機構。東北講武堂初稱東三省講武堂,張學良主政時期改名為東北講武堂。作為奉系軍閥的軍官學校,奉系軍隊的高、中級軍官基本都經過它的培訓。它在提高奉軍的戰鬥力,促進奉系軍閥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的軍校史上也非常著名,與雲南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以及後來的黃埔軍官學校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四大軍官學校。
1924年時張學良任講武堂監督
1927年時的張學良戎裝照
1927年3月,張學良率三、四方面軍到河南與北伐軍對抗。5月,在河南和北伐軍作戰失敗,率軍北撤。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張學良授陸軍上將軍銜。
1928年,張學良帶孝檢閱部隊
1928年6月4日,張學良父親張作霖在瀋陽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謀害。6月18日,張學良微服返奉。19日任奉天軍務督辦。21日公布張作霖死訊,開始發喪。7月2日,東三省議會一致推舉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3日,就任本兼各職。7月底,東北海軍總司令部成立,張學良任東北海軍總司令。12月29日,宣布東三省易幟,與南京政府實行統一合作,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奉軍結束,東北軍誕生。
28歲時張學良戎裝照
東北易幟時的張學良
1929年的張學良
1929年7月,張學良欲取消蘇聯在東北的特權,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開始著手收回中東鐵路。8月14日,史達林命令蘇聯軍隊沿中東路一線向東北進攻,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敗給蘇軍。張學良被迫在伯力籤訂議定書,恢復蘇聯在中東鐵路的特權。
中東路事件舊照
1930年張學良與蔣介石
1930年,任國民政府國防委員會委員和東北交通大學校長、復州煤礦股東。11月,赴南京列席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受到隆重歡迎。同月24日,任國民政府委員和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1930年,(左至右)張學良、宋靄齡、于鳳至、宋美齡、蔣介石
1932年,張學良與國聯調查團,正中是于鳳至,右二是顧維鈞的夫人
「九一八」事件後被日軍佔據的張學良官邸
武昌任職期間的張學良
1934年3月1日,在武昌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職,代行總司令職責。
1935年秋,張學良率東北軍入駐陝甘。楊虎城希望與張學良聯合抗日。圖為張學良(前右)入陝時楊虎城(前左)前往機場迎候,一起步出候機室
1936年,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於12月12日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史稱西安事變。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
張學良與楊虎城
圖為蔣介石到達西安時,張學良、楊虎城前往迎接。左起:蔣介石、楊虎城、邵力子(陝西省政府主席)、張學良。
蔣介石(右)到西安督戰(左:張學良 中:楊虎城)
張學良與楊虎城陪同蔣介石在西安視察
《西北文化日報》關於「西安事變」的報導
在"西安事變"中被張學良、楊虎城扣押的南京政府軍政大員們,左三為蔣百裡。
1947年,張學良與趙一荻初到臺灣。
1936年的西安事變影響巨大。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被交高等軍法會審,判刑10年。後張學良又被特赦,被交軍委「嚴加管束」,從此開始了他的幽禁歲月。
1946年11月,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和趙一荻被秘密從重慶轉移到了臺灣,自此進入了更秘密的幽禁,先是在新竹縣井上溫泉,後於1949年2月2日凌晨3點,張學良又被突然轉移到高雄,秘密藏在壽山要塞的兵舍中。1950年1月,張學良又搬回井上溫泉,從此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井上幽禁歲月。
張學良(左)和趙四小姐在新竹。
幽禁中的張學良、趙一荻與看守們合影
晚年張學良
1959年,蔣介石下令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1964年,64歲的張學良與53歲的趙一荻正式結婚。他們經過20多年與世隔絕、相依為命的生活後,在臺北杭州南路美國人吉米·愛爾竇的家中舉行婚禮。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