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易幟,張學良國家統一觀的初步形成

2021-02-07 白雲飛渡

 





東北易幟,是張學良維護國家領土不被肢解的一次重大行動。日本炸死張作霖的目的是企圖利用東北時局動蕩,發動武裝侵略,東北領導人的處變不驚,使這一陰謀落空,日本轉而策動張學良擺脫南京中央政府,搞獨立王國,並多次採取政治恫嚇、軍事威脅的手段,粗暴幹涉和阻撓東北易幟。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張學良始終表現出一種不畏強權、不卑不亢和巧妙周旋的鬥爭藝術,從而挫敗了日本企圖肢解東北的險惡用心,阻止和延緩了日本對東北的大舉進攻和軍事佔領,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完整和領土統一。


        東北易幟,是張學良維護國家統一的一次實踐。張學良雖出身於封建軍閥家庭,但由於周遭政治環境的影響及所受西方民主思想的薰陶,使他早在青少年時期就產生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長期隨父東徵西討,有感於官兵傷亡,人民流離失所,逐漸萌生了強烈的「息內爭、御外侮」的思想。皇姑屯事件的發生,促使張學良的反帝愛國思想更加堅定。易幟過程中,張學良一面妥善穩定東北政局,防止日本人乘機挑起戰端,一面積極與南京國民政府商洽易幟事宜,力主和平促成統一,從而避免了東北人民因易幟再次被捲入內戰的危險。

        東北易幟,標誌著張學良國家統一觀的初步形成。當時的國家統一不僅僅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它涉及包括東北集團、南方集團和日本在內的中日兩國三方的複雜關係,是中國近代史特別是中華民國史上的重大問題。張學良在處理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顯示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審時度勢的政治頭腦。東北易幟是張學良登上政治舞臺後,第一次獨立處理複雜的政治事務,他沉著、冷靜,從容應對。對外方面:一方面對日本的幹涉行徑進行堅決的抵制,另一方面機智地利用英、美等國牽制日本。對內方面:與南京蔣介石政府方面展開了長達六個多月的談判,始終堅持東北人治理東北的方針,迫使南京國民政府方面接受東北的有條件妥協;另一方面積極果敢地處理了來自東北政界內部的反對派,使東北易幟得以順利進行和最終實現,為其日後主政東北贏得了寶貴的和平建設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東北易幟對於促進東北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張學良的國家意識——易幟信念和對比他年長14歲的蔣介石國家統一觀的認同及個人依賴,已經遠遠超出了父親被炸的「私仇」、「家仇」,達到了新的政治境界。蔣介石為加強政治基礎,能夠站在東北當局的立場上,充分理解東北集團的地方利益和所處的特殊環境,採取了一系列靈活讓步的積極政策和態度。如不顧國民黨內「張學良不過是軍閥」的批評,任命張學良為國民政府委員;為不使張學良為難,制定了東三省對外問題由中央負責、東北「內政仍由現職各員維持,概不更動」,重大人事問題,由張學良提出,然後中央發文任命。這些都表明蔣介石接受了張學良東北情況特殊,應特殊考慮,東北與中央「分治合作」的提議,從而消除了張學良的顧慮,使東北易幟得以最終實現。


        歷史本身就是合力的結果。日本學者西村成雄說,實際上炸死張作霖,在雙重意義上成了促進中國的政治統一的契機。日本給中國提供了始料不及的歷史轉折點。第一,在奉天內部,完成了新老交替,張學良具備了掌握實權的條件。為什麼以張學良為首的中國年輕人能夠得勢?關鍵在於東北地區政治已超越了日方對奉天派的認識。東北地區資本主義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產生了新的社會基礎,日本萬沒料到,它的行動恰好起到了助卵孵化的作用。第二,在奉天派軍閥完成新老交替的基礎上,蔣介石等國民黨勢力在東北找到了政治共鳴的基礎,具有先進思想的張學良就是其中的代表。蔣介石等這才成功地將與日本關係微妙的東北,比較安穩地拉進了全國統一的政治磁場中。


        合力並非均力,諸多力量促成了歷史,在諸力作用中我們總能找出一種力量是決定性的。我們不否認促成東北易幟是合力的結果,蔣介石靈活體諒東北,日本的「助卵孵化」,國民要求統一的呼聲,都不可忽視,但在諸力之中,張學良的作用怎麼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其他力量無法比擬。蔣介石靈活體諒的作用,增強了張學良易幟的信心,如果張學良沒有統一的國家信念,怎麼靈活體諒也無濟於事;日本「助卵孵化」,「助卵孵化」的前提是「助卵」,如果「卵」是「石頭」,怎麼也「孵化」不出新的生命;「呼聲」只對那些聽得見的人起作用,如果不聽,呼聲只能繼續呼之。


        當日本NHK記者問張學良:「先生願意服從國民政府,是不是因為令尊張作霖被暗殺所致?」張學良回答:「即使我父親沒有被日軍所殺,我也會走上這條路,因為我一直主張中國統一。那時對自己國家力弱,我非常傷心,所以不是父親之死動了我的心。不過因為這個事件,往後我更加努力於抗日運動,卻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張學良的部下盧廣績在接受NHK採訪時說:張學良富有愛國心,同時感到光靠東北的力量不足以與日本對峙,要依靠全國的力量。於是他掛起了青天白日旗,加入了國民政府。對我們來說,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們奉軍共有30萬兵力,也有海軍,還有飛機。當時蔣介石的軍隊不過20萬,既沒有海軍,也沒有飛機。從軍事力量上說,我們的力量比對方大。所以如果張作霖在世,我相信東北絕不會服從國民政府。但是張學良為了國內統一,為了對抗外國,認為中國必須統一,便毅然掛起了青天白日旗。


        唐德剛教授也作了類似的評價:張學良於1928年底的易幟,與中國內戰史上的「勢窮來歸」或「變節起義」是截然不同的,「在三千年的國史上也鮮有先例。」東北當局當年處於日俄兩強夾攻之中,南京策士曾有「以外交制奉張」的建議。反過來說,張學良如果國家觀念淡漠,又何嘗不可「挾寇自重」呢?在中國的歷史中,封疆大吏「挾寇自重」者,不乏其人,安祿山、石敬瑭、張邦昌、吳三桂和後來的盛世才,都曾借邊疆局勢複雜,巧借外力,以求做「土皇帝」,學良何嘗不可依違其間,待機而動呢?但是學良不此之圖,偏要易幟,歸順中央,促成國家統一。因此唐先生才評價張學良易幟是「三千年的國史上也鮮有先例!」此論不無道理。東北易幟,宣告了中國自清末以來分裂割據之混亂局面的結束,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儘管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統一,但對長期處於內亂不斷的國家來說,這種統一不僅是迫切需要的,而且也十分重要。它是實現真正統一的起點,它讓人們看到了統一的希望。


        東北易幟,標誌著張學良國家統一觀的初步形成。

本文摘自《孤獨百年:張學良的思想人生》,王海晨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年1月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白雲飛渡」連環畫創作正在進行中,會定以插圖的方式結合書中敘事更新於平臺上,歡迎讀者關注和轉發!希望有更多讀者關注:在那個新舊交替風雨激蕩大時代的一位女性真實的人生故事。

相關焦點

  • 張學良與東北易幟的傳奇
    這其中尤其是張學良主導的「東北易幟」,成功地宣告了歷時17年的北洋軍閥統治的徹底結束,挫敗了日本企圖肢解東北的陰謀,實現了當時中國在名義或形式上的南北統一,意義重大。今日為讀者推送「子承父業的張少帥」一文,看張學良是如何在國讎家恨的危難之際,受命主持東北大局並實現東北易幟的?1935年秋,中央紅軍結束長徵到達陝甘根據地。
  • 張學良傳奇一生中的經典鏡頭,19歲青澀戎裝照!
    1919年時的張學良,十九歲,東北講武堂第一期學員「東北講武堂」是東北地區歷史最久,培養幹部最多的軍事機構。東北講武堂初稱東三省講武堂,張學良主政時期改名為東北講武堂。它在提高奉軍的戰鬥力,促進奉系軍閥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的軍校史上也非常著名,與雲南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以及後來的黃埔軍官學校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四大軍官學校。
  • 張學良痛失黑瞎子島始末
    ● 原創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張學良一生中做過兩件震驚中外的事:一件是「西安事變」,另一件就是他28歲那年發起的「中東路事件」,最終導致中國版圖上的「雞冠」——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之間的黑瞎子島被蘇軍佔領
  • 90年前的東北艦隊與葫蘆島海軍學校
    自馬尾船政始,中國海軍教育便面向世界,採用西方模式,培養走向大洋、經受風濤砥礪的海軍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國家和海軍的精英人物。毛澤東曾高度評價:「1866年馬尾船政學堂開辦以來,中國算是有了現代海軍、近代海軍,這個學校出了許多人才,光是海軍提督、海軍司令就出了好幾個。」確實,從海軍學校走出了一批叱吒軍事、政壇、學界的風雲人物。
  • 張學良為什麼下不抵抗命令?
    1931年12月25日,迫使蔣介石辭職的新任南京政府,通過情報部門得知張學良得決定以後大為震怒。他們立即明確下令張學良「積極籌劃,以固強圉。對於日軍進攻錦州,應盡力之所及積極抵抗…死守錦州」,該命令立即為國內外諸多報紙轉載,這是日本侵佔東北以來,國民政府下達的第一道抵抗命令,軍心、民心大振。張學良並不理會,依然繼續把主力撤出東北。
  • 張學良晚年道出918事變「不抵抗」原因, 直言怕打不過
    這導致少壯派力主武力侵佔東北的言論迅速在日本政界、軍界達成共識。原先不主張武力侵佔東北的日本政府解散,而猶豫不決的日本軍部高層開始下定決心武力侵佔東北。這麼說吧,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東北駐軍不足兩萬,東北軍在東北有七八萬人,在關內十餘萬人。九一八後,日本迅速增兵至十萬。
  • 中東路事件:1929年張學良為何血性爆發,敢向史達林發起挑戰?
    其實就是張學良不滿於蘇聯在中東路上所享有的特權,如果說張學良先生一生真的有什麼「血性爆發」的「爆種」時刻的話,第一件一定就是中東路事件。為什麼張學良敢直接向蘇聯人發起挑戰呢?有以下幾個原因。當時的東北軍經過張家父子的兩代經營,實際上已經是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勢力了,蘇聯的重心並不在遠東,而且1904年他們還在日俄戰爭中被日本擊敗,張學良認為強大的東北軍是有可能擊敗蘇聯的。當時張學良得到的情報都是蘇聯國內收成不好,經濟不好之類的情報,很多人誤導了他。而且我們要注意到,一年前才發生了皇姑屯事件,年紀輕輕的張學良這時掌握了東北大權,他年輕氣盛,希望可以服眾或者證明自己。
  • 張作霖死後,張作相為什麼沒有跟張學良爭奪東北大權?
    作為一家之主的張作霖見勢不妙,試圖避其鋒芒,提前返回東北,重整旗鼓。結果,就在他所乘坐的列車行進皇姑屯時候,未曾想日本特務河本大作等早在此埋下炸彈,將張作霖與其部分親信隨從送上了絕路。張作霖被炸傷重不治,死於奉天帥府。一瞬間,東北王的位置出現了空缺,群龍無首,而一度被張作霖寄予厚望、按照接班人來加以培養的兒子張學良,卻仍滯留於關內前線。
  • 東北空軍的天上地下
    ……東北空軍的天上地下張學良20歲便學會了飛機駕駛,後擔任組建東北航空軍重任。對此,張學良早有防備,在校期間,就把他們的軍銜由準尉提升為中尉。回國後,又分別提為少校或中校。張學良在選派留法學員的同時,還從東北航校第二期學員中選派孫炎、姚東煥、張在善、李祥林4人前往日本下志津航空學校學習高級航空技術。以後,東北空軍又陸續派出一些人出國深造。這些學成回國的人員都被委以重任,他們把外國空軍的先進技術、訓練方法引入東北空軍建設。
  • 張作霖的東北軍工有多強大?
    這番苦心,更在張作霖遇難後開花結果:東北易幟後,大批外籍專家和外籍技工因故離開東北,但遭受外籍人才流失的東北各兵工廠,其實早已實現了軍工人員本土化,生產和研發反而繼續紅紅火火——當時中國最優秀的軍工人才,幾乎都集中在東北。
  • 張學良的盤錦情懷
    時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節制遼、吉、黑、熱、冀、察、晉、綏等省軍事,政治生涯已達到頂峰的張學良卻仍很幼稚,他執行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對日不抵抗,依賴國聯解決」的政策,使裝備精良的東北軍除有小股突圍反擊外,絕大部分不戰而退,三千萬東北同胞淪為亡國奴,數十萬難民流亡關內,東北的河山被籠罩在悽風冷雨中。
  • 張學良與郭松齡:從相知到反目
    青少年時期,中國東北正一步步落入日俄虎狼之口。他目睹了甲午戰爭、庚子之役、日俄戰爭等一幕幕侵略戰爭給東三省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激發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為了實現「練精兵、御外侮」的抱負,投身奉軍,以謀發展。張學良1901年出生於奉 天。從青少年時代起,就由他的父親「東北王」張作霖為他選擇了職業軍人的道路。1919年,張作霖因增編陸軍混成旅急需軍事幹部,而重建東三省陸軍講武 堂。
  • 鶴立雞群:北洋時期東北海軍艦隊
    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福建人獨霸海軍的情況。他們以鄉土地域觀念取人,將之非閩者去,兵之客籍者逐。非閩籍的海軍人士因得不到公正待遇,反而遭受無情排擠,遂起而反抗。沈鴻烈與東北海軍之崛起,便是如此。中國海軍也在這一時期由於國家內耗失去了發展的機會,在以後的革命戰爭中所起到作用微乎其微。
  • 張學良口述歷史披露鮮為人知的細節:不抵抗是我錯 沒和胡蝶曖昧 從未後悔兵諫
    他被戴上「不抵抗將軍」的帽子,被認為是「抗日戰爭第一罪人」;但「東北易幟」、「西安事變」兩件大事,又讓他成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據其口述,1931年6月起張學良因傷寒住進北京協和醫院,病情很重,直到6月下旬開始好轉,但正常工作及重要會議均在醫院進行。1931年8月下旬至9月初,東北各省區發生特大水災。9月18日晚,梅蘭芳在北京舉行募捐義演,張學良請英國公使藍普森一同觀看演出。在戲院裡,他知道日軍發動進攻時很驚訝,戲看到一半就走開了。
  • 完整版:「九·一八事變」當天晚上東北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張學良選擇不抵抗?
    除了有10萬人被調進關內,當時在東北地區的軍隊還有20萬人。尤其是,當時攻擊東北軍北大營的關東軍一共只有650人左右,而北大營內有東北軍12000人。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一周的時間裡,區區2萬的日本關東軍在中國的東北三省耀武揚威,面對不抵抗的東北軍,幾乎兵不血刃地佔領了三十多個城市。100萬平方公裡的中國國土,就此淪陷。
  • 石原莞爾看透了中國,吃定了張學良
    就說說發動這次事變的主導人物石原莞爾,看看他是怎麼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怎麼看待當時掌握東北軍政大權的張學良的,可以說,石原把中國了解透了,把中國人了解透了,把張學良看透了,也吃透了,他知道軍事進攻後,這個花花公子和癮君子會是什麼樣的應對。    石原莞爾(1889年1月18日-1949年8月15日),生於日本山形縣鶴岡市,日本帝國時代的陸軍中將。
  • "九一八事變"後,整個東北如何在一百天內全部淪陷?
    日本之炸死張作霖,阻撓張學良易幟,雖均未得遂其宰割東北的預望,但既定方針,絲毫不會改變,繼續對張學良誘脅,先求實現鐵路政策,張始終推之於中央政府。關東軍準備倒張,另立政權。中俄中東鐵路問題發生,關東軍高級參謀坂垣徵四郎大佐、參謀石原莞爾中佐主乘機佔領滿蒙,濱口內閣不許。外相幣原以素主中日提攜的佐分利貞男為駐華公使,致力外交解決,為軍人所不喜。數月後,佐分利暴卒,傳說系被謀殺。
  • 【行業觀察】自然資源部:我國初步形成生態修復新格局
    記者(2月19日)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取得開創性進展,構建了陸海統籌、系統修復的綜合治理體系,初步形成生態修復新格局。「十三五」期間,我國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管控規則,將陸地、海洋生態空間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需要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劃入紅線,做到應劃盡劃、應保盡保。
  • 萬毅:東北軍中走出的開國中將
    1925年春,萬毅考入東北軍陸軍軍士教導隊(隊長是張學良)學習。1926年起任副官處少尉副官、瀋陽北大營軍械官。1929年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第9期。就讀期間,他惜時如金,專心致志,1930年畢業時,考試總成績名列第一,並領受張學良頒發的獎品。之後,萬毅先後任東北陸軍第20旅第20團少校團副、張學良衛隊統帶部步兵總隊第3隊1營少校營長。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陸續撤退到關內。
  • 張學良眼中的日本:沒有老百姓 全是軍人
    「天皇制是一種機構,是絕對主義的國家機構。」絕對的國家機構必然導致國家政治的極端化。以明治憲法為標誌,近代日本極端的政治結構和極端的倫理結構完成了體制化和法制化,為日後日本走向各種極端奠定了制度基礎。張學良口述歷史中,提到天皇的話只有這麼幾句,但這幾句話是他對日本看法的核心理念,他對日本的其他看法都以此為中心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