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被刻意隱藏的日本實力

2021-12-26 參考消息智庫

日本大量財富「藏納」於私人資本或私有企業中。圖為6月8日,一艘日本國際貨輪停靠在東京港。 法新社

【編者按】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作為戰敗國一方,日本卻仍在「高調」地展示著咄咄逼人的氣勢。

近期日本又在諸多場合炒作南海問題,渲染南海局勢緊張,影射和指責中國。有美國老大哥撐腰——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強調美日同盟的全球化屬性,日本仿佛可以在制華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事實上,日本韜光養晦的70年,仰仗的重要支柱之一便是和平主義。如今,日本蠢蠢欲動,展露野心欲謀地區霸權,底氣何來?

藏富於民:日本的經濟穩定

本報特約撰稿 蔣立峰 發自北京

近20年來,日本經濟則始終低位徘徊,在經濟總量計算上已被中國超過再次位列世界第三。為維持經濟低速發展,發行國債、增加稅收成為日本政府的重要手段。日本政府自身的經濟報告早就指出,多年來日本債務沉重,至2015年政府債務累計已達到GDP(國內生產總值)的230%這一驚人程度,換成其他國家經濟早已破產,但由於日本在歷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的良好表現,並繼續提供大量外援,國際社會仍然看好日本,相信日元。如果不是日本政府干涉,日元仍會保持匯比高位不變。究其原因,根本在於近年來儘管日本的政治基本面左搖右晃,但其經濟基本面沒有變,仍處於基本穩定、連續發展的態勢。

經濟穩定有三大支柱

日本經濟能夠如此表現,與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後逐步建立起來的超穩定社會結構密切相關。支撐這一超穩定社會結構的三大支柱是,和平主義、法制建設及經濟發展。

由於日本的憲法限定日本的國家交戰權,社會思潮的主流是和平主義,加之周邊國家的監管,戰後日本走過了一條定義寬泛的和平發展道路。日本發過「朝戰」財、「越戰」財,但沒有日本人去海外直接上前線打仗。日本為美國提供戰爭經費,也是以有利於自身經濟的發展為前提。戰後日本建設成為成熟的法治社會,法律神聖,法官最得日本國民崇信,政官界基本廉正,不敢腐敗。而在經濟發展方面,最值得稱著的就是藏富於民和發展適度。

在富民的基礎上進而實現富國

所謂藏富於民,與近代日本追求的富國強兵恰好相反,是通過經濟發展首先富民,在富民的基礎上進而實現富國。

實事求是地講,20世紀60年代《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實施和實現,國民收入隨著國民經濟的成倍增長而大幅度提高,從而邁出了富民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此後又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可以說基本達成了富民的目標。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了1萬美元。家庭耐用消費品基本普及,社會住宅擁有量超過社會總戶數,人均超過1室,人均居住面積超過25平米。表示社會發展水平的恩格爾係數已降至25 左右,表示社會家庭收入平均程度的基尼係數大大低於其他主要西方經濟發達國家。

從社會總體而言,在物質生活已達到初步豐富的情況下,人們追求的目標開始由物質豐富轉變為精神豐富、心靈豐富。在1983 年,追求物質豐富者只有37%,而追求精神豐富、心靈豐富者已達到46%。到1990年,戶平均年收入增長至625萬日元(100日元約合人民幣4.97元),儲蓄額增至1350萬日元,負債額350萬日元,純儲蓄額1000萬日元。當年出國旅遊的日本人接近1000萬人。這時的日本人僅用1個月的工資就可以愜意地進行一次環球旅遊,充分感覺到了現代化生活的美好滋味。這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藏富於民的最好說明。

「中流意識」節約社會資源

所謂發展適度,指經濟達到一定水平後不再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是主動或被動地將經濟控制在一個適當的發展速度上,這一發展速度以能抵消社會發展損耗而略有剩餘為佳。近30年日本的經濟發展即如此。2% 左右的經濟發展速度,使得日本經濟避免了衰退,社會避免了動蕩。與此相呼應的,是日本國民中形成的「中流意識」,生活富足穩定、社會貧富差距小,這是產生「中流意識」的主要條件。所謂「中流意識」,即認為自己的生活水平處於中等的意識。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也就是從日本成為經濟大國時開始,具有「中流意識」者便達到日本人的九成,可以說「中流意識」已成為社會意識、大眾心理的主流。日本人雖然有很強的競爭性,但在生活追求方面,多數人的想法是,只要不愁吃、不愁穿,富足幸福,便安之若素,不追求過分的奢華,不會拼老命去追求積累巨額財富,當億萬富翁。在日本各大城市郊區的住宅小區,規模相當但風格各異的獨棟住宅擁擠在一起,滿滿當當,很難見到有豪華迥異、闊大獨特的住宅位居其中。這是日本人從眾心理、「中流意識」的明顯反映。日本人有錢但很少用於炒股,投機意識淡薄,與其投機更重視實幹。所以, 日本的股市基本上還是國民經濟發展趨勢的反映,是經濟基本面的「讀寫器」。日本的「中流意識」發揮作用的結果,是限制了個人物質生活欲望的無限擴大,從而大大節約了社會資源,降低了維持穩定的社會成本。日本的現實發展提示人們,當社會富足程度達到一定水平後,無論怎樣「擴大內需」,其效果是有限的,經濟發展速度會發生質的改變,由追求量的突破變成追求質的突破。這是好事,也是規律。現在有一種觀點稱此種現象為「經濟停滯」、「高收入陷阱」,這是不正確的。這不是發展的「陷阱」,而正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普遍需要的發展的限定。

大量財富「藏納」於私人資本

其實,關於藏富於民,還包括一方面的內容,即將大量財富「藏納」於私人資本或稱私有企業之中。戰後初期,GHQ指示解散財閥,舊財閥等私人壟斷資本遭到打擊。但至上世紀50年代初,日本壟斷資本開始重新發展,至60 年代末,三井等六大壟斷資本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相應地位已超過了戰爭時期的十大財閥。當時全日本10億日元資本以上的法人企業有1099家,僅佔企業總數的0.13%,但在各製造業資本中佔據了絕大部分。進入21世紀,資本超過100億日元的法人企業有五六十家。

幾十年來,日本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巨大企業的貢獻。實際上,日本的技術能力主要蘊藏在這些巨大企業中。在日本近代史上,從1922年起至戰敗投降,日本共建造航空母艦28艘,如果不是因為原料缺乏,日本在戰敗前夕甚至也會成功研製出原子彈。這都是日本技術水平的體現,而這些技術能力和研發隊伍,在戰後均由這些巨大企業繼承下來,成為此後日本成為科技大國的基礎。需求和科技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而在需求限定之後,科技的推動作用更顯重要,而這恰恰是日本的長項。在追求經濟發展的質的轉化過程中,日本不會落伍,科技實力強大的日本會不斷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保持領先地位。日本對此,可謂遊刃有餘,從容不迫。■

隱軍於市:日本的戰爭潛力

本報記者 華山 發自北京

戰後,日本受到各種國際國內法律及政策限制,難以全力發展軍備。但是,為建設潛在的軍事大國,並應對隨時有可能發生的戰爭,日本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軍備之路,那就是「隱軍於市」——將軍工生產能力擴散於整個工業基礎,擴大和夯實自己的戰爭潛力。一旦戰爭爆發,日常打造的自衛隊將掩護國家轉入戰時動員,而戰爭潛力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後,將迸發出龐大的軍事能量。

「一家飯,兩家吃」

如果觀察日本的軍工企業,就會發現其與別國的重要不同:在日本,生產軍品的大企業,其實都不以軍品為生,其對軍品銷售的依賴程度很低。例如,在日本前十大軍工企業中,僅有三菱重工的軍品依賴程度超過10%(即每年有10%以上的銷售額是軍品業務所得),其他如川崎重工、石川島播磨重工、三菱電子等企業的軍品依賴程度均低於10%。

而在世界上,軍工企業往往是專業化的防務生產集團。如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雷錫恩、諾斯羅普-格魯曼,英國的BAE系統公司、歐洲的航天防務集團等。即使是波音這樣的民品巨頭,其軍品收入也在整個集團收入中佔據半壁江山。

那麼,日本為何形成這種體制呢?答案很明確:為了擴大軍工產品的產業基礎。

長期以來,日本自衛隊的規模有限,裝備訂貨也就有限。這意味著,如果僅靠自衛隊裝備訂貨,很難在一個行業養活多家專業軍工企業。但是,如果每個行業——如軍用飛機行業——僅有一家企業,那麼一旦發生戰爭,僅有這家企業可以快速轉入戰爭動員,而其他企業將完全沒有生產軍機的經驗。

為此,日本採用了「一家飯,兩家吃」、「一家飯,多家吃」的辦法,儘量讓更多的企業參與軍工生產。如此一來,這些企業的軍品產能雖在平時「吃不飽」,但在戰時卻可以同時開足馬力,大幅加強了整個工業體系的動員能力。

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潛艇。長期以來,自衛隊的潛艇都是由川崎重工神戶造船廠和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輪流生產的,他們的競標毫無懸念:今年是你,明年是他。兩家企業的潛艇生產線均在神戶港,相距不過幾千米。自衛隊共有16艘潛艇(目前正在擴編為22艘),每年開工一艘,退役一艘。無疑,其中任何一家企業都具有每年生產一艘潛艇的能力,但防衛省就是要維持兩家潛艇生產企業。如是,一旦有事,這兩家企業均可以全力生產潛艇。

與之類似,自衛隊的驅逐艦、輔助艦艇等生產也採取相仿體制。

「硬幣另一面」是價格奇高

同時,日本還極為重視軍民兩用產品的研發生產,力爭將軍品生產的部分基礎產能分解融入民品之中,這樣可以大幅降低軍品成本,且可以依託民品的產能保證戰時動員能力。例如,日本的電子工業較為發達,其偵察衛星、雷達等所需的元器件,都可以由NEC、三菱電子等企業依託民用技術提供。又如,日本的汽車行業較為發達,因此,其輪式車輛研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託民用技術,從而省下大批基礎開銷,而各大車企的產能,戰時也可以為自衛隊所用。

但是,在「硬幣的另一面」,這種體制設計也有其問題。例如,要用某一類軍品同時維持多家企業的生產線,就需要以有限的產量提供高額利潤,才可能有足夠大的「蛋糕」可分。這就造成日本軍工產品的造價奇高。無論是坦克、戰鬥機,還是潛艇、驅逐艦,日本產品的價格大都是西方國家同類價格的兩倍,這是無法用「勞動力成本高」等藉口解釋的。

此外,日本的民品行業並不完善,還有諸多短板。例如,日本的航空工業並沒有類似于波音、空客這樣的企業,因此也很難通過民間企業為軍品提供產業基礎。三菱重工等企業的航空部門,幾乎完全依靠自衛隊訂貨,僅有少量國際民品分包業務。從某種意義上說,自衛隊幾乎養著整個日本的航空工業。因此,日本國產戰鬥機的價格之昂貴,也就更可以理解了。

軍工產業體制面臨新挑戰

在新的時代,日本軍工產業體制、戰爭潛力的規劃思路,還面臨新的問題。

首先,日本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的低迷,對於日本的軍事潛力顯然造成了重大影響。近年來,日本製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雙重競爭,在諸多領域全面後退,這必然導致日本的工業基礎和工業潛力相對萎縮。

其次,由於軍費有限、主戰裝備則在世界範圍內進一步「漲價」,日本已經不得不部分放棄了此前「分散生產」的原則。例如,日本曾經有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兩家企業生產戰鬥機,但如今已經收縮為三菱重工一家;坦克和步戰車則完全交給了三菱重工;各類彈藥則由大金生產……在此情況下,「一家獨大」的局面,造成部分軍工產品缺乏競爭,這使得防衛省在招標時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是,今天的戰爭已經與二戰、韓戰和越南戰爭有了巨大區別:戰爭的進程越來越快,戰爭的時間越來越短,精確制導武器和遠程打擊力量使「前方」與「後方」的界限愈加模糊。一旦發生戰爭,從戰爭開始到戰爭結束,一國的工業潛力是否能夠像二戰中那樣得以充分動員?所謂後方的製造業基礎是否可以不受戰爭影響?這些都是需要謹慎論證的問題。在此方面,日本國內也有不同的聲音。

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以及長期在世界軍費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國家,日本無疑擁有雄厚的戰爭潛力。如果日本未來建立所謂的「國防軍」,並尋求加強軍事力量,其軍工產業基礎、民間產業動員能力,都頗具擴張潛力。但是,如果以一場突發的衝突甚至戰爭為背景考察,則日本基於二戰及冷戰經驗建立的軍工生產體制和動員體制,能否滿足新世紀的要求,目前尚是個未知數。■

擁有全球第一海外資產的「忍者」

本報特約撰稿 李大光 翁永斌 發自北京

有觀點認為,以「忍者」自居的日本人,海外資產膨脹已具備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實力。而所謂的「日本經濟衰退20年」,自始至終都不過是日本自製的一個煙霧彈而已。甚至有統計指出,如今的日本海外資產已經超越本土1.5倍之多,日本每年整體GDP(國內生產總值)都在持續增長,實際上日本已具備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實力。

海外資產全球第一

一國的海外資產包括本國金融機構和個人持有的外國證券和債券、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政府持有的外匯儲備等,海外淨資產是一國持有的海外資產與負債之差。

據統計,日本持有的海外總資產在2012 年底就已達到661.90萬億日元(最新匯率1日元約合0.05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3.8%。其中,外國證券持倉量達到305.11萬億日元,而其中80%是固定收益證券,其餘是股票;日本的外匯儲備增加8.95萬億日元,達到109.46萬億日元;海外直投達89.81萬億日元。2012年日本海外淨資產達296.32萬億日元,同比增加12%,創歷史最高水平,超過了2009年268萬億日元的峰值,連續第22 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淨債權國。

日本央行自2013年以來推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在導致日元大幅貶值(2013年日元對美元和歐元的匯率分別下跌了22%和28%)的同時,助推日本海外淨資產再創新高。日本財務省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日本的海外資產總額比2012年增加了20.4%,達到了797.1萬億日元;海外淨資產額為325萬億日元,較上年增加9.7%,再創歷史新高。

2015年5月22日日本財務省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日本海外淨資產增加13%,達到366.9萬億日元。至此,日本已經連續24年為全球最大債權國。具體而言,日元匯率持續走軟,令日本海外資產增加19%,達到945.3萬億日元。日本的對外負債上升23%,達到578.4萬億日元,這主要是由於外國對日投資增加所致。

海外併購持續增長

日本海外淨資產的增加,無疑是海外投資勢頭增強和匯率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日本企業不斷地進行海外併購,推動海外資產總量的提升。據統計,2013年日本企業的海外併購件數達到499起,2014年一季度海外併購件數同比增長26.9%,保持較高增長,並刷新紀錄。

在日本國內經濟萎靡及日元進一步貶值的威脅下,日本企業爭相收購海外資產,且似乎願意高價買進。今年2月,日本郵政控股有限公司公布業務發展戰略,表示將以50億美元收購澳洲Toll貨運公司。同樣是在2月,佳能及近鐵運通接連宣布公司歷來最大宗的海外購併案,而日立及旭化成也發布購併的消息,使得日本企業兩周來的購併交易規模達到133億美元左右。

今年前兩個月,日本大型退休基金和其他大型投資者大舉購買多達420億美元的海外股票和債券。4月德意志銀行稱,日本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GPIF)和日本其他機構將購買50萬億日元的海外資產。

根據湯森路透的數據,今年前三個月日本企業的海外收購金額已達340億美元,超過去年整年560億美元的半數。相較之下,自2011年以來日本國內交易金額已減少逾半,2014年創下16年低位360億美元。由於日本未見成長,企業即押寶海外公司,積極投資成長中的國外市場。日本央行為提振消費及投資而實施刺激措施兩年之後,日本除金融以外的企業手握大把現金,如今其中的部分資金被挪為海外購併之用,而且這股趨勢料將持續下去。

海外資源土地面積已達本土10倍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礦產資源極為貧乏;但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其大多數礦產品的需求量卻均居世界前幾位。離開世界豐富、低廉的礦產原材料的供應,日本的經濟就會陷入癱瘓。為了保障礦產供應,確保經濟安全,日本一直把全球當成舞臺,通過實施全球礦產戰略,在礦產資源全球配置中佔據有利位置。

在戰後反思時,有的日本學者曾直言不諱地稱,日本過去所採取的「國力=軍事力量=資源實力」的方針沒有錯,但方式上欠妥當,不該用露骨的、直接的領土擴張方式,應該用含蓄、間接的方式進行全球資源再分配。因此,戰後日本不得不轉換方式,一方面通過「經濟/技術援助」等措施改善與資源國的關係;另一方面組建「石油公團」、「金屬礦業事業團」等促進性機構,制定和執行鼓勵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國礦業經營(包括各種直接和間接的財政、金融、稅收、技術、信息服務等手段)以及通過財團參股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戰略,重新擠進各資源國;同時建立戰略礦產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日本實施礦產全球戰略的主要措施是:政府、企業、事業共同努力,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並發揮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用,建立礦產資源全球供應系統,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礦業跨國經營隊伍,形成一大批海外礦產資源基地,確保其礦產的穩定、長期和安全供應。日本以這種方式,建立起了多條渠道、多種方式的保障礦產資源長期穩定供應的機制和體制,促進市場機制與海外礦產勘查開發工作結構的完善和優化,實現有效獲取海外礦產原料的目標。據估計,日本海外資源土地面積已經達到日本本土的10倍。

「哭衰」只是「陰謀」

十幾年前,日本就曾放出「經濟衰退」之說,甚至把「衰落」的原因歸咎於鄰國中國的「崛起」。他們一邊哭衰一邊熱炒中國「崛起」,把「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高帽送給中國,一些中國人沾沾自喜,但也有清醒的旁觀者沒被日本「唱衰」自己的表象遮蔽雙眼。

早在八年前,香港媒體就報導了「日本哭衰」的原委。報導所闡述的情況正是世人急需認清的真相:在世人眼中,過去的十年裡,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增長持續低迷,國內問題百病叢生,日本人一直在哭窮,在叫苦,似乎世人反倒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悲憫與同情。然而,這一切只是日本的「陰謀」!通過調查數據得來的真相是:2005年,日本人均GDP逼近4萬美元,高居世界前列;日本海外淨資產年增長神速,「海外日本」悄然打造成功……尤其在最近的十年裡,日本哭窮的背後,是令世界震驚的天文數字般的技術開發的投入。雖然他們將「中國製造」爆炒得驚天動地,但這著實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大概他們心裡比誰都清楚:中國與日本的中高端製造能力,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

日本「忍者」高喊「衰落」危機是一石二鳥,得了便宜又賣乖。隱藏真實的綜合國力,將「飛速發展」的高帽送與比鄰大國。這正是日本式「韜光養晦」的真諦。如此戰略難道不正是麻痺對手的高明國策?日本是一個「務實主義」至上的國家,從不在乎虛名,真正諳習「韜光養晦」。在沒有「露猙獰」前很善於忍耐,日元該貶則貶,該升則升,總體把握一個「不吃虧」原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符合他們蓄勢待發的強國大計,「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偷襲戰」也是日本的強項之一。■

更多精彩詳見《國際先驅導報》(即《參考消息》原創版)紙質版,由新華通訊社主管,參考消息報社主辦,周五出版,4開32版,國內外發行,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各大城市報刊亭均有發售。

郵發代號:1-65

年定價:98元

零售價:2元

發行:(010)63071851

廣告:(010)63076051

分享與關注│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分享給朋友們吧。關注我們,只需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小字「國際先驅導報」


相關焦點

  • 一旦爆發戰爭,日本軍事實力有多強,又有多少「隱藏力量」被釋放
    日本的軍事發展一直都受到制約,只能保留自衛隊保護本國的安全,不能發展核武器之類威懾性非常強的進攻性武器。二戰剛結束的日本,國內資源消耗殆盡,軍事力量大受打擊,經濟大廈即將崩塌,在美國的幫助下才度過難關。今天的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工業水平在世界上排得上號,其自衛隊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已經脫離「自衛」這個範疇。假如突然爆發一場戰爭,日本的軍事實力有多強,又有多少隱藏的軍事力量被釋放呢?
  • 日本軍事實力隱藏太深,三菱重工成功升級飛彈,俄:北方四島告急
    俄方專家感慨稱,日本軍事實力隱藏得太深了,一旦三菱重工成功升級飛彈,北方四島將會立刻告急。有消息稱,日本軍方日前要求三菱重工,改裝從美國進口的「標準-3」反導飛彈。日本方面改裝的「標準-3」 Block2A反導飛彈與以往宙斯盾艦裝備的''標準''系列飛彈不同,這款飛彈除了可以搭載在「宙斯盾」艦上進行反導防禦以外,三菱重工改裝升級過的「標準-3」Block2A反導飛彈,還能夠進行海對地的精準打擊。「標準-3」Block2A反導飛彈是美國與日本共同研製的一款飛彈,美國海軍曾在去年年末,進行了一次彈道飛彈攔截測試,他們使用這款飛彈成功攔截了一枚空射型洲際彈道飛彈。
  • 21世紀了,現在中方陸軍實力是日本的幾倍?
    「中日兩國現在的陸軍總體實力究竟孰強孰弱」這個問題,筆者原本以為對於身處21世紀20年代的軍事愛好者們而言,這根本就是一個沒有任何懸念的送分答案
  • 軍事觀察:一旦開戰,日本人的隱實力究竟有多可怕
    譬如,目前,除核武器和戰略進攻性武器外,日本的防衛實力在世界上已居於先進行列,但是,日本在軍事轉型的同時,卻讓自衛隊秘密雪藏實力。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豐田、東芝、索尼這些廣為中國消費者熟悉的日本企業,不僅生產電梯、汽車、筆記本、手機、相機等產品,更有著另一重身份——軍工企業。日本從事軍工生產的大型企業就有20餘家,承包企業2500餘家,儼然構成一個隱藏於民間的「軍工帝國」。
  • 不再隱藏實力!亞洲首艘彈射航母或將問世,配備隱形艦載機
    據環球網12月2日報導,日前,日本政府在公開的防衛大綱上透露,已經決定將「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進行升級改造,以搭載F-35B隱形艦載機,屆時這艘直升機準航母將具備真正的戰鬥力,成為一艘真正的航母,但對此日本並未披露「出雲」級準航母的改造方案
  • 隱藏實力多年的潛力股,到底有多厲害?
    這裡我們就來仔細說說這隱藏實力多年的特殊海軍力量,到底有多厲害。經過對多方面力量的分析,資源整合之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總隊於2013年7月22日正式成立,也就是我們日常簡稱的「中國海警」。其實回顧歷史,中國海警於2013年至今已經是歷經了「七年之癢」的存在了,為何在這兩年才不斷被人們熟知呢?
  • 假面騎士zero-one11月雜誌情報詳解:官方隱藏強化形態閃耀蝗蟲
    假面騎士zero-one有關11月的相關雜誌情報在近日正式公開,和後期的時王一樣,這次的假面騎士01為了賣關子,在雜誌情報中直接把強化形態閃耀蝗蟲的情報給隱藏了,我們能得到的信息量非常的少,來看看具體的雜誌情報詳解吧。
  • 頭條 新報:中國軍艦刻意「繞遠」穿越宮古海峽 日本緊急應對
    新報稱,中國解放軍3月曾派出包括轟炸機在內的多架飛機與航經宮古海峽的艦艇進行實兵對抗演練,日本防衛省曾派出戰機緊急升空應對。
  • 以日本目前的軍事實力,它可以打敗哪些國家?結果讓人意想不到
    日本的這一表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想著稱霸全亞洲這一點就能夠看得出來了。雖然日本是亞洲最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但是由於自身戰略縱深過小,因此這也使得它對多個國家同時進行侵略戰爭,從而進行資源累積獲得戰爭勝利的想法,是有點不切實際的。由於日本在二戰期間表現出來的危險性,使得它在戰敗之後,被戰勝國進行軍事制裁。
  • 日本《防衛白皮書》刻意抹黑解放軍
    中國國防部發表談話駁斥日本2017年度《防衛白皮書》,其涉華內容不改陳詞濫調,充斥著對中國軍隊的惡意抹黑和對國際社會的公然欺騙。日本防衛白皮書再次借海洋安全問題渲染「中國威脅」;日本政府計劃重點強化釣魚島等島嶼的防衛和彈道飛彈防禦,此舉將對中國釣魚島海域形成怎樣的威脅?
  • 「反介入」的邏輯漏洞:起底美國杜撰的南海「航行自由」藉口
    美國提出中國發展A2/AD能力存在邏輯上的缺陷,這一缺陷把美國的「刻意」性暴露了出來。 首先,對武器裝備的採樣具有局限性,美國只選了對自己有利的樣本、忽略甚至可以說刻意迴避了整體。 中國近些年面臨的外部安全威脅紛繁複雜,因此中國在軍事裝備發展上的投入是全方位的。
  • 日本再次向美國表達忠心,圖謀要加入五眼聯盟,暴露背後隱藏野心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防衛相最近向日本媒體表示表達了與「五眼聯盟」擴大合作的意願,河野太郎強調,「日本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第六眼』」。
  • 電腦發明的核心人物,是一位中國天津人,被美國刻意隱藏35年
    電腦曾一直被公認為美國人所發明,但是電腦發明的核心人物原卻是一位中國天津人,他曾卻被美國隱藏35年,如今這些真相終於被揭開。電腦發明的核心人物,原來是一位中國天津人如今科學技術正在飛速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因這些科技變得越發方便,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以買到很多心儀的物品,隔著一個小小的屏幕就可以與遠在千裡之外的親人溝通,大家已無法想像離開電子科技會變成什麼樣子。
  • 起底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披著學術外衣的反華「急先鋒」
    披著學術外衣的反華「急先鋒」——起底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該研究所執行所長彼得·詹寧斯經常在報紙上發表專欄文章或接受媒體採訪,在網際網路上搜索他的名字便會發現不少明顯體現冷戰思維的文章,如《澳大利亞如何阻止中國》《美國重回亞洲給澳大利亞帶來的風險和回報》《新冷戰將迫使澳大利亞行為產生變化》等。該機構一些「專家」同樣經常惡意詆毀中國。
  • 日本自衛隊隱藏準航母露出真正的實力:騙過全世界對遼寧號亮殺招
    而日本海上自衛隊下一步走向會幹什麼?發展核動力電磁航母嗎?日本航母闖訪斯裡蘭卡以日本目前的造船業來說,建造多艘4萬噸、6萬噸全通甲板中型航母根本不成問題,而有日本媒體認為海上自衛隊必須維持4航母的體制。
  • 衛星拍下東海震撼一幕,美日5萬大軍全遭鎖定,白宮抱怨隱藏實力
    大圖模式據外媒10月29日消息顯示,為強化海上對抗力量,日前美國和日本聯合舉行了年度例行軍事演習,以此向潛在大國實施戰略威懾。據了解,今年的軍演是在當地時間本月26日舉行的,演習地點為日本本土及其附近海域。此次演習克服了疫情的嚴重衝擊,將嚴格按照事前精心製作的演習方案而展開。
  • 二戰日本海軍的實力有幾何
    好吧,那今天就來講講二戰日本海軍實力到底幾何。嚴格來說,從1922年《華盛頓條約》籤訂之後,日本海軍的噸位就被規定為世界第三。所以理論上,日本海軍的實力也應該是世界第三。三個檔次中它屬於第二檔,至於二戰中經常被提及的另一個著名海軍參戰國德國,其實除了潛艇部隊以外,水面艦艇實力實在太弱,本文就不提及了。噸位
  • 簡直是全球最會隱藏國家,上千軍企偽裝在民間,一旦開戰立刻變身
    圖為日本軍工廠轉型後的車企自二戰結束以後,儘管日本的軍事發展受到和平條約限制,但該國的軍工生產力仍然十分強大,原來是因為民間隱藏了近上千家軍企,若開戰這些偽裝在民間的上千家軍企也可以立刻生產武器,難怪日本的軍事實力仍然不可小視
  • 二戰德國軍事實力和日本軍事實力對比!
    日本日本沒有獨立的空軍,只設立有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日本空軍在世界上排不上名號,但零式戰鬥機卻是世界性能最好的飛機之一。而海軍航空兵,則創下了許多世人不能比擬的功績。毀滅了美國太平洋戰艦後(雖然是偷襲的),又擊沉了英國兩艘大型戰列艦,終結了「巨炮主義」。應該說,二戰初期日本的海軍航空兵,名列第一。自中途島戰役後開始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