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量財富「藏納」於私人資本或私有企業中。圖為6月8日,一艘日本國際貨輪停靠在東京港。 法新社
【編者按】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作為戰敗國一方,日本卻仍在「高調」地展示著咄咄逼人的氣勢。
近期日本又在諸多場合炒作南海問題,渲染南海局勢緊張,影射和指責中國。有美國老大哥撐腰——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強調美日同盟的全球化屬性,日本仿佛可以在制華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事實上,日本韜光養晦的70年,仰仗的重要支柱之一便是和平主義。如今,日本蠢蠢欲動,展露野心欲謀地區霸權,底氣何來?
藏富於民:日本的經濟穩定
本報特約撰稿 蔣立峰 發自北京
近20年來,日本經濟則始終低位徘徊,在經濟總量計算上已被中國超過再次位列世界第三。為維持經濟低速發展,發行國債、增加稅收成為日本政府的重要手段。日本政府自身的經濟報告早就指出,多年來日本債務沉重,至2015年政府債務累計已達到GDP(國內生產總值)的230%這一驚人程度,換成其他國家經濟早已破產,但由於日本在歷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的良好表現,並繼續提供大量外援,國際社會仍然看好日本,相信日元。如果不是日本政府干涉,日元仍會保持匯比高位不變。究其原因,根本在於近年來儘管日本的政治基本面左搖右晃,但其經濟基本面沒有變,仍處於基本穩定、連續發展的態勢。
經濟穩定有三大支柱
日本經濟能夠如此表現,與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後逐步建立起來的超穩定社會結構密切相關。支撐這一超穩定社會結構的三大支柱是,和平主義、法制建設及經濟發展。
由於日本的憲法限定日本的國家交戰權,社會思潮的主流是和平主義,加之周邊國家的監管,戰後日本走過了一條定義寬泛的和平發展道路。日本發過「朝戰」財、「越戰」財,但沒有日本人去海外直接上前線打仗。日本為美國提供戰爭經費,也是以有利於自身經濟的發展為前提。戰後日本建設成為成熟的法治社會,法律神聖,法官最得日本國民崇信,政官界基本廉正,不敢腐敗。而在經濟發展方面,最值得稱著的就是藏富於民和發展適度。
在富民的基礎上進而實現富國
所謂藏富於民,與近代日本追求的富國強兵恰好相反,是通過經濟發展首先富民,在富民的基礎上進而實現富國。
實事求是地講,20世紀60年代《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實施和實現,國民收入隨著國民經濟的成倍增長而大幅度提高,從而邁出了富民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此後又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可以說基本達成了富民的目標。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了1萬美元。家庭耐用消費品基本普及,社會住宅擁有量超過社會總戶數,人均超過1室,人均居住面積超過25平米。表示社會發展水平的恩格爾係數已降至25 左右,表示社會家庭收入平均程度的基尼係數大大低於其他主要西方經濟發達國家。
從社會總體而言,在物質生活已達到初步豐富的情況下,人們追求的目標開始由物質豐富轉變為精神豐富、心靈豐富。在1983 年,追求物質豐富者只有37%,而追求精神豐富、心靈豐富者已達到46%。到1990年,戶平均年收入增長至625萬日元(100日元約合人民幣4.97元),儲蓄額增至1350萬日元,負債額350萬日元,純儲蓄額1000萬日元。當年出國旅遊的日本人接近1000萬人。這時的日本人僅用1個月的工資就可以愜意地進行一次環球旅遊,充分感覺到了現代化生活的美好滋味。這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藏富於民的最好說明。
「中流意識」節約社會資源
所謂發展適度,指經濟達到一定水平後不再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是主動或被動地將經濟控制在一個適當的發展速度上,這一發展速度以能抵消社會發展損耗而略有剩餘為佳。近30年日本的經濟發展即如此。2% 左右的經濟發展速度,使得日本經濟避免了衰退,社會避免了動蕩。與此相呼應的,是日本國民中形成的「中流意識」,生活富足穩定、社會貧富差距小,這是產生「中流意識」的主要條件。所謂「中流意識」,即認為自己的生活水平處於中等的意識。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也就是從日本成為經濟大國時開始,具有「中流意識」者便達到日本人的九成,可以說「中流意識」已成為社會意識、大眾心理的主流。日本人雖然有很強的競爭性,但在生活追求方面,多數人的想法是,只要不愁吃、不愁穿,富足幸福,便安之若素,不追求過分的奢華,不會拼老命去追求積累巨額財富,當億萬富翁。在日本各大城市郊區的住宅小區,規模相當但風格各異的獨棟住宅擁擠在一起,滿滿當當,很難見到有豪華迥異、闊大獨特的住宅位居其中。這是日本人從眾心理、「中流意識」的明顯反映。日本人有錢但很少用於炒股,投機意識淡薄,與其投機更重視實幹。所以, 日本的股市基本上還是國民經濟發展趨勢的反映,是經濟基本面的「讀寫器」。日本的「中流意識」發揮作用的結果,是限制了個人物質生活欲望的無限擴大,從而大大節約了社會資源,降低了維持穩定的社會成本。日本的現實發展提示人們,當社會富足程度達到一定水平後,無論怎樣「擴大內需」,其效果是有限的,經濟發展速度會發生質的改變,由追求量的突破變成追求質的突破。這是好事,也是規律。現在有一種觀點稱此種現象為「經濟停滯」、「高收入陷阱」,這是不正確的。這不是發展的「陷阱」,而正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普遍需要的發展的限定。
大量財富「藏納」於私人資本
其實,關於藏富於民,還包括一方面的內容,即將大量財富「藏納」於私人資本或稱私有企業之中。戰後初期,GHQ指示解散財閥,舊財閥等私人壟斷資本遭到打擊。但至上世紀50年代初,日本壟斷資本開始重新發展,至60 年代末,三井等六大壟斷資本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相應地位已超過了戰爭時期的十大財閥。當時全日本10億日元資本以上的法人企業有1099家,僅佔企業總數的0.13%,但在各製造業資本中佔據了絕大部分。進入21世紀,資本超過100億日元的法人企業有五六十家。
幾十年來,日本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巨大企業的貢獻。實際上,日本的技術能力主要蘊藏在這些巨大企業中。在日本近代史上,從1922年起至戰敗投降,日本共建造航空母艦28艘,如果不是因為原料缺乏,日本在戰敗前夕甚至也會成功研製出原子彈。這都是日本技術水平的體現,而這些技術能力和研發隊伍,在戰後均由這些巨大企業繼承下來,成為此後日本成為科技大國的基礎。需求和科技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而在需求限定之後,科技的推動作用更顯重要,而這恰恰是日本的長項。在追求經濟發展的質的轉化過程中,日本不會落伍,科技實力強大的日本會不斷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保持領先地位。日本對此,可謂遊刃有餘,從容不迫。■
隱軍於市:日本的戰爭潛力
本報記者 華山 發自北京
戰後,日本受到各種國際國內法律及政策限制,難以全力發展軍備。但是,為建設潛在的軍事大國,並應對隨時有可能發生的戰爭,日本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軍備之路,那就是「隱軍於市」——將軍工生產能力擴散於整個工業基礎,擴大和夯實自己的戰爭潛力。一旦戰爭爆發,日常打造的自衛隊將掩護國家轉入戰時動員,而戰爭潛力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後,將迸發出龐大的軍事能量。
「一家飯,兩家吃」
如果觀察日本的軍工企業,就會發現其與別國的重要不同:在日本,生產軍品的大企業,其實都不以軍品為生,其對軍品銷售的依賴程度很低。例如,在日本前十大軍工企業中,僅有三菱重工的軍品依賴程度超過10%(即每年有10%以上的銷售額是軍品業務所得),其他如川崎重工、石川島播磨重工、三菱電子等企業的軍品依賴程度均低於10%。
而在世界上,軍工企業往往是專業化的防務生產集團。如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雷錫恩、諾斯羅普-格魯曼,英國的BAE系統公司、歐洲的航天防務集團等。即使是波音這樣的民品巨頭,其軍品收入也在整個集團收入中佔據半壁江山。
那麼,日本為何形成這種體制呢?答案很明確:為了擴大軍工產品的產業基礎。
長期以來,日本自衛隊的規模有限,裝備訂貨也就有限。這意味著,如果僅靠自衛隊裝備訂貨,很難在一個行業養活多家專業軍工企業。但是,如果每個行業——如軍用飛機行業——僅有一家企業,那麼一旦發生戰爭,僅有這家企業可以快速轉入戰爭動員,而其他企業將完全沒有生產軍機的經驗。
為此,日本採用了「一家飯,兩家吃」、「一家飯,多家吃」的辦法,儘量讓更多的企業參與軍工生產。如此一來,這些企業的軍品產能雖在平時「吃不飽」,但在戰時卻可以同時開足馬力,大幅加強了整個工業體系的動員能力。
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潛艇。長期以來,自衛隊的潛艇都是由川崎重工神戶造船廠和三菱重工神戶造船廠輪流生產的,他們的競標毫無懸念:今年是你,明年是他。兩家企業的潛艇生產線均在神戶港,相距不過幾千米。自衛隊共有16艘潛艇(目前正在擴編為22艘),每年開工一艘,退役一艘。無疑,其中任何一家企業都具有每年生產一艘潛艇的能力,但防衛省就是要維持兩家潛艇生產企業。如是,一旦有事,這兩家企業均可以全力生產潛艇。
與之類似,自衛隊的驅逐艦、輔助艦艇等生產也採取相仿體制。
「硬幣另一面」是價格奇高
同時,日本還極為重視軍民兩用產品的研發生產,力爭將軍品生產的部分基礎產能分解融入民品之中,這樣可以大幅降低軍品成本,且可以依託民品的產能保證戰時動員能力。例如,日本的電子工業較為發達,其偵察衛星、雷達等所需的元器件,都可以由NEC、三菱電子等企業依託民用技術提供。又如,日本的汽車行業較為發達,因此,其輪式車輛研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託民用技術,從而省下大批基礎開銷,而各大車企的產能,戰時也可以為自衛隊所用。
但是,在「硬幣的另一面」,這種體制設計也有其問題。例如,要用某一類軍品同時維持多家企業的生產線,就需要以有限的產量提供高額利潤,才可能有足夠大的「蛋糕」可分。這就造成日本軍工產品的造價奇高。無論是坦克、戰鬥機,還是潛艇、驅逐艦,日本產品的價格大都是西方國家同類價格的兩倍,這是無法用「勞動力成本高」等藉口解釋的。
此外,日本的民品行業並不完善,還有諸多短板。例如,日本的航空工業並沒有類似于波音、空客這樣的企業,因此也很難通過民間企業為軍品提供產業基礎。三菱重工等企業的航空部門,幾乎完全依靠自衛隊訂貨,僅有少量國際民品分包業務。從某種意義上說,自衛隊幾乎養著整個日本的航空工業。因此,日本國產戰鬥機的價格之昂貴,也就更可以理解了。
軍工產業體制面臨新挑戰
在新的時代,日本軍工產業體制、戰爭潛力的規劃思路,還面臨新的問題。
首先,日本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的低迷,對於日本的軍事潛力顯然造成了重大影響。近年來,日本製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雙重競爭,在諸多領域全面後退,這必然導致日本的工業基礎和工業潛力相對萎縮。
其次,由於軍費有限、主戰裝備則在世界範圍內進一步「漲價」,日本已經不得不部分放棄了此前「分散生產」的原則。例如,日本曾經有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兩家企業生產戰鬥機,但如今已經收縮為三菱重工一家;坦克和步戰車則完全交給了三菱重工;各類彈藥則由大金生產……在此情況下,「一家獨大」的局面,造成部分軍工產品缺乏競爭,這使得防衛省在招標時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是,今天的戰爭已經與二戰、韓戰和越南戰爭有了巨大區別:戰爭的進程越來越快,戰爭的時間越來越短,精確制導武器和遠程打擊力量使「前方」與「後方」的界限愈加模糊。一旦發生戰爭,從戰爭開始到戰爭結束,一國的工業潛力是否能夠像二戰中那樣得以充分動員?所謂後方的製造業基礎是否可以不受戰爭影響?這些都是需要謹慎論證的問題。在此方面,日本國內也有不同的聲音。
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以及長期在世界軍費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國家,日本無疑擁有雄厚的戰爭潛力。如果日本未來建立所謂的「國防軍」,並尋求加強軍事力量,其軍工產業基礎、民間產業動員能力,都頗具擴張潛力。但是,如果以一場突發的衝突甚至戰爭為背景考察,則日本基於二戰及冷戰經驗建立的軍工生產體制和動員體制,能否滿足新世紀的要求,目前尚是個未知數。■
擁有全球第一海外資產的「忍者」
本報特約撰稿 李大光 翁永斌 發自北京
有觀點認為,以「忍者」自居的日本人,海外資產膨脹已具備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實力。而所謂的「日本經濟衰退20年」,自始至終都不過是日本自製的一個煙霧彈而已。甚至有統計指出,如今的日本海外資產已經超越本土1.5倍之多,日本每年整體GDP(國內生產總值)都在持續增長,實際上日本已具備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實力。
海外資產全球第一
一國的海外資產包括本國金融機構和個人持有的外國證券和債券、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政府持有的外匯儲備等,海外淨資產是一國持有的海外資產與負債之差。
據統計,日本持有的海外總資產在2012 年底就已達到661.90萬億日元(最新匯率1日元約合0.05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3.8%。其中,外國證券持倉量達到305.11萬億日元,而其中80%是固定收益證券,其餘是股票;日本的外匯儲備增加8.95萬億日元,達到109.46萬億日元;海外直投達89.81萬億日元。2012年日本海外淨資產達296.32萬億日元,同比增加12%,創歷史最高水平,超過了2009年268萬億日元的峰值,連續第22 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淨債權國。
日本央行自2013年以來推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在導致日元大幅貶值(2013年日元對美元和歐元的匯率分別下跌了22%和28%)的同時,助推日本海外淨資產再創新高。日本財務省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日本的海外資產總額比2012年增加了20.4%,達到了797.1萬億日元;海外淨資產額為325萬億日元,較上年增加9.7%,再創歷史新高。
2015年5月22日日本財務省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日本海外淨資產增加13%,達到366.9萬億日元。至此,日本已經連續24年為全球最大債權國。具體而言,日元匯率持續走軟,令日本海外資產增加19%,達到945.3萬億日元。日本的對外負債上升23%,達到578.4萬億日元,這主要是由於外國對日投資增加所致。
海外併購持續增長
日本海外淨資產的增加,無疑是海外投資勢頭增強和匯率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日本企業不斷地進行海外併購,推動海外資產總量的提升。據統計,2013年日本企業的海外併購件數達到499起,2014年一季度海外併購件數同比增長26.9%,保持較高增長,並刷新紀錄。
在日本國內經濟萎靡及日元進一步貶值的威脅下,日本企業爭相收購海外資產,且似乎願意高價買進。今年2月,日本郵政控股有限公司公布業務發展戰略,表示將以50億美元收購澳洲Toll貨運公司。同樣是在2月,佳能及近鐵運通接連宣布公司歷來最大宗的海外購併案,而日立及旭化成也發布購併的消息,使得日本企業兩周來的購併交易規模達到133億美元左右。
今年前兩個月,日本大型退休基金和其他大型投資者大舉購買多達420億美元的海外股票和債券。4月德意志銀行稱,日本政府養老金投資基金(GPIF)和日本其他機構將購買50萬億日元的海外資產。
根據湯森路透的數據,今年前三個月日本企業的海外收購金額已達340億美元,超過去年整年560億美元的半數。相較之下,自2011年以來日本國內交易金額已減少逾半,2014年創下16年低位360億美元。由於日本未見成長,企業即押寶海外公司,積極投資成長中的國外市場。日本央行為提振消費及投資而實施刺激措施兩年之後,日本除金融以外的企業手握大把現金,如今其中的部分資金被挪為海外購併之用,而且這股趨勢料將持續下去。
海外資源土地面積已達本土10倍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礦產資源極為貧乏;但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其大多數礦產品的需求量卻均居世界前幾位。離開世界豐富、低廉的礦產原材料的供應,日本的經濟就會陷入癱瘓。為了保障礦產供應,確保經濟安全,日本一直把全球當成舞臺,通過實施全球礦產戰略,在礦產資源全球配置中佔據有利位置。
在戰後反思時,有的日本學者曾直言不諱地稱,日本過去所採取的「國力=軍事力量=資源實力」的方針沒有錯,但方式上欠妥當,不該用露骨的、直接的領土擴張方式,應該用含蓄、間接的方式進行全球資源再分配。因此,戰後日本不得不轉換方式,一方面通過「經濟/技術援助」等措施改善與資源國的關係;另一方面組建「石油公團」、「金屬礦業事業團」等促進性機構,制定和執行鼓勵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國礦業經營(包括各種直接和間接的財政、金融、稅收、技術、信息服務等手段)以及通過財團參股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戰略,重新擠進各資源國;同時建立戰略礦產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日本實施礦產全球戰略的主要措施是:政府、企業、事業共同努力,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並發揮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用,建立礦產資源全球供應系統,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礦業跨國經營隊伍,形成一大批海外礦產資源基地,確保其礦產的穩定、長期和安全供應。日本以這種方式,建立起了多條渠道、多種方式的保障礦產資源長期穩定供應的機制和體制,促進市場機制與海外礦產勘查開發工作結構的完善和優化,實現有效獲取海外礦產原料的目標。據估計,日本海外資源土地面積已經達到日本本土的10倍。
「哭衰」只是「陰謀」
十幾年前,日本就曾放出「經濟衰退」之說,甚至把「衰落」的原因歸咎於鄰國中國的「崛起」。他們一邊哭衰一邊熱炒中國「崛起」,把「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高帽送給中國,一些中國人沾沾自喜,但也有清醒的旁觀者沒被日本「唱衰」自己的表象遮蔽雙眼。
早在八年前,香港媒體就報導了「日本哭衰」的原委。報導所闡述的情況正是世人急需認清的真相:在世人眼中,過去的十年裡,日本經濟一蹶不振,增長持續低迷,國內問題百病叢生,日本人一直在哭窮,在叫苦,似乎世人反倒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悲憫與同情。然而,這一切只是日本的「陰謀」!通過調查數據得來的真相是:2005年,日本人均GDP逼近4萬美元,高居世界前列;日本海外淨資產年增長神速,「海外日本」悄然打造成功……尤其在最近的十年裡,日本哭窮的背後,是令世界震驚的天文數字般的技術開發的投入。雖然他們將「中國製造」爆炒得驚天動地,但這著實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大概他們心裡比誰都清楚:中國與日本的中高端製造能力,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
日本「忍者」高喊「衰落」危機是一石二鳥,得了便宜又賣乖。隱藏真實的綜合國力,將「飛速發展」的高帽送與比鄰大國。這正是日本式「韜光養晦」的真諦。如此戰略難道不正是麻痺對手的高明國策?日本是一個「務實主義」至上的國家,從不在乎虛名,真正諳習「韜光養晦」。在沒有「露猙獰」前很善於忍耐,日元該貶則貶,該升則升,總體把握一個「不吃虧」原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符合他們蓄勢待發的強國大計,「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偷襲戰」也是日本的強項之一。■
更多精彩詳見《國際先驅導報》(即《參考消息》原創版)紙質版,由新華通訊社主管,參考消息報社主辦,周五出版,4開32版,國內外發行,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各大城市報刊亭均有發售。
郵發代號:1-65
年定價:98元
零售價:2元
發行:(010)63071851
廣告:(010)63076051
分享與關注│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分享給朋友們吧。關注我們,只需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小字「國際先驅導報」